短讯

1985-07-15 05:54
读书 1985年12期
关键词:雕塑家庭母亲

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D.昆·麦尔斯(D.Quinn Mil1s)写了一本书:《新的竞争:哈佛商学院D.昆·麦尔斯有关美国经理们的报告》(The New Com-petitions,A Report on AmericanManager from D.Quinn Mills ofthe Harvard Business School)。作者认为:想要得到一个好的管理人员,主要办法是在竞争中发现,而不是闭门造车地培养。那么什么样的人能更有效地管理竞争中的企业呢?作者认为:这种人的重要条件之一是生长于“非传统化”的家庭,全家只有一个人挣工资;或是生长于单亲家庭,靠单亲挣工资生活。米尔斯还在书中探究了哪种合资经营的方法更有效,什么样的企业能在未来成气候。

美国学者华任·本尼斯(WarrenBennis)和波特·楠纳斯(Burt Nan-us)合作写成《领导者》(Leaders:TheStrategies of Taking Charge)一书。他们走访了合资企业的总裁、政治家、音乐家、运动员、办事员等,认为在人类活动中取得成就的人都有“持之以恒”的共性,而这种持久性来源于对事业的一种主观看法,而不是盲目地指挥和服从。可见对事业的持久追求是“最必须”的,盲目的服从,及对事业尚不理解而盲目指挥是不可信的。所以,作者认为,一个组织想发展,它的发展方向和已预料到的问题都应该交待给经理们和雇员们,让大家发表意见,对组织的变化产生活的思想,这样人们可以对工作发生浓厚的兴趣,甚至把工作当成娱乐,而由大家靠毅力和理解共同创造的这种“企业文化”将对组织的发展起好的作用。书中有很多被访者的原话,表面上没有什么刺激人的东西,但读者很快就能发现,作者摆出的问题和被访者的意见却说明了人们社会生活中的真理。这本书首版发行三万册。

《数学与寻求知识》(Mathematicsand the Search for Knowledge)是美国数学家莫里斯·柯兰(MorrisKline)的新著。书中作者解释为什么数学这门被人们认为最抽象的学问能解释世界上最具体的问题。几个世纪以来,人们显示出了顺从自然、超过和支配自然的能力,这种能力与数学的发展有着直接的联系。作者认为,人们的自然行为只有通过数学精确的式子才能最准确地反映出来。人们常说的“力量”、“空间”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数学的演算和基于数学的物理学来研究,数学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调查研究和符号代表,即使有些数学问题不反映任何实际行为活动,它也是与那些反映实际活动的东西是接近的,物理学以数学为基础之一便是明显的一例。从这些观点出发,作者在书中解释了一些数学的专门概念,领着读者在数学“社会”中寻找不少乐趣。

弗莱德·E.简特(Fred E.Jandt)等人著的《双方都赢的协商:化对立为一致》(Win-Win Negotiating:Tu-rning Conflict into Agreement)主要谈了作者自己对协商这一社会活动的见解。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你想买东西但钱不够,你想长工资老板不同意,真是不如意事常八九。作者认为,解决这些矛盾的结果不应是一方“赢”一方“输”,而是双方都“赢”,(Win-Win),双方都满意。简特在书中强调,协商前各自不仅要分析面临的问题,而且还要有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些准备。这是协商的关键。由此双方才能定出有效的协商计划。在分析问题时要考虑到对方的利益。

林恩·凯因(Lynn Caine)是位有两个孩子的离婚妇女。在走访了许多、尤其是离了婚的母亲之后,她写成了《我做错了什么?》(What Did I DoWrong?)一书,由阿波书屋出版。作者写作本书的目的是要给对自己孩子的成长感到歉疚的母亲们一点帮助和安慰。凯因不同意把孩子成长的不顺利完全归于母亲一方。她认为母亲虽然是家庭中的主要成员,但也不是什么都控制得了。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还要受遗传、父亲、健康状况、学校生活、朋友、家庭经济情况及自身运气的好坏许多因素的影响。所以,母亲们,包括离了婚的母亲们,不必在内心过多地谴责自己,觉得对不起孩子们。凯因自己的身份使她对作母亲的妇女们的这种心情有切身的体会。她在书里批驳了认为妇女出去工作就不能照顾好孩子的看法,还谈了对少年吸毒、继父继母这些问题的意见。人们认为,这本书可能会使有歉疚心情的母亲们重新振作,所以将会受到(她们的)欢迎。

在反法西斯战争结束四十年的时候,很多美国人都在读着一本战争回忆录,威廉·希尔(WilliamL.Shi-rer)继《第三帝国的兴亡》之后推出的另一本力著《恶梦之年:一九三○——一九四○(二十世纪之行之二)》(20thCentury Journey vol.Ⅱ:The Night-mare Years 1930—1940)看过这本书的很多人认为,这本书比前一本显得“新”,是因为战争这一题材有了新的写作角度。作者把注意力从战场和各种会议转向自己在这段时期度过的青年时代:初婚,第一次做父亲,毕业于爱欧华学院,在西班牙逗留一年……然而如他自己所述:战争中他鬼使神差地写了这样的日记:柏林,一九三四年八月二十五日,明天我将开始新的一章,他携新婚的妻子,带着对希特勒的好感,从巴黎到了德国。可是,希特勒的所作所为使他失望……书中记录着他当时的家庭境况,他每天的生活,以及他在战争中的经历。比起前一本书来,另是一番风味。

《时代》周刊最近出版了一本题为《亲爱的编辑》(Dear Editor)的书。书中收集从一九二三年到一九八四年的六十年中读者写给《时代》编辑们的部分信件。《时代》从一九二三年起就开始发表读者来信,内容都是表达读者对世界大事的反应,对影响他们生活的事情提出的希望;也有对周围发生的事情的恐怖心情。这些人有个共同的特点,他们在把自己的内心活动向世人公布的同时,都是把《时代》当成他们的朋友,当成自己说话的地方。这些写信的人,有的是知名人士:H.G.威尔斯,约翰·肯尼迪,唐纳德·里根;也有平民百姓。由于他们的社会地位、经济条件的不同,他们在信中所反映问题的角度和方法也不一样。所以这些信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社会变革。

美国人罗妮·拉宾(Roni Rabin)的新著《六种爱》(Six Parts Love)记述了她父亲戴维·拉宾生病以后,她的家庭所遇到的事。戴维是内分泌学家,当他发现自己得了不治之症,横向肌硬化(全身肌肉逐渐萎缩,失力,最后死亡)以后,他和妻子把病情向家属和外界隐瞒了一年。一年之后,症状明显,他把病情公布了。大家除了表现出同情和忧伤之外,还出现了一些他和家人没有预料到的现象:亲戚们与这个家庭疏远了,朋友们也不常来电话了,同事们也都不露面了,过去认识的人现在见了面也表现得不那么自在了。这个家庭与社会隔绝了!一家人默默地应付着这一切,靠彼此之间的感情度日,而丰富的感情使这个家庭并不觉得寂寞。这本书从侧面反映了社会的问题。

从十八世纪末开始,雕塑这门艺术逐渐与绘画建筑等各门艺术并列了。H.W.简森(H.W.Janson)最近的新书《十九世纪的雕塑》(19th Cen-tury Sculpture)概括地介绍了一七七六年到一九○五年的雕塑作品。这些作品之所以能使雕塑艺术与其它各项艺术并驾齐驱,作者认为是因为这时期的雕塑逐渐脱离了纯宗教题材的作品,体现了社会上的民主风气。工人、骑士和贵族的形象可以成为同样的艺术品。其代表作可推现在矗立在纽约的“自由女神像”。书中收集的雕塑作品图片还有罗滨为但丁作品塑的《天堂之门》。这本书所评介的最后一件作品是麦罗勒的《前夜》,主要形象是一位充满自信,坚强有力的妇女形象,在西方一些美术界人士看来,这部作品为塑造妇女的面部表情和富有社会性的气质打出一条新路。

猜你喜欢
雕塑家庭母亲
巨型雕塑
我的破烂雕塑
家庭“煮”夫
写实雕塑
恋练有词
给母亲的信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悲惨世界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