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处于崩溃边缘的社会图像

1985-07-15 05:54章国锋李士勋
读书 1985年12期
关键词:小说世界

章国锋 李士勋 丁 聪

在文学史上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一部作品在它初次发表后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但若干年后,它忽然被人们发现,引起轰动,获得很高的荣誉。对于艾利斯·卡奈蒂(Elias Canetli)的《迷悯》(Die Blendung)来说,情况正是如此。它发表于一九三五年,但四十多年后,人们才逐渐认识到它的价值和重要性。一九八一年,它的作者获得世界文学的最高荣誉——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证书称它是“一部目光深远、思想丰富、具有强烈艺术力量的书”。作为当代德语文学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迷惘》不仅受到各国批评界的一致赞扬,而且被译成十几种文字在许多国家出版。许多报刊发表评论文章,有的说:“《迷惘》是一部象征性的、富有教育意义的书,它的深度是无法估量的。它象普鲁斯特和但丁的作品一样完整。”还有的把它与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相比较,认为它是一个“关于精神与现实的冲突的强有力的隐喻”。联邦德国出版的《金德勒文学百科全书》甚至认为:“正如一切重要的书一样,《迷惘》几乎没有写那种特殊的‘诱惑力。卡奈蒂与贝克特有许多共同之处,他也删去了希望、未来和意志等一般‘起作用的东西。它创造了一些典型人物和一幅过渡式的世界图象,具有不可忽视的预言质量。在这部书完成后的几十年里,凡是人们经历过的可怕的事情,好象卡奈蒂在他那非人的世界里早就预感到了似的。小说充满了咄咄逼人的、甚至是令人不寒而栗的幽默,书中的性格各有其疯狂的逻辑。”

这些评价是否恰当、中肯,读者读了这本书后自会作出判断。但无论如何,时间是检验文学作品的试金石。《迷惘》在初次发表四十多年后能在世界上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响,说明它是值得一读,值得进行一番认真的研究的。

卡奈蒂一九○五年生于保加利亚鲁斯丘克一个祖籍西班牙的犹太人家庭,一九一三年父亲去世后随母亲迁居维也纳,并先后在苏黎世、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等地学习。一九二四年他中学毕业后又回到维也纳,在这里攻读化学并获得哲学博士学位。与此同时,他潜心研究历史和文学,并开始写作。一九三八年,德国法西斯并吞奥地利后,卡奈蒂经巴黎流亡到英国,加入英国国籍并从此定居伦敦。

卡奈蒂用以写作的语言是德语,作品包括戏剧、自传、游记、政论等,《迷惘》是他迄今为止写的唯一的一部小说。关于这部书的产生,根据他本人的叙述有两件事情起了重要作用。

第一件事是:一九二七年,奥地利警察在布尔根兰镇压罢工工人,开枪打死了许多罢工者。但法庭在审理此案时却宣告凶手无罪,报纸还大肆宣扬这种开释凶手的可耻行径是一次“公正的判决”。此事在维也纳的工人中引起了极大的愤怒。七月十五日,工人们从维也纳各区成群结队地涌向司法部,抗议当局这一罪行。由于当局对工人的正当要求置若罔闻,愤怒的人群放火点燃了司法部大厦。市长又命令警察开枪,当场打死九十名工人。当时还是大学生的卡奈蒂也加入了工人的队伍,并目击了这一惨案的全部经过。在《第一部书:迷惘》中,他写道:“我变成了群众的一分子,完全投身于群众之中了。对群众所采取的一切行动,我感觉不到自己哪怕有最微弱的反感。在这样的心情下我能够理解一切发生在眼前的具体细节。”“我完全明白,要了解攻占巴士底狱是怎样发生的,我用不着阅读任何有关的材料了。”“这件事情对我后来的生活,也对《迷惘》的形成产生了最深刻的影响。”

第二件事是:一九二八年卡奈蒂第一次去到柏林。三个月的短暂停留打开了他的眼界。在那个光怪陆离的城市里,他看到了“许多自己一向深恶痛绝的东西。它们不停地在一个人身上出现,而且成了当时柏林生活的特点”。那里的男男女女似乎象一群疯子,他们聚集在咖啡馆、酒吧间里狂欢滥饮,高谈阔论,毫无顾忌地公开表露自己丑恶的内心,甚至公开谈论自己的情欲。卡奈蒂回忆道:“从前我从未在世界的一个地方获得过如此接近整个世界的感觉,而这个世界,我在三个月中根本未能理解它。我觉得它仿佛是一个疯子的世界。”

这两件事激起了卡奈蒂创作的欲望,他决心仿照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写八部小说来反映这个疯狂的世界,并将书名定为《疯子的人间喜剧》。他认为“人们不应该再象过去的小说中描写的那样去表现这个世界。也就是说,从一个作家的立场出发,这个世界已经崩溃了。只有拿出勇气,揭示这个正在崩溃的世界,才可能反映出它的真实面貌。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必须写一部无法理解的、混乱的书,恰恰相反,人们必须以最严格的韧性去发现那些极端的个体,并把他们有区别地一个个排列起来,正如这个世界确实是由他们所组成的那样。我抓住《疯子的人间喜剧》的计划,构思了八部小说,为的是在每一部小说里放进一个处于疯狂边缘的人物。……我要造八支探照灯,用它们从外部向这个世界的内部搜索。”

但是,卡奈蒂写八部小说的计划未完成。他感到应该把《疯子的人间喜剧》的内容加以浓缩,全部集中到一部小说里,于是集中精力在一年的时间里完成了这部最初命名为《布兰特》、后改称《康德引火》、最后定名为《迷惘》的长篇巨著。

一九三○年小说脱稿,但没有一家出版社敢于出版这部奇特的书,以致手稿搁置了四年之久。一九三五年,《迷惘》终于被苏尔坎普出版社出版。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到了七十年代,它的价值才被人们认识,并在世界文学中获得它应有的地位。

《迷惘》之所以能获得如此高的评价,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的作者以深刻的洞察力对资本主义社会作了无情的诊断,以一种近乎乖戾的执着描绘了一幅处于崩溃边缘的、疯狂的世界图象,因而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质。

小说的故事发生在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之交的大城市维也纳。当时的欧洲刚刚经历了严重的经济危机,阶级和社会矛盾空前尖锐,各派政治力量的斗争达到白热化的程度,法西斯势力迅速扩张。在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覆灭和奥匈帝国解体后虽然成立了共和国,但封建专制的势力仍很强大。这样一个社会既带有封建主义的腐朽性质,又体现出资本主义的各种丑恶:对金钱和权力的追求达到疯狂的程度,传统的价值观念早已解体,赤裸裸的掠夺和占有代替了自由、平等、博爱的宣传,道德和人性丧失殆尽。这个社会象一个巨大的屠场,人为了一己私利在互相竞争、互相残杀。卡奈蒂曾指出:“我们现在斩、锯、剁的不是猪羊,而是人。在我们看惯了的肉案上放着的或钩子上挂着的是人肉。彼岸对我们来说已成为遥远的过去,现世就是屠场。”

在这样一个人性泯灭、人欲横流的社会,人类的精神和文明必然遭到粗暴的践踏。《迷惘》所叙述的故事正是一个精神同物质至上的信条如何发生冲突,精神如何被贪欲毁灭的寓意深刻的象征。小说的主人公彼得·基恩是一个学识渊博的汉学家。他爱书成癖,收藏了数万册珍贵的典籍。由于厌恶这个道德堕落的、庸俗的世界,他断绝了与社会的一切来往,企图在古代东方文化中找到精神寄托。但是,这种离群索居的孤独生活使他渐渐变成了一个毫无处世经验的书呆子。一旦与现实发生接触,他那条用孔孟之道筑起来的精神防线便彻底崩溃,立即陷入被欺骗、被凌辱、被掠夺的尴尬境地。开始他受制于贪婪、狠毒的女管家苔莱泽,不仅财产被她霸占,他本人也被赶出住宅。在他流落街头后,又遇到了狡猾的骗子驼背侏儒菲舍尔勒。后者利用他酷爱书籍的弱点,几乎骗光了他剩下的钱。继而,他又落入野蛮、凶残的看门人普法夫之手,在精神和肉体上进一步遭到折磨,几乎神经错乱。最后,他虽然在弟弟的帮助下赶走了这帮恶魔,夺回了失去的一切,但他受到的精神创伤再也无法愈合,对这个疯狂的世界他感到深深的迷惘和恐惧。在幻觉之中,他放了一把大火,在火中与自己心爱的藏书同归于尽。基恩的悲惨经历和结局正如卡奈蒂指出的那样,形象地说明了在那个是非颠倒的社会里“任何笨蛋都能摧毁最复杂的精神,无论何时,只要他愿意”。

在这部小说中,形形色色的贪欲支配着人物的一举一动,它不仅表现在公共生活中,而且深入到人的内心每一个最隐秘的角落。每一个人物都是一种贪欲的化身和奴隶,在贪欲的驱使下,他们干出各种丧失理智的举动,为了满足自己的贪欲,他们不惜使用最卑鄙、最狠毒、最狡诈的手段。

金钱在资本主义世界是财富的最高体现,具有无比的威力。所有的贪欲最终都集中到对金钱的追逐上。对苔莱泽说来,获得尽可能多的金钱是她唯一的生活目的,成了她的一种本能。为了钱,这个俗不可耐的丑陋的女人引诱基恩同她结了婚。当她霸占了基恩的藏书和住宅后,又逼迫基恩交出了他的存款并把他打成重伤。她幻想世界上所有的财富汇成一个整体,全部归她一个所有。犹太侏儒菲舍尔勒最大的梦想是到美国去当象棋世界冠军,成为伟人并娶一个女百万富翁做老婆。不过,他实现这一欲望的唯一手段是偷窃和诈骗。当他发现基恩随身带着大笔钱财时,便设置了一个荒唐的圈套,在三天之内将基恩的钱几乎全部骗到手。

在那个道德沦丧的社会里,性爱这种人的自然本能也恶性膨胀,堕落成一种生活和心理上的变态与肮脏的欲望,以极其无耻的方式表现出来。苔莱泽虽已年过半百,但一遇见异性仍要本能地勾引对方。普法夫不仅残暴无比,在两性关系上也是个禽兽。他把自己的老婆折磨死后,竟把亲生女儿作为自己的情妇。假瞎子汉斯梦想的是同时搞一百个女人,……

这一种种疯狂的举动,一个个怪异的人物,真令人感到毛骨悚然。卡奈蒂以无情的笔触把资本主义社会里每一种丑恶的品质推向极端,并让它在一个个人物身上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从而深刻地揭路了二、三十年代病入膏肓的西方世界的腐朽本质。

《迷惘》获得的巨大成功首先应当归功于它的作者以一种冷酷的幽默塑造了一群畸形的、令人恐惧的人物形象。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一种疯狂的逻辑,都代表一种丑恶的品质。他们聚集在一起,组成了一个令人触目惊心的疯子的世界。可以说,小说的主题正是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塑造体现出来的。

卡奈蒂塑造形象的手段之一是对人物的外貌进行夸张的、漫画式的描写。基恩高得象一根电线杆,骨瘦如柴;额头象一块布满裂纹的岩石,鼻子犹如狭长的崖令人眩晕地垂直而下,下端藏匿着两只细小的黑色昆虫,谁也不会料到那是一对鼻孔;嘴巴好似自动售货机上的投币孔;两道深深的皱纹象人为的伤疤从两鬓延伸到下颚,并在它的尖端汇合;这两条皱纹加上鼻子,把本来就十分细长的脸分成五块令人害怕的窄条,虽然狭窄,却也很对称。苔莱泽肥胖,有两只又扁又大的招风耳;头是歪的,右耳垂到肩上。菲舍尔勒长着个巨大的驼背,鼻子大而弯曲,鼻尖能够着下巴,嘴就象他的人一样小,几乎看不见;他没有额头,没有耳朵,没有脖子,也没有躯干,可以说,他仅仅是由一个驼背、一个巨大的鼻子和一双黑眼睛组成的。普法夫有一颗硕大无朋的头,不但头发,而且眉毛、胡子和汗毛都是火红的;他矮壮如牛,声同雷鸣,走起路来地都会颤抖。这些怪异的人物形象在生活中是很难见到的,卡奈蒂把他们呈现在读者面前,为的是说明他们不但在行为上,而且在外形上也是一些“极端的个体”。

赋予人物以一种最鲜明的特征,把每一个人物压缩成一种怪癖的性格或丑恶的品质,是卡奈蒂塑造形象的另一种手段。基恩是个迂腐的、不近人情的书呆子,他厌恶世界上的一切,拒绝和所有的人来往,他的世界是由书组成的,书是他的“朋友和爱人”;苔莱泽是贪婪和吝啬的化身,金钱占据了她的全部身心,为了钱,她可以干出任何下流的勾当;菲舍尔勒是谎言和欺骗的象征,诈骗是他赖以生存和实现自己梦想的唯一手段;普法夫是个虐待狂,他和别人打交道的主要工具是拳头;而假瞎子汉斯是个十足的淫棍,整天想的和谈论的是女人。

通过语言来表现不同人物的身份和特征是卡奈蒂塑造形象的第三种手段。《迷惘》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基恩使用的是文绉绉的书面语言,言必引经据典;苔莱泽语言粗俗,文理不通,全部词汇加在一起不超过五十个;菲舍尔勒喜欢故作斯文,说话时常常卖弄文雅的字眼和外来词;普法夫连完整的句子也说不出来,只能用吼叫表达自己的意思。卡奈蒂声称,他要给每一个人物戴上一副“声学面具”,使读者从他们说话的音调、姿式以及使用的词汇便能辨认他们。

文学作品的艺术力量首先在于,通过形象的塑造在读者心中引起尽可能强烈的感情共鸣,以取得一种“震惊效果”。在这一点上,卡奈蒂的确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迷惘》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一种近乎荒唐的梦想,一种怪异的逻辑,一种变态的心理,而这一切完全是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自发地表现出来的。作品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挖掘人物的潜意识,运用内心独白、梦境和幻觉等手段,把他们最隐秘的思想以及灵魂深处最肮脏的东西暴露出来,使读者见到了一群不仅外貌奇特,而且内心也十分怪诞、丑恶的形象。这一系列“极端的性格”给读者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迷惘》是一部奇特的书,它也许不会使人感到赏心悦目,但它也决不会使读者失望。

一九八五年三月

(《迷惘》即将由外国文学出版社出版)

猜你喜欢
小说世界
How to read a novel 如何阅读小说
报刊小说选目
倾斜(小说)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彩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
文学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