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上的新一页

1984-11-01 04:11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4年12期
关键词:同盟会黄兴孙中山

新 草

反动统治者的哀鸣

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孙中山亲自组织领导了多次武装起义。早在同盟会成立之前,他就领导了广州起义和惠州起义。同盟会成立之后,他又组织发动了饶平黄冈起义、惠州七女湖起义、防城起义、镇南关起义、钦州马笃山起义、云南河口起义。这些起义虽然一个接一个地失败了,孙中山却从没有气馁过,他矢志不移,决心与清朝政府血战到底,并以此来“唤起同胞,使之速醒,而造成革命之形势”。

孙中山领导的历次起义,依靠的主要力量是会党。他认为:会党是民族主义的遗产,是平民革命的基础。正是在这个思想指导下,他把主要精力放在改造会党上。因此,他领导的历次起义,都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都带有单纯军事冒险的性质,“举之迅猛,败之亦速”。失败是必然的。尽管历次起义都归于失败,但,还是极大地震动了摇摇欲坠的清朝政府,光绪帝曾深感忧虑地说:“现值时势多艰,人心浮动”,“近年各省时有匪徒啸聚,……事起一隅,动关全局”。清朝统治者的哀鸣,说明了革命起义对他们的威慑。

清朝政府对孙中山恨之入骨,悬赏一千两银子,购买孙中山的头颅。孙中山被迫转移到国外,将继续发动领导起义的重任托付给他的亲密战友黄兴。

黄兴是同盟会中地位仅次于孙中山的领袖人物。他认为,会党虽有斗志,但未受过训练,战斗力不强。于是,他把主要精力放在争取新军上。1910年2月12日,广州新军起义也失败了,同盟会的许多干部对起义失去信心。

1910年11月13日,孙中山在马来西亚北部的槟榔屿召集同盟会重要骨干和国内外代表秘密聚会。在会上,孙中山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和历次起义失败的原因,号召同志们前仆后继坚持斗争。孙中山这种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极大地鼓舞了与会同志。与会者一致同意在广州再发动一次较大规模的起义。

烈士血染黄花岗

1911年初,侨居日本的革命党人,和国内各省的革命党人,陆续集中到香港,成立了起义领导机关——统筹部,黄兴被推荐为部长。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起义前的准备工作大体就绪。4月8日,黄兴召开发难会议,将起义时间定在4月13日。偏巧此时发生了革命党人温生才刺杀孚琦事件,广州顿时戒备森严,加之武器没能按时运到,起义被迫推迟。

4月23日,黄兴等人潜入广州,秘密策划起义。广州的敌人已经有了准备、兵员调动频繁,形势对革命党人非常不利,如果再拖延下去,这次起义就有流产的危险。为了抢在敌人前头动手,黄兴仓促决定发动起义。

4月27日下午五时半,黄兴率领由一百多人组成的“选锋”(敢死队)直扑总督府。总督张鸣岐趁混战之机逃往水师提督衙门。黄兴原打算活捉张鸣岐,用总督名义号召两广清军反正,然后将战果推向全国。张鸣岐的潜逃,使黄兴的计划落空。原定的另外三路起义军也未能按时发动起义,从香港赶来参加起义的革命党人也未能如期赶到,预定的起义计划完全被打乱了。这时,大队清军赶来镇压,起义军伤亡惨重,各路起义队伍先后失败。在战斗中,黄兴右手受伤,断两指,但他仍然坚持指挥战斗,直到最后剩下自己,才避入一家小店改装出城。领先攻人总督府的林觉民,负伤被俘,从容就义。林觉民是近代民主革命的著名烈士,他在参加广州起义之前,就作了为革命献身的准备,给妻子留下绝命书。绝命书中写道:“吾以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他还叮嘱妻子,教子继承父志。他就义前粒米不食,以示与旧世界绝决的决心;就义时从容不迫,犹如一尊不朽的塑像。和林觉民同时被俘的陈可钧,面对敌人的审讯大义凛然,充满信心地说:“事所以未成,天之故也。然而只要能唤醒同胞,继我之意志而奋斗,我已十分满足。”直到被害时,他仍谈笑自若。

广州起义失败后,人们收殓了烈士遗骸七十二具,合葬于黄花岗,所以,后人把这次广州起义称为黄花岗起义。

起义虽然失败,但“七十二烈士轰轰烈烈之慨已震动全球,而国内革命之时势以之造成矣”。(孙中山语)

革命高潮即将来到

广州起义的失败,象一片阴云笼罩在革命党人的心头,有的人灰心了,也有的人绝望了,下一步棋该怎样走?一些人打算放弃集体武装斗争,而去采取个人暗杀行动,就连黄兴这样的领导人,也急于为战友报仇,一心想和敌人拼命,准备亲身潜入广州暗杀清朝军政大员。在同盟会中小有名气的杨笃生,听说起义失败的消息后,一头扎进大海的波涛,自杀了……

身居美国的孙中山,却没有幻想革命会一朝成功,他一生经历过无数次挫折,坚信革命一定会成功。听说黄兴等人急于报仇,他立即拍电报,劝黄兴以革命大业为重,不要做无谓的牺牲。同时,他向旅美革命党人明确指出,必须尽快行动,准备再发动一次大规模的起义。

孙中山是对的,广州起义是失败了,但全国的形势越来越有利于革命党人,清朝政府已处在风雨飘摇之中。据不完全统计,1905年,全国各地各民族人民的各种反抗运动就发生了九十多起;1906年增至一百六十余起;1910年猛增至约三百起。人民的反抗斗争,不但越来越频繁,而且规模越来越大。1911年5月以后,粤汉、川汉铁路沿线各省,又爆发了大规模的保路风潮,尤以四川最为激烈,参加保路同志会的竟达数十万人。孙中山敏锐地觉察到,全国革命高潮即将到来,各地人民热切盼望革命,在这种形势下,革命党人“无论由何省下手,一得立足之地,则各省望风归向矣”。孙中山的这一预见,不久就被武昌起义所证实。

震撼全国的武昌起义

1911年9月14日,正当保路同志军遍举义旗,以摧枯拉朽之势直逼四川首府成都之时,湖北的文学社和共进社(两社成员多数已参加同盟会)在武汉举行联席会议。会议决定两社联合,成立统一的指挥部,准备在武汉发难,特邀黄兴等人来汉主持大计。9月24日,久等黄兴诸人不来,两社再次召开联席会议,决定中秋节(10月6日)起义。

清朝政府似乎嗅到了气味,急忙调兵遣将,严密巡逻布防,全城实行戒严,并且取消中秋假日,严禁兵士出营。由于起义的时机尚不成熟,发动起义的日期向后推延。

10月9日,汉口俄租界宝善里十四号共进社秘密据点,不慎发生炸药爆炸事故。租界内的俄国巡捕闻声赶来,搜走了准备起义时使用的旗帜、印信、文告、钞票和党人名册,并逮捕数人。

敌人动手了,革命党人的机关一个个被破坏,准备参加这次起义的负责人刘复基、彭楚藩、杨洪胜等人不幸被捕。在敌人的法庭上,彭楚藩昂首挺立。敌人问他有多少同党,他说:我的同党“有同胞四万万,你还不知道吗?”又问何时起义?回答:就在今晚,可惜没能亲手杀掉你们。敌人老羞成怒,连声喊杀。彭楚藩冷笑道:“要杀就杀,何必多问!”刘复基面对敌人轻蔑地说:“你们杀了我,倒也爽快,我再不会受你们的压制了。”他在被押赴刑场时,还一路高呼:“同胞们,大家起来革命啊!”身负重伤的杨宏胜,未经审讯,就被判了斩刑。他大声骂道:“好!只管杀,你们奴才们的末日就要到了!”三烈士高呼着“民国万岁!”“孙中山和未死的同志万岁!”的口号,壮烈就义。三烈士死难的噩耗刚刚传出,各处又纷纷传言,反动官府将“按名捕杀”革命党人。

敌人的残酷屠杀和疯狂镇压,越发激起了革命党人的愤怒和仇恨。他们根据9月24日联席会议所制定的起义计划和10月9日下达的行动命令,自行联络,相互约定10日晚发动起义。

10月10日晚8点半,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他们首先占领了楚望台军械库。接着,步队、跑队、辎重各营及测绘学校学生等均发动起义,汇聚楚望台,然后进攻湖广总督衙门。经过一夜血战,占领了武昌。11日,宣告中华民国军政府成立。11日晚和12日晨,驻汉阳和汉口的新军先后起义,武汉三镇完全为革命党人所控制。

武昌起义,尤如一声巨雷,震动了整个中华大地,革命浪潮一时席卷了大半个中国。从10月中旬到11月下旬,仅仅五十天的时间里,先后就有湖南、陕西、山西、云南、江西、上海、贵州、浙江、江苏、广西、安徽、福建、山东、广东、四川等十五个省区奋起响应,宣布起义或独立,脱离清朝政府的统治。接着,各省派出代表共商建国大计,决定成立中央临时政府。

民主共和国诞生了

1911年10月12日,正在美国科罗拉多州募款的孙中山,从一张地方报纸上看到“武昌为革命占领”的消息,心情异常激动,他多么想马上回到自己的祖国,投身到这场震撼世界的战斗中去。

12月25日,孙中山风尘仆仆,回到阔别的祖国。他抵达上海那天,记者们问他:“听说孙先生此次回国,带来巨款资助革命军。不知可有此事?”孙中山说:“我身上分文没有,我所带回来的,是革命精神。革命的目的一天不达到,武装斗争就一天不停止。”

同盟会议而未决的总统候选人,因孙中山的到来迎刃而解了,同盟会领导人一致推举孙中山出任总统。12月29日,聚集在南京的十七省区代表开会选举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以十六票(每省一票)的绝对优势当选。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正式诞生了。孙中山从上海到达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这天,古城悬旗结彩,喜气洋洋,一万多市民拥上街头,热烈欢迎孙中山。当天晚上,孙中山宣誓就职,向全世界宣告:统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寿终正寝了,民主共和国诞生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近代历史,揭开了新的篇章。

猜你喜欢
同盟会黄兴孙中山
数形结合方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黄兴丽的“理想人生”:创业哪有不吃苦的
孙中山的绰号
同舟共济,统一战线
论陕西辛亥革命中同盟会的作用
王绪阳孙中山人物画作品选
兴中会与同盟会之异同比较
孙中山彰显气度
整人的历史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