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古代诗人的足迹连载之十二

1984-11-01 04:11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4年12期
关键词:李隆基杨玉环贵妃

秦 泥

沉香亭北倚栏杆

在世界文学史上,象中国唐都长安(今陕西西安),这样的为众多诗人所讴歌的古城,恐怕是难以找到第二座的吧。

每次当我访问西安时,无论我走到哪里,唐代诗人的名句佳篇就如同朵朵彩云,无穷尽地向我的记忆之窗飘涌而来。……

巨星李白在唐都漫游的时间不长,但他却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其中有《清平调》三首: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

天宝(742-756)初年,李白由于道士吴筠的推荐,受到唐玄宗的征召入京。他原以为从此可以实现他“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夙愿了,孰不知到头来却只得到翰林供奉这样一个文学弄臣的闲职。这三首《清平调》正是他这段生活留下来的证物。一年多以后,李白就受到朝中奸佞的毁谤,这三首诗又成了罪证(说是用赵飞燕来侮谩杨贵妃!)诗人遂被唐玄宗“赠金还山”,离京继续过他的浪游生活了。这是后话。

且说,有一年春天,兴庆宫的沉香亭畔,牡丹盛开。唐玄宗李隆基与他的贵妃杨玉环带着一帮乐工,前来赏花。玄宗对旧乐词听得厌烦了,认为赏名花,对妃子,不可没有新词。便派人速召翰林学士李白进宫创作新词。人们在酒肆里把已喝得酩酊大醉的诗人找到了,便用马将他驮至兴庆宫。

既至沉香亭前,李白宿酒仍未醒。玄宗亲自调理醒酒汤,让李白喝下。李白酒醒之后,知道皇帝命他写诗,便一面谢罪,一面要求再饮。并解释说:“臣乃斗酒诗百篇,酒喝的越多,诗写的就越好。”玄宗命人赐酒。李白一饮而尽,立即提笔写出了这三首著名的乐词。

第一首的大意是说,杨贵妃的衣裳象云霞一样,容貌象花一样美丽。亭栏外春风吹拂着含露盛开的牡丹。这样美貌的人儿,除非在仙境里才能看到。(群玉山、瑶台均为神话中西王母的居处。)

第二首的大意是,红艳的牡丹承受雨露,犹如贵妃之受恩宠。古代楚王之梦见巫山神女,究属虚妄的幻境。请问汉代宫殿里有谁比得上眼前的美人呢?只有那新妆扮的赵飞燕而已。(唐代诗人为忌讳,多以汉代喻当朝;赵飞燕乃西汉成帝的皇后,古代著名的美女,传说她身轻似燕,能立在人手托着的盘上跳舞。)

第三首则说,名花与倾国的美人互相辉映,使君王高兴得带笑地看个不够。在沉香亭倚着栏杆欣赏名花和美人,不论有多少春愁和春恨,都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每次我到西安,必游览兴庆宫公园,在沉香亭畔徜徉。这时,李白的《清平调》就会不时地在我的脑际和耳边萦绕。

沉香亭建于宫南龙池的东岸,原全部为沉香木建筑,故名。现在的新建筑虽然不再是沉香木的了,但琉璃瓦顶,雕梁画栋,亭之四周建起牡丹花坛,多少恢复了昔日盛时的丰彩。徜徉在沉香亭畔,想起诗人坎坷的一生,真是别有一番难以名状的滋味啊!

此恨绵绵无绝期

唐玄宗在位四十四年,是唐代在位最长的一个皇帝。他先后用了两个年号:“开元”和“天宝”,标志着唐代由盛到衰的过程。前期,他年轻有为,励精图治,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开元盛世”。后期,特别是宠幸杨贵妃以后,他看到天下太平,便贪图享乐,不理朝政,于是坏人当道,忠良钳口,终而导致了“安史之乱”。

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罗曼史是唐代诗人创作中最常见的主题之一。在这些作品中,最完美而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中唐诗人白居易(772-846)的《长恨歌》。我在西安,每当游览兴庆宫公园,尤其是游览华清池公园的时候,《长恨歌》中的一些千古传诵的丽句便会逐段逐段地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华清池公园位于西安以东二十五里的骊山脚下,是唐代著名的华清宫遗址。这里是唐玄宗当年携带杨贵妃朝夕游乐的地方。

著名的“贵妃池”传说是杨贵妃当年入浴的地方,(池上的“飞霞阁”相传是她浴罢梳妆和晾发处),现在已成历史陈迹任人游览。那里正在大兴土木。一些历史上有名的建筑,包括《长恨歌》中提及的“长生殿”,也在计划重建中。

在一面宽大的白粉墙上,我看见现代书法家用浑厚凝重的拳头般大小的字体,把《长恨歌》的全文写在上面。

全诗通过对李杨悲欢离合,生离死别的爱情悲剧的描写,从侧面反映出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这一历史时期。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全诗到此达到高潮,遂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二句戛然而止。这就是此歌之题为“长恨”的原因。

白居易不愧是一位叙事抒情的高手。在一篇剪裁适度的叙事长诗中,充溢着感染力极强的浪漫主义情愫。诗以喜剧开始,而以悲剧告终。看来,诗人原意是对李隆基后期的荒淫和昏瞆进行讽喻和鞭挞的,但创作的结果,字里行间却对李杨的爱情流露出掩饰不住的同情和歌颂。这就使得这首诗在主题思想上存在着一大矛盾,因而成了自唐以来直到今天人们争论不休的问题。

不过,就史实而论,李杨之间的罗曼史,实际上是唐代皇家生活中的一段丑闻。杨玉环原是李隆基儿子寿王李瑁的妃子。李隆基为了把自己的儿媳搞到手,先将杨玉环送进太真宫当了几年女道士,以掩人耳目。到李隆基册封杨玉环为贵妃时,杨正值二十多岁的妙龄,而李却已是年近六旬的老头了。

吟咏这一主题的诗作很多,而且各人的立论和角度也不尽相同,让我们读读唐代其他著名诗人的有关作品,从中了解一下他们对这一故事的看法,可能是有趣的。

杜牧(803-853)的《过华清宫》(其一):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杨玉环生长于南方,喜吃鲜荔枝。荔枝是一种容易腐烂变味的水果(荔枝原名离枝,意即离枝易腐)。唐玄宗为了取悦贵妃,便下令从荔枝产地(一说四川,一说广东,以前说较为可信)到长安沿途设驿站,备快马,差人限期一站接一站地骑马飞奔将鲜荔枝送到长安来。这首诗正是对这件帝王为自己享乐不惜劳民伤财的事进行有力的讽刺。

杜甫(712-770)在他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长诗中,诉说他一早经过骊山脚下,历数唐玄宗、杨贵妃和他们的近臣亲信们在华清宫过着极端奢侈淫乐的生活,与宫外人民的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时,发出了这样震撼人心的绝唱: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

一生遗恨系心肠

到西安探访李杨爱情轶事,不能不去马嵬坡凭吊一下杨贵妃墓。马嵬坡在距西安以西一百多华里的兴平县境内,杨墓就在柏油公路不远处,有长途汽车可通。记得五十年代我首次去时,那还是掩没在榛莽中的一座荒坟,但一向当地人打听就很容易找到它。

陕西民间有一个古老的传说,据说在妇女的搽脸粉中混入一点杨贵妃墓上的黄土,就会使皮肤变得特别白嫩。因此,由于坟头上的黄土经常被人挖走,以致变低的坟头时常需要培土加高。

我去马嵬坡时,杨贵妃墓已成了陕西省的一件重点保护文物。墓体已全部砌上了砖,墓前立有一座古式牌坊,上写:“唐杨氏贵妃之墓”。整个墓地已被一道砖墙围起来了。这对民间取土的风习无疑是一大障碍。但我也无从知道,这个古老的风习是否还在民间流行。

据野史记载,贵纪刚被缢死,从南方进贡的鲜荔枝也刚送到。未知是否确有其事,也许这只是后人的一种假想中的嘲讽罢了。又传说皇家的队伍西去后,人们打扫马嵬坡驿站,一个姓钱的驿卒,在墙下拾得一只锦袜。袜上绣有一对彩色的并蒂莲花,无疑它是杨贵妃的遗物。远近的人们风闻后竞相前来观赏,使拾得锦袜的驿卒颇赚了一笔观赏费。

还有一则纪事说,“安史之乱”平定,长安收复,玄宗从成都回京,想将贵妃的遗体迁出隆重改葬。但这时政权已掌握在他儿子肃宗手中,他已当了有名无权的太上皇。由于肃宗的反对,他只得密令心腹宦官偷偷移葬。挖开坟墓一看,尸体肌肤已腐,只见胸前佩戴的一个丝织香囊还完好无损。(香料有防腐杀虫作用)。宦官取下香囊,并向钱姓驿卒买下那只锦袜,将这两件贵妃遗物献给玄宗作纪念。玄宗见后,睹物思人,悲伤不已。

唐代诗人张祜为此事写了一首七绝《太真香囊子》:

蹙金妃子小花囊,销耗胸前结旧香。

谁为君王重解得,一生遗恨系心肠。

诗的大意是说,杨贵妃全线绣的小香囊,还在她胸前装着原来的异香。是谁又为皇帝解下来,使他看着它抱恨终生哩!

历代吟唱马嵬坡的诗不少。其中著名的还有一首晚唐诗人李商隐(813——858)的《马嵬》(其二)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鸣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这诗的大意是说,玄宗徒然听说死去的贵妃住在海外的仙山上,他们“愿生生世世为夫妇”的誓言来生能否实现尚难预料,但今生算是彻底无望了。在西逃的途中,夜晚只能听到禁卫军寂寞的打更声,再也不能象昔日深宫中特设的鸡人给皇帝报晓了。想当年七夕之夜他俩以为可以永世相守,而嘲笑牛郎织女只能一年一度相会;却没想到在马嵬坡前六军不肯前进,逼杀了贵妃。玄宗虽然当了四十多年的皇帝(一纪为十二年),但还比不上一个普通老百姓能和自己的妻子白头偕老啊!

这首诗对唐玄宗进行了无情的讥讽,在对李杨爱情悲剧的评价上,颇具代表性。

(插图:杨春瑞)

猜你喜欢
李隆基杨玉环贵妃
大红柿子
李亨啖饼惜福
香尽空珊珊
论电影《妖猫传》的传统文化意蕴
“素面朝天”究竟是面对谁
美人爱欲与封建枷锁
大唐艳景中的女性幻象
快递先生与贵妃小姐
不再贪一夜暴富养贵妃鸡年销800万元
减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