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心言
我国农村的经济改革,经历了几个年头,它的明显效益,已是有目共睹。但是,有些人心里还是有点嘀咕,农民中也有些人不大放心,怕政策变。这种嘀咕、担心,集中在一个焦点上,叫做“成分可疑”,也就是怀疑它的社会主义性质。
从“包产到户”开始,许多地方推行的是家庭承包责任制。以后,又出现了专业户、重点户。这些,都是以家庭为基本经营单位的。劳动者的勤懒,技术水平高低,信息是否灵通,经营是否得法,都和个人家庭的利益息息相关。这样做,有没有提倡个人主义的嫌疑呢?
我国农村目前的家庭经营,绝大多数并不是纯粹的个体经济,而是以不同的方式和社会主义经济联系着的这一点,已经有过许多论述了。在这里,我们想着重谈思想方面的问题。
发展家庭经营的结果,人们对自己的个人利益、家庭利益,的确比过去表现得更为关心。但这不是什么坏事,也不能和个人主义划等号。而且,也不能反过来说,不发展家庭经营,人们就不关心个人利益。以前农村实行工分制,“分”就是农民的命根,许多评分会上的争吵都反映出一些人对个人利益的关心。从道理上讲,既然实行了集体所有制,农民最关心的就应当是集体利益。但是,实际上在大多数情况下,他却很难为这个集体发挥多少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生产力水平是那样低,生产工具是那样落后,伙在一起“大拨轰”,不但不能提高生产,反而会增加内耗,使许多可以利用的劳动力和劳动时间得不到利用。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对集体的利益很难,甚至无从关心起。
实行承包后,人们用极大的注意力关心着自己承包的那一份责任。因为这是他们完全有可能充分发挥自己影响的天地。他们关心的这一份是什么呢?不是别的,正是他们对集体所负的责任。开始他们也许对整个集体的事不太关心。但是,他们关心着集体委托给他们的那一部分事情。从过去的漠不关心,到后来的关心一部分,他们对集体的关心程度,只能说是提高了,而不是降低了。
更重要的是,有了这么个开端,事情就不会停止在这里。当一位农民担负起自己那份责任时,当他成为自己的生产队长时,他就不但要用生产者的观点,而且要用经营者的观点考虑问题了。他要考虑生产技术问题,要考虑怎样经营的问题,还要考虑怎样利用劳动时间、技术、资金等等才最合算的问题。向专业化、商品化生产的方向发展,就成了必然的趋势。因为这在经济效益上最合算。这样一来,这个农民的眼光必然从家庭内部转向家庭以外。第一,他要看市场的要求,了解本乡本县的信息,以至外省外国的信息。第二,他需要寻求合作者。生产愈是专业化,就愈是需要产前和产后的服务。正是这两条,深刻地改变着亿万农民的思维方式。他们的眼界扩大了。他们对于党的政策,国家的命运与自己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看得更清楚了。他们衷心地祝愿邓小平等领导人身体健康。他们认为这对于他们比风调雨顺还重要。他们对本地本省以至全国的事情了解得愈多,他们在处理自己家庭承包的生产时,主动权就愈多。这是一个什么过程呢?这是一个向着名副其实的社会主义主人翁前进的过程。这个过程仍将是漫长的。但是,亿万农民向前迈出的步伐却是坚实的。他们在前进过程中,必将形成形形色色、跨度不同的新型联合体,有许多形式也许是我们过去从未想象过的。有的联合体,在开始时可能相当松散,但它们的基础很牢,因此就不是随便什么力量可以把它摧垮的。
和一些只会从表面现象观察问题者的断言相反,今天中国广大农村发生的变革正是社会主义的前进。这种前进,对于广大农民社会主义觉悟的提高,是最根本的有利条件。当然不是说,不需要做思想工作了。思想工作的任务仍然是艰巨的。认清当前形势,善于因势利导做好工作,社会主义思想就必然会更深地扎根到广大农民的头脑中去。这也是确定无疑的。
(题图:崔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