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资源》

1984-07-15 05:54朱嘉明黄江南
读书 1984年6期
关键词:人口能源资源

朱嘉明 黄江南

自从罗马俱乐部的第一个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一九七二年发表以来,包括能源在内的资源前景,引起了各国人们的普遍关注。在这个问题上,目前西方除了以这一报告为代表的悲观派观点外,还有以西蒙的《最后的资源》(TheUltima-teResource)为代表的乐观派观点。为了使读者能够了解国外在这一问题上的不同见解,这里选刊了《最后的资源》中主要关于资源的部分论述,供参考。

朱利安·林肯·西蒙(JulianLincolnSimon)是美国伊利诺大学的经济学和工商管理学教授。他在一九八○年九月出版的这本书里,以《增长的极限》的悲观观点为靶子,广泛而系统地论述了作者所代表的乐观派观点对人类社会的资源、生态和人口等问题的看法。与此书出版几乎同时,美国政府机构发表了对上述问题的前景抱悲观情绪的《公元二○○○年世界情况报告》,于是西蒙又以本书中的基本观点,与该报告的编写人在报刊上展开了长时间的论战。

有关人类社会的资源前景的预测,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可以指出的是,西方的悲观派们过分强调了这一问题上的自然因素,低估了科学技术进步的速度;而乐观派尽管看到了科学技术在解决资源问题上的前景,却幻想技术进步会维持资本主义经济的高速增长和永久繁荣;两者的共同之处,则是都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这一问题中所包含的社会因素。西蒙的这本书,对于工业污染、资源消费和人口增长抱有一种“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观点,认为仅凭技术进步和市场调节就会圆满解决资源问题,因而对人类社会对此采取的积极措施颇不以为然。这多少暴露和反映出垄断资本为追求无限利润而与人类利益的对立。但我们也应看到,该书所提出的问题和资料,有助于我们从正反两个方面打开思路,研究对策。

马克思主义者是乐观主义者,也是现实主义者。我们认为,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无限的,可供人类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也是无限的;但在人类社会的一定历史时期内,由于技术的、经济的、社会的、自然的种种因素的限制,这种可供人类利用的资源又是有限的。我们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只要制定和实施正确的发展战略,大力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智力开发,并对现有资源合理开发使用,厉行节约,我国的资源前景无疑是乐观的。

需求的增长将推动人们去寻找新的资源,发现新的开采、加工和使用的方法,发掘代用品。这方面的潜力是无穷的。

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吗?从实际和哲学的角度来看,“有限”这个词用在自然资源上,不仅是不合适的,而且容易使人误解。“有限”一词源于数学。它有两个主要含意。例如,一段一英寸长的线,就其两端的界线而言是有限的。但是,在端点以内的线含有无限的点,这是因为它们没有规定的尺度。因而,在一英寸以内的点数是无限的。同样的道理,可提供给我们的某种资源的数量可以说是无限的,因为没有方法来作出合适的计量。而且,正如一位能源专家所说的那样,“不知道罐子有多大,就试图猜测罐内有多少豆子”。我们无法肯定一种资源体系的界限,甚至说不出这种界限是否存在。对于一个生活在孤岛上的人来说,他的界限就是岛的海岸。而人类为探索新的资源,越走越远,从一个大陆走向另一个大陆。当美洲被发现时,对以欧洲或亚洲为界限的人来说,世界一下子扩大了。一种资源体系界限的变动在每一个时期都发生过。每次对界限内资源极限的估计都因之而成为假设。现在,人们已经开始对海洋进行探查。海洋蕴藏的各种资源数量,使迄今为止被人们发现的陆上的任何矿藏相形见绌。同时,人们也开始了对月球的探索。为什么我们取得资源的界限不会象以往一样继续延伸扩大呢?

粮食供应的总趋势在好转。现代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土地供应量的增加及使用潜力的提高,会使将来世界生产的粮食比今天更多。

尽管公众和舆论工具认为我们正走向农业危机。但农业经济专家的主流却认为事情恰好相反。他们认为总趋势是粮食供应的改善。历史的记载也是支持这种乐观态度的。近几十年的统计表明,人均粮食产量在增长。现在,受饥荒威胁的世界人口比例很可能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小。有人问粮食生产有没有一个终极界限,讨论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没有必要的。但是可以肯定,将来世界能够生产的粮食会比今天多。这是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只为本身的需要生产粮食这种情况将越来越少。现产量很低的国家提高生产水平,世界粮食产量将急剧增长,足以满足人口增长的需要。需求的增长还会使农民对农业生产投入更多的劳动,通过改良土壤等手段提高生产。而且,许多大有希望的科学发明正在逐步取得进展,比如巨型天体反射镜,它能把阳光反射到地球的阴面,从而延长光照,也即缩短生长期,增加收获次数。另外,还可用大豆做成蛋白肉,它与真肉一样富有营养,鲜美可口,而投资较少。有一些想法在我们看来如同科学幻想小说一样不现实。但是我们必须记住,在一百年以前,我们今天大量使用的拖拉机、流动灌溉系统,在当时看上去也是很不现实的。这些新的发明和发现,在短期内会使费用升高,但从长远看,则会降低生产费用和改善粮食供应。现代科学技术的能力与现代交通运输相结合,将大大减少粮食生产和供应受自然因素干扰的可能性,增强人类抗灾能力。灾荒对人类的威胁将越来越小。

土地也和其它自然资源一样,是人类创造过程的产物。有人担心,由于人口增长,城市扩大,交通发达,以及娱乐设施的增加将会使耕地面积下降,从而影响粮食生产。事实并非如此。人类不断开垦荒地,甚至通过围海筑堤创造土地(比如荷兰),土地供应量不是减少而是增加了。据有的经济学家对八十七个国家的土地情况作的统计,一九六○年的土地供应量比一九五○年增加了百分之九。增加农作物的复种指数,提高产量,变相增加了土地。随着知识、机械以及新能源的发展,土地的使用潜力也在提高。

从任何意义上讲,能源都不是有限的。社会需求的增加,发现新的资源和新型能源,改进提炼技术,使能源供应一直在增长。

能源会枯竭吗?我们所面临的能源供应及其价格前景如何?这是当前的一个敏感问题。能源经济的历史表明,尽管每个时期都担心当时任何重要的能源资源会枯竭,但事实是能源供应一直在逐步增长。其原因在于发现了新的资源和新型能源,以及改进了提炼技术。这种局面并非出于偶然,而是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由需求增加引起的。人口增长则是造成需求增长的原因之一。很长时期以来,存在着一种“资源有限论”。这就不可避免地将会使能源变得更加珍贵和昂贵。

自然科学不断发现借助能源可使物质从一种形式变为另一种形式,能源就更显得重要。因此,如果使用能源的费用很低,那么其它资源就可以大量制取,比如开垦大量的土地,海水淡化可以普遍进行,许多干旱地区可以得到灌溉,可以从海水中提取原材料,等等。反之,假如真的出现能源短缺,那么我们的一切经济活动势必将陷于停顿。或者能源虽有而价格昂贵,我们生产的消费品和提供的服务将少得多。正因为如此,至关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发现能源和使用能源。只要我们对能源问题进行更充分的分析,就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

能源与其它资源的最大不同之点在于它被一次“消耗掉”,也就是说不能重复使用。这种特性就使消费迅速增长引起价格急剧上涨。这些可能使能源前景变得暗淡。不过,如果看一看几个世纪以来,所谓的能源“短缺”如何使那些即使是最明智的分析家们感到惶惶不可终日,是会有好处的。

例如所谓英国“缺煤”的问题。一八六五年,一位很知名的科学家曾经预言,由于英国缺煤,工业将停产,连石油也解决不了英国的难题。后来的情况怎么样呢?因为预感到对煤炭的需求将增长,以及可能由此而来的利润,勘探家发现了新的储藏,发明家找到了更优越的采煤手段,交通部门发展了廉价的运煤方法。于是,所谓“煤炭不足”,就成了陈腐的概念。这种情况在别的国家也是一样。比如在美国,已探明的煤炭储量,即使以比现在高得多的水平消费,也可供应数百甚至上千年。

再一个是长期以来关于“油源枯竭”的论调。油源将枯竭,一直是人类的噩梦。以美国为例,一八八五年美国地质调查认为,加利福尼亚有油的可能性几乎没有或很小。一八九一年对堪萨斯和德克萨斯作出了同样的预言。一九○八年,地质调查还对石油供应前景作过最高限度的估计,但从那时以来,这一限度早已被超过。此后地质调查部门、矿务局、内政部及国务院等都正式发表过种种预测,结果被证明是错误的。这表明专家们的预测往往过分悲观。一位现年七十多岁的美国统计学家曾说过:按新闻报道的已知储量,当他远是孩子的时候,石油早就该用光了。但能源供应的历史统计清楚不过地表明,总的趋势并非短缺,而是可以获得更多的能源。

那么,美国为什么转向国外寻求大量石油呢?其主要原因是“利润递降律”在作怪。有人认为,每从地下抽出一桶原油,就使得下一桶原油更难获得。其经济后果是成本不断增加。还有的环境专家认为,我们现在不得不从矿藏中提取原材料,而这些矿藏是日益减少并难以得到。这就是说,我们社会极珍贵的投资必须更多地转向这一方面,而用于消费和真正增长的就不多了,现在我们必须多投资数十亿美元去开发阿拉斯加油田,才能获得与过去同样数量的石油。按经济学家的说法,这就叫作资本生产率下降,即“利润递降律”。而从外国进口反而便宜得多。另外,想保留美国本国的资源,也是原因之一。

总之,到现在为止,还没有过得硬的理论上的理由说明能源最终会枯竭。分析能源与分析其它自然资源及粮食有其相似之处,但也有着特有的奥秘需要探讨。从消极意义上说,能源几乎不可能重复使用;从积极意义上讲,我们的能源供应并不限于地球。太阳就是我们一切能源(除核能外)中最后的能源。因此,从任何意义上讲能源都不是有限的。

核能是一种“清洁”、安全、廉价、无穷、技术前景乐观的可取的能源。

核电站现在特别引人注意,因为它为能源的成本提供了长期上限。我们必须讨论这个上限的高度以及核电站的实用价值和危险性。

通过十多年来许多核电厂的运行,现在已经有足够的经验证明,核发电的成本与现在用矿物燃料发电的成本大体相当。

我们还应考虑技术的发展。现在核发电用的是裂变法。从长远看,一种更“清洁”的核能即聚变法可能完全实用。不过尚有许多技术问题有待解决。一九六七年有一位专家说过,用重氢聚变而不是裂变发电,最终将是可能的,这可能要化很长的时间,也许要二十年,甚至一百年,但我们总有一天会解决。最近,对聚变的控制技术似有进展。科学家们预言,一个在商业上可行的巨大聚变系统,可能在九十年代初建成。一旦成为现实,就有极大的潜力。有人估计,即使能源消耗量比现在大上百倍,世界重氢为我们提供的动力将足以维持十亿年,其价格可能只相当于现在裂变发电的成本。

但是,至今人们对核发电仍有一种厌恶情绪,认为核电站危险。然而,在对核电站的安全问题作出评价的时候,应当记住十分重要的一点:其它能源生产过程中也对人体产生危害,如打油井和开煤矿的事故及职业病等等。核电站的危险最关键的是放射性物质对人体的影响,特别是对胎儿的影响被认为是最危险的。但对长崎、广岛在胎儿时期受原子弹爆炸辐射影响的儿童进行调查表明,死于各类癌症者并未明显增加,而那时在该地区妊娠妇女接受的放射量比和平时期核电站发生事故时人们所受的放射量不知要大多少倍。尽管在核电站的安全问题上专家们的意见很不一致,但有两点是错不了的,即第一,核电站不会轻易爆炸;第二,对于核废料的监视,并不比保卫诺斯堡的黄金更困难,也不比防备恐怖分子引爆核武器承担更大的风险。

尽管核发电相对便宜和安全,但公众反对冒风险的心情还是有的。这可以从下面这样的事例得到证明:一个人宁愿把一元钱保存在自己手里,也不愿冒险试试运气,要么赚一元,要么损失这一元钱,虽然赢的可能性大于百分之五十。只有当他不怕冒险,而且当下赌注获胜的“希望值”大于他所放弃的东西,他才会下决心。一个怕风险的社会,宁肯以百分之一的可能性死十个人,也不愿意以百万分之一的可能性死十万人(甚至只死一万人)。也就是说人们更愿接受大量的小悲剧,而不愿看到极少可能发生的大悲剧。于是,社会将避开核能。然而事实的真相是核电厂发生使上万人丧生的大灾难的可能性几乎等于零。

预测能源前景,推断能源成本的长期历史趋势是最可靠的方法。而它使人们看到,能源短缺的现象将减少,其成本将不定期地继续保持下降的趋势。

预测自然资源的成本(及价格)和供应前景,有两种方法,即工程预测法和经济预测法。前者使用技术方法预测自然资源的状况,即(1)估计目前在地球上某种资源的已知数量;(2)根据现在的使用率推断出将来的使用率; (3)用(1)除以(2)。这种方法得出的结论往往是错误的。因为所谓“已知储量”只是地质学家们肯定其客观存在,而对于私人企业或政府来说则是化钱了解储藏情报,从而弄清开采哪个地区才是有利可图的。因此,“已知储量”更多的是告诉我们资源的利润率,而不是其总量。“已知储量”还好象是我们家庭置放在厨房里的食物,并不能说明社会上到底有多少食品。

工程预测法本身所产生的结果也是千差万别的,其原因在于:(1)技术专家们引用的科学数据不同;(2)各种政治力量的不同估价;(3)意识形态的差别;(4)是否相信“资源有限论”;(5)科学的想象力丰富多彩。

经济预测法是根据过去的成本、价格和供应的长期历史数据,推断未来的形势。这是最靠得住的方法。能源资源除了不能重复使用这一条以外,与其它自然资源一样,因此其供应和价格、成本的前景也应使用这种方法进行预测。但当前在这个问题上的争论往往还是集中在“已知储量”方面。还有的人在估计需求的增长时,假设价格不变,然后把这种估计与已知储量相比,从而表明需求即将明显超过供应。更有一些人以石油或其它能源的生产不会有发展作为推理的基础,从中得出错误的结论。对能源进行全面预测的最佳方法应综合经济和工程两种方法,即对石油和煤等当前主要的能源进行经济估计,对核能、页岩油、太阳能、风力等能源则必须以工程估计为主,因为在这方面我们的经验不足,还存在着大量不肯定因素。用这种综合方法,根据大量数据,得出的结论是能源供应不会短缺,成本将下降。

衡量某种资源成本的基本方法是根据其价格与其它产品价格的比例。这种比例告诉我们它与其它非采掘产品之间的贸易条件。这种方法要考察资源相对于工资的价格。而且应是长时期的历史趋势,而不是某个短时间的市场价格。因为后者的人为因素很多。价格的历史趋势表明资源是否短缺。比如,从一八○○年迄今,在美国,一小时的劳动可换越来越多的铜。其它原材料的趋势也与此相同。铜价的下跌,意味着现在用较少数量的买内衣或理发的钱,就可买到与一个世纪之前等量的铜。

现在,专家们对能源问题的看法差距很大。这里不妨简单归纳一下他们的异同,以及当能源问题与利益、政治和思想矛盾纠缠在一起时的形势。

关于石油问题的一致意见是:中东可以生产供全世界几十年消费的石油。一九八○年石油市场价约三十五美元,今后不大会大幅度上涨。世界大部分地区迄今尚未系统地开采石油,这可从到一九七五年为止的油井数看出:美国二百四十二万五千零九十五眼,苏联五十三万眼,拉美十万眼,加拿大十万眼,澳大利亚、新西兰二千五百眼,西欧二万五千眼,非洲和马达加斯加一万五千眼,南亚和东南亚一万一千眼,中国九千眼,中东一万眼。关于“原油”的定义,对估计其储量关系重大。美国地质调查只能在常压下引上地面的油流。如果把加压之后能开采出来的油,以及含在岩石和油沙中的非流质油也算进去,那么估计储量要大得多。

关于煤炭问题的一致意见:世界上煤的储量与石油储量相比仿佛是大巫与小巫。在能源效益方面,煤比石油或天然气便宜。一九七六年十一月,每百万“英国热量单位”(BTU)煤是八十七美分,石油是二点零四美元,天然气是一点一三美元。但煤运价高,再加上消除污染的开支,将超过石油。

关于石油代用品的一致意见是:石油的市场价格可能影响其它燃料市场价格。比如一九七三年石油出口国组织提高油价,煤和铀价格立即暴涨。这是因为拥有这些资源的人感到需求将增长、而在煤矿和核电站的投资又要冒风险。

关于核电站的一致意见是:核发电成本低廉。从纯粹物理学的角度看,地球上的核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在下面一些问题上有分歧。

关于石油供应前景。一些专家认为,按现在价格和消费水平,石油生产将于一九九○年达到顶点,然后就开始下降。对于矿物燃料的总数也说法不一。

关于天然气供应前景。美国天然气协会说,按现在的消费水平,天然气足可维持一千年至二千五百年。而卡特总统引用美国地质调查估计数说,只能供应十年。十比一千至二千五百,如此巨大的差距把人弄得晕头转向。

关于节油措施的潜在影响。有些人认为可以大幅度提高石油的使用效益,减少浪费;但另一些人则怀疑这样做有什么好处。把汽油价格提高到最高水平当然会大量影响消费,但是否有经济意义也有争论。

关于其它能源是否实用。如果石油价格长期保持目前水平(三十五美元/桶),则其它能源如潮汐发电、海洋温差发电、地热发电、常规太阳能发电、沼气发电等在近年或不久的将来可与石油竞争。另一种意见认为,即使油价再涨一倍、二倍甚至三倍,其它能源也起不了重要作用。

对于太阳能利用方法的前景,现在还是推测性的。

结论:推断能源成本的长期历史趋势是估计能源前景最可靠的方法。这种方法使人们看到能源短缺的现象将减少,成本将不定期地继续保持下降的历史趋势。在最坏的情况下,核电力的最高成本将保证电力成本不可能涨得比现有能源的成本高出太多。政治原因当作别论。

许多人主张节约,即使所得小于开支,以便使我们的后代有足够的资源。实际上,由于新技术的发明是可以预期的,因此要我们限制使用资源,无异于要穷人向富人施舍。

是否要节约资源?对于木材、铜、石油等资源,个人或社会是否应当少用,甚至于作出特别的努力不使用这些东西呢?答案是:除非出于国家安全考虑,或者有国际约束,我们无需这样做。

比如在你家里亮着一盏灯,你会不会关掉以节约能源呢?如果仅是一举手之劳,你会这样做。但,如果你在十英里之外,就不会返回去关灯。因为来回消耗的汽油,或步行化费时间的价值比这盏灯点几天还要大。这里有一个规律,即从节约获得的好处要比我们实行节约的化费大,这时候避免消费就是合情合理的。

在物质方面的节约,与经济方面的节约两者之间经常发生混淆。比如,有人建议不要每次使用厕所后放水冲洗,而是改用别的办法。但几乎所有的人宁愿化钱获得更多的水。可见,以不冲厕所的办法节约水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

尽管有人呼吁人们“生活得更简朴一些”,但这样做的费用之高是令人吃惊的。有一个学生曾作过计算,如果美国农民以一九一八年的耕作方式取代现代技术,放弃拖拉机和化肥以节约能源和资源。我们就需要六千一百万头骡马,要用一点八亿英亩土地种草喂养这批牲口,其面积相当于现在用于生产的草原的一半。我们还要外加二千六百万至二千七百万农业工人,才能达到一九七六年的产量。

节约能源是另一个喜欢谈论的目标。比如有人敦促我们不要吃龙虾,因为捕捉龙虾消耗的能源是捕捉鲱鱼的一百一十七倍,而所得到的蛋白质是一样的。但是一个集团的节能万灵药方往往受到另一集团的责难。

重复使用资源,其工程费用往往超过省下来的钱。有一个学生奉命搜集废玻璃瓶子,十八周内共得一万零一百八十磅。但他开车八百一十七英里,耗日费时,用去汽油五十四加仑,排出了大量污染物质。总之我想提醒一句:在反对原有的浪费时不要造成更大的浪费。

为什么节约论者认为必须推动人们节省比他们自然而然做到的更多呢?显然他们不相信人们对资源是否易于获得及其价格状况所具有的应变能力。但是,一九七三年以来电力消费增长速度放慢,就是消费者对成本和短缺极为敏感的有力证据。七十年代后期,随着汽油价格迅速上涨,消费趋于下降,这是又一个引人注目的例子。

许多人主张节约,即使所得小于开支,以便使我们的后代有足够的资源。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我们现在使用资源是否以牺牲后代的利益为代价呢?回答是否定的。如果自然资源的相对价格有希望将来比现在更便宜,这就意味着后代并不会面临比我们更严重的短缺,而是会获得与我们一样多,甚至更多的资源。我们今天使用资源,从其数量方面考虑,如果对后代有什么消极影响的话,也是很少的。更重要的也许是现在的消费刺激生产,提高生产率,从而提高我们的生活,并将造福后代。

市场趋势会防止过分使用资源而造成短缺。当前的市场价格不仅反映现时的状况,同时也反映可以预见的将来的供求形势,因而当前的市场价格自动地为我们的后代留出了资源分额。如果存在合理的根据预示将来价格上涨,投资者将收购所有的油井、矿山及企业。这就会促使当前的价格上涨。因而也就是不鼓励人们使用这些资源。

实际情况是,新资源的发现,新的开采和使用技术的发明是可以预期的。因此,我们用不着担心我们的后代会由于我们现在的消费格局而受到损害。同时,当前的市场价格也包含可能出现的人口增长因素。

一旦情况有变,技术停滞使得资源价格上涨,预示将会出现供应不足,而市场又无能为力的时候,一个深谋远虑的政府可能出面干预,以减少资源的使用。但这种干预现在不需要,也是不合适的。因为通过致力于改善大多数人的生活,每一代人将一个生产性的世界移交给下一代。现在的情况正是如此,正通过积累增加资本,通过增加有用的知识,通过使这一代人更加健康和受到更好的教育,通过改善经济形势来实现这一目标。因为我们可以预期后代将更加富裕,因此,要我们限制使用资源,无异于要穷人向富人施舍。

为了国家安全和国际贸易而节约资源,有可能使一个国家贮存够几个月乃至数年消费的敏感的战略物资。这已超出通常讨论的范围,而且与人口增长无关。

这里要提一下穷国与富国在资源问题上的关系。有一种概念认为富国掠夺了穷国的资源,这种说法不考虑智力的现状。资源在工业不发达的穷国使用价值不大。一旦卖给富国,其收入可以帮助穷国进行建设,为穷国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如果不卖又会怎么样呢?请看一九七四年印尼出现的情况:在一月份许多印尼人上街抗议日本开采印尼资源,八个月之后有些人却开始抱怨日本开采不积极。由于日本经济衰退,削减从印尼进口资源的数量,比如木材就减少了百分之四十,结果印尼木材价格下降百分之六十,有三十家木材企业倒闭,失业增加。

现在的穷国并没有因出售资源而牺牲后代的利益。穷国为其后代节省资源的做法要冒很大的风险,因为资源的相对价值在将来会下降。

同时也要记住,美国及其它富国向穷国出售大量的初级产品,如穷国需要的粮食。这种交换使双方得益。当然,在这里并不暗示富国向穷国购买资源的价格是公道的。贸易条件确实是个道德问题。但问题的解决要靠供求、市场力量和政治力量这些因素。

从长远的观点看,人口的规模与生产率相适应,并不是不可控制的怪物。中国出生率的下降,使人们相信,贫穷而人口众多的国家,迟早会仿效富国的人口格局。

有人认为,人口增长失去了控制,除非发生异乎寻常的事阻止人口的几何级数增长,我们很快就只会有“立足之地”。

自从创世纪以来人们就担心人口的增长。但人口的增长并非是稳定的和一成不变的,统计表明,迄今为止,有过三次人口以“爆炸性”的速度增长。第一次是在公元前一百万年,使用工具和制造工具使人类可以最大限度地采集食物和狩猎,人口因此迅速增加。但当原始工具的潜力被用完之后,人口增长接近于停滞。大约在一万年以前,人口增长出现了第二次飞跃。当时出现了畜牧业和农业耕作。但当新技术带来的好处过去之后,人口增长再次接近停滞。这两次使我们有理由认为,已知的谋生手段使世界人口增长到一定规模后就会限制继续增长而接近停滞。

前两次人口增长速度升而复降的过程,表明从十七世纪工业革命开始的人口增长,很可能也会降下来。当然,目前的知识革命可能继续下去而看不到尽头,人口的增长可能会继续,也可能不会。不管怎么说,从长远观点看,人口的规模与生产率相适应,并不是不可控制的怪物。

大量的历史事例证明,人口规模和增长速度是受政治、经济和文化力量的影响,并非仅仅受饥饿和瘟疫的影响。在许多穷国出生率已经降下来了,其中有的是交通发达而人口稠密的岛国。但中国不是岛国,其人口占全人类的四分之一,近一、二十年来出生率已显著下降。这种下降使人们相信,现在贫穷而人口众多的国家,迟早会仿效富国的人口格局,死亡率和出生率都要下降。

人的思想较之于口与手,同样或更能左右经济。从这方面看,人口的增长规模有两种:经济的与非经济的。

生产率的提高的根源是人的智能。由于进步都来源于人,那么似乎有理由设想:进步的程度取决于能够运用大脑的人的数量。一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曾说过,核能的成本和可得性,在有更多科技工人的条件下前景会美妙得多。譬如核聚变问题,钱并不是限制因素,限制进步的倒是有没有受过高度训练的工人。

一些研究告诉我们,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一个单位的人力资源和资金越多,革新就越多。不同的调查者都得出这样的结论:从迅速接受新型事物的意义上讲,组织规模的大小及财富是进行革新的最有力的征兆。

人口增长的结果,不仅刺激新技术的发明,而且也推动现有技术的应用。(1)如果其它条件相同,较多的人口意味着较大的市场,推动更大工厂的出现。这样的大厂比小厂效率高,持续生产时间长,从而使单位产量的成本降低。(2)更大的市场也使更大规模的劳动分工成为可能。(3)人口越多,生产的东西也越多,这就能保证人们在干中学习。这是提高生产力的一个重要因素。(4)众多的人口能使许多重要的社会投资如铁路等获利,这在人少的情况下无利可图。在人口多的情况下,公共服务项目如防火机构等也将成为人均负担很低的社会设施。

然而这里也存在着许多非经济的增长规模,如人口拥挤。商业活动的增加造成混乱和困难。每增加一个人,就会减少别人的活动范围,把一些污染因素(烟、噪音等)强加在别人头上。于是,生活中的安宁和欢乐减少了,物价上涨了。只要有某些生产因素,如土地之于农民,市场之于商贩,继续保持固定不变的规模,这种情况总是要发生的。但是如果这种因素增长了,即扩大市场和耕地,那么,非经济增长规模就可以避免或减少。

猜你喜欢
人口能源资源
我给资源分分类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资源回收
人口最少的国家
坐井观天石头国
丰富的能源
激活村庄内部治理资源
印度人口2025年超中国
好大的方块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