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古典小说理论的开掘

1984-07-15 05:54
读书 1984年6期
关键词:金圣叹评点美学

郭 瑞

评叶朗的《中国小说美学》

在“五四”以来的中国古典文艺理论研究中,小说理论是一个相当荒芜的领域。不承认中国有什么小说理论,或认为即便有,也不过是只言片语,并无理论性、科学性可言的看法根深蒂固。胡适在一九二七年写的《<水浒传>考证》一文,就曾将金圣叹的小说评点一笔砍倒,说他“用了当时‘选家评文的眼光来逐句批评《水浒》,遂把一部《水浒》凌迟碎砍,成了一部‘十七世纪眉批夹注的白话文范!”并指责说:“这种机械的文评正是八股选家的流毒,读了不但没有益处,并且养成一种八股式的文学观念,是很有害的。”①应当承认,这种看法被许多人所接受。当然,事情也不尽然。大约五十年前,朱自清先生在评论朱东润先生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时,对其根据客观的态度选出了一些前人未曾注意的代表批评家给予了肯定,这里面就包括了金圣叹。他公正地指出:“论到近代批评,是不能不给予评点公平的地位的。”②尽管他本人对金圣叹的评点是持有分析的态度的。然而,几十年过去了,由于种种原因,以评点为最主要形式的中国古典小说理论却终未得到客观、全面的评价和公平的待遇。中国古典小说理论遗产仿佛成了一座与其说有莫如说无的古墓,称其中有宝的人也有,指其中有鬼的更多,而真正动手发掘者却寥寥。直到近几年,情况才有所改变。郭绍虞先生一九七八年在一篇文章中指出:“我国古代小说戏剧理论,也有非常突出的民族特色。例如评点就是独创,这是很能沟通作者与读者之间思想感情的一种文学批评。”③这个意见反映了、也代表了我国学术界的新认识,新态度。此后,我们陆续见到了《<新译红楼梦>回批》、《桐花凤阁评<红楼梦>辑录》、《明清小说序跋选》、《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选注》、《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上)、《水浒传会评本》、《金圣叹与<水浒传>研究》诸书,搜集、整理、研究中国小说理论的工作开始形成了一个虽不大却可喜的风气。最近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叶朗著《中国小说美学》,又为之添了一朵新花。

细读全书,我觉得这部著作最主要的贡献在于,清理出了一条中国古典小说美学和近代小说美学的发展线索,揭示出了中国小说美学史的概貌,初步勾勒出了中国小说美学体系的大致轮廓。此前,恐怕还没有人这样做过。

作为中国古典小说批评的一种独特形式——评点,在文体上与西方的、现代的文艺批评论文、论著固然不同,但是,这些貌似分散零碎的片言只语(当然不尽如此)是否不过是些八股式的文评、腐朽而肤浅的文字游戏,而不具有理论意义:这是关系到中国小说理论这批宝贵财富命运的关键问题。要解答这个问题,当然需要详尽地占有材料,但更重要的却是历史的眼光。在作者看来,中国小说美学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一种不可以由主观臆断随意加以否定的客观存在。中国小说美学是自明代中叶以后发展起来的,并在明末清初达到了鼎盛时期,决不是偶然的。明中叶以后,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有了明显的发展,市民阶层的队伍日益壮大,与此相应,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冲破传统、要求思想解放的呼声渐高,涌起了一股现实主义、人文主义的思潮。以描绘现实社会生活画面、塑造人物形象见长的小说有了长足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文艺批评家、理论家们开始把目光从传统的诗、文评转向小说评论,并将小说批评加以发展,便是理所当然的事了。由于作者不是孤立地、而是紧密联系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来考察小说理论的发展过程,所以能在千头万绪、琐碎零散的材料中抓住了一个纲,清理出一条小说理论进行的线索来。

在书中,这样一条线索是通过对于古典小说美学的先驱李贽、叶昼、冯梦龙——将古典小说美学推向高峰的集大成者金圣叹——金圣叹小说美学的发挥者毛宗岗——继续将小说美学向前推进的张竹坡——对《红楼梦》艺术成就和艺术经验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脂砚斋——以梁启超为代表的一批近代小说美学家主要小说美学思想和观点的系统评述揭示出来的。作者除了对每位小说美学家的主要贡献的各个方面做了具体分析、介绍之外,又十分注意各家观点的前后对照和相互比较,所以使读者对中国小说美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范畴的演进过程留下了比较清晰的印象。譬如该书指出叶昼在小说创作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上为中国古典小说美学奠定了唯物主义基础,然后在各有关章节中又分别论述、介绍了金圣叹的“格物”说、张竹坡的“入世”说,脂砚斋的“身经目睹”说对叶的继承与发展。又如,在小说创作的核心问题——典型性格的塑造方面,首先介绍了叶昼的也是中国美学史上最早的典型理论,然后重点地、全面地评介了金圣叹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性格说,继而剖析了毛宗岗典型理论的“概念化”、“绝对化”的弱点,指出这对金圣叹的理论来说是一种倒退,同时也肯定了他在性格塑造的艺术方法上对金圣叹辩证法因素的发挥。接下去又指明张竹坡在人物塑造上强调个性化、强调挖掘个人内心世界活动及其反映的社会关系。这就将明后期至清前期小说美学家在人物塑造问题上的认识逐步提高、深化(其间也有后退)的历史线索提示出来。在其它问题上,也有类似的比较论述。全书虽然采取以人分章的结构,但并未给人造成零散、割裂的印象,相反,倒令人有浑然一体之感,恐怕是应当归功于这种论中见史的叙述方法的。

还应提到的是,作者在评述小说美学本身的发展历史外,也从横的方面适当考察了中国小说美学与中国古典诗学、绘画美学的关系,如,传统绘画美学中的“逼真”、“肖物”、“传神”等概念如何被引入小说美学以说明真实性的要求;“白描”如何被引入小说美学而成为一种描写手法的概念;古典诗词讲究的“意境”如何被小说美学吸收而用来说明小说的环境描写与性格刻划,等等。也许因为这不是本书的重点,所以未能见到更多的介绍。不过,研究中国小说美学的诗学、绘画美学、戏剧美学、音乐美学的关系,确实是一个有趣的课题。

构成这样一种历史性评述基础的,则是由各个评点家提出的和发展了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小说美学概念、观点和范畴。拿人物性格塑造理论来看,则有叶昼提出的“同而不同处有辩”(塑造典型性格的早期理论);金圣叹提出的“无非为他把一百八人性格都写出来”(典型性格与小说的美感力量)、“定是两个人,定不是一个人”(典型性格是独特的个性)、“十年格物”和“因缘生法”(塑造典型性格的认识论)等等;张竹坡提出的“从一个人心中讨出一个人的情理”(人物个性化的内涵);脂砚斋提出的“实未目曾亲睹”(典型人物是小说家的创造)、“今古未有之一人”(典型人物的理想性)、“真正情理之文”(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尽管这些概念、观点和范畴在表述上与我们目前已经惯用的主要是从西方引进的概念、述语不同,其中有些是“形似之语”,看上去缺乏现代文艺理论的色彩,但是经过作者艰苦的筛选、挖掘、辨析和阐释,其中所包含的理论意义以及这些理论的深刻性与独创性已经呈现在人们面前了。大家都知道,西方文艺理论在十八世纪以前一般都把典型的重点放在普遍性(一般)上,十八世纪之后重点才逐渐转移到个性特征(特殊)方面。而从作者的评介中可以看到,我国小说理论从一开始就十分重视典型的个性化,这正是一种鲜明的特色。纵观全书,作者通过对各个评点家在小说美学上的主要建树的介绍和评价,已使我们看到,中国小说美学包括了小说创作的源泉、小说的审美特质、小说的社会作用以发挥社会作用的要求、小说创作中的美感心理、小说人物形象塑造、小说的情节、结构、时空观念、叙述方法、叙事观点、小说语言、小说的美学风貌、小说欣赏中的美感心理等极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它们实际上涉及到了现代小说美学的各个方面,因而在客观上是具有自己的系统的。现在,经过作者的整理、归纳和评述,这一体系的大致轮廓和面貌已被勾画出来。这对根本否定中国小说理论存在的偏见无疑是沉重的一击。

将我国古典小说评点中使用的概念、范畴用现代文学理论、美学理论的概念、范畴加以解释、说明,殊非易事。为了防止将古人思想现代化和贬低其理论成就两种倾向,作者既要细细揣摩原意,吃准、吃深、吃透,又要与有关的现代概念、述语进行比较、对照,这样才可能表述得准确。这里当然需要严谨和精密,但也不能缺乏想象。如作者将冯梦龙所说“天下之文心少而俚耳多”概括为“小说的通俗化要求”;指出金圣叹“是李小二眼中事”一段评点发现了“叙事观点”,“一笔作百十来笔”讲的是“小说语言的容量”;把张竹坡所说“市井文字”与“花娇月媚文字”归结为“小说的美学风貌”等等,都是既准确、鲜明,又富有新意的。这大大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小说美学的广度和深度。朱自清曾提醒说:“我们的诗文评虽与文学批评相当,却有它自己的发展,……写中国文学批评史,就难在将这两样比较得恰到好处,教我们能以靠了文学批评这把明镜,照清楚诗文评的面目。”④小说评点自然也当如此。在这方面,作者走出了自己的一条路。当然,其中是否每每都做得“恰到好处”、尽如人意,那倒是可以继续研讨的。

此外,在阐扬中国小说评点的特色、实事求是地评价大有争议或不为一般人知的小说评点家、贯彻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的方针等方面,该书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至于说到不足,我以为主要是对“小说美学”概念的解释尚不够明确。书中解释说:“小说美学,就是对小说这门艺术作哲学的、心理学的、社会学的研究,就是从哲学的、心理学的、社会学的角度,研究小说艺术的本质,研究小说艺术和其它艺术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分析小说的创作和欣赏的各种因素、各种矛盾,然后找出其中的规律性的东西来。”⑤但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叫“小说理论”而称“小说美学”?这样的说明,似乎还不能划清小说美学与一般小说理论的界限。我以为,如果称作“小说美学”,就应把对象定为“小说美”,内容大致包括:小说美与现实的关系、小说的美学特征、小说的内容美与小说的形式美、小说美的创造活动、小说美的艺术表现方法和技巧、小说美的欣赏活动、小说美发挥社会作用的特殊性和特殊要求;以及小说美与诗歌美、绘画美、戏剧美、音乐美;中国小说美与西方小说美等等。其实,作者在书中阐明的恰恰是这样一些方面,但如果在导论中能将小说美学的概念和概念体系界说得更为分明,是会更好地起到提纲挚领的作用的。

一九八四年二月十四日

(《中国小说美学》,叶朗著,北京大学出版社一九八二年十二月第一版,1.20元)

①《中国章回小说考证》第2—3页。

②《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下,第553页。

③ 见一九七八年十一月十二日《光明日报》。

④《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下,第545页。

⑤《中国小说美学》第2页。

猜你喜欢
金圣叹评点美学
奇才金圣叹
印花派对
金圣叹刑场别子
本期资深大厨:金圣叹
纯白美学
春食色彩美学
“妆”饰美学
翻译擂台(116)评点
牧童的哑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