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 兴
《左传·宣公二年》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晋灵公设计准备除掉赵盾。在危急中,亏了灵公一位名叫灵辄的甲士突然倒戈,赵盾才得以幸免于难。对此,《左传》中有如下文字;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引自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这里交待了赵盾当年救活灵辄的一个片断。在这段话中,“存”字作什么讲呢?《左传译文》(沈玉成译)把灵辄的答话译为:“伺候人家三年了,不知道母亲还在不在,现在快到家了,请让我把这个留给她。”
这里,把“存否”译为“在不在”,即把“存”理解为“活着、存在”。从字面上,这样译似乎说得过去。但是细加体会,觉得有点味道不对。灵辄明明白白说“宦三年矣”,离家外出三年是不能算太久的。按常理不会想到生死之事,他考虑的倒应该是母亲生活是否艰难。况且后面还说“请以遗之”,已经准备好要把一半食物留给母亲了。如果突然在中间来一句“不知道母亲是否活着”,不仅与上下文断了联系,语气也显得突兀,不协调。
笔者以为,“存”作“有”讲似乎比较合适些。灵辄是指的有无食物。“存”的这种讲法较早见于《玉篇》。《玉篇》:“存,有也”(北京中国书店《宋本玉篇》一九八一年第一版)。《中华大字典》据此又作了更详细的发挥:“有也。见〔玉篇〕。〔俗云实存、余存。即此义〕”(中华书局一九七八年第一版)。《辞海》(中华书局一九八一年第一版)亦作如是说。但这种讲法《辞源》、《康熙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都没收入,加之历来注家对“存”字均不置一词,很容易解为“活着、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