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兴盛
每天,每天……
当下班的人流奔在回家路上的时候;当晚霞还在燃烧的时候;当华灯初上,一家人幸福地围坐在电视机前的时候;当夜深人静,人们进入梦乡的时候……
佟燕,北京建筑木材厂的一个年轻厂医,理了理短发,象只矫健的燕子,穿行在大街小巷、平房楼群间,守候在病人床前,“望闻问切”,扎针送药,胜似亲人。
从去年1月1日到今年6月25日,她利用每天业余休息时间和节假日,为群众义务看病达701人次。有时病人找到家里,最多时一晚上达6人;经常出诊上门,最多时一晚上跑3家;节假日平均出诊4家。她家住在朝阳门外白家庄,而她的足迹却遍布前门、龙潭湖、蒲黄榆、白纸坊、南菜园、安定门外,甚至远及管庄、通县、昌平。她常常赶末班车回家。不管风雨雪天,冰雹雷鸣,她从没有耽误一次治疗。
惊奇吗?感叹吗?是的。正因为如此,人们称赞她是首都白衣战士中一只奋飞的燕!
“社会,就是我的岗位”
她家的墙上,挂着一本大的记事日历,记着每天出诊的“备忘录”。有人说:“你太热心了,不象个医生,倒象个社会活动家。”佟燕一笑:“当个‘社会活动家有什么不好?医生的岗位本来就不单是在医院,还应该在社会上,在病人身旁。”
去年3月28日,星期天。佟燕出诊完赶回家做中饭,在中街换车时,她见一位女同志泪汪汪,便凑过去问:“您怎么啦?”对方生气地说:“我母亲瘫痪了,好不容易送到医院,打了一针降血压针就让回家……”佟燕不等她讲完,急切地说:“走,我上您家去看看。”
病人是位60多岁的家庭妇女,因老来丧子,忧伤过度,第二次中风全身瘫痪,嘴眼歪斜,失语,流涎不止。住院不收,想死又死不了。一个普通工人家庭,怎么经得起这种打击啊!佟燕说道:“你们要信得过,让我来给大娘治治吧。”全家人真是喜出望外。
从这天起,佟燕每隔一天来扎一次水针,配开中药,15次一个疗程。每次佟燕准时来,大爷在门口迎。一个暴风雨的夜晚,大爷依在门口,大娘靠在床头,眼巴巴地说:“这么大的雨,佟大夫不会来了吧?别淋坏了哟。”话音未落,只见佟燕从雨幕中跑来,风吹翻了折叠伞,浑身淋得透湿。两位老人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佟燕给大娘扎完针,开了方子,汗没擦水没喝就要走,“还有一位病人等着我哩。”大爷留不住,亲自送她上车,泪水和雨水流在一起。经过4个月的精心治疗,刘大娘能下地做饭,干点家务轻活了。一家人不知如何感谢,买了个大蛋糕送到佟燕家。“大爷,您不了解我,我从来不收礼的。”简直象打架一样,大爷都要下跪叩头了。佟燕只好收下。第二天下班后,她买了个大蛋糕和一篓水果,高高兴兴地去看望刘大娘。老远看见大娘在笑,她心里顿时涌起幸福的潮,感到作为医生的价值。
“我的生命和时间属于病人”
一个医生的价值就是治病救人。这是和病魔与死神争夺生命的事业。佟燕对于病人的生命和时间是非常珍惜的。上班看病一个接一个,认真负责;下班出诊一家赶一家,不辞辛劳。有时到了自己家门口也来不及进门喝口水、喘口气,在车子上啃几口面包就当一餐饭,整天沉浸在节奏紧张的生活旋律里。而她在自己的生命中,几乎插不进私事的一个音节。
佟燕有多种疾病:长期患慢性肾炎,右肾排泄力只有31%;腹部肿瘤动过手术;还有严重的妇科病,经常腰痛、肚子痛。她对病人按时按量服药、饮食疗法要求很严,而对自己总是“顾不上”。没时间煎汤药,她把丸药带在身上,可常常忘了吃。休息不足,上车就睡觉,常常坐过站。去年七八月间跑路太多,脚肿得穿不进凉鞋,她剪开鞋帮照样奔波。大伙说:“佟燕真象只不知疲倦的燕子,从这一家飞到另一家……”
有天上班,佟燕痛经难忍,正在做红外线照射。突然门外有人喊:“佟大夫,有病人,请出诊。”她赶忙爬起来,从东郊水南庄赶到宣武南菜园。回厂吃了块蛋糕,接着上下午班。下班后,她赶到白纸坊给小张看溶血性贫血症,可小伙子不在家。她回到家匆匆吃了点面条,又赶到通县管庄给于师傅看肺癌。晚上10点多到家就肚子痛,吃的面条全吐了。
她病了。感冒发烧38.5℃,身体乏极了,恨不得一头栽到床上美美睡上3年。她想起邻楼患骨肿瘤的于工程师,又咚咚地跑下楼去。
第二天,朝霞伴着晨曲穿过窗棂,佟燕恍惚以为是病人期待的目光和呼唤,一骨碌爬起来。“烧还没退尽,休息一天吧。”爱人体贴地劝道。可佟燕是一天不看几个病人,就会象心血管供血不足一样地难受,“不,我还得趁早班前去小张家堵他。”“你不要命了?”“我的生命和时间是属于病人的。”她回头一笑,走了。
她给小张看完病赶回厂上班,一分钟不差。中午休息,她快步走到厂内家属区给王师傅和小张父母扎针、看病,又跑回医务室上班。
下班后顺路看了一位病人,急忙赶回家。刚到院子大门口,碰见小卢等候多时了。“佟大夫”,小卢见佟燕疲惫的样子,不忍地说:“您还能去吗?要不改一天,等您身体好一点……”他父亲患冠心病等多种病,目前有所好转。“我能去。这个疗程很关键,不能耽误。”她连家的楼都没上,和小卢一起赶到永定门外蒲黄榆。
她完全忘掉了自己,只想到病人。晚上躺在床上,还在琢磨病例、处方、治疗的措施。爱人一边听她津津乐道一天的收获,一边给她按摩酸痛的腰和腿,心疼地说:“你每天这样,太苦了……”
佟燕理解丈夫的心情,痛快地说:“人家来找我,把救人性命的绳子交给我,就是对我最大的信任,我能随便松手吗?在别人最困难的时候,我能挺身而出,伸出一双手,尽我一份力,这就是我最大的价值和幸福。只要是病人解除痛苦所需要的,我都给,认认真真地去做,留下我的心血,我的脚步,充实幸福这个字眼。”她沉醉在爱的幸福中。
“我愿所有的人跟我一样幸福”
她是幸福的,有一个幸福和谐的家。爱人陆炎德是北京市建材局设备能源处副处长,用全部的爱支持妻子的崇高事业。佟燕很忙,常常连衣服扣子都没时间钉,全部家务几乎都落在老陆身上。老陆采取“你忙我多干点,都忙就凑合点”的方针,从来不埋怨妻子。有时回家都来不及做饭,两口子就对坐着啃面包,这倒别有一番情趣。病人上家来了,老陆热情地倒茶送水。佟燕出诊太晚了,他就到车站接。佟燕几头忙不开,他就帮着她给病人买药、送药,查找资料。这个地质学院毕业的工程师,也成了“半个中医”。他理解妻子对事业的热爱和追求。
正因为他们的生活幸福和谐,所以,他们承受不了谁家因疾病带来的灾难和痛苦。今年春节,两口子正忙着办年货,忽听身边有人说:“老王师傅够惨的,正准备给儿子办喜事,突然得了脑血栓,半身不遂。老伴请长假在家侍候,儿子的喜事也办不成了。”佟燕一听,心里火烧火燎的,忙对爱人说:“我去看看,你回家呆着,有病人来找,先接待一下。”说着,顾不上办年货、过佳节,找到王师傅家。王师傅全家感动得热泪潸潸。
这个年,佟燕是在看病中度过的。休假5天,她看病12人次。姑妈来看望,她也顾不上照顾一下。佟燕是跟着姑妈长大的。1945年12月,她出生前不到一个月,担任黑龙江讷河地委秘书长的父亲就牺牲了。21岁的母亲把她给了姑妈,含着泪随军南下了。姑妈把她拉扯大的,不免有些心疼:“好好一个家,你是怎么过日子的?也不怕老陆跟你闹离婚!”佟燕哈哈一笑:“他才不会哩。我们俩是男女声二重唱,谁也离不开谁。我们这个家,是属于病人的。”
的确,她的家是属于病人的。看病,出诊,接待病人,全部是自己的业余休息时间,没有加班费、夜餐补助,更没有奖金。她从来没有收过病人一分钱、一份礼,没吃过病人家一餐饭。相反,她经常拿钱替病人挂号、买药、买煎药的砂锅,买东西看望病人,甚至把自己家里的东西送给家庭困难的病人。好多人很不理解,“你既不是党员,又不是先进,连头等奖金都没评上过,你究竟图个什么呀?”
佟燕坦然地回答说:“我什么也不图。我是医生,党培养了我,我热爱生活,热爱我的事业,热爱我的病人。我只图多看病,从病魔和死神手里尽可能多地夺回我的同胞,愿所有人跟我一样幸福地生活。这是我的职责,我对社会的义务,我对人生价值的理解。”
理解她吧,人们!人是社会的人,又是精神的人,应该允许她有权选择自己的社会责任和精神世界的追求!
她,生活在追求中
人们常常赞美鸿鹄高翔,鄙视燕雀绕梁。佟燕不是不向往蓝天,但她更热爱大地,在走家串户的低飞中,寄托着她鸿鹄般的追求。
她高中毕业就去黑龙江建设兵团,当了一名“赤脚卫生员”。参军后在部队卫生所工作,上过中医训练班,后来调到木材厂当厂医。她酷爱自己的事业,工作中刻苦地自学。1981年,厂党委送她到北京医院中医科进修两年,她更加如饥似渴地向老师们学习,积极认真地为病人服务,两年中看了2万多病例。遇到疑难病症,她经常带着方子登门求教著名中医学家关幼波教授。在老师们的热情帮助下,她的医术有了很大提高。业余时间除了出诊,她还写了2万多字的临床总结,十多本医案和心得笔记,3篇论文。北京中医院副院长关幼波教授看了她的《中医药治愈骨肿瘤一例》的论文,欣喜地批了这样一段按语:“该医生青年好学,不耻下问,学习各家之长,用于实践,颇有心得体会。此篇各案,文语通顺,尚属疑难病症,可以修改后在《北京中医》杂志发表,以兹勉励。该人医德甚佳,为我中医后起之秀……”
自古以来,中医最讲究医德,“行方智圆,心小胆大。”新时代了,佟燕觉得应该追求医德的最高境界—完全彻底的革命人道主义,象白求恩大夫那样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对工作极端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热忱,对医术精益求精。因此,无论是给领导干部看病,还是给布衣百姓看病,她都是以这样炽热的感情,无畏的精神,去追求医德的最高境界。可以说,凡是来找佟大夫的人,大都不是慕她的名气,而是慕她的医德。
虎坊桥一位木工就是听说她热心快肠,上门出诊,才好不容易找来的。“佟大夫,我爱人患乳腺癌已经转移到胃和肝了,我请假太多扣不起工资。家里还有几个孩子,实在没办法……”说着,眼泪吧哒吧哒地掉。佟燕二话没说,跟他去了。
这天正刮大风。她到门口就愣住了。病人躺在门口的床上半昏迷8天了,小屋又脏又臭又乱。“阿姨,我要妈妈……”孩子们拖着鼻涕眼泪,拽着佟燕不放。她的心被揉碎了。是啊,丈夫不能没有妻子,孩子更不能没有妈妈。她顾不得去想能不能治,“栽”到自己手上怎么办,毫不犹豫地弓下身,把完左手脉又爬上床把右手脉。屋里无立锥之地,她只好半蹲半跪。一连3个月,佟燕每天下班后跑来看病,帮着买药、煎药,收拾屋子,教他家里人如何照料护理病人,料理家务。有人说:“你是个大夫,这么做值得么?”佟燕觉得,治病救人又不是做买卖,有什么值不值得的呢?当个好大夫,首先要做个好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佟燕的追求,确实达到了“忘我”的程度。司机小王的父亲是昌平农村社员,患严重脉管炎,两腿象紫黑的茄子皮一样淌黄水。佟燕不嫌路远病脏,每次都是精心擦洗治疗,如今病人能下地走步了。于师傅家住通县管庄,身患晚期肺癌,出院时一吐血就是两三茶杯。佟燕每个星期二晚上去治疗,现在病灶有明显缩小。市建材局于工程师患晚期骨肿瘤,出院时象个火燎过的麻雀,骶骨细胞呈蜂窝状。佟燕整整治了半年,今年3月于工程师上班了,引起全局的轰动。前门东大街70岁的张顺芝大娘,在湖北全身瘫痪了一年半,医院下过病危通知书。老人体弱晕针,全身痉挛,针在身上象跳舞似的。佟燕每次都是先按摩,做思想工作,解除大娘的神经紧张,克服晕针,然后扎针、喂药,累得一身是汗。有天,冒着雷电暴雨加冰雹,照样赶去。仅仅7天,张大娘奇迹般地下地走圈了;才治了25天就下楼,拄着拐杖,从16号楼遛到20号楼。,全家惊喜,大娘的儿子激动地说:“全亏佟大夫了。我们做儿女的也比不上她这么好,这么精心啊!”
3年来,佟燕利用休息时间出诊,治好过中风瘫痪和慢性肾炎多例,还有骨肿瘤、多囊肾、多囊肝等,较好地控制晚期肺癌、乳腺癌等。一个小小厂医,既不是名家又无神术,凭着什么治好这么多难症病人呢?她凭的就是一个医生的美德,对病人的一腔爱,一颗心。心诚则灵!
跟着时代奋飞
佟燕,晚霞中一只雪白的燕,展翅飞翔了……
她永远忘不了党的关怀和人民的鼓励。在她碰到各种困难和非议的时候,木材厂的党组织和工人同志们都十分关心她,鼓励她;特别是党委书记崔迎之和厂长冯惠民不断支持和安慰她。感谢信、表扬信、慰问信纷纷表达深情厚意。中央联络部十几位老干部联名写信,并亲自派人来厂,以办公厅的名义向厂党委和佟大夫表示衷心感谢和热情鼓励。关幼波教授最近破例收她为徒弟。是啊,世界上还有什么比党和人民的理解、信任和鼓励更宝贵的呢?党和人民给自己丰满了羽翼,自己理应为党和人民去翱翔,去奋飞。
3月22日,有位病人看病时信口说:“佟大夫,您看病这么好,要是能到我们村去看看就好了。我们村好多人得这种腰痛病的。”话音里带一点试探。
“好。明天我们厂休,您带我去好吗?”这出奇的爽快,反使病人慌了,“哎呀,太远了,离城里一百多里,乘车要两个多小时,下车还要走10多里。”
“不要紧。白求恩大夫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我还不能到您那儿去吗?”这似乎显得天真而单纯的回答,出自先辈树立的信念,形成了潜在的巨大热忱。她安排好生病在家的丈夫,凌晨4点就去赶头班车,到通县永乐店公社柴厂屯大队,靠近河北的一个僻远村落。
如今,哪有大城市的大夫自个儿利用休息时间,跑到乡下来义务看病的呢?村子里一下热腾起来了,人们把屋里挤得满满的。有位70来岁的老太太,一辈子没到过“通州”,拄着拐棍,穿得干干净净,象赶集一样来看北京城的大夫。七八十岁的老人,抱孩子的大嫂,青年和儿童,瞧病的,瞧热闹的,端茶送水的,专门来拉个手说句心里话。闸门被打开了:现在实行了新的经济政策,农村富了,村里有电视机还有洗衣机,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美气。大伙盼望健康长寿,比以往更强烈更迫切了。可是,农村看病难呐,找个好大夫更难呀。乡亲们带情带泪的热切话语,句句落在佟燕心里,她流下了热泪。这是为农村伟大变化溢出的喜悦泪,又是为乡亲们就医难流出的惭愧泪。她完全忘记了路途的劳累,一连看了13个病人,还对村里的妇科病进行了调查。
她仔细地切脉,把自己的呼吸气息调整得和乡亲们一致。此刻,她蓦然觉得,自己把的是新时代的脉搏。这和自己在其他村庄,在城里,在她所有的病人中,在她生活的人民中间,真切感到的脉搏是一样的。从伟大时代脉搏的咚咚跳动中,她深深地意识到了自己的时代责任和使命。
夜深了,,心潮推着思绪奔腾。她轻轻打开日记。
“我从他们的眼睛里,看到了他们对我的希望;从他们诚恳的脸上,我想到了我们国家医疗事业的发展,还满足不了人民的需要。他们离北京这么近,就诊治病尚如此之难,边疆人民就诊就医更可想而知了。我要加倍努力工作,努力学习,努力探索,为了更好地解除人民的疾病痛苦,以减轻国家的负担,为了我们民族的健康、兴旺发达,我愿贡献自己的一切。”
这里,我们看到了,在建设“两个文明”的大军中,一颗普通的心灵所辉映出来的时代之光。
飞翔吧,时代的燕!
每天,每天……
在盛夏的傍晚,在严冬的雪夜,在春天的晚霞里,在金秋的夕阳中,一只轻捷的燕子在奋飞。暴雨浇不灭她燃烧的心,风雪折不断她坚韧的翅,剪开云雾,露出一片彩霞。她把巢筑在病人的心房,衔来吉祥,欢笑,生命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