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赵守一同志,最近一段时间,青年们普遍关心一些问题,我们很希望您能帮助解答一下。
这些问题中最牵动青年心的,就是怎样看待学历和文凭。近两年来,在选拔干部、评定职称等工作中,把学历和文凭作为了一项重要依据。不少单位,尤其是科研、教育、文化等部门,也根据需要,对本单位的工作人员提出了取得相应学历和文凭的要求。这在青年当中和社会上引起了十分强烈的反响。相当多的青年已经在发奋学习,决心在几年内获得大专文凭。但也有不少青年对这个问题不理解,不明白国家为什么要这么强调学历和文凭,认为这只是一阵风。请您谈一谈,国家为什么要重视学历和文凭?这是不是一项长期的方针?
答:学历和文凭的确是一个牵动人心的问题。这个问题最早明确地提出来,是在党的十二大报告中。胡耀邦同志说:“今后使用和提拔干部必须把学历、学习成绩同工作经历、工作成绩一样作为重要依据。”把这个问题提到党的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是因为我们党在粉碎“四人帮”后的六年中愈来愈深刻地认识到,如果没有一支懂得现代科学管理、懂得现代文化技术的强大的干部队伍,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我们的民族就没有希望。而科学文化水平不高,恰恰是我们干部队伍存在的严重问题。不仅是干部队伍,这在青年队伍中也同样严重存在着。青年是我们的未来和希望,他们将成为各条战线的主力军,根据自然规律,他们也必然要逐渐地取代老年人而成为各方面的骨干。但这一代青年却在十年动乱中,荒废了学业,贻误了学习的黄金时光。我们的党早就认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和迫切性,所以就大力提倡尊重知识和知识分子,着手制定有关的方针、政策。重视学历和文凭,就是其中重要措施之一。这对尽快地实现干部队伍的知识化、专业化,对激励更多的青年发奋学习,接受系统的高等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
所谓学历,就是一个人学习的经历、历程;所谓文凭,就是经过考试、考核,承认一个人达到某种教育程度的凭证。尽管我们的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还有不足的地方,但学历和文凭毕竟说明一个人接受了比较系统和集中的知识训练,因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另外,从整个国家角度来说,具有高、中级学历的人数多少,也是反映这个国家科学文化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这方面我们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是相当大的。1975年美国每万人口中,在校大学生有550名,苏联是200名,1976年日本是210名。而我们国家80年的统计,在每万人口中,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大学生仅有11至12名,可见提高我们的教育水平是何等重要!这个问题不解决,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就无从谈起。
根据这种情况,重视学历与文凭在我国将是一段较长时间内的方针,至于一些具体规定,也许会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发展有所调整,但就其精神实质来讲,我们是要普及中等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未来的趋势必然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越来越多,尤其是我们的企事业管理队伍,科研、教育、文化、宣传队伍。与此同时,我们也要鼓励自学成才,把它看成是一条能吸引广大青年发奋学习,快出人才、多出人才的有光明前途的路。
问:您说的这些确实是很重要的。从整个国家的利益考虑,青年们也能想得通,但一些青年又总有一种委屈和抱怨的情绪,觉得他们这代青年就象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中的主人公们那样,曾经把自己最宝贵的一切—青春、热血、力量以至生命奉献给了祖国的土地。可就因为没有大学的学历和文凭,现在社会不再看重他们了,他们将要被淘汰了。他们想不通,认为历史对待他们太不公平:没有文凭是历史造成的,而为什么历史酿下的苦酒要由我们个人咽下去?对青年的这种心情和想法,应该怎样看待呢?
答:青年们的这种心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十年浩劫的历史对哪一个善良、正直的中国公民又是公正的呢?被耽误的不止是青年,而是整个民族。老一代干部,他们年富力强、经验丰富的时光被耽误了;中年知识分子,他们青春焕发、锐意进取的年华白白浪费了。这怎么能不让人痛心呢?但历史毕竟已经过去了,抱怨和委屈都没有用。我们应当向前看,团结全体人民,咬紧牙关,克服困难,顽强前进。青年们应该把眼光放远些,要看到历史的进程。个人命运总是要汇集在全民族的命运之中的。四个现代化需要现代科学技术和高度的文化,未来的世界是需要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这就是历史的趋势。历史的发展是不以任何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作为个人来说,只有正确认识这种趋势,积极地迎头赶上去。
当然,我们党和政府也充分估计到了国家的现状,看到了许多青年之所以没有高等学历、文凭的特殊历史原因,尽可能地为青年提供各种各样的学习条件,电视大学、业余大学、函授学校,如雨后春笋。六届人大和政协会议上,又强调了要增加教育经费和智力投资。今后,国家要从制度上着手,首先把五个系列的教育都办起来,而且给以同样的重视。五个系列的教育即:普通教育、职业教育、业余教育(包括业余大学、电视大学、函授学校、各种讲座等)、在职教育(包括各种党校、干校,各种培训班和科技人员进行知识更新的继续教育),还有就是自学。在今后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能够考进普通大中专院校学习的人仍然是少数,绝大多数人需要通过其他途径来学习。
其次,要给参加在职教育、业余教育和自学的广大干部和青年提供各种考试、考核的条件,要尽快地把各种考试、考核机构建立和健全起来(包括自学考试委员会),形成完整的体系,并着手进行立法工作,依法办事。
不论通过哪一种学习渠道,凡是经过考试、考核合格的,都应当承认学历,发给文凭,在录用、招聘、提拔、评定职称和工资福利等方面一样看待。
学习的路国家已经为青年们拓开了,青年们应该去努力奋斗,刻苦学习,一面工作一面学习,要处理好工作和学习的关系。各级领导同志要为青年们创造学习条件,要在学习时间上给以必要的保证。在这个问题上,一定要把眼光放远些,不能只使用不培养,要看到这不仅是关系到一个青年同志的成长问题,更是关系到国家四化建设的成败问题。对于没有学历而感到有压力和委屈情绪的青年,一方面要帮助他们从这种情绪中摆脱出来,一方面要爱护他们的自尊心。这些青年感到不公平,一部分原因也是某些单纯以文凭取人的倾向造成的。我们说学历和文凭是选拔干部、评定职称的根据之一,而不是唯一根据。如果有的部门在具体执行中把它搞成“唯一”的东西,把它的作用夸大到不适当的程度,那也是片面的、错误的。对这种倾向,关键是我们的各级领导要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把学历、学习成绩和工作经历、工作成绩统一起来。问:说到这方面,青年还有一些想法。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文凭与真才实学不相符的现象:有的青年虽然没有文凭,但通过刻苦自学,具备了真才实学,并且做出了成绩;有的人虽然有文凭,实际工作能力却比较差。这种现象使得青年们提出了一个疑问:“文凭是不是就等于真才实学呢?”与此同时,有的青年产生了一种“混文凭”的思想,觉得反正国家看重的就是那张纸(指文凭),“60分万岁”,好歹混一个就了却了一桩心事,有的人进了大学门就不大努力学习了。另外,一些自学青年不愿意放弃自己原来的学习计划和主攻方向,认为为了一张文凭去学习一些用不着的一般知识,是白白浪费时间。对这些问题该怎样看待呢?答:青年们的种种想法一方面有认识问题,一方面也有我们的制度需要健全和改革的问题。怎样衡量一个人的真实才能,这是一个大问题,也是一门学问。我们应该建立起一整套科学而严密的识别、考核、选拔人才的制度。国家强调学历和文凭,并不是说它就是衡量一个人有没有真才实学的根本标准,文凭和真才实学并不能直接划等号。文凭有时候代表实际水平,有时候就不完全代表实际水平。一个人是不是真有才能,说到底还要到实践中去检验。在社会实践和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迅速发展的今天,光是几年的大学学习是不够的,如果有了文凭就不再继续学习,知识就会老化,能力就会萎缩,工作就会落伍。自学成才,国家是大力提倡的。不少青年虽然不是“科班”出身,没有受过正规训练,但经过刻苦自学,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对这些青年要爱护,要继续培养,只要达到了同等学历的,要一样对待。但也要让他们认识到,他们的知识还不全面、不系统,需要不断地提高和深化,把自己培养成四化建设的有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