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压力·动力

1983-08-21 03:00戴凤举
中国青年 1983年4期
关键词:文凭恩格斯学历

戴凤举

“他没有学历,我不爱。”

学历,这个曾被《辞海》遗忘了的名词,如今已经“普及”到了姑娘们的嘴边。这对于一些不是“科班出身”的小伙子,不能不算是一种压力。

这种压力,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的国家已经从轻视知识、歧视知识分子的“左”的错误中走了出来,它对于推动人们重视接受系统的、正规的教育,对于调动青年的学习热情,对于提高我们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必将产生巨大的影响。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怎样把“压力”变为“动力”。

这里,我想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学历”上的不同境遇。

1841年春,22岁的马克思毕业于柏林大学,并很快得到哲学博士证书。用我们现在的话说:他是同辈青年中的“佼佼者”。

恩格斯年轻时虽然也想读大学,但是由于父亲的坚持,16岁那年,他没有读完中学就被迫退学,到他父亲的公司当办事员。

离开教室的长凳,坐到商行事务所的办公椅上,这对于好学的恩格斯是件很痛苦的事。但是他并不气馁。在不来梅一家大贸易公司见习期间,他利用业余时间研究文学和黑格尔哲学,阅读批判宗教的著作;被迫作为“志愿兵”在柏林服役时,他除利用这个机会学习军事知识外,还经常利用公余时间到柏林大学旁听讲课,受到费尔巴哈唯物论的深刻影响;到英国曼彻斯特的纺织工厂实习经商时,他透彻地研究了英国和法国的伟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著作和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经过不懈的努力,他也写出了许多著作,他的书博大精深,和马克思的书一样,成为马克思主义宝库中的经典。

恩格斯和马克思“学历”不同,开始时他们也不相识、都是各按自己的方法进行研究,结果殊途同归,取得了同样辉煌的成就。这个事实告诉我们:探索真理,寻求真知,攀登高峰,并不是“自古华山一条路”,也不是只能以上“大学”为起点。学历低,感到有一种压力,倘若能把“压力”变成了“动力”,就能象海绵吸水那样,对文化知识孜孜以求,这样日积月累,则不仅能逐步与别人拉平,而且有可能走到前列。从这个意义上讲,压力是好事,不是坏事。俗话说:“井无压力不出油,钢无压力不成材。”人有压力就会更加勤奋刻苦,就能更加谦虚谨慎。

其实,在技术进步一日千里、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的今天,即使是学历高的青年,也应当是有“压力”的。当上大学生、以至拿到大学“文凭”了,也还要不断学习,不断丰富和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适应生产发展的要求。如果感觉不到知识缺乏的压力,安于现状,“学历”也可以变成“包袱”、变成“阻力”,使自己落伍。现在,有少数大学生自视“进了保险柜”,不求进取,学习不刻苦,这是值得注意的一种倾向。学历,反映的仅仅是一个人的学习经历,它虽然值得重视,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具备四化建设的真才实学,而不是徒有虚名的“文凭”,“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对国家对个人都是无益的。

现在,我们党和政府十分重视青年的文化技术的学习,职工教育、农民教育等各种形式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广播函授学校、刊授大学、电视大学、业余学校等各类学校为青年学习提供了很多有利条件,凡是因为没有学历而感到“压力”的青年,愿都能把这种“压力”变成“动力”,在获取知识的道路上有长足的进步。

猜你喜欢
文凭恩格斯学历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学历造假引发法律纠纷
不单纯以“文凭证书”识才——营造“高可成低可就”的人才聚集磁场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学历军备竞赛,可以休矣
巴西要发电子文凭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建阳 建阳区在书坊乡开办中专班老区群众自家门口拿文凭
知识无力感
研究生就业遭拒是因为学历太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