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盈
庚子事过,慈禧太后回宫搞“新政”,人事大变。李鸿章郁郁而终,盛宣怀也灰溜溜地回上海丁忧,虽然头衔未变而且还能在上海继续作借款谈判,实际上无职无权,而又不甘望空兴叹。于是派出一名得力的探子,名为陶湘其人,常驻北京,及时密报政情,企图再起。此人虽属一名芦汉铁路监督,但有职有权,善于打入机要部,摸宫廷动态,有时还在洋人处走走,来头并不为小。他以快马向盛及时交出密报名为“齐东野语”(代号)约数十件(大部已为盛宣怀毁掉)。从《辛亥革命前后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一》一书中,可以看出盛当年为官之道。
那时候,铁路这个不祥之物,正成为朝廷言官弹劾的对象,他们纷纷上奏盛宣怀与洋商借款不干不净,“假公济私,收租中饱”。盛宣怀主管电路,确实在“合资经商”,而在修建铁路中,又合伙“私卖官地,勒买民田”。在外地为非作歹,且不必说,就在北京帝都的东河沿占地一案未了(据说是为盖栈房圈地),西河沿占地之争又起。至于借款中间,则不仅“收有公费”(指公开的折扣),而且另有“厚禄”。
陶湘在其“齐东野语”中献计献策,认为形势必变,但目前对他极为不利,为安全计,此刻不如“借病告退,统行交卸”。以此种以退为进的战略,“不必一年,必将复起”。目前之计,也不要冒充硬汉,认为“我们一尘不染,何需应酬”,倒是要分期分批地“每年筹出若干(银子)对于当权要道妥为安排”,舍此之外,别无良策,“倘若不请退,不应酬,任其悠悠,必将是非不白,(垮台)而后已”。
盛宣怀照计行事,此后的所作所为,完全采取了陶湘的积极行贿的策略,陶湘在北京有一所公馆,“寓中,以惟某一人,各事均秘密不泄”;收信拆信者,“均留某室人拆阅、收留”;密码“电报系儿子所译”。所以要由其全家包办者,“惩前毖后,不得不然”。由此可见,其中确有不敢见太阳的黑货,而这些机密之能局部传留下来,既系空前,亦属绝后。
盛宣怀的“为官之道”,汇录如下:
一、孝敬慈禧,投其所好。八国联军烧罢圆明园,又抢光颐和园。慈禧回宫后,即要宫内及颐和国恢复电气照明,但一时赶办不及,而盛宣怀敬献宫内及颐和园全部电灯各一套,计价白银十三万四千余两,由德商荣华洋行赶装,大受宠幸。
二、上下打点,贡外加贡。一九○四年十二月,陶湘在其“齐东野语”中提到:“世中堂在贡外加贡”事,“颇得慈欢”。慈禧贪多不厌,对于世续送来一大包“贡外之贡”,以为必系奇货异珍,殊不知打开一看,不禁哑然失笑。这位中堂不怕繁琐写了一万两零星银票(约数百张),用黄封封呈,奏云:“此系奴才代爷预备零赏之用。”上(指慈禧)曰“何必如此多费。”陶告盛称:“乃以万乘而重万两,殊出意外”。要盛不惜花费,多多益善。
陶湘又称:还有令人意外的事,即老太太(指慈禧)扣发下人的赏钱一事。某福晋入大门,赏太监二百两,老太太谓“汝光景不好,……以后不必再花费”。后此福晋再入大内,未带赏钱。时太监来索,此福晋即以奉懿旨告之。太监乃诉苦道,还是要讨赏,但“万不可由上面转手,否则我们即分不到手”。此之谓必需“贡上加贡”的另一个方面。
三、炉房“过户”,不留痕迹。一九○七年一月,陶湘向盛宣怀密报,谋官之计,在于“运动”大太监李莲英。据报:“青公(李莲英代号)的炉户(当时钱鬼子的银号称炉房,此房为化银而设,但能开出支票代银使用)甚多”。若向李莲英“运动”差事,不要送银子,而是要送银票。“青公事事谨饬,苟非素识者,不肯稍露痕迹”。向彼行贿,要以炉房之银票“过户”,一律按照世间向例,存银取息,但要写明青公代号,才能转手之间,收受过程,了无痕迹。李莲英深通现代汇兑,采取票号方式,比起出入整箱银子,招人耳目者高明多多。盛宣怀依计行事后,“青公”报以水烟袋两支,并令人传话道:“盛某向来能办事,我们知道。”陶湘传此话时说,万不能小看“这两支水烟袋”,认为它所起的作用非同小可。
四、亲贵用事,贿赂公行。庚子事后,为时不久,慈禧病死,袁世凯罢斥,盛宣怀为保持禄位,更加放手行贿,贻笑中外。新起的海军大臣载洵、军谘府大臣载涛、度支大臣载泽、陆军大臣荫昌以及摄政王这批皇室亲贵要起钱来如虎似狼,必须因人设事,善于对付。首席军机大臣庆亲王奕
五、及时“换马”,制造舆论。一九○七年十月,陶湘在其密信中透露出盛宣怀对他已不信任的话来。不久,盛宣怀的侄儿盛文颐接了差使,不断发出密报,代替了陶湘的“齐东野语”。盛文颐懂得利用报纸制造舆论。如他在一次密报中说:“现在摄政专阅各报,尤以天津《大公报》为最,而《大公报》尤痛恨项城(指袁世凯)。”一九○九年三月,他又为盛宣怀制造“复职”的空气,在某报上刊出“某官保由沪派人入都”,用来暗示他将复职,其顶马已经露头。
盛文颐的密信,确是比陶湘有高一筹之处。他在一九○九年七月的一封密信中综论清廷政局说,“摄政(王)貌似精明,实在权均操之于涛(军谘府大臣)洵(海军大臣),从中总机关尚在福晋八姑奶奶(系载沣之妻,荣禄之女)。所以两介弟结好于八姑,而能使乃兄之言听计从。”并告知盛宣怀行贿之道说,“八姑专爱钻戒,两弟则既爱财,又爱马,欲念不甚大,而两介弟之总管更易交纳,只要派一可靠之人进京运动,一拍即合。明知长者(指盛宣怀)素不肯为,无如即使略费数文,转瞬仍可取回,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偶以为之,恐无后患也。”就此信而言,盛宣怀在北京的密探,绝非一个。
绝非“偶一为之”的盛宣怀,而是又通过盛文颐手,收买新闻记者,“吓骗于前”、“笼络于后”、“格外交结”、“尽欢而去”,以此混淆黑白,掀风鼓浪,为盛宣怀升官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