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补空白的散文史稿

1983-07-15 05:54王稼句
读书 1983年7期
关键词:札记报告文学杂文

王稼句

白话散文作为一种革新手段,受到新文化运动开拓者们格外的重视。它为摒弃中国文学传统中写诗作文的陈规陋习,提供了一种自由的形式——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兴之所至,无所拘束,宛若行云流水。它应运而生,蓬勃发展,因而在“五四”以后获得巨大的成果。然而,历来的研究工作,大大忽视了这一方面。有关散文的论著为数极微。近年来研究者们开始有随笔式的短论结集相继问世,但大都如银盘散珠,浮光摇影,难观全貌。林非同志的近著《中国现代散文史稿》填补了这项空白。

《史稿》全书共分六章,以丰富的史料和清晰的线索勾勒了现代散文(包括杂文、小品文和报告文学)萌生成长的历史,阐释了散文与时代、散文创作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散文创作的继承与借鉴等规律性的问题。并对散文史上的重要流派,不同风格的作家以及发生过一定影响的作品,都作了分析和评价。在叙述作家作品的同时,还比较详细地介绍了有关的刊物和集子。

作者的《史稿》是在《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的基础上写成的,它弥补了前者的不足。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承认了《新青年》主将陈独秀、钱玄同等为杂文艺术的发展所建立的重大功绩。论述了他们畅达爽快的文字、昂扬激越的情感、以及横扫论敌的气势在当时的巨大影响。在谈到左联时期的杂文创作时,对瞿秋白的杂文作了积极的评价,把它称之为抨击黑暗社会的匕首和投枪。《史稿》对小品文的积极倡导者周作人在散文方面的贡献,予以肯定。在承认他的小品艺术开一派风气的同时,对他的落伍作了严肃的分析。《史稿》也论及了现代报告文学的兴起和发展不仅介绍了瞿秋白、邹韬奋、范长江、夏衍等人的作品,而且也介绍了周立波、刘白羽、周而复、华山等解放区的报告文学作家。

这本《史稿》的最突出之处,是从丰富的史料中寻求规律。不是信口开河,言过其实;而是注重史料,追根溯源。如作者自己所说的那样,“我认为探寻规律应跟提供丰富的史料结合起来,文学史著作给予读者的不仅是几条规律,而且还要提供大量的知识,才能使读者开阔眼界。一部好的文学史著作,应该在阐述很多史实的基础上,自然和生动地展示出规律来,这才是科学的方法。”(《史稿·后记》)这样,使读者获得的知识,才不是片面的、抽象的,而是比较全面的、具体的,能给读者认识上和方法上的启迪。

作者的文笔清新流畅,自然生动。我们在《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中就看到作者的尝试,“竭力想把每段札记写成一篇简洁的散文:有叙述,有剖析,有议论,也有交织着爱与憎的感情的抒发。”(《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序》)在《史稿》的写作上,作者也是用散文的笔调来叙史论事,避免了一般写史存在的呆板冗杂、趣味索然的毛病。

无可讳言,《史稿》也未臻完美,对外国文学如何影响中国现代散文的萌生和发展,作者未曾谈及。鸳鸯蝴蝶派与礼拜六派文人的散文小品在当时小市民中颇有影响,《史稿》既然是现代散文史,就应稍稍地予以评介,但作者未曾涉笔。当然,要想在十六万字里穷尽中国散文的一切是不可能的,但这毕竟是白璧微瑕、美中不足。

(《中国现代散文史稿》,林非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一九八一年四月第一版,0.70元)

猜你喜欢
札记报告文学杂文
充实中国报告文学的理论一翼
边动笔墨边读书
画与理
中国青年报告文学作家创作会举行
首届青年报告文学评论家研讨会在京举行
《杂文选刊》邀您读杂文佳作
备课札记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总结
辉煌与重生
《杂文选刊》2013年1月下半月版精彩推荐
《杂文选刊》2012年12月中、下旬版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