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初唐时期的“青春之歌”

1983-01-01 08:57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3年10期
关键词:月影思妇春江

龚 协

张若虚是初唐诗人,在《全唐诗》里,只留下了两首诗。《春江花月夜》便是其中的一首。闻一多对这首诗给以极高的评价。他说:“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这话有些夸张,但至少可以看出,这位现代大诗人对它是何等推崇!

这首诗的基本内容是:一个年轻诗人,在一个散发着草木芳香的春夜里独自在江畔徘徊,面对着冉冉升起又匆匆落下的一轮明月,发出了深沉的喟叹,驰骋着有关宇宙人生的种种想象。清丽和谐的画面,奇特深邃的思考,起伏回旋的感情,深深感染着读者,使你惊叹,使你久久难忘。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这是开头。春江的潮水涨得和海一般平,海上的明月和潮水同时升起,不说“升”而说“生”,这就赋予明月与潮水以生命。明月随着江水的奔流,发出耀眼的银色光辉。似乎水流到哪里,明月也跟到那里。这样,一幅春江千里,皓月千里,处处有明月的绮丽图景,就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了。

月是静的,水是动的。诗人却抓住了静的月色照在动的江水上的特点,把月色和江水都写活了。这里就妙在一个“随”字。有了这个字,明月不仅有了生命,而且有了感情。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月光照在花林里,一片雪白。在空中,月色皎洁得象霜一样。你说是霜吗?却又感觉不到霜飞。沙滩笼罩在月光下,看不真切。这样,就把月色皎洁而又有些朦胧的特点,逼真地写出来了,而且和春江、花林结合得很自然,还使人似乎闻到了春夜花草的芳香。

在这样一个静谧、幽香,还带着朦胧的美的春夜里,诗人月下独立,翘首遥望,哪能不思潮起伏,浮想连翩呢?果然,诗人心灵的帷暮,徐徐地拉开了——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啊,原来诗人还是一个哲学家,他在探讨类似屈原《天问》的问题呢!下面是碧水,上面是青天,江天一色,一尘不染。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他向当空朗照的明月发问道:江边是什么人首先看见你呢?你是什么时候首先照见了人类的呢?人,一代一代传下去,后浪推前浪,新人换旧人,没有止境。而你,看来年年似乎总是一样,没有什么变化。多少年来,你曾经照见过多少人!在茫茫人海里,你到底要等谁,要找谁呢?你只看见滔滔的江水,不舍昼夜地向东流逝,人们也象江水一样,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可是,你还是那样照耀着,等待着,寻觅着,也许你要寻觅的人类,理想的人类,尚未诞生吧?你看,这人间不是一直充满了辛酸和哀愁吗?“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一个多么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类似这样的问题,使这首诗富于理趣,具有一般写景诗所没有的厚度。

随着诗人心灵帷幕的继续展开,我们又看到了另一种情景——人间的离愁别恨。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白云是眼前景,白云的飘忽,类似游子的流荡。所以这里就用它来起兴。一片白云,飘向远方,诗人的思绪,似乎也随着那一片白云,飞向了远方,在那遥远荒僻的浦口,那些怀着离情别绪的人,不胜惆怅。那是谁家的飘流江湖的游子?今天晚上,他正在一叶扁舟上,独自沉吟。那又是什么地方?一个少妇,正在明月照着的楼上,凭栏凝望,对月怀人。一边是游子,一边是思妇,他们也许相距千里,诗人却使用了类似电影的“蒙太奇”的手法,把这两个镜头组合起来了。形成了一支动人的相思曲。

紧接着,诗人就撇开游子,只写思妇: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月光照在楼上,尽管月影在慢慢移动,但总是把它的光辉倾泻在楼上,照到思妇的妆台上,那明月似乎在流连徘徊,不忍离去。它在思妇的心中总是可亲可爱的,但也是可悲的。因为明月是她寂寞中的安慰,也勾起她无穷无尽的愁思。在她的华美的屋子里,一卷帘就能看见明月;在她捣衣的时候(她大约是在准备送向远方去的寒衣吧),砧子上也总映着明月的影子。这月影是卷也卷不去,拂它它还来,真是有情有意!但卷不去拂还来的,仅仅是月影吗?不,是月影,也是离愁啊!

这离愁是她无法排遣的,于是忽然产生了一种奇妙的设想: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双方都望着这一轮明月,但不能互相通音讯,如果能随着月光的照耀,去到你的身边,那该多好。这种奇想,表明了她的感情的强烈。这里忽然转成第一人称,也有助于这种感情的表达,但这毕竟只是幻想。俯仰左右,还是空荡荡的,冷清清的: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看吧,大雁飞向远方,却不能把月光带走,鱼在水下面暗中跳跃,漾出一轮轮的波纹,但很快连波纹也消逝了。过去,有鱼雁传书的说法,现在鱼沉雁杳,什么音讯也没有。天空,显得更加寥廓,夜,显得更加寂静,她的心情,也一定更加凄苦吧。

接着,她的思绪又产生了一个转折: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内心深处又掀起了一层波澜。原来她昨夜作了一个梦,梦见那幽静的池塘上落花纷纷,在报道着春光迅速流逝的消息。现在春天已经过去了一半,可是,他还没有回来,眼看江水日夜不停地向东流去,似乎要把春天流尽了。而目前,月亮又已移到了西边,美好的时光过得真快啊!这里清楚地透露了她那“草木零、落、美人迟暮”的忧伤。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快要落下去的月亮,昏昏沉沉,隐在一片海(实际是江)雾里。在这暗淡月光下,从潇湘到碣石,天南海北,道路显得更加遥远,更加渺茫了,不知远在它乡、乘月归来的有几人,也许不多吧,也许一个也没有吧。那落月的余辉,照在江边的树上,正在牵动着不少人的情思呢。

这首诗写了春,写了江,写了花,写了月,也写了夜,但以月为中心,把其它四个方面连串起来,抓住月光的特点,绘制成一幅境界开阔幽深的图画。诗人并不把它的笔停留于写月夜之景,而是着重在抒月下之情,寓情于景,把情和景融合在一起,和春、江、花、月、夜融合在一起。在抒情中,提出了一系列带有哲理性的问题,启发读者深思,真是情浓而意远。他写楼头思妇,对月怀人,想随着月光,长游入怀,乃至梦入落花,暗伤迟暮,情痴而意切。它不但深深地打动读者,而且使读者对年华易逝的惋惜,自然产生强烈的共鸣。

这是一个敏感的青年诗人的感情,或者径直可以说,是一个敏感的青年诗人的烦恼。他涉世未深,但正在走向成熟,正在日益觉醒。他感到世界是那样的瑰丽,不禁惊叹不已。他急于追求宇宙的奥秘,而又不得其解。他憧憬着幸福生活,但目击生活中充满了不幸,特别是充满了亲人之间的离愁别恨。他意识到宇宙的永恒,因此为人生的短促而叹息。总之,面对伟大、神秘而又带着不少缺憾的宇宙人生,他惊叹,他追求,他也怀着淡淡的哀愁。然而,他的生命力毕竟是旺盛的,他的沉思与哀愁也带着青春的活力,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流露出对生活的无比热爱。这正是朝气蓬勃的唐初社会在诗歌中的反映。

(摘自《云冈》1983年第6期)

(题字:秦耘生)

猜你喜欢
月影思妇春江
18度影友俱乐部9月影赛入选作品展示
乡居春晓
春江水暖鸭先知
荷塘月色
更深月影闲庭步
苏轼和李清照词中的女性形象及其对比
同一叙事模式下的不同意蕴
罗晨依??《春江溪居》
伍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