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黄陂读者陈小燕等来信,要求介绍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片名这句诗句的来历。河北沧州读者郑宝军等同志来信询问,古典诗词为什么常用典故,有几种用法?这一期分别组织短文作答。青年朋友对本栏有什么要求,欢迎来信。本栏主持人:闻益陈小燕、刘延宾同志:
“一江春水向东流”出自南唐后主李煜的词《虞美人》,原词不长,抄录如下: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
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
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字重亮,生于公元937年,公元961年继南唐中主李璟即位。南唐的国君大都爱好文学,李煜首推为最。他“工书,善画,洞通音律”,具有多方面的才华。但是这个一世才子,却不是好皇帝。李煜做皇帝时,他对当时的强国——宋委曲求全,几乎成了宋的附庸国。在濒临亡国之际,他仍纵情声色,侈陈游宴。直到公元975年,南唐为宋所灭。李煜赤着膊开城门投降,成为宋太宗的阶下囚,三年后(公元978年)被宋太宗派人毒死。
这样,李煜的诗词创作,便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是做皇帝的时期,大多是歌咏宫廷腐化生活的绮诗艳词;后期是做俘虏的时期,所作的诗词或怀念故国家园,或咏叹自己的不幸遭遇,风格苍凉、凄婉、深沉,具有相当高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这首《虞美人》就是后期作品中的代表。
“春花去,秋月明,年复一年何时才是头,有多少美好的往事涌上了心头?!昨夜东风又阵阵吹上小楼,明亮皎洁的月光下,回忆起失去的故国,这深深的痛苦啊,真叫人不堪忍受!
华丽壮美的宫殿应该还在吧?年轻美貌的宫女们怕已变得衰老、憔悴了。要是问我有多少忧愁,就象这向东流淌、永不止息的一江春水啊!”
只有亲历过深重痛苦的人,才会有这种深沉的情感。《虞美人》是李煜亡国心灵的真实写照。整首词凝炼生动,语言明净清新。但李煜毕竟是靠对往事的追忆来逃避现实,因此这首词中透射出来的境界和情感,只是无可奈何的忧愁和悲哀,不应为新时代的我们所效法。
苏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