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文葆
《走向世界丛书》已刊部分读后随想
中国是世界的中国。对祖国,我们心中藏着诚挚炽热的眷爱,一往情深;对世界也怀着向往景慕的心情。我们珍爱人类一切有价值的创造。世界的先进文明,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中国人岂能无权享有一份?基于这种理解,我们欢迎《走向世界丛书》的出版。
走向世界,还是闭关锁国?是我国历史中一个古老而又新颖的课题。每当国势趋于安定,朝野颇有自信,想到修明政事,社会气度恢闳,洋溢着昂扬进取的精神,大都敢于放眼乎视,走向世界。除了抗御外侮的紧急战备时期,一旦因循苟且,事事惟知依例照办,岌岌顾影,白日见鬼,自相掠扰,朝不虑夕,便用种种教条和禁条编织自缚的硬壳,深藏固封,把自身置于世界之外。然而,通绝域,来远人,报聘贺吊,万里相奉,和远方各族人民开展友好往来,取长补短,正是促进我们中华民族不断壮大不断昌隆的优良传统之一。即在用正统眼光编撰的史籍里,也总有四裔列传和外国列传附于卷末,司马迁开创的史例,历代相沿,就是有力的证明。
湖南人民出版社编印的《走向世界丛书》,预计整理旧籍六十来种。现已印行的十多种,内容称得上彩色缤纷,原作未因时光的流逝而容衰色谢,依然饶有兴味,足以启迪我们对于往事和前路的畅相。
论及对广阔世界的探求,不能不追寻我们祖先的足迹。汉朝的凿空,唐代的致远,是中华民族的骄傲。那时,我国人民走在世界的前列。欧洲人还以为地中海沿岸就是世界边缘,我们先民已在设想并努力打通走向世界的道路,着意要从域外汲取壮大自身的营养。上继《史记》和《汉书》的论述,《后汉书》写道:
汉世张骞怀致远之略,班超奋封侯之志,终能立功西遐,……立屯田于膏腴之野,列邮置于要害之路。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其后甘英乃抵条支而历安息,临西海以望大秦,拒玉门、阳关者四万余里,靡不周尽焉。若其境俗性智之优薄,产载物类之区品,川河领障之基源,气节凉暑之通融,梯山栈谷,绳行沙度之道,身热首痛、风灾鬼难之域,莫不备写情形,审求根实。
我们的先人迈出河西走廊,渡流沙,越葱岭,踏上中亚大平原,开辟了至今誉满全球的“丝绸之路”,带去先进的汉文化。罗马娇媛贵妇穿上锦绣绮罗裁制的时妆,欧洲知道了中国的存在。这是中国人走向世界的第一次浪潮。随着骆驼商队东来,汉朝引进域外的方物、艺术和学术,丰富了国内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汉朝人走向世界的壮举,沟通了中西经济文化,推动着世界历史的发展;同时,正如国外一位汉学家所说,“其在中国史的重要性,绝不亚于美洲之发现在欧洲史上的重要”。直到今天,我们在博物馆和图书馆里,在植物园和歌舞晚会中,在水果摊和家庭餐桌上,依然可见第一次浪潮留下的成果,闪耀着它们的光华。
从汉末到隋唐,经历了两晋南北朝诸种族血统与文化的大融合,其过程充满了动乱与痛苦,其结果却是健康而进步的。隋唐时代,主要为唐朝,掀起了走向世界的第二次浪潮。H.G.威尔斯的《世界简史》侧重论述人类文明的演进,特立第四十二章写道:
在整个第七、八、九世纪中,中国是世界上最安定最文明的国家。……在这些世纪里,当欧洲和西亚敝弱的居民,不是住在陋室或有城垣的小城市里,就是住在凶残的盗贼堡垒中;而许许多多的中国人,却在治理有序的、优美的、和蔼的环境中生活。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唐代确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代,是文化史上最为绚丽多采的篇章。文苑艺林,不拘一格,气魄闳放,襟怀豁达。当日既能悉心承接汉魏六朝的余晖,且又善于采撷殊方异域的菁英,兼收并蓄,参酌国情,敢于淋漓酣畅地创新,才焕发出夺目的异采,对人类文化作了卓越的贡献。唐代留下不少无价的文物,它们既有地道的中国气派,却又具有外来影响;是中华民族的,因而也是世界的。鸣沙石窟宝藏,至今不是还令中外神往吗?
两宋文明仍值得称道,从海上与阿拉伯世界尚有经济文化联系,可惜“孱宋”连大好河山都难保,其它都谈不上了。元朝疆域较汉唐更加广阔,马可孛罗讲述的见闻,曾使威尼斯人张目咋舌。然而,当时压迫深,禁忌苛,人民的才情无由发挥。到明朝才出现了走向世界的第三次浪潮。
郑和远航是名动中外的大事,也是这次浪潮的初汛。杰出的航海家郑和七次下“西洋”,前后亲历亚非三十多国,“宝船”远达非洲东岸。朱元璋建都南京后,考虑到应有走向世界的一番举动,从植树、造漆到培养翻译人才,早为经营海洋开创端绪。可是明朝只许官家出洋,不准百姓下海,朱元璋的后代又腐朽无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日益败坏,海洋反而形成可怕的威胁,屡申严禁出海命令。其后东南沿海倭寇骚扰方平,长城沿线东西烽火迭起,走向世界浪潮的初汛未能发展为大波。只是有心人写下《星槎胜览》、《瀛涯胜览》、《西洋番国志》诸书,记述“维绡挂席、际天而行”的豪举,沿途各国的事迹,读来令人眼花缭乱。
明中叶后,中国封建社会的母体毕竟孕育着资本主义因素,加之外患内忧交迫,出现了启蒙运动的历史要求。格物穷理、救时至计的探讨,外国科学文化知识的介绍成为人们的期望,促使走向世界的第三次浪潮在明末涌现了引人注目的余波。
这时欧洲在中世纪黑夜之后,科学以意想不到力量兴起了。恩格斯说得好,这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伴随着反对封建等级制度的民主要求,自然科学向神学提出挑战,拒绝充当教会的恭顺婢女,和觉醒的现代哲学携手并进。中国却为东方专制主义所窒息,而以蜗牛的步履蠕动着。有识之士预感将有天崩地解的剧变,
第三次浪潮余波复起时,一六○○年(万历二八年)徐光启遇耶酥会士利玛窦于南京,可谓中西文化交接的象征。这时上距哥伦布踏上西印度群岛一○八年,在瓦斯科·达·伽玛绕过好望角、横渡印度洋后一○二年。马克思提醒我们,这些史事“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随后东来的欧洲人,有商贾、浪游者及军政界人,还有基督教传教士,中以耶酥会士为主。“人事多错迕”,竟由这些人充当中国人走向世界的介绍人!据李之藻《天学初函·题辞》称,他们前后携来西书七千卷;在《译寰有诠序》中又说“载书逾万部”。好学深思的中国人怎么看待这些外国著述呢?《明史·外国列传》的《意大里亚列传》说:
万历时,其国人利玛窦至京师,为《万国全图》。……其国人东来者,大都聪明特达之士,意专行教。……其所著书,多华人所未道,故一时好异者咸尚之,而士大夫如徐光启、李之藻辈,首好其说,且为润色其文词。
为了探求世界的新知识,先进的中国人怀着多么饱满的热忱和激情啊!当时主要学习和翻译西方的数学和天文学著作。徐光启和利玛窦合译的欧几里德《几何原本》(一六○七年),原著具有严密的逻辑推理思想,译文妥恰可信,通畅易懂,成为明清之际西学东渐的一块里程碑。
可是,封闭的自然经济和禁锢的专制主义共同阻扼着萌发的生机!徐光启等虽抱“丰衣食、绝饥寒”的利国裕民之志,而边患和内乱此伏彼起,皇朝上层的权力斗争不息,国事日非,没有一块干净土可供译介新知与科学实验之用!到了明亡清兴,康熙皇帝虽然还注重学术,但他限制对外交往,念念不忘的是绝对强化专制主义集权统治。天文历算等科学,建筑绘画等艺术,只容许成为封建主义的藻饰,宫廷消遣的供奉。
二十年前,科学界有位前辈曾将徐光启(一五六二——一六三三)和法兰西斯·培根(一五六一——一六二六)相提并论,觉得二人同时,培根死后西洋科学有了飞跃发展,而光启身后二三百年科学为什么迄无进展?他从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找出了答案:在西方“归功于生产”,在东方则归咎于生产不能发展。为什么生产不能发展呢?问题只回答了一半。
徐光启与培根生年大致同时而所处时代大不相同。培根童稚时发生了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谢世时英国国会正向王权挑战,两年后提出“权利请愿书”。西欧封建社会在衰亡中!徐光启生当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强化时期。旧王朝为新王朝取代后,这一趋势仍在进一步加强。我国走向世界的第三次浪潮,最终被腐恶反动的封建主义势力扼抑堵塞了!
东方真是无独有偶。日本德川幕府在一六三九年颁布锁国令;中国清朝前期也采取闭关政策。随着国势窳败,内忧频仍,到乾隆末年和嘉庆年间,闭关锁国便表现得更为突出。一七九三年八月,乾隆给英国特使G.马戛尔尼带回的复信最能说明这种态度:“天朝抚有四海”,“无所不有”;“常通消息,实属无益之事”。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密切结合的自然经济,是闭关锁国政策的基础。封建专制主义有些什么统治诀窍呢?黎民思想要保持麻木不仁,岁岁年年要弄得不死不活,社会活动要服从于冷酷僵硬的教条,皇帝是最高的绝对主义肉身尊神,边境以外的河山与文化是不可接触的禁区。据说古希腊时代的雅典暴君,都把海洋视为仇敌。湛蓝翻腾的海洋激发人们的壮怀,走向世界能使人民见闻扩大,智能增进,均不利于旧统治的维持。
然而,中日两国近代的发展却又不同。日本于一八五九年开放神奈川(横滨)、长崎、函馆三埠为自由港,由接纳“兰学”到大规模学习西方,再经过一八六八年明治维新自上而下的变革,幸而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中国已被封建独断的教条缠束得衰弱而憔悴,在西方资本主义洋枪炮舰的攻击下,一八四二年屈辱地签订了第一批不平等条约,被迫开放五个通商口岸,套上沉重的枷锁,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压迫者奴役的开端,反转来成为被压迫者觉醒的起点。广州口外伶仃洋上的炮声,惊醒了一些先进人士。他们尝到盲人瞎马夜半深池的苦果,觉得不能总在圣经贤传的章句中徘徊,开始引颈四顾,从无知进而探求新知。这就是近代史中“开眼看世界”(范文澜语)的时代,也是个“学问饥饿”(梁启超语)的时代。顺应历史的潮流,这时出现了走向世界的第四次浪潮。
每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历史运动的产物。救亡图存的历史要求,强迫人们开始探索民族的出路,如饥如渴地吸收外来文化思潮的营养。这次走向世界浪潮的发动和发展,尽管有着曲折和洄
这部丛书辑集的作品,从各自的角度记下了中国人对十九世纪世界的探求和认识。嘉庆末年谢清高口述的《海录》稍为例外。清高少时随洋船飘海谋生,出入海国十余年,正值法国人民打开巴士底监狱前后,乾隆《四库全书》刚才修成。他看到西方殖民者东来吞并滨海小邦,贩卖非洲黑人为奴;他还看到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俗贵富而贱贫,其家富豪,贫者虽兄弟叔侄,皆不敢入其室,不敢与同食。”这是中国人亲历目睹西方社会的开先之作,克服夸诞和偏见的记述,在当时经史子集里所从未讲过的。
已刊的作品中,记载着到国外还看见些什么呢?这里摘录一二:
中国人对欧洲政治风习的最初观察:伦敦公议厅(国会),“各乡公举六百人,共议地方公事。意见不合者,听其辩论。必众议金同,然后施行,君若相不能强也。”(斌椿:《乘槎笔记》)
中国派出的第一个外交使团人员,到西班牙听说女王伊丽莎白已于两年前逊位时称:“为君而不能尽君道者,国人不服,则政令有所不行,不得安其位矣。故西国君主,治法不必尽同;而不敢肆志于拂民之情,则有同揆焉。”(志刚:《初使泰西记》)
光绪初年,使臣在瑞士访问上下议院,看到不设总统,“办事则推七人为首,七人之中推一人裁决,定例每岁一易。”“无君臣上下之分,一切平等。”(黎庶昌:《西洋杂志》)
通晓英语的外交家看到欧洲的城市建设,“游观燕息之所”,“无几微爱惜地面之心,无丝毫苟简迁就之意。与民同乐,则民不怨。”(曾纪泽:《使西日记》)
出使英法意比大臣实地观察后说:“昔郭筠仙侍郎,每叹羡西洋国政民风之美,至为清议之士所抵排,余亦稍讶其言之过当。……此次来游欧洲,由巴黎至伦敦,始信侍郎之说,当于议院、学堂、监狱、医院、街道征之。”(薛福成:《出使四国日记》)
中国女子走出深闺,参观大阪博览会中展出日本教育设施后,痛感我国“尚未注重国民”,“可叹!况无国民,安得有人材?无国民,且不成一社会!中国前途,晨鸡未唱。”(单士厘:《癸卯旅行记》)
中国的晨鸡也会高唱黎明之曲,来啼破昏夜的黑暗。以上这些见闻和感受,对于道光、咸丰皇帝和西太后那拉氏岂不刺耳绞心么?西太后赏识而优礼的大学士徐桐,遇见洋人就“以扇蔽面”,庚子年焚香祈祷骊山老母下凡“杀尽洋人”。未旋踵间八国联军压境,愚昧自大并不能拯救国家。也还是这个西太后,两年后恬不知耻地下了渝旨:“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民脂民膏都捧来出卖了!那些主张走向世界的人,从爱国的见地出发,却体会到应对外国经济侵略和思想渗透有所警觉;有些人还看出西方社会的弊病;有些人在蛮不讲理的帝国主义者面前毫不示弱,据理力争。毋待多言,各书无不带着所处时代的音色,受其自身地位的制约,不免瑕瑜互见。诚如丛书《总序》所说:“后人的思想和事业肯定要超越前人,但前人的足迹总可以留作后人借鉴。”
走向世界的第四次浪潮一泻千里。和前几次浪潮涌起的国情不同,封建中国在各方面都落后了;这时外国成功地建成了资产阶级的现代国家和工业革命后的新文化。到本世纪最初十年,留学生运动成为这次浪潮中的激流,风起水涌,山鸣谷应,在思想上和人才上为辛亥革命做了具体的准备。正如孙中山抒述自己出国感受时所说:“见沧海之阔,穷天地之想”,终于打落了威慑中国人民几千年的皇冠!这次激流的涛声,至今还在吴玉章等前辈辛亥革命回忆录中回响着。可是辛亥革命的果实被篡夺了,帝国主义挟持其卵翼下的封建势力,打破了中国人学习西方的梦想。我们的前辈继续前行,走向新的世界,把第四次浪潮推向最高峰,去寻求救国救民的革命理论。他们以空前未有的英勇气魄,舍身忘我的战斗精神,终于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胜利地推进了东方历史的车轮。这波澜壮阔的内容,已不是本丛书所能包括的了。
关于中外关系这一类丛书的编辑,由来已久。这部《走向世界丛书》突破了前人旧辙,将着眼点移向社会政治,科学文化,中国人怎样从中世纪式的昏暗中睁眼展望近代史的晨曦。据《总序》说,丛书以“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的作品为主。“有的人主观上虽不怎么追求进步,但所处地位重要,写的书又有历史价值和文学兴味,只要在政治和涉外方面没有严重问题,也酌予收录。”
这不是简单的旧书重印而已。编者做了大量工作,随处可见其辛勤劳动。首先选题颇费考虑,广搜博览,从七十年三百多种撰述中挑选,岂是易事?今见已刊部分,对每种书及其作者都作了评介。知其人而论其书,介绍文字的特点是敢于评论,摒除成见,不落窠臼,推陈出新。不以今天三岁小孩都知道有人造地球卫星一事,去踏倒前人,而是历史地看待其人其书。至于版本的择取,手稿的访求,字句的校勘,译文的订正,加标点,写小题,依原貌而偶作删削,存资料而两稿合并,对照今昔译名,选刊历史图片,可说是处处想到读者,在在都具匠心。在出版界又担起整理辑印祖国典籍的任务时,这部丛书提供了一个处理的案例。这样纷繁的工作,不会没有可以商榷之处,或存在某些缺陷失误,这应留待广大读者细心品评。对于新事创举,固应鼓掌欢迎,却不需要一律敬酒三杯。看已刊部分的封面装帧,已由设色过浓变得较为清雅,就可看出它在自觉地改进,想必会很欢迎读者的批评指正吧。
对编者钟叔河同志,素昧平生,相信他的劳绩会获得社会的肯定。据湘中传来信息,从丁酉年起,二十多年间,他经历了一条险
我们正站在历史新时期的门槛上。祖国抖擞精神,又一次领略多难兴邦的繁剧和困恼,猛进和欢乐。举目观看:“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那人是谁?社会主义现代化!
鲁迅十分赞赏“汉唐气魄”的雄大,提示我们要走向世界,大胆采用外来事物。早在一九一八年,他就很沉痛地说:
许多人所怕的是,“中国人”这名目要消灭;我所怕的,是中国人要从“世界人”中挤出。
到一九三四年,他又批判闭关主义,提倡“拿来主义”,指出必须汲取世界先进文化的营养。细数年华,我们平白地荒废了多少宝贵时光!
现在,我们面临中国历史上走向世界的第五次浪潮,这是充满着无限希望的时代!党已经向我们指出:
当然,我国的革命和建设不是也不能孤立于世界之外,我们在任何时候都需要争取外援,特别需要学习外国一切对我们有益的先进事物。闭关自守、盲目排外以及任何大国主义的思想行为都是完全错误的。但是……必须坚持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决不允许有任何奴颜婢膝、卑躬屈节的表现。
方向已经指明。我们不怕承认他人的优点,当然也决不盲目接受外国的东西。掌握国家政权的工人阶级,一定会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接受人类文明所积累的一切文化、科学、技术的知识,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杠杆。我们前进的道路上,尽管还会有几撮芜秽的黄土岗,不免有城狐社鼠出没,还会有几条恶浊的污水沟,其中有积垢尘滓腐酵,但我们坚信:历史的车轮将无情地驰过一切障碍,能把祖国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的、高度民主的、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我们深信社会主义应该而且能够实现这一目标,而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力量也就在于了解这个真理。
历史的新时期在向我们招手:走向世界,振兴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