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

1980-07-15 05:54
读书 1980年8期
关键词:诺斯人类学社会学

金 影

原约好星期天上午去访问费孝通教授,不料早上起来,大雨倾盆,只好作罢。午后,雨过天晴,大地清新。我们沿着被雨水冲刷得洁净的道路来到费孝通教授的家,这位从美国回来不久的著名社会学家在书室里热情地接待了我们。窗外绿树成荫,玫瑰园里,群花怒放;室内书籍满架,报刊叠叠。费孝通教授虽然年逾七十,但心广体胖,谈笑风生。这是一个愉快的下午,费孝通教授一一回答了我们想知道的许多问题。

问:费先生,您好!

您这次去美国丹佛市接受国际性应用人类学会授予您的一九八○年度马凌诺斯基名誉奖,为祖国争得了荣誉。首先,我们代表《读书》杂志的读者们向您表示热烈的祝贺。您是哪一天回国的?

答:谢谢你们对我的鼓励。

我是五月六日回到北京的。从三月十五日登上中国民航的班机,经巴黎转机,到达美国纽约。过了五十二天,经香港回国,绕地球转了一圈。

问:能不能告诉我们一些授奖的情况?

答:可以的。

授奖仪式是在有各国人类学者参加的应用人类学会年会上举行的。出席这次年会的有五百名社会人类学家,主要是美国人,不少来自南美和加拿大,欧洲和东方的学者不多。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年纪都比较轻。年会是在美国中部洛杉机山麓名胜区丹佛市举行,会议一周,大家自由参加各专题小组。交换意见,探讨学术问题的气氛是严肃的。授奖仪式是在三月二十一日晚上举行。在本届年会主席美籍华人教授牛康民博士主持下,由我已故的老朋友,美国人类学前辈雷德斐尔德的女儿、现任麻省理工学院人类学教授贝蒂博士授给我名誉奖状。我的心情很激动,以我个人来说,实在惶愧惧悚,这些年来我在学术上哪里能说有多大成就。但是我想到这是各国同行对我的祖国和民族学术地位的推崇,

我也感到光荣。我在会上宣读了我的论文《迈向人民的人类学》,引起了到会的朋友们热烈的欢迎。这种场面对该会来说是空前的。

问:马凌诺斯基是怎么一个人,为什么要以他的名字来作为应用人类学名誉奖的命名呢?

答:马凌诺斯基原是奥地利籍的波兰人,早年在波兰的古都克拉科夫大学学习物理和化学。由于身体不好,他遵照医生的嘱咐摆脱些正科,涉猎些旁门。

他挑了本人类学家弗累则的名著《金枝》阅读,从此沉溺在这一门学科之中。他留学德国和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他到西太平洋美拉尼西亚的一个英属的小岛上做调查研究工作。大战发生后,因为奥地利和英国处于敌对地位,他不能离开这个小岛,于是下决心学习当地语言,和当地人一起生活,对一个小部落的政治、经济、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等各方面相互关系作了深入的研究,很仔细地记录了他对这个岛上居民生活的观察。大战结束后,他带了很丰富的第一手材料回到英国,一九二二年出版了轰动人类学界的《西太平洋航海者》,成为以实地调查为研究方法的现代社会人类学的奠基者。马凌诺斯基是一九四二年去世的。在五十年代末期,由各国人类学者组成的应用人类学会为了纪念这位最早提出人类学应当成为一门实用学科的先驱者,决定每年授给一位对应用人类学研究有突出贡献的学者以马凌诺斯基名誉奖。得奖的学者必须要在该会年会上发表一篇有关应用人类学的论文,以推动这门学科向前发展。

问:请您谈谈您和马凌诺斯基相识的经过,以及他对您在学术上的影响。

答:我是一九三六年夏天去英国留学的。出国之前先在国内作了一年的调查工作,这是我在清华研究院毕业时史禄国教授给我出的主意。我先后在广西瑶山和我家乡的一个农村进行社会调查。我到了英国进伦敦经济政治学院人类学系,指导我的业师就是这位鼎鼎大名的马凌诺斯基教授。他对我在国内农村调查的材料很感兴趣,并指导我根据这些材料去写博士论文。一九三八年,我的论文通过了,这就是后来在英国出版的《中国农民生活》(又称《江村经济》)这本书。我的这位老师还特地为这本书写了一篇序言。回国以后,我又遵照他的嘱咐,在昆明西南联大教书的同时,继续在云南农村进行调查,我将我的调查结果又写成了另一本书叫《乡土中国》。对于马凌诺斯基的学术观点,我认为应该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一分为二地进行分析。马凌诺斯基主张人类学必须发展成为一门实用的学科,为文化上后进的民族服务,他的意愿是正确的;他在社会文化的研究上采取实地调查的方法也是科学的。但是,马凌诺斯基生活在帝国主义时代,必然有他的历史局限性。

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都是不对的,这才是对待历史人物的正确态度。

问:您宣读的论文《迈向人民的人类学》,内容能向我们介绍一点吗?

答:文章比较长,我简单向你们讲几句。

在这篇论文里,我提出了马凌诺斯基在社会人类学这门学科中的主要功绩,并指出了他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然后,讲述了一九四九年我们中国人民得到解放以后我在民族研究工作方面的一些经历和体会,用来说明我们的民族研究和他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上的区别。

这些体会涉及到三个方面:一是我们怎样以中国人民自己的问题作为我们调查研究的对象。二是我们怎样由于调查者和被调查者利益的一致而取得正确反映实际情况的可能性。

三是我们作为一个社会调查者怎样认识到对调查的后果必须有负责的精神。我通过数十年的工作深切体会到,科学的、对人民有用的社会调查研究必须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也就是说,真正的应用人类学必须是为广大人民利益服务的人类学。这就是人民的人类学的涵义。我在我的讲演的结尾是这样说的:

“当前世界上各族人民确实需要真正反映客观事实的社会科学知识来为他们实现一个和平、平等、繁荣的社会而服务,以人类社会文化为其研究对象的人类学者就有责任满足广大人民的这种迫切要求,建立起这样一门为人民服务的人类学。这门学科目前还只是一部分学者的奋斗目标。我愿意和在座的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一起,竭尽我的余生,向建立这一门人民的人类学而迈步前进。”

问:这是一段理论性和逻辑性十分强的话,又充分表达了您人老志壮的豪放精神,这都是我们年轻人应该很好学习的。

答:太过奖了。

问:听说您最近又接到邀请,请您去英国讲演和接受奖章?

答:那还是明年的事情。

问:情况能不能向我们稍稍透露一点?

答:你真是会追根问底。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从美国回来,我收到英国皇家人类学会给我的信,告诉我英国皇家人类学研究所理事会选举我为一九八一年赫胥黎纪念讲座的讲演者,并授予我奖章。这个讲座将于明年十一月在英国举行。这是国外的同行们给我又一次的鞭策。这个讲座是英国人类学这门学科中最高的荣誉。我一向钦佩的这门学科的前辈大多接受过这个荣誉,也是我早年当学生时所仰慕的目标。但是轮到我自己身上时,我实在是感愧交加。我更进一步体会到国外学术界对我们中国学者期待的殷切。我只有在这一年中加倍努力,不负这种鼓励,不辱这项使命。

问:这次您去美国,除了参加年会和受奖外,还访问了哪些地方?

答:参加年会后,我在美国访问了十五所大学,其中有丹佛大学、威斯康辛大学、密执安大学、印第安那大学、纽约市立大学、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和康奈尔大学等,四月二十八日到达香港,停留一周,访问了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大学。每到一所大学访问,我都要讲演或座谈,回答听众提出的各式各样的问题。

在访问过程中,我一般是应邀住在朋友们的家里,对美国这一部分社会能够接触得更深入一些,有机会和同行们纵论美国社会各方面的问题,自由交换意见。在听我讲演的人中,也有不少是来自台湾的同胞,民族的感情湮没了长期不来往所引起的隔阂,大家相聚在一起,十分亲切。特别是在香港的一周中,我受到的欢迎尤为热烈,所见到的同胞,不论过去

是否相识,都是一见如故,大家庆幸经过十年浩劫又能相见。

问:听说您到美国去见到了许多社会学者。社会学究竟搞些什么,您能不能很简单的说一说,因为现在国内的青年对这门学科已经陌生了。

答:所谓社会学,最简单的说,就是用科学的态度来对待我们的社会生活。另外,就是要把前人用科学的态度对待社会生活的经验、体会加以总结,得出一些社会现象里存在着的规律性的东西,就是所谓社会的原理、原则和理论。客观社会是存在规律的。有很多人不这么看,错误地认为社会生活不是一门科学的对象,好象人们可以要怎么做就可以怎么做,不承认社会生活有它的规律,那怎么行呢!

问:为什么在美国许多大学里都有社会学这门课,它有什么用呢?

答:美国每年要培养大批的社会学人材。七十年代初期,各大学社会系毕业生已有二十多万人,得博士学位的有五千多人。

这些社会学博士,很多在大学里教书。美国为什么这样做?

因为社会学导论实际上是美国的公民常识。一个人既然生活在社会之中,就应该了解自己所生活的社会是怎么回事。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美国的做法就是在各大学开设社会学课程。其次,出现了问题,政府和各种社会团体要采取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首先要调查社会现象的客观情况。第三,一个政策出来以后,它的社会效果怎样?这是对一项政策成果的检验。这个问题很大。我们如果看不到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因为政策错误而引起的不良后果,这是十分危险的。现在美国社会学有一项工作,就是为政府和私人机关所进行的各种工作审核效果。

当然,社会学还有责任探讨社会现象运动和发展的客观规律,使人能运用这些客观存在的规律来为自己服务,来创造符合于人们理想的社会。这是社会学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进行理论研究。现在美国的社会学系在这方面的成就似乎并不象在实用方面的那么大。

问:可是我们是和美国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社会学在我们国家有用么?您对社会学在我国的发展有些什么看法?

答:对这一点我是抱着乐观的态度,并且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解放以后,社会学在我国的发展长期陷于停滞,许多从事社会学研究的人在政治上受到错误的批判和打击。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在粉碎“四人帮”后很快得到扭转。中国社会学研究会已于去年成立,社会科学院的社会学研究所基本上已经筹建就绪。一些大学已经开设或正在筹备开设社会学系或社会学的课程。社会学研究会邀请中外专家讲课的社会学讲习班也已经开学。特别应该说明的是,人们从多年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了解到,大量存在的社会问题,如劳动、人口、道德、青年、妇女、婚姻、家庭、民族、犯罪等等,决非是简单地用阶级斗争一句话所能概括的,其中绝大多数是人民内部矛盾的表现,广大群众迫切需要认真对待和迅速解决,这就给社会学工作者提出了巨大的任务。

社会学工作者的目的,就是要发现、掌握和运用社会存在的客观规律,去探索和解决这些繁多复杂的社会问题。

问: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对社会学的发展有没有影响?

答:如果说有影响的话,那只是对社会学的发展有促进的影响,不应当有其他的影响。这一点要从我们的指导思想马列主义的根本原理来理解。马列主义的基本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主张实事求是的。这是进行社会调查的唯一正确的指导思想。我们的科学工作者和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这保证了我们在科学研究中的准确性,并且能组织人民起来用科学态度研究和解决自己的问题。这是任何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办不到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学工作者,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往往很难得到第一手准确的调查材料,因而在理论上往往要靠演绎和推测,这对认识事物的本质是会有影响的。正如美国应用人类学会主席辛格尔顿所说:“中国具有真正能运用科学知识为人类服务的社会制度。”当然,话要说回来,这种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还有待我们进一步去实现和发挥。

问:您的《访美掠影》在三联书店出版后,读者反映十分强烈,认为这是一本了解、认识当今美国社会的好书,内容丰富生动,文字清新活泼。听说这本书已经部分译成英文,那么,它在美国的反映怎样呢?

答:《访美掠影》这本小书首先是在《读书》杂志上选登的,以后先后在香港《大公报》和上海《文汇报》连载发表。美国密执安大学社会学系一位和我相熟的教授很快摘译成英文,并且由美国社会学联合委员会散发给我这次要访问的每一个单位,要求大家趁我访问的机会和我一起开展讨论。我这次在美国各地访问,这本书中提出的问题,成了我们讨论的中心。

许多美国朋友对我说,这本书是“催化剂”,促进了美国人自己讨论自己的问题。据五月二十二日法国出版的《国际先驱论坛报》刊登记者发自纽约的一篇报导说:“费教授在他的著作中指出,当人们能够容易地了解情况并在这基础上迅速作出决定的时候,压力就减轻了,精神也更愉快了。对于必须经受同过渡到电子时代有关的混乱和挫折的美国人来说,这可能是一种难以接受的概念。但是在二十年后,极有可能证明费教授的见解是敏锐的,就象一百四十年前德托克维尔的见解一样。”不久前,美国电子计算学杂志Datamation五月号也发表了《掠影》的一部分译文。这是美国朋友对我的鼓励,也是美国人民重视中国人

民意见的表示。

问:您曾三次访问美国,写了《初访美国》和《访美掠影》;这是第三次,回来后计划写点什么东西呢?

答:我在美国访问期间以及回国以后,许多朋友都鼓励我把这次访美的见闻再写出来,这是对我的希望。我深感有责任这样做,计划写一本《访美掠影续

篇》。不过,近来手边的事实在太多,再加上年龄也大了,真有点心有余而力不足。我只能希望我已许下的愿能不致落空。

问:太好了。祝您这本书早和读者见面。如您同意的话,请先在我们的杂志上发表。再见。

答:感谢你们杂志的支持。再见。

金影

原约好星期天上午去访问费孝通教授,不料早上起来,大雨倾盆,只好作罢。午后,雨过天晴,大地清新。我们沿着被雨水冲刷得洁净的道路来到费孝通教授的家,这位从美国回来不久的著名社会学家在书室里热情地接待了我们。窗外绿树成荫,玫瑰园里,群花怒放;室内书籍满架,报刊叠叠。费孝通教授虽然年逾七十,但心广体胖,谈笑风生。这是一个愉快的下午,费孝通教授一一回答了我们想知道的许多问题。

问:费先生,您好!

您这次去美国丹佛市接受国际性应用人类学会授予您的一九八○年度马凌诺斯基名誉奖,为祖国争得了荣誉。首先,我们代表《读书》杂志的读者们向您表示热烈的祝贺。您是哪一天回国的?

答:谢谢你们对我的鼓励。

我是五月六日回到北京的。从三月十五日登上中国民航的班机,经巴黎转机,到达美国纽约。过了五十二天,经香港回国,绕地球转了一圈。

问:能不能告诉我们一些授奖的情况?

答:可以的。

授奖仪式是在有各国人类学者参加的应用人类学会年会上举行的。出席这次年会的有五百名社会人类学家,主要是美国人,不少来自南美和加拿大,欧洲和东方的学者不多。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年纪都比较轻。年会是在美国中部洛杉机山麓名胜区丹佛市举行,会议一周,大家自由参加各专题小组。交换意见,探讨学术问题的气氛是严肃的。授奖仪式是在三月二十一日晚上举行。在本届年会主席美籍华人教授牛康民博士主持下,由我已故的老朋友,美国人类学前辈雷德斐尔德的女儿、现任麻省理工学院人类学教授贝蒂博士授给我名誉奖状。我的心情很激动,以我个人来说,实在惶愧惧悚,这些年来我在学术上哪里能说有多大成就。但是我想到这是各国同行对我的祖国和民族学术地位的推崇,

我也感到光荣。我在会上宣读了我的论文《迈向人民的人类学》,引起了到会的朋友们热烈的欢迎。这种场面对该会来说是空前的。

问:马凌诺斯基是怎么一个人,为什么要以他的名字来作为应用人类学名誉奖的命名呢?

答:马凌诺斯基原是奥地利籍的波兰人,早年在波兰的古都克拉科夫大学学习物理和化学。由于身体不好,他遵照医生的嘱咐摆脱些正科,涉猎些旁门。

他挑了本人类学家弗累则的名著《金枝》阅读,从此沉溺在这一门学科之中。他留学德国和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他到西太平洋美拉尼西亚的一个英属的小岛上做调查研究工作。大战发生后,因为奥地利和英国处于敌对地位,他不能离开这个小岛,于是下决心学习当地语言,和当地人一起生活,对一个小部落的政治、经济、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等各方面相互关系作了深入的研究,很仔细地记录了他对这个岛上居民生活的观察。大战结束后,他带了很丰富的第一手材料回到英国,一九二二年出版了轰动人类学界的《西太平洋航海者》,成为以实地调查为研究方法的现代社会人类学的奠基者。马凌诺斯基是一九四二年去世的。在五十年代末期,由各国人类学者组成的应用人类学会为了纪念这位最早提出人类学应当成为一门实用学科的先驱者,决定每年授给一位对应用人类学研究有突出贡献的学者以马凌诺斯基名誉奖。得奖的学者必须要在该会年会上发表一篇有关应用人类学的论文,以推动这门学科向前发展。

问:请您谈谈您和马凌诺斯基相识的经过,以及他对您在学术上的影响。

答:我是一九三六年夏天去英国留学的。出国之前先在国内作了一年的调查工作,这是我在清华研究院毕业时史禄国教授给我出的主意。我先后在广西瑶山和我家乡的一个农村进行社会调查。我到了英国进伦敦经济政治学院人类学系,指导我的业师就是这位鼎鼎大名的马凌诺斯基教授。他对我在国内农村调查的材料很感兴趣,并指导我根据这些材料去写博士论文。一九三八年,我的论文通过了,这就是后来在英国出版的《中国农民生活》(又称《江村经济》)这本书。我的这位老师还特地为这本书写了一篇序言。回国以后,我又遵照他的嘱咐,在昆明西南联大教书的同时,继续在云南农村进行调查,我将我的调查结果又写成了另一本书叫《乡土中国》。对于马凌诺斯基的学术观点,我认为应该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一分为二地进行分析。马凌诺斯基主张人类学必须发展成为一门实用的学科,为文化上后进的民族服务,他的意愿是正确的;他在社会文化的研究上采取实地调查的方法也是科学的。但是,马凌诺斯基生活在帝国主义时代,必然有他的历史局限性。

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都是不对的,这才是对待历史人物的正确态度。

问:您宣读的论文《迈向人民的人类学》,内容能向我们介绍一点吗?

答:文章比较长,我简单向你们讲几句。

在这篇论文里,我提出了马凌诺斯基在社会人类学这门学科中的主要功绩,并指出了他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然后,讲述了一九四九年我们中国人民得到解放以后我在民族研究工作方面的一些经历和体会,用来说明我们的民族研究和他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上的区别。

这些体会涉及到三个方面:一是我们怎样以中国人民自己的问题作为我们调查研究的对象。二是我们怎样由于调查者和被调查者利益的一致而取得正确反映实际情况的可能性。

三是我们作为一个社会调查者怎样认识到对调查的后果必须有负责的精神。我通过数十年的工作深切体会到,科学的、对人民有用的社会调查研究必须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也就是说,真正的应用人类学必须是为广大人民利益服务的人类学。这就是人民的人类学的涵义。我在我的讲演的结尾是这样说的:

“当前世界上各族人民确实需要真正反映客观事实的社会科学知识来为他们实现一个和平、平等、繁荣的社会而服务,以人类社会文化为其研究对象的人类学者就有责任满足广大人民的这种迫切要求,建立起这样一门为人民服务的人类学。这门学科目前还只是一部分学者的奋斗目标。我愿意和在座的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一起,竭尽我的余生,向建立这一门人民的人类学而迈步前进。”

问:这是一段理论性和逻辑性十分强的话,又充分表达了您人老志壮的豪放精神,这都是我们年轻人应该很好学习的。

答:太过奖了。

问:听说您最近又接到邀请,请您去英国讲演和接受奖章?

答:那还是明年的事情。

问:情况能不能向我们稍稍透露一点?

答:你真是会追根问底。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从美国回来,我收到英国皇家人类学会给我的信,告诉我英国皇家人类学研究所理事会选举我为一九八一年赫胥黎纪念讲座的讲演者,并授予我奖章。这个讲座将于明年十一月在英国举行。这是国外的同行们给我又一次的鞭策。这个讲座是英国人类学这门学科中最高的荣誉。我一向钦佩的这门学科的前辈大多接受过这个荣誉,也是我早年当学生时所仰慕的目标。但是轮到我自己身上时,我实在是感愧交加。我更进一步体会到国外学术界对我们中国学者期待的殷切。我只有在这一年中加倍努力,不负这种鼓励,不辱这项使命。

问:这次您去美国,除了参加年会和受奖外,还访问了哪些地方?

答:参加年会后,我在美国访问了十五所大学,其中有丹佛大学、威斯康辛大学、密执安大学、印第安那大学、纽约市立大学、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和康奈尔大学等,四月二十八日到达香港,停留一周,访问了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大学。每到一所大学访问,我都要讲演或座谈,回答听众提出的各式各样的问题。

在访问过程中,我一般是应邀住在朋友们的家里,对美国这一部分社会能够接触得更深入一些,有机会和同行们纵论美国社会各方面的问题,自由交换意见。在听我讲演的人中,也有不少是来自台湾的同胞,民族的感情湮没了长期不来往所引起的隔阂,大家相聚在一起,十分亲切。特别是在香港的一周中,我受到的欢迎尤为热烈,所见到的同胞,不论过去

是否相识,都是一见如故,大家庆幸经过十年浩劫又能相见。

问:听说您到美国去见到了许多社会学者。社会学究竟搞些什么,您能不能很简单的说一说,因为现在国内的青年对这门学科已经陌生了。

答:所谓社会学,最简单的说,就是用科学的态度来对待我们的社会生活。另外,就是要把前人用科学的态度对待社会生活的经验、体会加以总结,得出一些社会现象里存在着的规律性的东西,就是所谓社会的原理、原则和理论。客观社会是存在规律的。有很多人不这么看,错误地认为社会生活不是一门科学的对象,好象人们可以要怎么做就可以怎么做,不承认社会生活有它的规律,那怎么行呢!

问:为什么在美国许多大学里都有社会学这门课,它有什么用呢?

答:美国每年要培养大批的社会学人材。七十年代初期,各大学社会系毕业生已有二十多万人,得博士学位的有五千多人。

这些社会学博士,很多在大学里教书。美国为什么这样做?

因为社会学导论实际上是美国的公民常识。一个人既然生活在社会之中,就应该了解自己所生活的社会是怎么回事。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美国的做法就是在各大学开设社会学课程。其次,出现了问题,政府和各种社会团体要采取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首先要调查社会现象的客观情况。第三,一个政策出来以后,它的社会效果怎样?这是对一项政策成果的检验。这个问题很大。我们如果看不到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因为政策错误而引起的不良后果,这是十分危险的。现在美国社会学有一项工作,就是为政府和私人机关所进行的各种工作审核效果。

当然,社会学还有责任探讨社会现象运动和发展的客观规律,使人能运用这些客观存在的规律来为自己服务,来创造符合于人们理想的社会。这是社会学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进行理论研究。现在美国的社会学系在这方面的成就似乎并不象在实用方面的那么大。

问:可是我们是和美国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社会学在我们国家有用么?您对社会学在我国的发展有些什么看法?

答:对这一点我是抱着乐观的态度,并且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解放以后,社会学在我国的发展长期陷于停滞,许多从事社会学研究的人在政治上受到错误的批判和打击。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在粉碎“四人帮”后很快得到扭转。中国社会学研究会已于去年成立,社会科学院的社会学研究所基本上已经筹建就绪。一些大学已经开设或正在筹备开设社会学系或社会学的课程。社会学研究会邀请中外专家讲课的社会学讲习班也已经开学。特别应该说明的是,人们从多年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了解到,大量存在的社会问题,如劳动、人口、道德、青年、妇女、婚姻、家庭、民族、犯罪等等,决非是简单地用阶级斗争一句话所能概括的,其中绝大多数是人民内部矛盾的表现,广大群众迫切需要认真对待和迅速解决,这就给社会学工作者提出了巨大的任务。

社会学工作者的目的,就是要发现、掌握和运用社会存在的客观规律,去探索和解决这些繁多复杂的社会问题。

问: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对社会学的发展有没有影响?

答:如果说有影响的话,那只是对社会学的发展有促进的影响,不应当有其他的影响。这一点要从我们的指导思想马列主义的根本原理来理解。马列主义的基本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主张实事求是的。这是进行社会调查的唯一正确的指导思想。我们的科学工作者和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这保证了我们在科学研究中的准确性,并且能组织人民起来用科学态度研究和解决自己的问题。这是任何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办不到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学工作者,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往往很难得到第一手准确的调查材料,因而在理论上往往要靠演绎和推测,这对认识事物的本质是会有影响的。正如美国应用人类学会主席辛格尔顿所说:“中国具有真正能运用科学知识为人类服务的社会制度。”当然,话要说回来,这种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还有待我们进一步去实现和发挥。

问:您的《访美掠影》在三联书店出版后,读者反映十分强烈,认为这是一本了解、认识当今美国社会的好书,内容丰富生动,文字清新活泼。听说这本书已经部分译成英文,那么,它在美国的反映怎样呢?

答:《访美掠影》这本小书首先是在《读书》杂志上选登的,以后先后在香港《大公报》和上海《文汇报》连载发表。美国密执安大学社会学系一位和我相熟的教授很快摘译成英文,并且由美国社会学联合委员会散发给我这次要访问的每一个单位,要求大家趁我访问的机会和我一起开展讨论。我这次在美国各地访问,这本书中提出的问题,成了我们讨论的中心。

许多美国朋友对我说,这本书是“催化剂”,促进了美国人自己讨论自己的问题。据五月二十二日法国出版的《国际先驱论坛报》刊登记者发自纽约的一篇报导说:“费教授在他的著作中指出,当人们能够容易地了解情况并在这基础上迅速作出决定的时候,压力就减轻了,精神也更愉快了。对于必须经受同过渡到电子时代有关的混乱和挫折的美国人来说,这可能是一种难以接受的概念。但是在二十年后,极有可能证明费教授的见解是敏锐的,就象一百四十年前德托克维尔的见解一样。”不久前,美国电子计算学杂志Datamation五月号也发表了《掠影》的一部分译文。这是美国朋友对我的鼓励,也是美国人民重视中国人

民意见的表示。

问:您曾三次访问美国,写了《初访美国》和《访美掠影》;这是第三次,回来后计划写点什么东西呢?

答:我在美国访问期间以及回国以后,许多朋友都鼓励我把这次访美的见闻再写出来,这是对我的希望。我深感有责任这样做,计划写一本《访美掠影续

篇》。不过,近来手边的事实在太多,再加上年龄也大了,真有点心有余而力不足。我只能希望我已许下的愿能不致落空。

问:太好了。祝您这本书早和读者见面。如您同意的话,请先在我们的杂志上发表。再见。

答:感谢你们杂志的支持。再见。

猜你喜欢
诺斯人类学社会学
基于OBE理念的非社会学专业“社会学概论”教学改革研究
视觉人类学视域下的民族志摄影、保存和传播
意外遇见社会学
新品出炉——0.26英寸诺斯勒枪弹及MK4系列步枪
从梅里亚姆的界定看民族音乐学的学科本质
意外遇见社会学
“送花”
戴诺斯和杰克.查普曼
名实的分离
什么是人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