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烜
书信是件宝
研究闻一多,书信是件宝。《闻一多全集》收书信仅37封。手稿中保存尚未收入全集的书信,比这数字多。闻一多重友情,一生写了不少信。但是,和闻一多的其他著作比较,书信散失得最多。
现存未刊的书信,大都是闻一多留学时写的。他先后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珂罗多大学学习美术。他的学习成绩常得超等,还参加画展,颇有好评。然而,他的诗兴更比画兴浓。他说:“近来的诗兴尤其浓厚大约平均每礼拜写一首”。①这正是他写爱国诗《忆菊》、《太阳吟》的时候。闻一多本学绘画,后来为什么成为新诗人呢?主要因为诗歌更能表达他的爱国激情。他在1923年3月25日致闻家驷的信中说:“我将趁此作些爱国思乡的诗,这种作品若出于至情至性,价值甚高”。闻一多发奋钻研古典文学。他说:“我现在对于文学的趣味还是深于美术,我巴不得立即回到中国来进行我的中国文学底研究。我学美术是为帮助文学起见的。”这说明他早就想去专门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目的为了振奋人民的民族自信心。我们指出这一点,对理解闻一多,颇为重要。过去,有的评论认为,闻一多以后不写新诗,去研究古典文学,是钻进了“象牙之塔”,这就不全面。其实,闻一多在留学期间,一直在钻研中国古典文学。他在信中写道:“现已作就陆游、韩愈两家底研究蝇头细字叠纸盈寸矣。……我现在所从事之著作乃以为将来归国教授之用。”当然,他也有顾虑,就是:“求文学教员者又孰肯延留学西洋者教中文哉!”③当他每天下午四点钟下课回来,主要精力用来学古典文学。“我们有时竟拿起韩愈底《原道》来哼开了。今天晚饭后,我们一人带一本十八家诗抄,到WashingtonPark里的草地上睡起来看了一点钟底光景。”“下午四时回来。饭后我们还是要上华盛顿公园去读杜甫、李白、苏轼、陆游去。”④
闻一多的书信中还叙述了不少作品的创作过程,有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他的作品。比如,《我是一个流囚》抒发了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知识分子在帝国主义国家留学受到歧视的切身感受。有一个留学生因为不堪异国的歧视,发疯了。这首诗的内容,是这件事暗示的;但诗人又说,“亦即我之事”,也就是说包含了他自己的切身感受。闻一多曾自称“东方老憨”,一度独居在一座公寓底四层楼上,目睹剥削制度、种族歧视等种种黑暗,面对着“林立的烟囱开遍了‘黑牡丹”,是非常悲哀的。当然,闻一多自信对发展祖国的文学事业抱有使命,他与正直的、有学识的美国朋友又有着纯真的友情,他风趣地表示:不去蹈发疯的人的复辙。又如,闻一多分别在五封信中谈到《园内》的创作情况。《国内》是闻一多写的最长的一首诗,是五四时期革命知识分子的颂歌。闻一多在来信中介绍他在美国的心境:“作《园内》时的我,只有悲哀、绝望、孤寂、无聊,所以,《园内》表面虽然堂皇,其中含有无限的冷泪”。⑤《园内》作于1923年。诗人在1921年时想写《园内》这样的诗,没有写成。那么为什么《园内》在国内作不成,到国外反作成了呢?我想,这可能由于诗人在孤寂的环境中,把希望寄托在年青的一代,其感情就更为强烈。
在这段时间里,闻一多在诗歌创作上有重大进展。书信中保留了他如何编定这个诗集,以及联系出版等资料。闻一多对自己诗风的转变,也作了小结:“我近来的作风有些变更,从前受实秋底影响,专求秀丽,如《春之首章》、《春之末章》等诗便是。现在渐趋雄浑沈劲,有些象沫若。”⑥他认为《园内》可代表诗风转变的作品。
闻一多的留学生活,很艰苦。住房不容易找,自己动手烧饭,差一点烧了窗帘。他白天上学,晚上钻研古典文学。由于“我不知道疲劳时就应休息”,致使“我近觉身体日衰,发落不止,饮食不消化,一夜失眠,次日即不能支持。”就是在辛勤劳动而又生活得不到照应的情况下,闻一多得了胃病。即使生了病,他仍然以顽强的毅力坚持学习。
为社会主义的新中国而奋斗
抗战胜利后,闻一多已经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学习了毛泽东同志的《新民主主义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论联合政府》,对中国往何处去,得出了新的结论。闻一多想过用美术救国,想过用新诗振奋人民的爱国心,都试验过了,都走不通。他读了毛泽东,才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凡是坚决地想用民主主义的思想武器改造中国的,最后会汇合到社会主义的伟大洪流中来,这是许多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共同道路。闻一多也正是在这条路上走到了自己一生的光辉顶点。然而,由于当时环境不许可,他在文章中不可能直接地表露自己的观点,手稿在这方面向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战后文艺的道路》,已经有一个记录稿收入了《闻一多全集》。手稿中保存的《战后文艺的道路》(提纲),共15页,有不少提法比记录稿更鲜明。闻一多的手稿指出:“一个民主主义者是一个勇敢的往前看的人而不是一个偷偷摸摸向后看的人。”向前看,抗战后的历史应是“主人的阶段”,这是记录稿有的。“主人的阶段”,即人民大众翻身作主人的时代,运用这样的提法,在当时很恰当。我们读手稿,在这几个字后面,还有一个括号,里面明确写着:社会主义社会。这样,我们才明白,原来闻一多所用“奴隶的阶段”,是阶级社会的代名词;“主人的阶段”,是指社会主义社会。又如,战后文艺应该走什么道路,记录稿的提法是:“提高我们的欲望”,确实不太明确。手稿的提法为:“追求新理想”。这与上下文联系起来看,就清楚地表明闻一多当时已有了社会主义的理想了。闻一多当时说过:“我们理想的本身就是一首诗。”⑦可见,当时的诗人,已经在为社会主义的伟大理想而歌唱了。
在这份提纲中,闻一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阶级分析的方法,解剖知识分子的道路,这既是闻一多对自己一生的总结,又是为了引导广大知识分子走向革命。闻一多认识到,抗战胜利的重大收获,是“发现了人民”,即认识了人民的推动历史的作用。“人民不但赢得了胜利,扭转了历史,并且历史一向是人民创造的。”从这个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他认为:“过去的错误——‘劳力者治于人,劳心者治人;文化属于劳心者,为了劳心者,出自劳心者”。正确的应该是:“文化归于人民”。这样,他就自然得出了下面的结论:“知识分子只有和工农大众相结合才会成为不可战胜的力量”。同时,还应该“解放人民,使之直接参加创造。‘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先求普及以便提(高)”。这些观点,我们是熟悉的;但仍然需要加以坚持。当时的闻一多,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热情宣传了这些思想。
马克思主义是革命的、批判的武器。闻一多掌握了这个武器,投入了批判国民党法西斯统治的尖锐斗争。当时,蒋介石出了一本《中国之命运》,鼓吹“国家至上”的法西斯理论,同时,利用儒家思想去麻痹人民。闻一多针锋相对,写了《人民的世纪》。这是为纪念五四运动二十六周年写的。《闻一多全集》尚未收入。他在这篇文章中痛斥“国家至上”的口号的虚伪,尖锐地指出:“只有土地和主权都属于人民时,才讲得上国家,今天只有人民至上,才是正确的口号。”“我们要争取民主的国家,因为这是一个人民的世纪呀!”
为了揭露中国的法西斯主义拿儒家思想当招牌,闻一多开始写《孔子与独裁主义》、《儒家思想与独裁主义》,锋利泼辣、虎虎有生气,可惜都未完稿。《儒家思想与独裁主义》指出:“孔子的‘万世师表的资格实在维护了二千年君主专制的极权政治。”《孔子与独裁主义》批判了孔丘是旧道德的吹鼓手。闻一多尖锐地指出:“如果统治者无力,这种道德是吓不倒人的纸老虎”。历史上的儒家思想,不过是“纸老虎”,中国的法西斯主义者死抱着儒家思想,当然更是“纸老虎”了。现今的世界上,都熟悉“纸老虎”这个概念。这是从毛泽东同志1946年8月与美国记者的谈话中提出来的。闻一多在这之前就使用了“纸老虎”的概念,固然这是巧合。
然而,由于一些御用文人的鼓吹,在中国知识分子中间,儒家思想还有传统影响。闻一多针对这种情况,专门研究《士大夫与中国社会》。现存41页的详细提纲。闻一多用他喜爱的小篆写了稿本的封面。他从考察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出发,指出历史上“士大夫必需复古,尊孔”是为了维护对奴隶的统治,这是为当时的小生产的状况决定的。因为,“上层建筑的特性暴露了社会经济结构的特性”。而今天,“人民的世纪,工业化,向自然进军,取消剥削制度”。所以,要解放奴隶,批判儒家思想。他认为,“从殷末到今天——一部奴隶解放史”。所以,他发出了号召:“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党组织当时提出要研究士大夫的传统思想,做好知识分子的思想引导工作。现存的这份手稿,是闻一多在党的直接领导下参加斗争的光辉记录。闻一多对这个问题作了多次演讲。他在这个稿本的封面上记着:“卅三年十二月八日云南男女青年会同工读书会讲,十日座谈会讲,十二日西南联大文史讲演会讲。”可惜完整的讲演记录稿没有保存下来。
谨严的学风
闻一多一生的大部分精力在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开头,他以热烈的爱国情绪希望从古代文化中发现中国的光荣传统,用以激励民族自信心;以后,他是想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写出中国文学史,创造“诗的史”者“史的诗”。可惜这一巨著没有能完成。但是,闻一多在这方面已有空前的收获。抗日战争时期,在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战线上,他是站在最前列的披荆斩棘的斗士。闻一多手稿,最大量的是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这方面的手稿,大都是未定稿,还有待于整理。我们这里不想一一详加论述。这里想着重说明闻一多在研究古典文学中的谨严的学风。
闻一多研究中国古典文学,下工夫最深的要算楚辞。这方面有关的手稿有:《楚辞七种》、《楚辞杂记》、《离骚杂说》、《楚辞杂义》、《楚辞校补》、《楚辞王注校》、《天问疏证》、《屈原论》、《楚郊祀东皇太一乐歌》、《九章解访》、《论九章》、《九章与汉人作品词句对照表》、《楚辞解诂》、《敦煌旧钞本楚辞音残卷跋》、《楚辞杂说》、《东皇太一考》、《九歌古歌舞剧悬解附注》、《九歌杂记》、《九歌释名》、《九歌的故事》、《什么是九歌》、《论九歌》、《九歌释名》、《九歌》等。闻一多研究古典文学也是从文字训诂开始的。但是,闻一多搞训诂与传统的经学家是不同的。《什么是九歌》的手稿,前面有序,第一句话就是:“剔除封建思想的旧注,恢复人民艺术的本来面目。”闻一多有这样明确的指导思想,使他在文字训诂方面有独到的收获。下一步,他总是结合作品的时代和作者的经历来分析、评价文学作品。在手稿中有一条批注:“我们研究一个思想家要有知人论世的历史观点。”所以,闻一多研究一部作品,总是对它那个时代的政治、历史、文学、风俗进行综合的考查,又从考古学、民俗学、语言学等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
学问如积沙成塔。闻一多研究古典文学,特别重视从实际材料出发,刻苦地积累资料。闻一多研究杜甫,注意这个作家与他人的交往,专门写了《少陵先生交游考略》,列出与杜甫有来往的三百六十人,逐一考定与杜甫的关系。闻一多从研究杜甫发展到研究整个唐诗;又从研究整个唐诗再考察杜甫的地位和影响。这样就能步步深入,相得益彰。闻一多的《全唐诗人小传》,为四百零六个唐代诗人写了小传或作了写传的资料搜集工作。这些材料分门别类写在四个大本、五个小本上。这些本子是自己用毛边纸装订的。用墨笔写了,又用朱笔加批。读其手稿,见到作者花这么大量的劳动,令人惊叹不止、钦佩不已。
研究古典文学,有一个“学与思”的关系,大约相近于我们常说的材料和观点的关系问题。闻一多主张“学与思并进”⑨。一方面,要重视“思”,“乃在以养成批评精神”;另一方面,如果思而不学,“读书甚少,仅就管窥蠡测之智识,思来思去,则纵能洋洋大篇,议论批导,恐终千万言不值杯水耳。”闻一多郑重地劝人要多学,侧重点是要求从材料出发,在积累材料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深入的思索。
闻一多写作着重精心修改。闻一多的手稿上圈圈改改,几度增删。我们还发现《孟浩然》有三种不同的手稿。《歌与诗》一文发表后,闻一多在一份剪报上还作了二十六处修改,加了十二处批注。
学风谨严,不等于墨守成规。学术上的独创精神,要建立在谨严学风的基础上。闻一多正是这样。他研究古典文学有一个根本的出发点,即既要把读者带到产生作品的那个时代,又要把作品带到读者的时代。如果可以这么发挥一下,那就是,既要准确地理解作品,又要让作品对现在的读者产生有益的影响。他从这点出发,不但在理解古典作品方面有独创性,而且在使古典作品为现实斗争服务方面,有独创性的贡献。闻一多的楚辞研究就是杰出的例证。
应该整理、刊印闻一多手稿
闻一多手稿,由高真、闻家驷献给了国家。北京图书馆完善地保存了这批珍贵的文物。但是,闻一多手稿目前尚在整理过程中,还不能充分地利用来进行研究工作。
闻一多手稿中,有些是已完成的著作,可能由于当时匆忙或由于别的考虑,未能编入全集。比如:《什么是人民的世纪》、《天问疏证》、《匡斋谈艺》、《仪老日记》以及书信等。有的是重要的片断,比如:《孔子与独裁主义》、《儒家与独裁主义》,有的是有文献价值的提纲,比如:《战后文艺的道路》、《关于欣赏》等。根据闻一多的具体情况,我以为这些都可以直接编入全集。还有很大一部分未定稿,比如《唐代诗人小传》、《陈子昂》、《律诗底研究》,可以加以校勘,并作适当连缀工作;但不宜作大的加工,以保持原貌,也应编入全集。其余的手稿,则可精选一些重要资料,虽属片断,亦可以《手稿片断》为题,编入全集。这样,就能更全面地反映闻一多著作的全貌。闻一多手稿,是精美的艺术品。影印闻一多手稿选集,也一定会受到广大群众欢迎。
最近,国家出版局正在组织修订《闻一多全集》,整理、刊印闻一多手稿的工作,提到日程上来了。
①闻一多:《给家人》(1922,10,15)。
②闻一多:《给家人》(1922年)。
③闻一多:《给梁实秋、吴景超》(1922,9,10)。
④闻一多:《给梁实秋》(1923,5,27)。
⑥闻一多:《给闻家驷》(1923,3,25)。
⑦闻一多:《论文艺的民主问题》。
⑧闻一多:《给闻家驷》(1923,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