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从
××同志:
来信收到。你说,你们那里的青年同志都同意说《施公案》是一部坏书,但个别同志对《七侠五义》(又名《三侠五义》)还认识不清,因此你希望我继续分析一下《七侠五义》。现在,就来谈谈我的一些看法,供你和其他青年同志参考。
我认为,尽管《七侠五义》的艺术技巧比《施公案》高些,但它的基本思想倾向也是不好的,它和《施公案》同样是坏书。 《七侠五义》的重要内容是描写一些“侠义人物”的活动,相对地说,包拯审案的故事只占次要地位。所以,这儿就着重谈谈侠义人物。
关于包拯(“包公”),这儿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很多文艺作品中的包拯形象,并不完全一样。《七侠五义》中的包拯,已经不光是作为“审案公正”的“清官”出现,他还扮演了为皇帝网罗“人才”的角色。他收罗展昭、白玉堂等侠义人物和颜查散、公孙策等文人在手下,使这些文官和武将配合起来,为皇帝效劳。包拯的这些活动,大致可分两类:一类,在客观上对人民似乎还有一定程度的好处。可是,我们要特别注意们是,即使是这类活动,也仅仅对人民有暂时的、局部的好处而已,并不能改变人民受压迫剥削的地位。我们要知道,封建社会的“清官”,他们的根本立场是站在封建统治阶级一边的,是跟人民对立的。他们之所以做出一些“清正”的事情,其实为的是稳定社会秩序和维持人民对封建统治者的幻想,同时,也是为了清除一些他们认为的腐败分子,调整其统治机构内部,以维护封建法制,更有利于封建统治阶级的长治久安。他们的“清正”行为,归根结蒂,也往往起了巩固封建统治的作用。包拯,自然也不例外。包拯的另一类活动,是以“为民除害”作幌子,实际上是为封建统治者镇压反叛者。特别是七十回以后,包拯和他手下的文官武将的主要活动,就是扫平反叛皇帝的襄阳王和他的党羽(襄阳王跟皇帝之间的矛盾,基本上是统治阶级内部的争权夺利)。他们都已经不折不扣地在干着为最高封建统治者冲锋陷阵的勾当了。
用赞颂的态度描写包拯为皇帝收罗人才,同时描写侠客义士甘心与官府合作乃至归顺皇帝,这是《七侠五义》的中心内容。所以说,它也和《施公案》一样,起着为封建统治阶级宣扬奴化思想的作用 。
为了有助于说明问题,这里先谈谈中国旧社会里产生的不少文学作品中描写的侠义人物的一般情况。我们先撇开那些荒诞的剑侠传之类的作品不谈,仅就一般的描写侠义人物的作品来谈。我们可以发现,侠义人物的情况是十分复杂的。他们的生活地位很不一致。有的从事某项职业自食其力;有的依靠劫盗他们心目中的“不义之财”为生;有的则本身就是地主或其他的剥削者。他们的活动范围也很有区别。有的主要在民间活动;有的却在上层人物之间周旋。而他们的结局也很不相同。有的最终参加人民起义队伍;有的却又论为大地主、大商人的看家护院的爪牙,或者堕落为官府手下的如狼似虎的走狗。
一般说来,当侠义人物的活动保持着和人民联系的特点,保持着从“打抱不平”出发来反抗统治者的强暴的特点时,他们可能会做出一些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人民的事来,大至刺杀压迫人民的上层人物、官僚和恶霸,小至劫盗豪门财物,施济给贫穷的百姓。这就是侠义人物的有积极意义的一面。在一定的条件下,有的侠义人物还可以从个人的行侠仗义发展为聚众起义,参加人民起义队伍,打起反抗统治阶级的革命旗帜(例如《水浒传》所描写的一些英雄)。
但当侠义人物没有走上革命的起义道路的时候,他们的所作所为尽管可以做出一些在局部上有利于人民群众的事业,在全局上却无法改变人民的受苦难的地位。同样,他们在局部上可以违犯封建秩序,而在全局上却又丝毫不能动摇封建阶级的统治。
侠义人物的活动特点是个人行侠、个人反抗。这就伴随着产生个人主义、个人英雄主义的思想。他们非常看重个人的名誉和恩怨,他们也讲义气,但常常只是个人之间的义气。因此,他们也就容易为封建统治阶级收买。只要封建统治阶级满足他们个人的名誉地位的需要,他们往往也就会从“报知遇之恩”、“士为知己者死”的心理出发,为封建统治阶级效劳,为虎作伥。因为他们讲究个人之间的义气,也就会是非不分,甚至不惜干出种种坏事。
总之,侠义人物在没有和人民起义队伍结合之前,他们的个人行侠的特点是有很大局限性,也有莫大危险性的。有时候,有些侠义人物即使参加了人民起义队伍,也会发生从个人恩怨、个人名誉地位出发的纠纷,在起义队伍内部闹矛盾,从而带来极有害的影响,甚至成为导致起义队伍失败的重要因素之一。
至于某些为高官厚禄所引诱,并甘心充当官府镇压人民工具的所谓侠客义士,那就更应当予以彻底否定了。当然,我们在有的作品中看到,有的侠义人物在归顺官府后,虽然也会做一些在客观上对人民有暂时的、局部的利益的事,但这时他们已经不是以民间的侠义人物的面目,而是以封建官员的身份出现了。正如“清官”一样,他们的根本立场,已经是站在和人民对立的地位。他们给人民的小恩小惠,替统治阶级起了迷惑人民的作用。从根本上来说,这往往是对封建统治者有利的。
总之,我们看待侠义人物,决不能形式主义地只看到他的武艺高强(事实上,他们的武艺,往往被作者夸大到了荒诞的地步)和“勇敢、大胆”,就予以赞扬。我们必须首先用阶级观点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考察侠义人物,看看他们的行为是为谁服务的,对哪个阶级有利,在历史上起什么作用,然后再加以评论。
我们更要看到,旧小说中的侠义人物,跟社会主义文学中的无产阶级英雄人物,是根本不相同的。具有崇高的共产主义世界观的当代英雄,有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和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雷锋和其他许多英雄模范,就正体现了这些特点,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这些具有集体主义精神和群众观点的当代英雄,是过去那些满脑子个人主义、个人英雄主义的侠义人物根本没法相比的。如果有人生活在今天却还想学习旧时代的侠客义士,那岂不是犯了时代的错误?
弄清楚了这些道理以后,我们再来分析《七侠五义》中的侠义人物。这里只着重谈一下书中主要的侠客展昭和白玉堂。号称“南侠”的展昭,最初是“到处游山玩水,遇有不平之事,便与人分忧解难”的侠义人物。如果仅就他那些在局部范围内的打抱不平、劫富济贫的行为来看,或者只能说他是并不想反抗封建统治阶级、但同情民间疾苦的侠客;但如果从他对待封建梳治阶级的根本态度来看,那就不难发现,他正是一个效忠皇帝,并且奴气很重的人物。他劝张龙、赵虎等归顺包拯时说:“我看众弟兄皆是异姓骨肉。今日恰逢包公在此,虽则目下革职,将来朝廷必要擢用。那时众位弟兄何不设法弃暗投明,与国出力,岂不是好?”张龙、赵虎等人对封建王朝中的统治人物有所不满,他们在土龙岗聚义,是一种对封建王朝的反抗的表现。但在展昭看来,这种聚义行为是“暗”,而向封建统治阶级投降才是“明”。这里,非常鲜明地表现出展昭的政治和阶级立场。所以,后来包拯带领他人朝参见皇帝的时候,他开始还稍作犹豫,后来就一心一意卖弄武艺,讨好皇帝,表现得奴气十足。书中描写,皇帝坐在耀武楼中,观看展昭表演剑法、袖箭和纵跃法。在这一番表演当中,展昭一连叩了六个头,听见皇帝无意中说、他“这哪里是个人,分明是朕的御猫一般”,便心甘情愿地谢恩不己。“御猫”,这是一个带有强烈的奴才气的绰号,也是一个象征着封建统治者的爪牙身份的绰号。从此,展昭便做了“护卫”老爷,死心塌地为皇帝效劳了。
再拿白玉堂来说。在他身上,我们更多地看到了侠义人物的另一种表现,即把个人名誉和声望看得高于一切。他最得意的行为是皇宫题诗、开封府盗三宝、陷空岛擒展昭这几件事。他在做出这些事情的时候,确实也表现得大胆、勇敢;但他的动机是什么呢?只是出于个人的意气,要治倒展昭。因为他的绰号是“锦毛鼠”,展昭却被叫做“御猫”。我们再看他到达东京以后的心理活动:“……圣上只知他的技艺巧于猫,如何能够知道锦毛鼠的本领呢!咦!我既到了东京,何不到皇宫内走走。倘有机缘,略略施展施展。一来使当今知道我白玉堂;二来也显显我们陷空岛的人物;三来我做的事,圣上知道,必交开封府。……那时我再设个计策,将他诓入陷空岛奚落他一场。是猫儿捕了耗子,还是耗子咬了猫?……”这就很明显地说明,他的行为不过是为了个人名誉和要在皇帝面前显示自己的本领。所以,后来他也当上了“护卫”老爷,心悦诚服地为封建统治者服务,在剿灭襄阳王的活动中充当急先锋,终于在铜网阵身亡。
展昭和白玉堂的最终归宿就是投顺官府。卢方、蒋平等也是如此。此外如欧阳春、丁兆蕙和丁兆兰,他们虽然没有做官,但他们的政治态度和展昭、白玉堂并没有区别。他们也在行动上帮助官府。实际上,丁兆蕙兄弟本身就是雄霸一方的富户,他们很欣赏展昭获得御猫称号,他们还乐意把妹子许配展昭。
我们在这些人物身上已看不到丝毫反抗封建社会的叛逆性。他们只是千方百计地向皇帝讨好。这种根本的政治态度,和《水浒传》中描写的一些梁山英雄的精神面貌和革命性有着根本的不同。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七侠五义》虽然在艺术技巧上比《施公案》之类的小说高,但它们都是用赞颂的态度描写“英雄”帮助官府杀“强盗”的,基本上是同一类的作品,都是坏书。而且,正因为《七侠五义》艺术技巧比较高,它就更容易迷惑人,更容易传播它的毒素。所以,也就更需要批判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