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精神永远不变

1961-08-16 03:35姚华
中国青年 1961年10期
关键词:革命者个人利益前辈

姚华

我想就条件变了,革命精神是否也变了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我认为革命向前发展了,因而对革命者的要求也应有所不同;但是在任何时候,一个革命者应该具有的基本精神品质是永远不会变的。为了革命事业不惜牺牲个人一切,个人利益必须无条件服从革命利益,吃苦在前得利在后,这些基本的革命精神和革命品质,永远是革命者的重要标志。

不论是革命战争或是经济建设,生活永远严峻地考验着每一个人。在革命战争中,没有流血牺牲就不会有革命的胜利,中国没有无数个象方志敏、刘胡兰、黄继光等革命先烈也就不会有今天的社会主义。但是在今天是否就不需要这种精神呢?我以为不能这样说。革命前辈无条件献身给革命事业的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就是大公无私的忘我精神,就是只要对革命事业有利,赴汤蹈火在所不惜的精神。在学习这些精神方面,向秀丽、赵桂兰、丘财康等英雄已经给我们树立了榜样。许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做出了巨大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孔都是具有这种精神的。他们在改造自然的斗争中,在创造、发明和试验中,经常废寝忘食,把个人的一切置诸度外、专心一致地为社会主义英勇劳动,是他们取和成就的根本原因。这些英雄模范如果没有树立为社会主义贡献一切的思想,要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意想不到的困难,从而作出巨大贡献,是不可能的。对一个真正的革命者来说,为了革命事业付出生命并不是唯一的考验。王若飞同志被捕后,随时都准备毫不犹豫地献了生命,然而在还未牺牲以前,他顽强的锻炼身体,不倦的学习。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怕死么,当然不是。而是为革命作更多的贡献,为党作更多的工作,这都是些严重的考验。

经得住战争考验的人,并不一定经得住和平环境的考验。有一些革命干部,在革命战争中,能够赴汤蹈火,英勇奋斗,但在和平时期却由于贪图享受,生活腐化,而丧失了革命气节。所以我认为,一个人

在战争时期,在强大的敌人面前,能够奋不顾身、英勇杀敌,这种精神是十分可贵的。而一个人在和平建设环境中,在过着美好幸福生活的时候,也能不贪图安逸,不贪生怕死,永远保持朝气蓬勃的革命意志,是更加不容易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对革命者的要求不是低了而应该是更高了。

革命胜利了,还需要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吗?我也有过与张震同志类似的想法:革命先辈的流血牺牲,创造了幸福的生活条件,现在应该尽可能满足我们的物质生活和个人需要,不必艰苦奋斗了。“前人栽树,后人歇荫”,革命前辈的流血牺牲不正是为了我们这一代么?这些思想曾使我一度陷于追求个人利益的圈子里。王若飞同志等无数革命前辈的革命精神给我很大启发。不错,革命前辈的牺性是为了我们的幸福,但不只是为了我们这一代,而是为了世世代代,为了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我想这就是无数象“老战”和甘祖昌将军这样的优秀革命者不愿意过安适的生活,而继续艰苦奋斗的根本原因。革命前辈为我们着想,我们为什么不应该为下一代着想呢?假如我们只想享受前人的成果,不想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不想为后代留下点什么,那我们与蛀虫又有何异呢?

当然,今天条件不同了,国家有可能来更多地考虑和照顾革命者的某些个人利益,如个人的志愿兴趣爱好家庭等等。在这种情况下,是不是象张震同志所说的那样:“一个学生志愿要当科学家,就应该充分满足他上学的愿望,没有必要动员他去当农民”呢?高中毕业时,我也有这种想法。当时我想做一个工程师,却被分配到了师范学院。我想这是何苦呢?我对当工程师有积极性,要我当教师不是妨碍我的积极性的发挥吗?后来我才慢慢明白,并不是所有的个人志愿都是合乎国家需要的,在这种情况下,也就有一部分人需要改变自己的志愿,而个人的志愿也是可以改变的。何况有些青年在选择志愿时,只想做工程师、科学家,或是教授、文学家,不愿意当农民、工人和教师,这里多少带有个人名誉、地位等不纯的因素,我当时的思想就有这种色彩。今天的社会还存在三个差别,有差别就有得利多少的不同,当专家既有名又有利,生活也要过得舒适些,这就往往容易吸引一些人,使他们不能根据国家的需要来确定自己的志愿和兴趣。如果这些个人兴趣都应充分满足,那么谁去做工?谁去种地?工程师、科学家又吃什么呢?在我们国家里,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基本上是一致的,有时不免也有矛盾,解决的办法,只能是集体尽可能地照顾个人,而个人则必须无条件服从集体。这样就使我们的革命大家庭永远团结一致,齐心合力为着我们的共同事业而奋斗。

猜你喜欢
革命者个人利益前辈
他们为黄埔前辈画像
革命者的斗争精神
扩宽眼光才能认知更多 拜访南沙区前辈发烧李
青年志 三位青年“创业史”——心思始终“钉”在超越前辈
集体主义话语权的重构
社会质量理论视角下乡村社区治理中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统一
漫画哲理
三十年同行,共铸辉煌:感恩前辈、感恩读者、感恩作者、感恩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