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母爱

1960-08-20 05:12一仁
中国青年 1960年12期
关键词:阶级性本能阶级

一仁

母爱,在一些人思想里,长期以来都当作是超阶级的、神圣的、永恒不变的。不是吗?它不仅存在于阶级社会中,也存在于无阶级社会中。不是吗?难道只有资产阶级的母亲爱自己的孩子,无产阶级的母亲就不爱自己的孩子?不是吗?大动物总是爱护小动物的,“鸟反哺”,“羊跪乳”,动物也有母爱呀!孩子是娘身上的肉,“我生他,所以我爱他。”这里又有什么阶级性呢?

一句话,母爱自古有之,各个阶级有之,动物也有之,因而母爱是本能的,母爱是没有阶级性的。用巴人的话说,那就是“人和人之间共同相通的东西”。

显然,问题的焦点,就在于母爱是不是本能的。对这个问题的争论,归根结蒂是关系到这样一个问题:母爱是不是人类的共性?如果承认这种共性,“人性论”就在这里找到了立足点,修正主义者就会把这看作向马列主义阶级斗争学说进行进攻的“缺口”,以“母爱”是“人类的共性”作为“事实根据”,来贩卖其各阶级有“共同的人性”的胡说,从而实现他们抹煞阶级性、调和阶级矛盾的恶毒企图。因此,澄清在母爱问题上种种错误认识,对于彻底粉碎修正主义的思想影响,对于青年提高自己的阶级觉悟,学会明辨是非的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现在就让我们来摆摆事实,说说道理吧。

作为人来说,当他离开了动物界,他就根本改变了动物性。这是质的变化,而不是量的增加。涅陀希文在他的“艺术论”里说:“人这个生物的本身,如果他完全是一个人,他就已经不再是本来意义的生物了,人身上没有‘纯生物的性质,人性本身是社会长期发展的结果。”恩格斯在“劳动在猿变成人的过程中的作用”中曾辉煌地证明过这一点:“劳动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的生物性质,从身体的直立起,到人脑容量和结构为止。”

由此可见,人已经不再是动物性的人了。人是社会属性的人。一切企图在人性中寻找出生物性的本能,这是徒劳的。

人是社会属性的人,那末作为人所特有的思想感情又是怎样产生的呢?大家知道,存在决定意识。“人的任何感情是由社会实践所培养的。人的感情与动物感情的根本的质的区别就在这里。不能把人的丰富感情归结到他们的低级的动物基础上。……照庸俗的资产阶级的观点来看,人的感情的、精神的范畴,都相当于生物的机能和本能。照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看,动物的本能与人的精神财富有质的差别。”(涅陀希文:“艺术论”)不难理解,母爱也只是人所具有的一种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同样毫无例外地是由社会实践所培养出来的,而绝不是来自于什么先天的本能。谁都知道,脑是思维的器官,但脑本身不能分泌思想。当客观事物反映到大脑而形成思想感情之后,这些观念的东西,与人们的生理器官和机能完全是两回事。正如眼睛、耳朵只能作为欣赏绘画、音乐的条件,决不等于是美感的一部分。

所以,母爱不是本能的东西,是社会长期实践所形成的。在中国封建社会里有一句话最能说明这个问题,那就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古代还有所谓“七出”(丈夫休掉妻子的条件),其中无子就是第一条。可见爱子已经与孝的观念联系起来了。妻子不生儿子,丈夫就可以不要她,可见儿子如何直接影响到母亲的命运!在这些例子中,也可以从另一角度说明封建社会里那种重男轻女的思想。难道女儿不是母亲所生的吗?如果母爱只是“我生他,因而我爱他”的本能,这种重男轻女的现象就无法解释了。毛主席说:“世界上决没有无原无故的爱,也没有无原无故的恨。”母亲爱孩子,总是根据社会实践,认识到孩子与母亲命运的关系,从而在孩子身上寄托着希望和理想而不是为爱而爱。“积谷防荒,养儿防老”,这就是在旧社会里,被压迫被剥削的劳动人民,因为老无所依,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认识到只有自己的孩子,才能作为自己失掉劳动力以后的生活依靠。可是这在我们社会主义的今天,母爱就不会与“养儿防老”联系起来了。

由此可见,母爱不是本能,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思想感情。母爱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的。

从母爱是社会实践的产物这一论点出发,我们就可以作出这样一个结论:母爱在阶级社会里是有阶级性的。

我们知道,人类社会进入到阶级社会以后,作为社会的人来说,就只有阶级的人,没有超阶级的人。不同阶级的母亲,在不同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实践中,都是要按照她们不同的理想和愿望来“塑造”自己的孩子的。“三字经”中讲“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不管是孟母三次搬家也好,不管是孟子逃学她把布剪断也好,应该说都是出于母爱的表现;但这种母爱,已说明孟母是根据自己的封建道德观念和理想来要求自己的孩子的。岳飞的母亲在岳飞的背上刺上“精忠报国”四个字,这当然也是母爱的表现;但这种爱也同样是出于她的道德观念和理想要求,希望岳飞成为她心目中所理想的封建时代的那样爱国的民族英雄。“光宗耀祖,荣耀门庭”,这几乎就是封建社会里母爱的基本内容。

资产阶级的母爱,也同样是由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所决定的,儿女们无非是继承剥削、扩大剥削的继承人。“资产阶级撕破了家庭关系上面所笼罩的温情脉脉的纱幕,并把这种关系化成了单纯的金钱的关系。”在母子关系问题上也不例外。所以,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接着又进一步嘲笑了资产阶级的所谓“母爱”,说:“资产阶级那一套关于家庭和教育,关于父母和儿女间温存关系的大话,也就越发令人听来作呕。”

无产阶级的社会实践和阶级利益,决定了无产阶级的母爱是服从于共产主义事业这一崇高目的的。无产阶级的母亲,因为个人的命运和阶级的命运是连在一起的,就会把摆脱自身那种穷困痛苦的命运,和推翻整个资本主义制度的希望和理想寄托在孩子的身上。如果她本身正参与这种阶级斗争,那末,她就会把孩子看作自己的战友和无产阶级事业继承者。黄继光的妈妈爱她的孩子,是希望他成为保卫祖国的无产阶级英雄,当黄继光牺牲以后,她马上把第二个孩子送到部队里,勉励他成为象哥哥一样的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这是无产阶级的母爱,不是任何资产阶级或非无产阶级的母亲所能具有的母爱。

这一切都足以充分地论证,在阶级社会里母爱是有阶级性的。不同阶级之间绝没有什么本能的共同的母爱,难道这还有什么怀疑吗?

有人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并没有完全否认母爱是有阶级性的,而只是说,母爱既有阶级性,又有共性;因为不这样,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现象就不能理解。于是他们举出“牛虻”一书中的亚瑟与主教——自己的父亲蒙泰里尼之间的关系作为例证。说亚瑟被自己父亲所处死,这是可以理解的,是带有阶级性的;而亚瑟死后,主教的发疯难道不是父子之情的天性的表现?这能说父爱(母爱)中只有阶级性一面,没有本能的一面吗?

不错,主教处死自己阶级的敌人——儿子,这已经很明显地说明了“父爱”(母爱也是一样)是要受着阶级性所制约的,那么为什么义发疯呢?这发疯是由于本能的父爱的因素呢,还是由于什么阶级性的原因呢?“牛虻”小说一开始,蒙太里尼对亚瑟说:“你是我眼睛里的光明,心坎里的愿望,我就是死,也不肯让你走错一步路,并且随时留心自己,在采取任何决定性的行动之前,必先考虑成熟,就是不为你母亲在天之灵,也要为我”(原书10页)。儿子是父亲(母亲)眼睛里的光明,心目中的愿望,死也不肯让他走错一步路,这当然都是主教对儿子的爱的表现,但是,究竟什么是主教心口中的“光明”“愿望”和“走错了路”呢?那不是很明显地只能作封建统治阶级的解释吗?难道能说这种“爱”是没有阶级性,是出之于什么本能吗?所以蒙太里尼杀子与发疯之间的矛盾,绝不是如有些人所说的是阶级性(杀)与本能(疯)的矛盾,而只能说,这是他本阶级的政治利益与其本阶级的道德伦理观念矛盾的表现。所以要想从这个例子中,找出母爱中有什么本能的成分,是不可能的。

也有人说,一个革命的母亲,对于反革命的儿子是要检举的,但当儿子因检举而被捕或被镇压后又会流泪的,这不是在母爱中所表现的阶极性与本能的矛盾吗?

当然,这样设想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是可能存在的。问题仍然是在于流泪的本身是出于母爱的本能呢,还是出于另一些极其复杂的原因?要回答这个问题,就不能仅仅停止在这个流泪的现象上。哭可能是由于感到孩子没有按照她的愿望行事而遗憾,可能是感到由于平时失之于教育而自我谴责,也可能是旧的伦理观点还没有完全泯灭,……。总之,这种流泪是极其复杂的感情的流露,但不管怎样的复杂,在这里也找不到什么母爱是出之于本能,因而,从这里也得不出什么母爱既有阶级性又有共性的结论。相反,不管是遗憾也好,谴责也好,存有旧的伦理观点残余也好,或者是原有的感情回忆也好,只能证明母爱是有阶级性的。

也许还有人说,母子间总是有一种特殊感情的;对待自己的儿子和对待别人的儿子在感情上总有不同之处。这种特殊之处是不是本能呢?当然,我们谁也不否认母子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不然就不叫母爱了。没有这种特殊,也就无法区别于兄弟、朋友、夫妇之爱了。对母爱来说,夫妇爱也是一种特殊感情。夫妇间不可能产生母子爱,母子间不可能产生兄弟爱。这种特殊是由于条件不同产生的。这些不同的条件,反映到人的主观以后就会产生相应的思想意识。孩子是母亲生的、养的、教的,一把屎一把尿,日日夜夜成年累月地付出了巨大的劳动和心血。这一客观的存在,反映在母亲相应的思想中,就是更加增强着她对孩子强烈的希望,更加增强其对孩子愿望的寄托。对别的孩子来说,正由于缺乏这种条件,所以爱自己的孩子总不同于爱别人的孩子。这种条件的不同所引起的区别,其根源不是什么本能,而是旧社会里私有观念在母爱上的反映,我的孩子是我的,人家的孩子不是我的,所以我更加爱我的孩子。这不是很明显吗?

有人又会说,孩子做错了事,母亲总是容易原谅的,所谓“好坏总是我养的”,这里不又似乎出现母爱的本能吗?不是的。“好坏总是我养的”,这里就存在着好坏的标准是从母亲的愿望和理想来衡量的,其次,虽然说好坏都是我养的,但这里已表现出对“好”与“坏”的爱在程度上已有所不同,第三,即如她对“坏””的也爱,决不等于她放弃对孩子的愿望和要求,而只是说她对孩子还抱着幻想,将会按照自己的愿望改过来的。所以,这里也同样不能给母爱本能论者,找出丝毫的根据。相反,只有更加证明了在阶级社会里母爱是有阶级性的。

总之,作为母亲爱孩子这点来说,它确是在阶级社会以前就存在的,阶级社会里也存在,将来共产主义社会还是存在的。资产阶级母亲爱自己的孩子,无产阶级母亲也爱自己的孩子。作为抽象的“母爱”这个名词来说,各阶级之间是没有什么不同的。但作为具体的母爱来说,它不仅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不同的阶级变化中改变着自己的内容、实质和形式;就是对一个具体的母亲来说,母爱也是跟随着她的思想意识的改变而改变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母爱,封建社会有封建社会的母爱,资本主义社会有资本主义的母爱,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母爱。同一个时期,也有剥削阶级的母爱与被剥削阶级的母爱。不同的社会和不同的阶级所以会有不同的母爱,归根结蒂是由于生产资料所有制不同,和各个阶级所处的经济地位不同所决定的。正如我们前面已经提到过的,在阶级社会里,被压迫被剥削阶级正由于自己老无所归,就必然把母爱同“养儿防老”联系起来,相反,统治阶级、剥削阶级,就必然把母爱与继承祖业、光宗耀祖联系起来,而在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制,消灭了阶级,消灭了剥削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里,就必然会把母爱与集体主义结合起来。

母爱在阶级社会里是有阶级性的。母爱是不断地演变着的,新的母爱代替着旧的母爱,永恒不变的母爱是没有的。这就是我们的结论。

猜你喜欢
阶级性本能阶级
阶级话语与人性言说
本能的表达与独特的个性
逆本能
吉米问答秀
阶级话语与翻译:以英译《暴风骤雨》为例(1949~1966)
“偏离”与“回归”:京郊土改中的路径依赖与阶级划分(1949—1950)
论正确认识党性
刍论和平发展思想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国家本质刍议
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