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难忘的一课

1959-08-16 03:30傅明道
中国青年 1959年5期
关键词:群众观点美化老乡

傅明道

还是在绥德沙滩坪村的时候,我就搞过一次壁画了。那是为了美化我们的村子,我和另外两个同志,忙碌了好长一段时间,整天泥墙刷壁,在架上爬来爬去,总算画出了二十来幅壁画。虽说是数量不多,但总算给村子增添了好些新气象。因此不仅老乡夸奖我能干,榆林地委开文化现场会时,还对我们进行了表扬。我心里真不禁有些沾沾自喜。

去年十一月初,队上通知我们劳动锻炼的同志全到米脂县参加试办人民公社的工作。去了以后,米脂县委宣传部长听说我会画画,就分配我搞壁画工作。好吧,按照老规矩。我准备好画俱,穿上工作服,随同米脂中学的一些学生就动起手来了。红旗人民公社有十四个村子,六个深翻工地,我们作了计划,准备一个庄一个庄挨个去美化。当时也感到要美化这么多庄子,就靠我们几个,人手是少了些。但是又有什么办法呢?“中学生画不好,小学生画不了,受苦人双手画不成个八字!”到哪儿去找人手呢?

我们去的第一个地方是官庄。一去就画呀,画呀,画了好多天。小小的一个庄子居然画了90多幅壁画。任务完成了,我满以为群众又会大大赞扬一番。可是意外得很,群众虽然也称赞了两句:“画得美,中央家(指我们这些下放干部)能行。”但说过以后,也就冷淡地走开了,远没有我所想象的那样强烈的喜爱和反应。这简直是给我当头一盆冷水,为什么群众反应不强烈呢?难道是我们画得不好?还是群众欣赏不了我们的画呢?我心里真是乱得很,而且当时任务又紧,这么多天才美化一个庄子,还有十三个庄子六个深翻工地,该画到什么时候才画得完呢?这时候,县委张书记给我们出主意说:“下去吧,到群众中找办法去。”下就下吧,老实说我可没有多大信心,画壁画去找群众能解决多大问题呢?反正是没有出路的出路,去试试看吧。

头一天我们就到了孟岔,一去就下工地和老乡一起深翻。看着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那么干劲冲天,我也着实有些感动。休息的时候情不自禁地画了一幅群众深翻冻土的速写。老乡都围过来看,我们就向大家说要搞壁画,马上引起了大家的兴趣议论开了。有的说:“我们从来没画过呀!”有的说:“我们受苦人怎么能行呢?”当时我想:“是呀,马上要群众来画画确实有困难。”但没料到一边说,一边主任就在盘算抽那几个人来画了。我心里有些好笑:“主任把画画也当作一般任务来分配劳力,哪能这么简单。”这时一个老汉就蹲在地上比划着问我:“我画个幸福桃行不行!”“怎么不行。”我说:“可是你光画一个桃子,怎么说明它就是幸福桃呢?”“对了,再画一群娃娃围着桃子唱歌跳舞。”他边说边用指头在沙土上面,就这样一幅象征美好幸福生活的壁画就出现了。

真没想到过去我认为“双手画不成八字”的农民,却在短短三天之中,就把整个孟岔美化起来了。六十岁的孟国才老汉不仅自己画还动员几个老太婆也画。开始老婆婆们只替他勾勾线条涂涂颜色,后来自己也画起小鸡、母猪来了。既然孟岔的群众能画,其他庄的群众又怎么不能画呢?就在短短一星期内十四个庄子的群众都自己动起手来。冷冷清清的壁画工作,一跃成为热火朝天的群众性美术运动。很快就出现了385幅壁画。孟国才老汉的丰收组画中,有一幅是一个大谷子,高过本庄最高的尖山、穗子遮住了半个太阳。旁边写诗曰:“多上粪,地有劲,谷子又大穗又重,高过尖山遮日光,谷子底下能歇凉”。还有城关镇的“高梁杆上架电线”、“半个南瓜当大船“等。群众看了这些画以后,反应强烈极了,成天议论不休,大人们联想到三千斤粮劲头更足,小娃娃们把画上的诗编成歌子来唱。老乡都高兴地说:“过去几个庄子也找不到一个画匠,如今咱们一个庄就有好几十个画家。”

在这些活生生的事实面前,我差不多目瞪口呆了。其实这有什么奇怪呢,正如孟岔老婆婆画家说的:“三千斤粮都敢打,为啥就不敢画画?”孟国才老汉也说:“大跃进里什么奇迹都有,受苦人就是能干的,画画并不算了不起的活。”几千年来剥削阶级垄断了艺术,使劳动人民的艺术才能受到压抑。而当艺术回到劳动人民当中就显示出它无比强盛的生命力。

下放劳动锻炼以来,我本以为自己的群众观点大大加强了,没想到在具体问题面前,又暴露出来自己并没有真正承认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并没有牢固地树立起群众观点。一个月的壁画工作,对我来说是一堂极其生动的严肃的政治课,我将永远牢牢记住。

猜你喜欢
群众观点美化老乡
《老乡系列》之八
SLOW MANIFOLD AND PARAMETER ESTIMATION FOR A NONLOCAL FAST-SLOW DYNAMICAL SYSTEM WITH BROWNIAN MOTION∗
沿线老乡的“筑路梦”
咱老乡
苏区老乡
美化生活
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通信天线美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姹紫嫣红”的回光返照——“美化服装”运动(1955~1957)初探
现代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