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煌
整风以来,特别是去年贯彻党的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以来,各高等学校的工作有了很大的成绩。一年来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实践,完全证明党的教育方针是正确的。这个教育方针一经贯彻,学校的面貌便起了很大的变化,教育事业便开始了大跃进。学生在参加劳动以后,也开始像个劳动者的样子了。同时,由于这个教育方针的贯彻,教育工作和全民建设社会主义的运动也更紧密地联系起来了。
高等学校的最重要的成绩是树立与加强了党的领导。现在学校中的形势,和一九五七年夏季形势大不相同。一九五七年夏季形势是,右派分子猖狂进攻,企图夺取高等学校的领导权。经过了反右派斗争和整风运动,经过了参加劳动、思想改造、教学改革、学术批判、科学研究等一系列的运动,党在高等学校中的领导权树立和加强了。党领导教育、领导科学跃进的事实,教育了许多人懂得了学校必须由党领导而不能由专家领导,懂得了党完全能够领导教育与科学,所谓“专家领导论”已经彻底破产了。
在去年一年的高等学校工作中,我们还取得了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搞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教育的初步经验。如实行教学、生产劳动和科学研究结合的经验,实行在党委领导下的教师和学生结合的经验,以及有关学校各项工作的经验等。我们应当发动群众认真总结这些经验,这将会对今后如何进一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如何加强党对高等学校的领导、在高等学校中如何走群众路线等方面起很大的作用。
现在就高等学校中进一步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问题提出几点来谈一谈。
一、学习与劳动
关于学习与劳动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学生要不要参加劳动。一年来,绝大多数的学生踊跃地参加劳动,在劳动中大大提高了思想觉悟,增长了生产知识,锻炼了自己的体格。无数的事实充分证明学生参加劳动是完全必要的。
围绕着要不要劳动的问题,在各校师生中去年展开了大辩论:大学生参加劳动是不是浪费?学生参加劳动是经常的制度,还是临时的措施?学生参加劳动是在课程之外附带作的,还是整个学校教育计划中的重要部分?
解答“要不要劳动”这个问 题之前,先要解答为什么要劳动。究竟为什么要劳动呢?是为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我们的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将来一定要过渡到共产主义。到共产主义社会,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就要消失。学生参加劳动,使知识分子劳动化,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这是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与将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的必要条件之一。
学生参加劳动,还解决了办什么样子的学校的问题。我们不是办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学校,而是办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学校;我们培养的不是封建的、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而是无产阶级的知识分子;不是脱离政治、脱离实际的书呆子,而是既有很高的政治觉悟又有较多的实际知识的新人。为了这些,学生们怎么能不参加劳动呢?怎么能只读书不劳动呢?
因此,大学生参加劳动,绝不是浪费,而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需要;也不是临时措施,而是个经常性的永久的制度;也不是课程以外可有可无的事,而是教育计划之内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学习和劳动要不要结合?如何结合?在去年首先解决的主要问题是要劳动。以前学生不劳动或者很少劳动,去年积极地参加了劳动就是好事情。特别是全民大炼钢铁运动,更需要学生参加。在去年的情况下有劳动就好,当时是先下厂下乡去劳动再说,先在学校里办起工厂来劳动再说。学生参加了劳动,劳动进了高等学校的大门,劳动成为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部分,这样才有可能进一步地解决如何结合的问题。劳动并不只是在学校里占一席位,决不是和学习互不相干;它对学校中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关系以及教育制度,都会发生重大的影响。因此,学习与劳动非结合不可。如果不认真地解决结合问题,那就很有可能把学习挤掉,或者把劳动挤掉;很有可能把学校办成工厂,或者恢复以前的老样子。
谈到如何结合,首先要弄清楚结合的目的。学习和劳动结合的目的,是要把学校办成一个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学校,提高学习的质量,培养共产主义的新人,使学生毕业后成为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即政治好、文化高、劳动好的新人。
还要弄清:学习和劳动结合,究竟以学习为主,还是以劳动为主?应当以学习为主。这是因为,在我们今天社会主义社会里,学校是教育组织,是培养人的地方;不是像工厂那样的生产组织主要地是生产产品。在我们的高等学校里,要求培养出具有社会主义党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为此,在学校里就需注意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学习应该比劳动要有较多的时间。
有人问:我们参加了劳动,经过劳动锻炼,提高了思想觉悟,但劳动和所学习的专业并无直接关系,这是不是结合?回答:这是结合的。劳动是公共必修课,经过劳动锻炼,学生思想觉悟提高了,才能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不管学生学的是那一个专业,即使所学的那项专业和所参加的那种劳动并不直接结合,也应当说是结合的。应当从广义上去理解结合。有的学外国语的人讲:参加了劳动,外国语学得不一定好;不参加劳动,外国语也不一定学得不好。说这种话的人,虽然有一方面的道理,但是,他不懂得我们所培养的人不只是有文化的人,而且是劳动者,是有政治觉悟的人。
当然,结合专业的劳动对学习帮助更多。因为这样还可以直接学到许多专业知识。一般来说,学理工科的学生是比较容易结合专业的,但也不能把结合理解得太狭隘。例如化学系搞炼油厂,对学有机化学的来说是结合得非常紧的,这当然是结合。但对学无机化学的来说,虽然关系不那么密切,但如果因此而认为是没有结合,那也是不对的。
在结合的方法上,应当两条腿走路。这就是:既要办工厂办农场,也要下厂下乡;既要有校外劳动,又要有校内劳动。究竟以什么为主,按各学校各系科的性质自己研究确定。大体上说:地质勘探、矿业、水利、农业、林业,一般地是以校外劳动为主。文法各科学生不但要下去参加劳动,直接和工农群众结合,还要下去作调查,研究生产关系和阶级斗争,因而下厂下乡的时间比起在校内工厂农场劳动的时间要较多一些。
搞好学习与劳动结合,必须在时间上作妥善安排。目前高等学校学生,一年有两个月到四个月时间劳动,七个月到九个月时间学习。各个学校劳动时间究竟是两、三个月或四个月,由学校自己安排决定。但须注意在两、三、四个月之内,要划出一定时间参加校外义务劳动。
劳动时间要保证,学习时间要保证,休息时间也要保证。此外,还需要一些自由活动的时间。课外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应该强调自愿原则。
二、理论与实际
理论和实际的问题,是贯串在高等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的。在过去,由于教育没有很好地结合劳动,因而发生了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比如,以前有些文科的学生,也下去搞调查研究,但由于他们下去不劳动或者劳动很少,调查研究就搞得不深不透,往往不大能听到工人农民心里的话。去年文科学生的调查研究搞得好,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参加了劳动,和工农生活打成一片。
理论联系实际,是当前高等学校中教学改革、科学研究和学习、劳动的中心问题。
理论联系实际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正确对待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关系。在学生参加劳动以前,有些专业课的学习质量不高,其主要的原因是脱离实际。例如汽车专业的学生,虽然也参加了生产实习,但是在实习时摆了一台做样子的发动机,一切都由工人安排好,甚至螺丝钉也事先让工人拧松,然后由学生演习一下,这种作法当然得不到多大收获。去年参加劳动以后,情况就变了。过去学水利的学生也只能设计假想的水康,去年才是拿起“真刀真枪”设计密云等水库。他们访问了农民、干部,学习了水利政策,真正地作到了理论联系实际,所以水利的专业课学得很好。
在基础课方面,过去有些课程的质量不高,其原因之一也是脱离实际。目前加强基础课与实际的联系是很必要的。但在联系实际时不能要求都像专业课那样紧密、那样直接。最近有人主张拆散基础课,把它分到各种专业课里面。如把物理课各部分拆散了讲,把力学并入应用力学,电学并入电工学,热学并入企业动力学,声学只在广播课里讲,光学只在电视课里讲。这种取消基础课的意见是不对的。高等学校里设置基础课,目的是为学生学习专业课奠定系统的广泛的理论基础。中学课程和大学专业课都不能代替大学中的基础课。取消基础课,是一种轻视理论的思想反映。轻视理论也有降低学习质量的危险。设置基础课不仅仅为专业课打基础,而目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科学的规律性。通过基础课学生对整个物质世界或整个社会的发展才能有全面的了解。自然和社会的规律都有内在的联系,割裂了就有可能使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只是片断的和片面的。学好物理学、化学等自然科学方面的基础课,可以提高对物质的统一性认识,便于懂得自然规律。社会科学中的政治经济学是基础课,学好了,就容易懂得社会发展和阶级斗争的规律。这些都有助于培养学生具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因此,在加强专业课学习的同时,也必须加强基础课的学习。既需要加强联系实际,又不可以轻视理论。这样才能够不断地提高教育质量。
正确对待古与今的关系,也是理论联系实际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特别是在社会科学和文学领域中,更需要认真对待这个问题。
在整风以前,有些老教师尤其是一些教社会科学和文学课的教师往往借古非今,他们有祟古的癖好,厚古薄今,利用古人所讲的东西,来宣传他们的封建的、资产阶级的思想。针对这种情况,青年学生们反对钻到古书堆里,主张多读多研究今天的东西,这是很必要的。但是,我们提倡厚今薄古、古为今用,并不是对古的东西一概否定;而是说:要用正确的态度去对待古的东西。这就是毛主席一再教导我们的,对古代的东西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所以,对古代的东西主要地并不是讲得少与讲得多的问题,而是在于能否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观点来分析。实际有两种,一种是当前实际,一种是历史实际。历史课当然要讲过去的事。所以,简单地认为讲古代的就是脱离实际,讲现在的就是联系实际,这种看法是不对的。
还有现场教学和课堂教学的问题。去年学生参加劳动以后,有些专业课采用现场教学的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课堂教学仍然是今后主要的教学方法。应当改进课堂教学,使它成为既能联系实际,又能有系统地进行传授的教学方法。
总之,对于理论与实际的应有认识是,既不可以脱离实际,也不可以轻视理论。既需要从实际中学习,又需要学习理论知识。为了深入地了解这一问题,我们对知识应当有个全面的认识。知识都是从经验中实践中来的。经验有两种:一种是直接经验,即自己的实践总结;一种是间接经验,即前人或别人的实践总结。真正的知识,归根到底,都是来源于直接经验,即来源于实践。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观点。但是,对于一个人来说,不是每一件事都能直接经验,多数知识还是从间接经验得来的。例如,古代的东西,关于秦始皇、曹操的知识,都只能从书本上得来。外地、外国的知识,对没有到过那一个地方的人来说,也都是从间接经验中获得的。人们都有喝水的直接经验。但是,水是氢二氧一化合而成的。这个氢氧化合的比例,对我们没有做过这种实验的人,那是间接经验。
去年以前,学生参加劳动很少,因此直接经验也很少。去年参加劳动后,直接经验就增加了。我们重视了直接经验,但不能忽视间接经验。书本上的知识虽然是前人或则人告诉我们的间接经验,但只要正确,学了以后就可以使我们扩大认识领域,缩短认识过程。学校教育就是要把理论与实际密切地联系起来。既要重视实际,又要重视理论。既要反对脱离实际的理论空谈,又要反对以实际代替理论的实用主义观点。
三、教师与学生
党领导教学工作,首先要正确处理教师和学生关系。这是教学工作中的关键问题。教学工作能否搞好,就要看先生能否教好,学生能否学好。在整风运勃之前,有些学校的师生关系是不大正常的。那时候,有些教师是不以平等态度来对待学生的,他们只把学生当作消极的加工对象,不许学生批评先生,不承认学生在教学与科学研究上有发言权。甚至在去年高等学校科学大跃进的前夕,还有人认为学生是一只闹钟,闹是能闹,搞不了科学研究。还有少数学生为了“一心想当副博士”,虽然和某些教师关系很好,但是他们走的是资产阶级的白专道路。从整风以来,特别是去年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来,师生关系有了很大的变化。师生之间真正实现了新的平等关系。现在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有了很大的提高,老教师在思想政治上也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他们中间许多人已开始认识到青年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改革、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作用。因而在许多学校里教学相长的局面已初步形成。
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关系,但在教学上教师是应当在党的领导下起主导作用。什么叫教师教师的任务是什么?韩愈的“师说”里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用现在的话来说,教师的责任是:传道,讲政治课、讲基础理论课。授业,讲专业课,传授专门知识。解惑,解答问题,辅导学习。教师有责任教,学生有责任学,在教和学关系上当然教师要起主导作用。
在党的领导下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加强教师对教学的责任心,是要求教师认真把书教好,要求教师思想上进一步地改造,学问上不断地提高。当然,有一些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中有不可靠的,有夹杂着资产阶级思想的,对此,在不断教学的过程中,经过反复的讨论和研究,便可以把它辩别清楚。这样既可以使教师教育自己认识到观点上和知识上的是非,同时也教育了学生有识别能力。我们从来不主张用死读死记的办法来学习知识,而是主张用批判态度来学习。就是说要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自己有分清是非的本领。但在学术问题上,不论教师之间或师生之间有不同的意见,都应当根据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开展自由讨论,允许保留不同的意见。在态度上应当彼此尊重,并且善于把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区分开来。
列宁在“青年团底任务”里说过:青年人要善于劳动,又要学习知识,这样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现在大学生都参加了劳动,今后要坚持劳动,达到知识分子劳动化的目的。但是,大学生仍然需要知识化。缺少知识仍然是青年人的特点。很多老教师有比较多的书本知识,这些知识有许多是有用处的。青年人当然应当向老教师学习这些知识。青年人认真学习,也将会推动教师在教学方面更多地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