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子恢
一、关于发展养猪问题
发展农业生产的一个关键问题,在于解决对肥料的需要。最近,中共中央提出要大力增加农家肥料和积极发展化学肥料的方针是完全正确的。发展化学肥料的制造工业是须要相当长的时间的,即使在十年内实现了生产1,5000万吨化肥的计划以后,也还远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还必须重视养猪积肥。在目前则更应以养猪积肥、发展绿肥为主。据农业部统计,全国圈存生猪去年年底是9,780多万头,今年三月降到8,000多万头,到今年八月底已发展到11,800万头。照现在情况来看,到今年年底超过一亿二千万头是不成问题的。第二个五年计划拟争取发展到二亿五千万头,第三个五年计划应争取发展到五亿头,如果这个计划实现,将有四个好处:
第一,可以促进农业增产。据科学家计算,一头猪年可产粪肥40担,其中含纯氮量千分之四至五,可以被农作物吸收的部份相当于60斤硫酸氨所含的纯氮量,那么二亿五千万头猪就等于750万吨化肥,如果一斤化肥可增产粮食三斤至五斤,那么一头猪的粪肥可以增产粮食180斤至300斤,二亿五千万头猪就可以增产粮食450亿斤至750亿斤,把它打个七折,也可增产315亿斤至520亿斤。从此可见,一只猪就等于一个小化学工厂,他天天制造化肥。猪粪中不仅有氮肥,而且还含有磷肥钾肥的因素,猪肥是有机肥料,有改良土壤结构和保持水分的作用。化肥是无机肥料,必须和有机肥混合施用,才能避免土壤恶化的后果,从这方面来看,养猪积肥永远是我们农业增产的重要方向。
第二,可以增加肉食供应。如果第二个五年计划,能达到2.5亿头猪,每头猪平均以一百斤肉计算,即有250亿斤肉,其中以3,000万头出口,2.2亿头猪作为国内供应,那时候人口以七亿二千万计算,那么每人每年可吃肉30斤,每月可吃二斤半,再加上牛、羊、鸡、鸭、鹅、兔等,每人每年将可吃肉40斤,每月每人可吃三斤多,这对城乡的肉食供应将可以大大缓和下来。
第三,可以大大增加国家收入。每只猪平均以收屠宰税六元计算,那么二亿五千万头猪便可增加税收15亿元,再加上生猪收购利润几亿元,可达20亿元以上。3,00万头猪和猪鬃出口,所得外汇更是可观。据说,出口2,000万头猪,即100万吨猪肉,可以换回500万吨钢,即相等于我们现在全部产钢收入,可见这个数目是不小的。
第四,可以增加合作社和社员的收入。照现在各地农民养猪计算,养一头猪并粪价收入可以获利20元左右,那么2.5亿头猪就可获利50亿元,这对合作社和社员是一笔大收入,无疑地这将大大促进合作社的巩固。
为什么今年生猪发展这样快呢?据各地反映,原因有三:
第一,生猪收购价提高得更合理一些,猪粪价也适当提高了,有些社猪粪还用现金收购,因此农民养猪的积极性大为提高了。
第二,贯彻了中央关于私有、私养、公助为主集体饲养为辅的方针。现在的猪90%以上是农民私养的,合作社和国家在猪源、防疫、贷款上加以帮助,证明这样的方针,在目前条件下是一个正确的方针。
第三,饲料问题得到了适当解决。据这次重点县重点社座谈会上反映,猪的粗饲料很多,各地都有青饲料,如猪草、薯叶、浮萍、水浮莲、东洋草、苜蓿、紫云英等,各地都可大量发展。猪的精饲料则用米糠、麦麸、米碎,剩余饭菜等,国家再加上一都份粮食供应,特别是适当的留下自留地和合理使用自留地,更为猪饲料找到了出路。我们要在第二个五年发展2.5亿头猪是不是可能呢?照半年来事实和我们的具体条件来看,应该肯定是可能的,理由是:
第一,我国农民(除一部份少数民族禁养地区外)一般都有养猪的习惯和经验,原来没有养过猪的,要学也并不很难,养猪2.5亿头,平均每户只养二头猪,这是完全有把握的。
第二,各地都可找到大量粗饲料,并有一部份精饲料,如糠麸残饭爛菜,刷锅水等,国家再加以小量粮食、糠麸、豆饼等支援,养猪饲料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第三,农家养猪不需要全劳力,尽可以用辅助劳力去找猪草、放猪等。
第四,养猪的基本建设只是盖猪圈、购置喂猪槽桶等,有十元左右便可置备,用不着很大投资,如果说发展700万吨化肥要投资70亿,那么发展2.5亿头猪,所要增添的基建费只化十亿元左右便足够了。这方面合作社
和社员可以自已解决,只对少数贫困户由国家放一部份低利贷款便够了。
第五,猪仔各专县一般都可以自己繁殖,将来可以进一步做到各社养公猪母猪,自己繁殖。
第六,防疫问题,包括猪瘟、猪丹毒、猪肺疫等,在技术上目前已可以解决。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内打算在全国范围内基本上消灭猪瘟、猪丹毒和猪肺疫等传染病的流行。现只要求多拨上海厂46吨钢制成七台冷冻器,就可以大量制造疫苗,供应各地防疫之用,这种疫苗一针成本只要一分多钱,给猪打一针收费不多,便可保证猪不发瘟,各地农民对此非常欢迎。
根据以上六个条件,说明第二个五年计划全国发展到2.5亿头猪是完全可能的,甚至有可能超过。这是一个对国家、合作社、社员个人都有大利而无一害的生产事业。
虽然可能性很大,但现在却有另一个新情况,即是不少地方程度不同地发生了限制发展养猪的现象,有些地方在社会主义教育中不适当地批评养猪户养猪多浪费粮食(浪费当然是错误的,应该批评),其实猪并不与人争食,猪积肥所增产的粮食,比它吃的还多。有些地方则说养猪会促成社员的资本主义思想,因此限制社员养猪头数,如一户只准养一头猪或二头猪。有些地方则强将社员自养母猪折价入社。从而造成最近某些地方纷纷卖小猪、杀克郞猪、杀母猪,猪价下跌等不正常现象,这种现象如不及时克服,对猪的发展是很不利的。防止和反对社员的资本主义自发势力的增长,是绝对必要的。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需要采取上述作法,而应从下列办法加以防止:
(一)禁止养猪户套购粮食,自留地不要种经济作物,只允许种菜种饲料或其他小杂粮,高产作物。
(二)禁止养猪户雇工剥削。
(三)禁止把肥猪仔猪卖给社外赚高价,卖社内或卖给国家都可以。
(四)禁止放养猪仔,放高利贷。
(五)在粪价过高的地方,应适当调整。
(六)要养猪户保证对社所承担的出工数,不能因养猪过多耽误社内出工。
只要做到上述六点,对社员养猪多少可以不加限制,各户养猪有多有少,也不可能完全一样,有些有经验而又缺劳力户养猪多一些来弥补养猪少的户,并无坏处。养猪也是一种劳动,只要不剥削别人,不违反法令,不应该把它看成资本主义活动,这方面不要因噎废食。
至于今后发展养猪的方针我认为:
(一)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应坚持中央关于私有私养公助为主,集体饲养为辅的方针。
(二)合作社集体养猪也要发展,但应看条件,逐步量力面行。
(三)对贫困户买不起仔猪的,也可实行“社有私喂,收益分成”的办法。
(四)社要从贷款,帮助盖猪圈,供应饲料,赊卖仔猪等帮助贫农下中农的困难户养猪。
(五)公猪母猪应逐渐做到“社繁私养”并逐步改良畜种。这些公母猪“公有公养”或“公有私养”都可以。
(六)现有社员母猪,不要勉强作价入社,以免杀掉,只要将所生仔猪归社统一支配就够了,价格应按照市价决定。
(七)猪粪要按肥效分等定价,过高过低都不利,粪价最好用现金计算,每月支付一次,以解决社员的零化钱。
(八)有些山区缺粮社缺乏精饲料,无法养肥猪的,城市服务部拟由食品公司,收购克郎猪转卖给平原社喂养,或在适当地点组织国家控制下的市场,由山区和平原农民自行买卖,这个办法也是可行的。
(九)国家应该尽可能把农产品加工,如榨油、碾米、磨面做粉条、磨豆付等交给合作社承办,使合作社能从此多得一些精饲料。
发展养猪问题关系农业增产、人民生活和国家收入极大,望各地党委加以重视,并定出计划,采取有效措施,来推进养猪事业的迅速发展。此外,还望定出牛、羊、鸡、鸭、鹅、兔等的发展规划,并作出相应的具体措施。
二、关于合作社不断扩大再生产问题
大家都认识到不断扩大再生产是发展农业生产,争取五年左右时间赶上或者超过当地上中农生产水平,真正巩固合作社的基本关键。最近开过的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着重讨论了这个问题,各地就此交流了经验,一般有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扩大再生产,最主要的是扩大基本建设。内容主要是:
(一)因地制宜、兴修水利,发展灌溉,减轻或消灭水旱灾害,并添置相应的提水排水工具,这是保证农业生产发展的命脉。
(二)在兴修水利的基础上,实行耕作制度的改革,如旱改水,单改双,坡地改梯田等,这是几年来各地农业增产的有效措施。
(三)挖掘肥源、增积肥料、精耕细作。
(四)向山上发展,造林植树,发展油料作物,●维作物和果树等,一方面绿化山林,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一方面扩大合作社的长期收入。
(五)合理地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逐步购置加工设备和副业设备。
(六)发展畜牧业及相应的基本建设。
(七)改良农具及添置必要的适用的农业机器。
(八)发展改善交通运输和交通运输工具。
第二:扩大再生产的资金来源:主要靠合作社自力更生,靠社员辛勤劳动。办法是:在保证社员逐年增加收入的基础上逐年扩大公积金,建议修改社章有关规定,由各地各社看情况,可以超过5—8%的规定,丰收年景,特别是经济作物区可以达到12%以上,这样可以增加积累,又可以减少暴发户,避免浪费,并补歉收年的不足。此外国家在基建投资中应拨出一定比例的资金投入农林水利基本建设,如兴修必要的大中型水利工程,一定的造林经费,建立拖拉机站、抽水机站等,以支援农林业生产,这是扩大再生产、促进农林业更快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三,动员社员适当地多出基建劳动日,这是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出路。有些地方可按每个社员年抽百分之十左右的工作日,如以全国全劳动力二亿人计算,每年每人出工10天就是20亿工作日,如果每人出工20天就是四十亿个工作日,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力量。
基建劳动是义务工还是当年分红,各地可以酌情自定。
(一)最好是当年分红,这更可以发挥社员的劳动积极性,避免劳力浪费,但分值要低一些,要向社员讲清楚。
(二)社员觉悟高的社可以当年记工,俟有收益时再分红。
(三)造林可以三年包栽、包活,俟成活有收益时再支付工款。
(四)完全义务工也可以,但要经过充分动员与组织领导。避免劳力浪费。
第四,要做好生产管理工作,使能充分发挥社员的劳动积极性,既能增加出勤率,提高劳动效能,又能把辅助劳力都使用上,劳动创造价值,这是做好当年生产和扩大基本建设的基本关键。我们过去对这个工作没做好,许多地方劳动效能不高,窝工浪费,去冬今春以来各地创造 了比较适合于农业生产分散性,野外作业、手工操作等特点的生产管理制度,即是统一经营、分级管理、明确分工、个人负责制度。具体做法有以下几方面:
(一)实行三包制。即包工、包产、包财务,这是固定社与队关系的一种最好办法,社将土地、耕畜、农具、肥料、种籽等交给生产队负责管理,在报酬上究竟是做多少工,记多少工,还是包工制?在农作物收获上是产多少交多少,还是包产制?在财务开支上是用多少报多少,还是包财务制度?显然三包制是比较少弊端,少争吵,从而也是比较进步的制度。
(二)实行两个指标,超产提成,减产扣分制度。这是队与社关系进一步合理化。过去各地也有包工包产制,但包产指标与计划指标多是一个指标,队员看到完成计划指标把握不大,就能完成也超产不大,提成不多,因此积极性往往不高。现在改为两个指标,计划指标略高于实际产量,而包产指标则略低于实际产量,使包产的队有产可超,有成可提,这是鼓励队员积极性的有效办法,总要队员积极性高,超了产,队员好,社也好,国家也好,这是有利无害的,当然包产指标太低也不好。如果没有特殊原因减了产,适当加以处分也是必要的。
(三)“工包到组,组包片”。这是固定队与组关系的一种办法。生产队把某一片地的季节农活交给组去经营,是采取评工记分的老办法,还是按片按季节农活包工好呢?显然包片包工制,是比较进步的,这样就可以避免队长“临时派工”、临时“调兵遣将”,浪费时间的毛病。
(四)“田间零活包到户”。这是固定组与线员关系的办法之一。过去是每日评工记分,既浪费时间,又容易争吵,现在改为“按田定额,包工到户”,把一般田间零活的工分都事先评定好,包给户去做,这样全劳力、半劳力,辅助劳力都可以用上,早晚做,白天做都可以横直从数量上、质量上保证按季节做完活,就可得工分。这样明确分工,个人负责,又可以避免耕作粗糙的现象。
(五)“大活集体干,小活分开干”,过去不少社干部误解集体劳动,“敲钟集合,等齐下地”,“干活一窝蜂”“班、排进攻”,劳力浪费的现象很严重,实行这种办法,就可以把它克服过来。主要农活必须集体干,有些活可以由各户分散去干,就是集体于的活,也要分块、分地段、划清界限,彼此分头进行,以收事半功倍之效。
现在看来这些管理制度是适合于当前农业生产的特点的,全国多数社已推行,但尚有部分社未推行,或推行得不好望各地党委根据中央指示和各地情况,大力推行:这是提高劳动效能,发挥社员劳动积极性,搞好农业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根本环节。
第五,要扩大再生产,必须贯彻勤俭办社的方针,这里必须注意:
(一)大大减少脱产干部,减少工分补贴,我们提议改变社章1.5—2%的规定改为不超过1%。照目前情况看来,这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可能的,抗战时期中央规定敌后根据地的脱产人员不超过当地总人口的3%。现在农业社脱产半脱产干部的补贴工分不超过1%,是完全应该的。北京三个国营农场的脱产干部可以减少到1.2—1.3%,合作社更可能做到。
(二)管理费用也应大大节省,可以改变社章中0.5%的规定,公益金应多用于解决五保户和贫困户,文化教育在目前时期应尽量少用公益金。
第六,必须提倡自力更生政策,不要依赖国家。江苏的“四自给”很好,即:资金、种子、肥料、原料自给,这样就可以做到“肥水不落别人田”,减少向社外贷款,就可以减少利息支出。
第七,基本建设要有长期规划,进行这样的规划要与四十条纲要结合起来,开始粗一些,以后慢慢具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