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气爽话重阳

1956-08-16 02:35
中国青年 1956年20期
关键词:茱萸重阳节诗篇

到了阴历九月,秋意渐浓,秋光渐深,秋天的情调也就达到最好的境界。

在北京住得较久的人都会承认:北京的秋天是一年中最可爱的季节,而九月可以说是在整个秋季中的一段最美好的时光。特别是在晴朗的日子,天空明净高爽,蓝得出奇,点缀着舒卷变幻的秋云,翱翔的白鸽,常常叫人悠然遐想。有这样的蓝天衬托,远山更见秀丽宁穆,有这样的蓝天映照:湖水更见清澈澄碧。风是凉爽的,阳光是灿烂的,草木还没有雕零,山上已蹬次第出现了红叶,而各式各样的菊花更是含着晶莹的秋露,绽开花瓣,呈现奇异的绚烂的色彩了。北京如此,其它地方在这九月也都有着近似或者更动人的景色,这就使我们民族文化生活中又增添了一个诗意的节日——重阳节。

这个节日是由来已久的。这个节日是在九月九日,“所以叫重九”,九是阳数,因而叉叫“重阳”。魏文帝与钟●书里说:

“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最初是由于两个“九”碰到一起,是个吉日,所以大家在一起喝酒高兴一番。而这种宴会往往是跑上山去举行的。

“风土记”上写道:“以重阳相会,登山饮菊花酒,谓之‘登高会,又去‘茱萸会。”

为什么要登高?为什么又跟菊花、茱萸发生关系?这里有一段有趣的神话式的传说。据说汉代有个费长房,是会仙术的。例如有人就说他有“缩地术”,早一会儿,他在这个城市,可是隔不多一会儿,另外有人在千里以外的另一个城市见着他。这个神仙似的人物,当然能预见祸福,于是有了“续齐谐记”这都书上记载的故事:

“汝南桓最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之曰:‘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缝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举家登山。夕还,见露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

这当然是不可信的。但是我们如果想到古代人的迷信很多,那就不难理解由一个节日而附会一些神话,一些传说,是很平常的事了。后来的人是不是都为了“重九”是个吉利日子才出游的呢?可以说并不然;是不是为了避灾才去登高的呢?那就更无其事了。唯一可解释的原因,还应当是这时郊野的秋景,正美丽动人,我们为什么不出去玩玩,登临山峰,看看菊花,看看红叶呢?而我们民族从远古以来就是多么热爱大自然,又多么懂得欣赏大自然啊!陶渊明、李白、杜甫……这些大诗人都以重九为题写过诗篇,而这些诗篇又都对秋景作了各自不同的出色描绘,晕正好说明我们为什么要有重九这个节日,又为什么要在重九出游。这里选录孟浩然的一首诗,可以看出诗人面对清秋景色,多么热切盼望重阳节的来临。

“北山白去里,隐者自怡悦。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秋登兰山寄强五)

菊花有浓洌的香气,用来酿酒,酒味当然更芬芳,而茱萸是一种药用植物,果实有辛味,可以避瘟疫。所以登高的时候,喝点菊花酒,佩带茱萸囊,也就成为这个美好风俗中很题宜的点缀了。这和端午节的喝雄黄酒,插艾叶,是很相类似的。

除了菊花酒、茱萸囊、还有重阳糕,由“登高”想到“吃糕”,似乎是很自然的事。这个风俗据“萝梁录”上记载,在宋代就有了。在‘乾淳岁时记”上有一段记载北京吃的糕,叉叫“菊糕”。

“重九都人各以菊糕为馈,缀以榴颗,标以采旗,取糜栗为屑,合以蜂蜜,以为果饵。”

这在江南更盛行一些,我的家乡就有用糯米粉蒸制的“重阳糕”糕固然可口,而我更喜爱的是插在糕上的“彩旗”,这些彩旗都有镂空的细密花纹,图案精美,是很高明的剪纸艺术。可惜抗战后重返故乡,已经不再见到了。

节日按我们民族的习惯,最好是一家人在一起度过,“重阳节”在北京又叫“女儿节”(见“帝京景物略”),那就是说:连嫁出门的女儿也要接回来一同过节的。但是有时一家人不能一同登高出游,这就曾经使诗人王维留给我们一首情感深挚的诗篇,“九月九日亿山东兄弟,”现在抄录在下面,也就为全文作结吧:“独在异乡为异容,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猜你喜欢
茱萸重阳节诗篇
时光的诗篇
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阳节——登高远眺,遍插茱萸
遍插茱萸却为何
中华诗篇
雪峰山诗篇
律诗篇法体式
重阳节
重阳节为什么称为“重九”
重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