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集体活动及其他

1956-08-16 02:34甄德
中国青年 1956年14期
关键词:锦标功课集体主义

甄德

从“精神锦标”谈起

武汉大学在假期里举行全校体育运动会,采取“精神锦标”的办法。这个办法是要每个学生按照指定地点,整整齐齐地坐在运动场上参观运动会,如果那一系或那一班里有人不去,就是缺乏集体主义精神,就取消争取“精神锦标”的资格。同学们原来计划在假期好好地玩一下,有的计划到东湖去划船,也只好不去了。据说这个办法在武汉大学已经实行了三年。去年实行时,学生们在运动场坐了两天,太阳直晒,运动会结束以后,病了不少同学。

很显然,这种“精神锦标”办法是不对的。但是,为什么武汉大学竟实行了这个办法,并且实行了有三年之久呢?原来实行这个办法的人们有一付好心肠——为了提倡集体主义精神。一想到集体主义,就想起集体活动,这样就要学生们整齐划一地坐在运动场上来培养集体主义精神,争取“精神锦标”。

其实,岂止是武汉大学?相当多的学校的学生集体活动过多,规定得又死。如有些学校学生提出了要扫除舞盲,要大家集体跳舞。据说有些班组织跳舞或唱歌时,规定必须全体参加。不会跳不会唱的人要站在一旁助兴。弄得一些被迫参加的人心里很难受。偷偷地溜走的人,就要被批评为脱离群众,缺乏集体主义精神。

学校生活制度也搞得很死。如开封一中,从1954年开始制订并且执行了很久的一种“这些时间做什么?怎样做?”的制度。这个制度共有十六项,五十六条,把学生一天的学习生活:起床、洗脸、吃饭、上操、上课、课间休息、睡觉等都做了十分细致而具体的规定,如吃饭时怎样分菜,怎样洗碗,碗怎样放;上操、上体育课解散时和晚集合时怎样走路等等。据说这些作法都是为了加强纪律性,培养集体主义。有的学校还在学生看电影、看球、跳舞时,把校门、课堂门、厕所都上了锁,竟认为这种作法是教育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好办法。

我看这种作法简直是在侮蔑集体主义,与集体主义背道而驰。培养集体主义精神不是别的,而是集中大家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上面所举的形式上的集体的作法,有什么社会主义的气味?不许跳,不许蹦,还不是封建的老办法。集体活动并不等于集体主义。不管你礼拜天有什么事,或者想看点小说,或者想逛东安市场,或者想找朋友谈谈,或者和爱人有约会,或者要和妻子(或丈夫)、孩子上街买东西,……一律都不管,就是要勉强这样的人都要参加集体逛颐和园,(在幼儿园里的小孩,只能集体逛公园。因为保育员少,照顾不过来,小孩逛公园时只能手挽着手集体散步。但是大学生则大可不必。)这简直是平均主义,叫什么集体主义。

其实是平均主义

平均主义这个东西,还不但表现在集体活动强求一致这方面。并且,还表现在学校功课方面,那就是平均发展。

平均发展,就是要你这个人十八般武艺,件件精通。如果懂得一些武艺并不精通,但只精通一门杀手锏,那就不行。在学校里学生门门要考五分,“六”分不行,四分也不好。三好是对的,但要求学习门门好到五分,身体锻炼都达到劳卫制各项的最高标准,并且做工作像脱产干部那样的使用。这样作就过分了,实际上也办不到。

现在高等学校功课一般地很重。学生负担不起。功课门门都是必修,特别是在一个短时间内,学的课程门数太多,留下的作业太多。比如北京医学院要把苏联六年制的所有功课挤在五年内学完。在高等学校里每周学习六十五小时还算少的,还有每周学习达到七十小时。结果是堂上教师开快车,学生当速记员。许多学生在周末也得忙着赶习题,星期日已经早成星期七。这种作法,一方面是主观主义作怪;另一方面这也是平均发展思想的反映。平均发展思想是要求人人在门门课程上都发展得一样长短,而不是要求在一定的知识的基础上发展一门特长。全面发展和因才施教不结合,就会变成平均发展。

过分集体化和平均发展,会养成青年人的盲目

性和依赖性。把学校变成了托儿所,大学生变成了小学生。这样发展下去,青年人会形成什么风气呢?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自己无主见,无独立工作能力。不能开动脑筋独立思考。思想会停滞起来。据说有一个学校四个女同学,爱想问题,爱说话。人们称她们叫做“氟氯溴碘”(四种活泼的化学元素),现在也都不活泼了。(祝她们思想上生活上的活泼都能恢复。)思想不活泼,生活又呆板,怎样能培养出担负起社会主义重任的人才?

现在青年人并没有形成这种风气,但是,要注意防止这种风气的形成。而况,现在也已经看出这种端倪,盲目性和依赖性在滋长着。如有的大学生已经习惯于呆板生活,毕业后到一些机关来工作,看见这些机关业余时间没有安排,由机关工作人员自己支配,反而觉得不好。有的爱好文艺的大学生自己不到书店里到图书馆里选择自己所喜欢的书,(实在,也没有这么多的时间,业余时间早被过重的功课和过多的集体活动占满了,那有“闲情逸致”的时间选书。)却埋怨团支部为什么不指定一两本小说作为必读作品。据说还有一位大学毕业生,分配到哈尔滨某机关工作。坐火车深夜到哈尔滨,在马路上徘徊到天明,不禁泪如雨下。深感在家里生活由父母安排,在学校里过集体生活由行政上和团支部安排,一旦毕业以后,生活无人安排,哈尔滨某机关在那一条街那一号,无人为自己事先打听清楚。从这些事情看来,在青年中去掉盲目性和依赖性,培养独立思考与独立工作能力,难道不该养成这种风气吗?

共性与个性

为什么有集体活动强求一致的现象呢?为什么功课上有平均发展的现象呢?这里不想分析各种条件和原因,只想提出一个思想工作方面的问题:共性与个性。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三好等,都是我们需要提倡的共性。这些共性要通过每个人的行动表现出来。这就是说,这些共性要通过个性才能体现。梁山泊上的一百单八条好汉,“聚义”是他们的共性,但这个共性是由各个人的个性体现出来。而每个人的个性各有不同。宋江是那么细心,李逵是那么卤莽。同是卤莽,鲁智深又和李逵不同。尽管个性不同,而“聚义”则一。所以共性并不抹煞个性,并且在共性的前提下应当发展个性。

个人志愿,个人兴趣,个人特长……,都是属于个性方面的。每个人接受社会主义这个共性的意思,也就是社会主义成为他的个人志愿。在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的大前提下,每个人会根据他个人兴趣,发展个人特长,从各个不同岗位上,好像各条河流,流归社会主义大海。

这样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如果我们搞不大清楚,就会容易搞强求一致的集体活动,容易搞缺少因才施教的平均发展。结果是抹煞了个性,从而也使共性落了空。因为,离开了各个人的志愿、兴趣,抑制了个人特长,共性又从什么地方体现出来呢?当然,离开了共性孤立地来谈个性,也会丧失共性,

防止片面性

最后,我想说的是:不要另外发生一种错觉,对当前青年人政治觉悟的提高,大学生的水平的提高,作了低的估计。应该说青年人的进步是主流。上几段所讲的青年工作和教育工作上的缺点和错误,在青年人中并不是主流,而是需要我们改正和防止的。也不要因为发现有过分集体化的现象,就连集体主义都说要不得,就反对一切集体活动,一见了集体活动就讨厌,就大发脾气,非下令取消之而后快(如只准一两个人逛颐和园,不准集体去逛等等),甚至把服从祖国需要,服从集体利益也认为可笑的话,企图把它作为党八股封存起来。这样,就会歌颂散漫,歌颂无组织无纪律。这样,就会走到另一方面片面性。这两种片面性,都没有集体主义。

在青年人中提倡去掉盲目性和依赖性,自己要有主见,是对的。但是,主见也有好有坏,有是有非。以独立思考来说,它本身并不是目的。要经过独立思考来追求真理。

上几段所讲的各项问题,都会产生另一方面的片面性。怎样办呢?按实际情况办事,自己开动脑筋想一想。不要把自己的头脑成为各种论调的走马灯。

祝进入社会主义大时代的青年人,充分发挥自己的社会主义积极性,使自己的思想和生活更加活泼起来。

猜你喜欢
锦标功课集体主义
争分夺秒赢“锦标”
关于将集体主义引入经济理论的思考
有思想的评课:做足四项功课
我国古代女子出嫁之前的功课
我本想把功课做完
人生有门功课叫不辜负自己
The inhibition effect of Chlorpromazine against theβ-lactam resistance of MRSA
完美圈套
当代集体主义的现实困境及其主体性重塑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流变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