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水
有许多青年,原来政治觉悟不很高,后来进步了,各方面表现都很好,并且提出了入团的要求。这时候,常常有人毫无根据地怀疑他们是“假积极”,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他嘛,表现倒是不错,可是得研究一下:他的动机是什么?”
结果是:尽管这些青年表现很好,但无法证明他们的“动机”是好的,于是他们入团的问题就无限期地被拖延下去。
再举两个例子。其一:有一个平时被认为“老好人”的学生,由于有一次教员出的题目讲不通,他便写了一个意见条给教员。教员承认了这个意见本身是对的,但是接着就把话题一转,大发了一通脾气,说这个意见条里用了三个“吗”字来反问,显然是不尊重老师,想表现自己,云云。以后学校的教导主任就找这个学生谈话,一定要追问他提意见的动机,要他“深刻认识自己的错误”。
其二:有一个在煤矿工作的青年团员,本来是个不敢大胆提意见的人。因为煤矿的领导上不关心工人疾苦,大大影响了工人群众的情绪,以致生产下降,这个青年实在看不过了,鼓起勇气对领导上提出了批评,不料却引起周围有些人这样的议论:“过去他不敢讲话,现在怎么一下政治觉悟就提得这样高了?”“一定是动机不纯!”
要举例,还有很多。“中国青年”今年第16期上“只是指责过严吗?”“读团刊的文章错了吗?”这两篇读者来稿,都揭发了类似的问题。
本来是很明白的问题,一要追究动机,就麻烦起来了。事情本身也许是做得好的,但是怎么证明不是出自坏动机呢?这也好像真是无法可想。如果真是如此,那么,照此类推,好人好事都是靠不住的。压制民主的人也有了借口:意见本身是提得对的,事情本身是做得好的,但是你的动机有问题!
动机是主观的东西,是存在于人的心里的,旁的人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当然,有时人们也把自己的行为的动机说出来,这也可以作为了解他们的动机的一个参考。但是,光拿口头上的宣言做证据,是不大靠得住的。有坏动机的人,也一样可以在口头上表示他有好动机。这样说来,动机就是一个不可知的东西么?也不然。动机固然是主观的东西,可是它有一个客观的评判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实践。每个人的行动都是受他的思想支配的,每个人的思想总是要表现为行动的。毛泽东同志说过:“社会实践及其效果是检验主观愿望或动机的标准。”有了这个标准,评判主观动机就有了客观依据。
这个标准所根据的原理,就是思想和行为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行动;反过来,有什么样的行动,也就有什么样的思想。(这里所说的思想,是广义的,连感情、意志也包含在内,不单指理性的思考。)如果有一个人,不但在领导人面前表现得很好,而且在群众面前也表现得很好,不但在公开场合表现得很好,而且在私生活里也表现得很好,不但在一个短时期内表现得很好,而且在相当长的时期表现得很好,那么,就可以判定:这个人的动机也是好的,是真正思想进步的。设想一个人有很邪恶的主观愿望,有很卑鄙的行为动机,可是他在一切方面和一切时候都表现得很好,即使是在暗中也没有不好的行为,这种想法是荒唐的,是把思想和行动割裂成二元了。这是说的全面考察的情况。从个别问题上说,如果有一个人提出了什么好的意见,或者做出了什么好的事情,并且又没有别的事实证明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别有用心,会产生不好的效果,那就应该欢迎他的举动,而不应该轻易怀疑他的动机,用“动机不纯”来抹煞他的积极性。像前面举的例子中的那种乱扣动机的做法,就是不对的。其实,质问学生提意见的动机的那位教员,本身的动机就值得怀疑。至少可以说,他是不很欢迎学生对他提意见的。
动机很坏的人,无论他怎样假装积极,只要全面观察他的行为,总是可以看得出来的。坏的动机即使不表现在公开的行为里,也会表现在隐蔽的行为里,不在短时期表现出来,也会在最后表现出来。同样,具有好的动机和真正愿意为人民服务的人,虽然可能有时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或阻碍,没有完全发挥出他的积极性,但只要和他多接近,真正地熟悉他的言行,也是能够发现他的好的本质的。
这里还要注意,许多人的思想意识是有矛盾的,行为也是有矛盾的。一个基本上进步的人,在某些问题上也可能有不好的动机和行为,而一个比较落后的人,在某些事情上也可能有好的动机和表现,此外,一种行为也可能不止有一个动机。其中有好的动机,也有不好的动机在内。所以,采取简单化的态度是不行的,重要的是实事求是地作具体分析,并且看到一
个人的动机的基本方面。
一个动机,只有表现在行为上,才能真正叫做动机。假如有一个人强调说他有争取社会主义建设早日完成的愿望,有为祖国服务的动机,可是他并不去实践,不去用实际行动来争取实现他的愿望,使他的好动机产生实际的好效果,那么这种动机又有什么用呢?有这种动机和没有这种动机,又有什么实际上的区别呢?不但如此,我们还可以肯定说,他的动机是不真诚的。
在思想史上有一派唯动机论,他们片面强调动机而轻视效果,这一派是属于唯心论思想的。由于他们离开了实践和效果来看动机,于是这动机就成了不可捉摸的抽象的东西。我们是辩证唯物论者,我们主张通过现象去认识本质,通过社会实践及其效果去检查人的主观愿望和动机。
那末,是不是动机就不重要了呢?不是的,动机也是重要的。一般说,好的行为表现是出自好的动机,坏的行为表现是出自坏的动机。我们强调政治思想教育,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正确的行为动机。许多行为,只有和动机联系起来看,才能深入地了解。批评和自我批评,在许多问题上也必须接触到动机问题,才算是抓住了本质。(当然不是一切问题都要追究动机。)思想史上也有一派唯效果论者,他们只重效果不重动机,这一派是属于机械唯物论的。我们辩证唯物论者只反对离开了实践相效果来抽象地看动机,只反对那种认为动机决定一切的观点,但是我们并不轻视动机,因为动机是效果的原因,动机是会实现为效果的。
主观愿望和社会实践是统一的,动机和效果是统一的,但是这种统一并不是机械的统一,而是辩证的统一。所谓辩证的统一,就是通过克服矛盾而达到的统一。动机和效果也会有矛盾的。所以,在根据效果来检验动机时,必须注意到这一点。假如有个医生治死了病人,有个将军打了败仗,我们当然不能简单地根据这个效果来判定:这个医生是存心想害死人,这个将军是有意帮助敌人。一个很尽职的医生,也不能包治一切病;一个很忠诚的将军,也未必是百战百胜。在这里,动机和效果就有矛盾。为什么会有这个矛盾呢?因为主观动机并不能决定一切。一个医生尽管主观上非常努力去治疗一个病人,但是也许由于这种病本身是不治之症,或者由于缺乏必要的医疗设备和药品,或者由于他本身的医疗技术不够高,那么,他的主观动机还是不能产生符合这个动机的客观效果的。
要主观动机能够和客观效果一致,除了要经过实践外,还要这个动机是切合实际的(是反映了客观可能性的,不是想入非非,不是空想或妄想),并且还要有一定的客观条件。否则,动机和效果就永远是矛盾,不能得到统一。
但是,对于动机和效果不一致的情况,也有两种态度:一种是从这个失败里吸收教训,研究效果不符合主观愿望的原因,然后改进工作,继续努力,最后终于达到了好的效果;而在这一努力实践的过程和最后的效果中,也就证明了当事人具有好的动机。一种是对效果的好坏置之不理,只是空口强调自己动机好,并不去改进工作,明明知道效果不好,还不肯改变自己的做法,这种态度就是动机不真诚的表现。
此外还有一种动机和效果不一致的情况,(这种情况是少数的)例如伪装的反革命分子,为了博取人们的信任,在起初是会做些小的好事情的,在表面上是会显得很进步的。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在以后和在暗中进行更大的破坏。如果只根据一时的效果和表面的行为来判断他的动机,是会得出错误的结论的。这就需要作全面的考察和深入的分析。但这里也不能主观乱猜,而要凭客观事实(不仅要看一时的情况,还要看他的历史情况,不仅要看他的表面行为,还要看他的隐蔽行为)。所以,从这里还是可以检验一个人的动机的。问题在于我们检验动机的时候,不要简单地根据一时的效果,个别的效果,偶然的效果,意外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