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鲁迅

1956-08-16 02:35温济泽
中国青年 1956年18期
关键词:鲁迅革命文化

温济泽

从小就同情劳苦大众,憎恨旧社会

鲁迅,1881年9月25日,生在浙江省绍兴县城内一个姓同的家里。他的真姓名是周树人,鲁迅是笔名。

他的祖父是清朝的一个进士,在北京做过官。父亲是一个没有做过官的读书人。母亲姓鲁,乡下人,鲁迅的笔名就是用了母亲的姓。

鲁迅的外婆家在农村。他在小时候常到外婆家去,和一些农民的孩子做了朋友,接触了农村社会,看到了农民毕生受着压迫,很多痛苦。这对他有很深的影响。这使他从小就同情劳苦大众。后来他在小说里所写的农民的悲惨的辛苦麻木的生活,就多半是他在童年时代看到过的。

鲁迅在七岁的时候,跟着叔祖父念书,十二岁,进了家塾“三味书屋”。那时候,家里有四五十亩水田,不愁吃的,不愁穿的。不幸,在他十三岁的那一年,家里突然遭了变故:祖父入狱了。为了营救祖父,把家产几乎变卖光了。鲁迅只好寄住到舅父家。

他在舅父家里,有人说他是乞食者。他忍受不了这种侮辱,不久就跑回家。那时候,他的父亲正生着重病,请了好几位中医诊治,都无效。拖了三年多,他的父亲终于死去了。在父亲卧病的日子里,他几乎每天出入当铺和药店。当时他只有药店的框台那么高,当铺的框台比他还要高一倍。他经常送衣服或者首饰到当铺去,接了钱,再到药店去给父亲买药。他常常受到人们的白眼和侮蔑。从那个时候起,他就厌恶周围势利的人们,憎恨旧社会。

求学为了寻找救国和改造社会的途径

鲁迅在十七岁的时候,到了南京,考进了江南水师学堂。第二年,改进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

矿路学堂里流行着看新书的风气,在阅报处就放着当时鼓吹维新运动的“时务报”等报刊。于是,他开始接触到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维新思想。他还阅读了关于达尔文进化论的书。这对他的影响也很深。在此后相当长的时间,他一直用进化论的观点研究社会问题。

他在南京读书的期间,正遇到义和团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和八国联军攻陷北京等事变。他深深感到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于是,逐渐形成和确立了反抗异族侵略和压迫的民族革命的思想。

他在课外还看了一些生理学、卫生学的书,把书上的话,和先前替父亲治病的医生的话比较,渐渐悟得中医有些话缺乏科学的根据。他又读了一些译出的历史书,知道日本维新的时候曾经吸收了西方的医学。

(图片见原版面)

青年时代的鲁迅

为了给父亲治病,鲁迅经常出入当铺和药店

杨可扬作

于是,他打算拿学医作为救人和救国的途径。

鲁迅于1901年在矿路学堂毕业。第二年,考上了官费,到日本留学。他先在日本东京进了两年预备学校。1904年,考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鲁迅是抱着救国的志愿往日本去的。他到了日本,看到日本帝国主义的气焰高涨,又看到当时中国留学生中的爱国运动正很活跃,于是救国意志更加坚强。在到日本的第二年,他写过这样的诗句:“我以我血荐轩辕”。这表明他当时已经立志要做一个民族革命的战士。

他为了救中国,常常想,也常常和人谈:“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这些问题在医学书里是找不到答案的。于是他阅读了许多文学和哲学的书。他渐渐爱好了文艺。

医学专门学校的先生教授微生物学,总是用电影来显示微生物的形状,有多余的时间,还放映些风景或者时事的片子。有一回,正是日俄战争的时候,课堂里放映了这样的影片:一个替俄军当侦探的中国人被日军绑着,正要砍头示众,一群中国人站在旁边,却显出麻木的神情。日本学生看到这里,个个鼓掌,欢呼“万岁”!这件事使鲁迅受到极深的刺激。他后来回忆说:“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我们的第一要着,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到了第二学年终了,1906年的夏天,鲁迅终于退了学,抱着新的希望:拿文艺来救祖国、来改造社会。

开始做文学工作的时候,就“想利用他的力量,来改良社会”

鲁迅在日本写的文章,后来收入“鲁迅全集”的,有六篇。他写的文章都是以改造社会为目的的。“摩罗诗力说”等。

鲁迅远在1903年就开始翻译外国小说。在1909年出版了两本“域外小说集”,里面有俄国作家安得列也夫、迦尔洵等的作品。他是把欧洲文艺作品和文艺思潮介绍到中国来的第一个人。他十分注意搜集、研究、翻译和介绍俄国和东欧、北欧被压迫民族作家的作品。他说,在这些作品里,特别在俄国作家的作品里,反映了被压迫者的穷困、痛苦、挣扎、反抗和叫喊,中国读者可以从这些书里看看自己的影子,引起同感和共鸣。

鲁迅开始做文学工作的时候,就“想利用他的力量,来改良社会”,就主张“为人生”而文艺,反对“为艺术而艺术”。

鲁迅在1908年,加入了当时反对清朝政府的革命政党光复会。

他在1909年夏天,因为要负担家庭的生活费用,不得不回国做事。他在杭州两级师范学堂担任生理学和化学教员,又在绍兴中学堂担任过教员兼监学。辛亥革命的时候,他在绍兴曾经组织学生游行。光复以后,担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他应聘担任教育部部员。同年5月,南京政府迁到北京,他也到北京,担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8月,任教育部佥事,一直到1926年。

辛亥革命的时候,鲁迅曾经抱着希望,认为中国“的确长出了一点先前所没有的幸福的花果来”。但是,没有多久,他看到旧势力变成了“新贵”,来攀折革命的花木,采摘革命的果实,“民国”这块招牌,新漆还未脱落,旧相就显出来了。他想做些思想启蒙工作,又没有人赞助他。他感到从未有过的寂寞。但是,他并没有因此消沉。在辛亥革命后到1917年以前,他研究了许多古书,搜集整理了唐朝以前的小说逸文和越中史地文献,校订了魏朝诗人嵇康的诗文,研究了六朝以来从印度翻译过来的佛经典籍,还研究了金石碑贴。这些研究在我国学术上是很有价值的。

文化革命中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

“五四”运动,是中国从旧民主主义文化革命转变到新民主主义文化革命的历史时期的分界线,也是鲁迅一生的重要的转折点。

(图片见原版面)

鲁迅故居(北京)荒烟作

在“五四”运动前一年——1918年4月,鲁迅在当时介绍革命思潮和领导文化革命的杂志“新青年”上,发表了他用白话写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猛烈地攻击封建的家族制度和旧礼教。这也是我国新文学历史上、“五四”文学革命中的第一篇副作。

在这篇小说发表以后,1919年、鲁迅又发表了“孔乙己”和“药”两篇小说。这些小说,对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揭露得深刻而有力,风格又特别新颖,很激动了青年读者的心。

和发表小说同时,鲁迅又发表了几十篇杂文。当时在文化思想战线上,新和旧的斗争非常剧烈。鲁迅坚决反对各种复古的反动的思想,反对旧道德和旧礼教,反对旧文学和文言文,大声疾呼地提倡科学的进步的知识,提倡新思想和新道德,提倡新文学和白话文。

鲁迅是当时文化革命中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

在战斗中越来越坚决,越勇敢

鲁迅在“五四”以后,又陆续发表了二十几篇小说。他后来编成了“呐喊”和“傍徨”两本小说集。这些小说都有深刻的思想性和高超的艺术性。其中像“阿Q正传”等,是世界有名的著作,目前还在许多国家广泛地流传着。

在鲁迅生活着的年代,紧张的战斗使他来不及从容地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熔铸到具体的形象和典型里去,因此,他写的小说不多。他写了很多的杂文。“五四”以后到1926年:他写的杂文有一百多篇。杂文能直接说出他的思想和感情,是一种更轻便的更锐利的战斗的文学武器。

在这期间,鲁迅还写了一本散文诗“野草”,著了“中国小说史略”,翻译了俄国、日本、芬兰、荷兰等国著名作家的作品。

鲁迅从1920年起,还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中国大学等学校的国文系教过书。他以极大的热情关怀青年。他帮助和指导青年文学工作者创办过语丝社、莽原社、未名社等文学团体,编辑过“莽原”周刊、“乌合丛书”“未名丛书”“国民新报”副刊等。他常常挤出休息的时间,甚至忘记吃饭,减少睡眠,吃着药,替青年作者改稿子,和他们通信或者谈话,指导他们创作和翻译。

在“五卅”运动、“三一八”惨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反对教育当局非法解散学校的斗争中,鲁迅热情地支援青年学生。鲁迅是当时青年最爱戴的人之一。

“三一八”以后,反动的北洋军阀政府要通缉鲁迅。他避难到医院里。他在避难的时候,仍旧努力写作,写了几篇童年生活的回忆。8月,终于被迫离开北京。

他离开北京以后,到厦门大学担任文科教授。因为学校当局很腐败,到年底就辞职了。1927年1月,他到了广州,担任中山大学教务主任,兼文学系主任。他常常跟共产党人、革命青年来往。不久,国民党叛变,大批逮捕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中山大学的学生也有不少人被捕。鲁迅因为营救被捕学生没有成功,异常愤怒,坚决辞职。他在广州也有被杀害的危险,于是,在10月初,到了上海。

鲁迅在“五四”以后,虽然没有马上看清社会发展的前途,没有看到工农劳动大众的力量,没有立即走上共产主义的道路,但是他在文化思想战线上所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是正确的,并且越来越坚决,越勇敢。特别在1925年以后,他已经认识到光靠文学来改造社会是不行的,懂得了“世界的进步,当然大抵是从流血得来”,“改革最快的还是火与剑”,因此,他在“五卅”运动和“三一八”惨案的时候,号召青年抽刃而起,要进行“以血偿血”的战斗。

在敌人的刀丛中,英勇地走进了无产阶级革命的阵营

经过长期的战斗,辛苦的探索,鲁迅终于成为马克思列宁主义者。

他说,他以前从进化论的观点出发,以为旧社会一定要灭亡,新社会一定会起来,并且以为“青年必胜于老人”,新社会的创造者应该是青年。但是,新社会是什么,怎样来到,他是不知道的。到了俄国10月社会主义革命之后,他才知道新社会最终该是共产主义社会,新社会的创造者是无产阶级。当时他因为听了资本主义各国的造谣,对于这些还有些怀疑。1927年,国民党背叛大革命的时候,他在广州亲眼看到了血淋淋的阶级斗争的事实,看到了同是青年,有的革命,有的堕落为反革命,他的进化论的“思路因此轰毁”。到了上海以后,有些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文学团体反对他。他在论争中,为了弄清楚真理,认真地研究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文艺理论。在1928年一年里,他就读了三十多本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文艺理论的书。同时,他又看到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飞跃发展的事实.于是,他扫除一切怀疑,在敌人的刀丛中,坚决地、英勇地、昂首阔步地走进了无产阶级革命的阵营,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最亲密的战友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个最英勇、最坚决、最热情的文化思想革命的战士。

他宣言说:

“惟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

“无阶级社会一定要出现”。

领导文化革命大军,战胜反革命的文化“围剿”

鲁迅在1927年10月到了上海以后,就专门从事文艺和革命活动,没有再教书或者就别的职业,一直到1936年10月他逝世的时候。

1927年到1936年,正是我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个时期,国民党进行了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它在反革命的文化“围剿”中,在它统治的地区,遍地张开了捕杀的罗网,查禁进步的书刊,封闭进步的书店,禁演进步的戏剧和电影,,迫害进步的文化团体,捕杀进步的文化工作者,散布有法西斯毒素的反动的文化思想。革命的文化工作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鲁迅为主将,组成了一支强有力的文化革命大军,前仆后继地英勇地战斗着,结果,不仅冲破了反革命的文化“围剿”,而且使“五四”以来的文化革命更加深入了。

1930年3月2日,在上海,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了。这是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从事革命文艺运动的团体。鲁迅是这个联盟的发起人之一,并且是最高的领导人,一直到1936年这个联盟因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而改组的时候为止。鲁迅在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上,提出了文化思想战线的斗争纲领:

“对于旧社会和旧势力的斗争,必须坚决,持久不断,而且注意实力”。

“战线应该扩大”。

“应当造出大群的新的战士”,“注意新的青年战士底养成”。

“联合战线是以共同目的为必要条件的……目的都在工农大众”。

这个纲领是正确的。鲁迅自己忠实地执行了这个纲领,并且走在文化思想战线的最前列。

在这个时期,战斗更紧张了。鲁迅没有再写小说,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来写杂文。在国民党的反革命统治下,言论出版是不自由的。鲁迅只好用曲曲折折的吞吞吐吐的文字来写。他除去在进步刊物上发表文章外,还把一些写得更隐晦的杂文,署了不同的笔名,送给申报“自由谈”和其他报纸的副刊去发表。有一次,“自由谈”编者发出启事,拒绝刊登谈时事的文章,劝作者多谈“风月”。鲁迅说:“谈风云的人,风月也谈得,……想从一个题目限制了作家,其实是不能够的……同是涉及风月的‘月黑杀人夜,风高放火天,这不明明是一联古诗么?”他于是又改变作法,换些笔名,托别人抄写了,继续去投稿,并且投给更多的报纸副刊和杂志。这样,鲁迅在反革命的文化“围剿”中,不但坚持了阵地,而且扩大了阵地。

鲁迅在这个时期写了四百多篇杂文,有揭露国民党腐败、黑暗和卖国的,有批评社会上种种不合理现象的,有和文坛上各种反动的错误的思想斗争的……。由于鲁迅掌握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思想武器,在这个时期写的杂文就具有更深刻的思想性和更强有力的战斗性。

他在这个时期,和“第三种人”“自由人”“民族主义文学家”“新月派”等各种反动的资产阶级的文艺思想进行过坚决的斗争,还对当时革命阵营里各种错误的小资产阶级的文艺思想进行过批判。在这些论战中,他正确地阐述了文艺理论和实际工作中的许多根本问题,例如,文艺的阶级性,文艺应该为工农服务,文艺工作者必须深入到实际生活和群众斗争中去,文艺大众化,大量培养青年文艺工作者,文艺界应当展开批评,等等。这些是鲁迅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创造性的运用,是革命文艺宝库中的极其珍贵的财产。

鲁迅在这个时期还编成了“故事新编”“唐宋傅奇集”“汉文学史纲要”“嵇康集”等书。他翻译的书,也比以前更多。重要的有:普列汉诺夫等人的文艺论著,高尔基的“俄罗斯的童话”,法捷耶夫的小说“毁灭”,雅各武莱夫的小说“十月”,果戈理的小说“死魂灵”等

(图片见原版面)为了反对希特勒对进步文化事业的迫害,鲁迅等去德国领事馆递抗战书。

赵延年作

等。他又介绍过绥拉菲摩维支的“铁流”,革拉特珂夫的“士敏土”,萧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等。他还把瞿秋白同志的文学遗著和遗译编成了一部“海上述林”。

他在这个时期还主持或者指导过“语丝”“奔流”“萌芽”“十字街头”“前哨”“译文”等杂志的编辑和出版工作。他比以前化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校改青年们的作品和译稿。他还提倡和领导了中国的新木刻运动。

鲁迅在这个时期,更积极地参加了实际的政治斗争。1928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互济会。1930年,加入了“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并且为发起人之一。1933年1月,加入了“民权保障同盟”并且被推举为执行委员。同年5月,他到德国驻上海领事馆递交过反对法西斯暴行的抗议书。1936年,他在病中发表过拥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论文,还发表过一封公开信,揭露当时托洛斯基分子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阴谋。

敌人有好几次要逮捕他。他在颠沛流离的避难生活中,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战斗。他的有名的诗句:“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就是在白莽(殷夫)和柔石等几个青年作家遇难后,他避难在一个客栈里写的。

坚韧地光辉地战斗到临死的时候

鲁迅在艰苦的环境里得了肺病。他在晚年是一直带着病工作的。到1936年春天,病更重了。鲁迅的许多朋友都劝他赶快进医院,有人劝他到苏联去疗养,他始终不肯离开战斗的岗位。

在最后几个月,他的体重减轻到三十九公斤多,经常发烧,有时到三十八度以上,痰里带血。他一直没有停止过工作。

他在1936年10月19日早晨逝世。在逝世的前三天,还替曹靖华译的“苏联作家七人集”写了一篇序,前两天,还出门去访问了日本作家鹿地亘;前十几个钟头,还写了最后一天的日记。

鲁迅坚韧地光辉地战斗了一生,一直到临死的时候。

毛泽东同志评价鲁迅在我国文化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说:

“‘五四以后,中国产生了完全崭新的文化生力军,……鲁迅就是这个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本文是我写的“鲁迅”的缩写。“鲁迅”一文编在我写的“鲁迅和他教导青年的话”小册子里,这本小册子将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作者

猜你喜欢
鲁迅革命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鲁迅,好可爱一爹
谁远谁近?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鲁迅《自嘲》句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