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观察
- 对构建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的几点思考
- 政府购买社会智库服务的必要性与制度供给
- 韩国政府智库及评估体系探微
- 社会流动中的“结构性”阶层固化
——政治学的解释与应对 - 从社会流动率看“X二代”的代际继承
- 农民工的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现状分析
- 资本匮乏与阶层固化的循环累积
——论城市农民工的贫困 - 哲学、美学、人文学科四边形与别现代主义
——对阿列西·艾尔雅维茨《评论》的评论 - 后形而上学时代的形而上美学
—— 兼与李志宏教授商榷 - 道德滑坡只是传读之误吗?
——与郁乐先生商榷 - 从学科史到理论建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权的实现路径
- 中国美学百年反思的几个问题
- 关于建立“中国政治学”学科的若干问题
——当今的政治学概论 -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演进逻辑
——一项历史制度主义的解释 - 从代表专职化改革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
- 多元共生:中美气候合作的全球治理观创新
- 产业结构变迁、经济增长与区域发展差距
- 气候变化与中国连片特困地区资产贫困陷阱
- 城市规模和产业结构如何联合影响中国的城市劳动生产率
- 利他主义、社会偏好与经济分析
- 孝伦理重构与老龄化的应对
- 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政策瞄准效果研究
——基于“中国城乡困难家庭社会政策支持系统建设项目”的数据分析 - 国家还是市场:城镇化进程中流动人口的市场转型偏好
- 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衔接和协调的基准与路径
——兼论备案审查衔接联动机制 - 论1954年宪法上的审判独立原则
- 《民法总则(草案)》的构造、创新与完善
- 论舆论监督、媒体审判与刑事司法独立关系
- 国际法上岛礁的“占有”与南沙群岛问题
- 平等理论的谱系
—— 兼论平等与自由的关系 - 中国问题意识与当代哲学自觉
- 死亡的尊严:儒家和西方观点的比较
- 史学研究模式移用与学术自我主张
- 内陆亚洲视野下的“新清史”研究
- 现代化的“中国道路”
——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的若干思考 - 历史何以重提“叙事”?
——论1980年代西方新史学运动的转向 - 从“无地彷徨”走向“话语重建”
——关于旧体诗词不入现当代文学史的思考 - 担当精神与古典文学研究的历史使命
- 作为“国家认同”工具而被经典化的《源氏物语》与“物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