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2024-05-19 10:15奚倩雯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4年2期
关键词:课标整本书文言文

奚倩雯

教材从三年级到六年级编选了多篇文言文,题材丰富,是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的重要学习材料。文言文篇幅短小、语言精练、意蕴丰富、节奏鲜明,对于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会语言文字博大精深、提升文化自信都大有裨益。

在教学中,文言文教学常常存在枯燥无味、形式单一,或是无限拔高、晦涩难懂的现象。鉴于此,笔者认为,文言文教学应当通过设计学习任务、提供方法支架、适切拓展延伸等,体现课标理念,让文言文教学真正为学生语文素养提升服务。

一、设计任务,增强文言文教学的趣味

在教学文言文时,教师常常会重复“熟读—翻译—品读—背诵”的流程,似乎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于每篇文言文都适用,长此以往,学生会对文言文的学习失去了兴趣。所以教师应当针对不同的文言文设计贴切且有趣的学习任务,让文言文的学习变得灵活有趣。

1.多样朗读,体会音韵美

“书读百遍,而义自见。”文言文教学要重视朗读的训练与指导。针对朗读的任务设计,可以形式多样,层层深入。如教学四年级上册《精卫填海》一课时,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教师就可以分别出示古籍原文引导学生从右往左读古文,去掉标点、声断气连诵古文,伴随节奏唱古文,在一步步的读文任务中,学生不断挑战,提升文言文语感,在多种方式的诵读中充分感受文言文的音律美、意蕴美,从而激发学生探究中国古代文化的热情与兴趣。

2.注重运用,发掘语言美

2022年版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品读文言文,教师也可以设计一定的任务。如教学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一课时,学生不难从杨氏子与孔君平的对话中感受到其对话所蕴含的语言艺术,体悟到杨氏子聪慧的人物形象。在此基础上,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以“孔君平再访”为任务情境,让学生思考并仿写文言文,学生可以替换掉主人公杨氏子,将自己带入,把文言文的主人公换成李氏子、刘氏女等,将学生带入到文言文的情境中,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及思维能力。

3.创设情境,品味内容美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累优秀诗文,积极背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学生的生命底色。针对文言文背诵,教师也可以设计适切的学习任务。如教学五年级上册《古人谈读书》一课时,教师就可以设置“文言文学堂”的情境,由老师扮演夫子,学生扮演学子,开展“穿越千年的对话”的学习任务,通过翻译、对句子的方式,带领学生整体感知六句文言文的意思并背诵全文,通过情境任务,让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理解和记忆更扎实、更深刻。

由此可见,构建学习任务能有效整合文言文的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能切实增强文言文教学的趣味,在有意义、有深度的文言文教学中,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提供支架,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学文言文,教师要传授一定的学习方法,在学生心中埋下一颗学习文言文的种子,让学生学会自主归类与积累。如三年级上册《司马光》,由于它是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教学时要尤为扎实。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第一句时,可以通过借助注释、联系插图、组组词语、做做动作等方式,引导学生充分理解“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在教学第二句“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时,教师就可以逐步放手,让学生尝试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意思,在交流和点评的过程中巩固方法。通过充分的实践,学生会发现:原来用上多种方法理解文言文并没有那么困难,而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所获得的成就感,将潜移默化地激发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再如教学《古人谈读书》时,对于文中的“同词异义、同词同义、异词同义”的现象就可以以表格的形式给学生列出(见表1),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自主学习发现。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这些关键字词的记忆,还能引导学生了解文言文常用的三类字词现象,从而为学生之后学习文言文提供可借鉴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真正获得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表 1

通过中年级的训练,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学习技巧,到了高年级,文言文学习就可以更开放、更自主。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书戴嵩画牛》时,就可以让学生同桌相互指点来整体感知文言文的主要内容,对于文中的疑问点,同桌可以书写在学习单上,并上台交流,由班中会的学生进行解答,真正实现学习方式的改变,体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适切延伸,让传统文化意味无穷

语文教学仅仅依靠教材中的文言文远不够为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定坚实基础,因此,教师要通过多种拓展渠道,为学生构建文言文学习的广阔空间。

1.思辨延伸:提升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之一,也是教学文言文的重中之重。教师可以设计富有思辨性的拓展延伸,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教学《书戴嵩画牛》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斗牛照片产生质疑:斗牛的时候,牛的尾巴一定是夹起来的吗?引导学生将“不可改也”进行断句“不,可改也”,感受不一样的文本结尾,从而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权威、善于发现思考的学习品质。再如教学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时,从“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感受王戎的聪明睿智,但课堂的最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鼓励学生回到生活中细致观察。这样的拓展延伸,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创新,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

2.文本延伸:扩大同类阅读

教材中选编的文言文通常选自于整本书,教师在拓展延伸时也可以有意识地推荐整本书,让学生阅读。课标提出了“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概念,并设置有“整本书阅读”这一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因此,在推荐古文书籍阅读时,教师不妨设计阅读任务,引导学生共读一本书,通过制订阅读计划、借助多种方式分享等,帮助学生积累整本书阅读经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教学《精卫填海》一课时,课堂最后教师向学生推荐阅读《山海经》,选择了其中一篇与学生共同阅读,并将《山海经》的原著放到了班级图书角,通过课堂共读和课后翻阅,成功激发了学生阅读《山海经》的兴趣,紧接着再引导学生制订阅读计划,做古文学习卡片,进行古文微演讲分享等,让整本书阅读扎实且有趣。

3.情感延伸:增强文化自信

文言文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编撰在教材中,承载着弘扬讲仁爱等核心思想理念,弘扬向上向善的中华人文精神,弘扬扶危济困、见义勇为等中华传统美德的功效。因此,在教学文言文时,教师要善于挖掘文言文的文化内涵,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如教学《司马光》一课时,就可以补充真实的历史,拓展延伸到被救的孩子名叫上官尚光,日后还修筑了一座叫感恩亭的亭子,從而与本单元的人文主题相呼应——“美好的品质,犹如温暖的阳光,带给我们希望和力量”。这样的拓展延伸,学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作品的感染和激励,进而追求美好的人生。

虽然文言文与当代学生相距甚远,但笔者相信,依托课标理念,通过设计学习任务、提供方法支架、适切拓展延伸,定能将生涩的文本层层剥开,帮助学生渐渐发现文言文的趣味和魅力,让文言文教学变得有声有色,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张家港市世茂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

猜你喜欢
课标整本书文言文
《论语》整本书阅读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低年级整本书阅读的推进与测评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依托课标 夯实基础 精准备考
高中生物新旧课标比较——以实验版课标和2017版课标为例
“粗放式”整本书阅读实施概要
2016年全国课标卷透视与2017年备考展示
基于课标“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