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任务群下的文言文教学探索

2024-05-19 10:15钱进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4年2期
关键词:杨氏文言文文学

钱进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是2022年版课标“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中“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的内容之一,“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思考,尝试创作文学作品”。教师大都比较关注童话、诗歌、散文等文体教学中的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对于如何在文言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不够重视。其实,文言文作为一种文质兼美、内涵深刻的文学形式,具有深远的文学价值与文化内涵。在文言文教学中,注重对学生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训练,不仅与核心素养“审美创造”的目标要求相契合,还能够提高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是传承中华文化,提升学生审美品位,树立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那么,在文言文教学中,如何落实“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教学目标呢?

一、发现阅读,赏析文言文语言魅力

阅读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发现的过程。文言文与白话文相比有着独属于自己的文体特点,教师可以通过整体感知、引导探究等形式帮助学生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感受文言文的文学价值。

1.整体阅读,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教材中选编的文言文以人物故事类的课文居多。教学时,教师可以采取整体感知的阅读方式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人物优秀品质等。如学生在学习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一文前,已经学习了《司马光》《守株待兔》《精卫填海》等课文,知道了阅读文言文需要理解课文意思,明白课文讲述的道理,感受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或者人物的品质等。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再依据课文特点设计以下学习任务:任务一:借助插图读懂故事内容。任务二:借助注释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任务三:反复诵读,读出文言文抑扬顿挫的韵味来。任务四:说说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任务五:体会王戎的人物形象特点。教师可借助任务一和任务二让学生发现文言文语言凝练的特点,如“竞走”指的是“争着跑过去”,“信然”表示的是“的确如此”的意思。通过任务三的反复诵读活动让学生发现文言文文质兼美、读起来抑扬顿挫等特点。借助任务四,可以提升学生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能力。借助任务五,让学生明白王戎是一个怎样的人。

2.引导探究,感受文言文的文学价值

教材中选编的文言文每篇都有其值得学习或者辨析的人物形象,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感受人物形象的品质特点,体会文言文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独特特点。如教学四年级下册《囊萤夜读》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车胤家境贫寒的样子,帮助学生更精准地感受车胤的勤学品质。基于此,教师可以设计以下活动:活动一:车胤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活动二:车胤家里没有油,他想出了怎样的读书方法?活动三:车胤家里除了不常得油以外,还会不常得什么?车胤又是如何解决这些困难的?活动四:你平时是如何对待学习的呢?读了《囊萤夜读》的故事以后,你想说些什么?

活动一的设计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车胤是一个怎样的人。活动二和活动三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车胤是如何想办法读书学习的,以及他是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的。活动四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传承“勤学”文化,落实语文核心素养。

二、深入阅读,展示学生思维过程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文言文教学不能止步于学生读通读熟课文,还应引导学生获得对课文内容的真正理解与认识。

1.创设情境

在文言文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任务情境等方式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内容及形象展开讨论,让学生的思维产生碰撞与交流,帮助学生形成新的理解与认识。如教学三年级上册《司马光》一课时,在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设计“辩一辩,我是这样想的”主题学习情境,让学生能够站在司马光或者其他孩子的立场上说一说自己的想法。一方代表司马光,一方代表其他孩子,在学生完成一轮辩论后,可以让学生互换角色继续辩论,最后对司马光的做法作出评价。教师这样引导学生学习,可以打破学生对司马光固化的理解与看法,让学生能够站在思辨的角度对司马光和其他孩子的做法进行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与发散思维的能力,让学生的阅读真正走向深度。

2.任务驱动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依据学生学习内容的情况布置适切的学习任务供学生学习,可以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帮助学生获得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与阅读探究能力。如教学三年级下册《守株待兔》一课时,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学习任务:任务一:借助课文和插图自主朗读课文。任务二:思考宋人“冀复得兔”,他做了什么,又为什么会被宋人笑?任务三:故事中的宋人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学生借助任务驱动,不仅可以尽快完成学习任务,而且也可以在梳理文本内容的过程中获得对课文主旨的真正理解,提升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

三、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创意表达

创意表达是指在正确理解和感受文学作品内涵与价值的基础上,通过联想想象、丰富故事内容等形式来表达自己对课文主旨或者人物形象的深刻理解与看法。

1.丰富形式,鼓励学生大胆表达

在文言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创意表达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以通过拓展想象等形式对故事中的内容进行补充,引导学生对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心理、神态及动作等进行进一步描写与刻画,还可以在文本内容感受的基础上,让学生学着古人的样子进行表达。这样引导学生进行创意表达,可以让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加浓厚。如教学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一课时,教师可以设置古人夸赞杨氏之子的学习任务,借此来加强学生对杨氏之子“甚聪惠”的感知:杨氏之子真是聪慧,如果你就是和杨氏之子同村的村民,听说了孔君平与杨氏之子之间的事情后,你会怎样夸奖他呢?可以从以下几个词语中选择:机智、聪慧、有礼貌。

(1)惠哉杨氏子,无人可及之。

(2)杨氏子九岁,甚有礼,有客至,为设果。

(3)杨氏子九岁,甚机智,客人问,巧妙答。

除了这种形式以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孔君平与杨氏之子,演一演这个故事。借助角色表演,可以使学生对杨氏之子的聪明有礼、对答如流、反应机敏等特点感受得更加深刻,促进了学生创意表达能力的提升。

2.读写结合,引导学生创意表达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采取补充作者生平、历史背景资料及现代版本故事等形式来引导学生把在阅读中学到的写作知识运用到语言创作和情感表达的学习过程之中,把阅读与表达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丰富学生的认知,提升学生的创意表达能力。

如四年级下册《铁杵成针》一文,故事中有许多留白的地方,给学生留下了思考遐想的空间。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文本空白处展开想象,并把故事补充完整。为了便于学生更好地进行想象表达,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这样的想象支架,课件出示“未成,弃去”两个词语,启发学生思考想象:是什么原因导致李太白放弃了学习?他会遇到哪些困难呢?在“弃去”时他会想些什么呢?课件出示句子“太白感其意,还卒业”,教师启发学生思考想象:李太白从老媪铁杵磨针中感受到了什么?他回去以后是怎样完成学业的呢?最后,教师再让学生结合故事内容把课文编成一個完整的小故事,这样引导学生进行读写结合训练,可以有效降低学生的写话难度,让学生对“铁杵成针”有了深刻的了解与认知,学生在想象写话创编中有效提升了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能力。

关于描写人物类的文言文教学,教师从引导学生感受文体特点,经历思考探究的过程以及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创意表达等方面展开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文言文的文体魅力,真正把“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安徽池州市青阳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唐 敏

猜你喜欢
杨氏文言文文学
立足核心素养 发挥育人功能——执教《杨氏之子》之点滴思考
我们需要文学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中华猕猴桃新品种‘杨氏金红50号’在河南的引种表现及关键栽培技术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
一个坏官员导致冤假错案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