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绘本作为桥梁科学实现家园共育

2024-05-18 05:28许爱萍
儿童绘本(阅读与美育) 2024年6期
关键词:共育家园绘本

许爱萍

导读:家庭和幼儿园是幼儿学习生活的两扇窗户,共同帮助幼儿构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家园共育是现代启蒙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概念,绘本是一种图文并茂的阅读工具,具有浓厚的教育属性,对提升家园共育的科学性和专业性非常有帮助。如何将绘本作为桥梁科学实现家园共育,是值得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探讨的一个话题。

一、家园共育相关背景

(一)客观定义

在传统的幼儿教育观念中,家长工作繁忙,幼儿园兼任托管和教育责任和义务,几乎承担了大部分教育职责,包括照顾幼儿的饮食起居、教导幼儿做人道理、对幼儿实施德育和美育、培养幼儿智力水平等。但幼儿处于认知发展的黄金启蒙时期,家长是他们的第一任教师,只靠幼儿园的呵护和指导不足以健全他们的人格、丰富他们的涵养、培养他们的能力。在当今快节奏社会背景下,家园共育理念越来越受到重视。一方面,正是由于家长的生活不足以兼顾幼儿的方方面面,才需要幼儿园尽最大所能帮助幼儿完善各方面能力,以专业的态度和能力助力幼儿全面健康成长。另一方面,幼儿园毕竟实行的是集体教育模式,客观上没办法照顾到所有幼儿的所有方面,在看不到的教育死角中幼儿都是独立、独特的个体,像花朵一样需要被悉心浇灌,所以家园共育的全面性和科学性被凸显和放大,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二)主要价值

家园共育具有显著的教育价值。首先,家庭和幼儿园基于职能的不同,负责的方面有所不同,对幼儿的成长而言是缺一不可的。幼儿园可以为幼儿提供专业的智力发展指导、道德素养培养和美育启蒙,却无法给予幼儿独属一人的温暖、包容和关爱,强调集体教育而非个性化引导。家长能为幼儿提供最基本的生理和心理辅导,给予幼儿私人的、最大能量的、最完整的、不加掩饰和隐藏的爱,这种具有强烈个性和针对性的爱的教育正是幼儿园教育的背面,但大部分家长毕竟不是专业幼儿教育人士,对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熟悉程度不足,再加上有自己的生活需要忙碌奔波,幼儿园的专业帮助必不可少。可以看出,只有同时具备专业教育和爱的教育,幼儿才更有可能成长为人格健全、具备多项基础能力、独立完整、健康发展的个体。家园共育的价值正体现在这里,家庭和幼儿园形成教育合力,互相完善和补充,给予幼儿最佳的教育理念和形式,促使幼儿实现综合成长。

(三)现代意义

随着双减政策的下发、快节奏教育时代的来临,社会对人才综合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家长既希望幼儿实现全面提升,及早适应社会步调,完善独立人格,实现均衡发展,也希望不要剥夺幼儿快乐的童年,内心盼望他们沐浴在爱的氛围中,完成能力和人格的双向跃升。这种普遍的矛盾心理具有现代意义和时代特征,基于这种背景家园共育的重要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确认。通过家庭、社区和幼儿园的共同努力,幼儿可以接触更多的社会人士、环境和知识,更有可能开阔眼界和认知,拥有更多理性思维逻辑和独立思考能力,找到学习和自我、外在环境和内心需求之间的平衡点。

二、绘本在家园共育方面的桥梁意义

(一)绘本的定义

绘本最早是以一种文化舶来品的形式出现的,它在外国已经有了多年的发展历史,形成了图文合奏的独特样式,无论在艺术价值、教育内涵还是市场接受度上都趋于成熟与完善。随着近几年绘本传入我国,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开始认识到这种材料的优越性,开始将其运用于启蒙指导中,取得了不俗的成果。作为一种以图片为主、文字为辅,讲述动人故事的儿童文学体裁,绘本具有丰富的教育价值,在中国幼儿教育中的地位愈加显现,形成了融合中华文化和教育背景的靓丽风景线。

(二)家园共育缺乏桥梁性的典型弊端

家园共育是一种理想化的教育状态,它既有必要性和重要性,在可行性上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其中,缺乏桥梁性是最主要的问题。虽然现代网络科技发达,教师和家长已经可以运用微信、QQ、家校通、微博等通讯软件进行实时沟通,但沟通的本质没有改变,仍然取决于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如果没有一个特定的纽带将家庭和幼儿园进行深度连接和捆绑,双方(尤其是家长)容易处于疲于应付、没话找话聊、缺乏正向沟通的意愿和技巧等尴尬局面。教育需要桥梁,就像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需要桥梁一样。桥梁的缺乏让双方找不到合适的、固定的契机开启幼儿话题,也降低了各自对家园联系重要性的认知,削弱了沟通热情,家园共育沦为形式主义窠臼。这既是对教育者时间和精力的浪费,也对幼儿的成长没有实际贡献,得不偿失。实际上,家园共育能帮助教师和家长发现幼儿潜在的诸多问题,做出及时疏导,在教育理念和方针上做出正确调整,对幼儿成长的作用是远超想象的,桥梁的寻找和构建迫在眉睫。

(三)绘本的桥梁意义

经过多年教学实践,笔者总结出家园共育桥梁工具必须具备的几点性质:一是方便性。如果是大件可移动性较差的玩具和教具,如沙坑、多媒体教具、秋千、跷跷板、游泳池等,幼儿一般只能在幼儿园进行集中性使用、学习和玩耍,到了家庭中实践行为便会中断,他们只能凭借零星的记忆向家长阐述游玩过程和收获,对知识记忆和情绪印象的巩固、深化是缺失的。二是教育性。桥梁工具必须和家园共育具有根本的教育目标。三是乐趣性。任何幼儿教育工具都必须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为核心设计初衷,不能本末倒置,失去乐趣性,降低幼儿对学习的本质热情。四是长期性。家园共育是一个长期的教育过程,桥梁工具需要具备相应的属性,能长时间维持幼儿的注意力、精力、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等指标。绘本是综合满足以上条件的最佳工具,它一般轻盈、便于拿取,幼儿在学校和家中都能在任意时间和地点进行翻阅。它兼具艺术性、文学性和教育性,一般通过讲述某个精彩纷呈的故事为幼儿呈现特定的道理,能让幼儿不知不觉掌握知识。它包含趣味横生的插画、引人入胜的情节、特点鲜明的人物,和幼儿最爱看的动画片一样具有不可抗拒的魅力。同时,它包含最广阔的题材,涵盖幼儿园教育五大领域(健康、科学、艺术、语言、社会),故事情节、角色类型、创作风格、画面特点、叙事要领、创作背景、知识类型等千变万化,并且素材库非常丰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教师和家长根本不用担心绘本的使用周期趕不上家园共育周期。基于以上特征,绘本在家园联动中的桥梁意义受到了诸多教育专家的肯定。

三、将绘本作为桥梁科学实现家园共育的策略

(一)精心挑选绘本

教师和家长对绘本的挑选至关重要,根据不同的学情、教学目标、课程情况,挑选的侧重点和要点也会相应发生改变,以下是笔者总结的基于家园共育的绘本挑选策略。

首先,对目的性阅读和随机性阅读的区分至关重要。随机性阅读,指的是以兴趣培养为主的共育模式,教师和家长只需为幼儿设立专门的阅读情境,包括柔软的沙发、适宜的灯光或自然光、丰富的书目、高度适中的凳子和桌子等,旨在让幼儿通过自主选择书籍材料提升学习乐趣。目的性阅读,指的是以能力培养为主的共育模式,教师和家长需要结合特定培养目标(如劳动意识、手工能力、艺术能力、科学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能力等)精心挑选绘本,让幼儿有的放矢地进行阅读学习。

其次,幼儿的年龄阶段是选择的重要条件。小班幼儿以兴趣激发为主要目标,适合《乐乐趣猜猜看系列》《小袋袋系列》《超级变变变系列》《小熊宝宝系列》《鼠小弟系列》等趣味性略大于知识性、以阅读兴趣培养为主的绘本。中班幼儿以兴趣和能力培养的深度融合为主要目标,适合《小人鱼》《拇指姑娘》《14只老鼠去春游》《小刺猬的项链》《阿罗有只彩色笔》《别再捉弄人》《根本就不脏嘛》《糟糕的头发》《云娃娃》等将兴趣培养和指定能力培养(学习能力、鉴赏水平、绘画意识、道德素养、情感水平、分析能力等)有机结合的绘本。大班幼儿以幼小衔接为主要目标,适合《我要救出贝里奥》《不!我不喜欢被欺负》《如果我不去上学》《我的名字克丽桑丝美美菊花》《去上学的路上》《傻鹅皮杜妮》《他们都看见了一只猫》等以情绪和挫折教育、社交礼仪培养、规矩习惯养成、环境适应等为主题的绘本。

最后,根据家园共育情况选择绘本是根本。有的幼儿在学校和家中的表现迥然不同,可以选择《大卫上学去》《大卫,不可以》两本绘本进行对比点拨,让其知道校园生活和家庭生活的区别。有的幼儿特别注重和教师的情感,家长可以选择《尼尔森老师不见了!》《怪老师和尖帽子》《老师和怪熊园的熊》《星星班的蚂蚁老师》 等主人公是教师的绘本,以便深化师生感情,制定相应的家校合作策略。有的幼儿对家庭特别依赖,并且具有某种特殊的情感,教师可以选择《我爸爸》《我妈妈》《团圆》《爺爷一定有办法》《外婆的蓝色铁皮柜轮椅》等家庭题材绘本,挖掘幼儿内心深处对家长复杂矛盾的感情,以便提升亲子情感,设计共同的情感教育目标。

(二)选择教育模式

家园共育具有某些基本模型,包括补白型、巩固型和反衬型。家长要根据教师的反馈和幼儿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教育模式,配合幼儿园的工作,达到最佳教育效果。

补白型共育模式是最基础的联动方式。教师在幼儿园内通常会布置一些任务,如手工、种植、绘画、游戏等,家长可以通过询问幼儿的一日生活对教育效果进行延伸,补充园所未能实现的教育指导。例如,教师基于绘本《小蓝和小黄》开展美育活动,让幼儿通过临摹蓝色、黄色等色彩的融合和分离提升艺术技巧和感受力,但并未展开详细评价和展览活动。家长可以在家中鼓励幼儿点评自己和他人的作品,将相关资料和探讨结果在班级内进行展示,和校园教育形成互文关系。通过教育补白,幼儿园启蒙效果可以得到拓展延伸,最大程度为幼儿编制一个完整的教育同心圆。

巩固型共育模式的核心是重复和深化。幼儿好奇心和探索欲都很强,瞬时记忆能力优秀,但持续记忆意识和能力不足。幼儿园教育内容较为全面,如果家长不及时做出巩固,幼儿的知识印象将不能得到深化,不利于持久的学习循环。例如,教师基于绘本《花婆婆》开展鲁冰花种植活动,一些幼儿进行基本的播种步骤和对种植的思考,在校园内表现优良,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容易遗忘相关感受。家长可以在家中也放置一本《花婆婆》,鼓励幼儿将拍摄的种子发芽和开花照片贴到墙上,讲述自己和鲁冰花之间的故事,提升对活动的情绪记忆和思考深度。通过教育巩固,幼儿园教育目标可以得到有效强调,幼儿能最大限度理解教师活动的侧重点和设计目标,培养自主思维逻辑。

反衬型共育模式是一种进阶型指导方式,需要慎用。一般而言,幼儿的思辨能力较弱,他们习惯聆听家长和幼儿园相对一致的教诲。基于这种心理特点,家园教育思想需要尽可能保持趋同。适当的不协调反而有利于幼儿产生自主思考意识,消解一部分权威意识,让独立思想得到部分觉醒,但又不至于完全丧失自信心和师长的公信力。使用这种共育策略之前,教师和家长一定要做好协商,把握好教育尺度,以幼儿的心理特征、性格特点和成长发育条件为教育基础。例如,教师以绘本《三只小猪的真实故事》为例进行简单的故事讲述大会,侧重于将小猪放在受害者的角度进行叙述。家长在家庭阅读时间可以反其道而行之,以大灰狼的视角展开讲述,将小猪放在一个中立的位置,引发幼儿的深层次疑问。家长需要及时提出问题,抽丝剥茧地引导幼儿产生自我疑问,逐渐懂得绘本叙述的迷惑性和不同角色视角、立场的存在,并将这种困惑和感受分享给教师和同学,激发集体讨论。通过反衬类型的教育方式,幼儿能提升质疑能力和批判精神,实现曲折回环式发展。

(三)开展教育评价

教育评价事关幼儿学习自信的建立及正确自我认知的确立。在健康的家园共育模式下,教师和家长的评价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一致的鼓励性。双方都要以鼓励、肯定、认可为主要评价方式。例如,幼儿认为绘本《光》中的小女孩非常勇敢、有创意,教师可以表扬幼儿有观察力,家长可以评价幼儿具备和小女孩一样的优点。二是不同的侧重性。教师和家长的评价应保持细节差异,避免幼儿迷失在趋同的评价中,逐渐丧失自我判断力。例如,幼儿阅读《猜猜我有多爱你》后认为这是一本将数学知识和亲情主题结合得很巧妙的绘本。教师可以从数学学习的理性角度评价其具有学科观察力,家长可以选取较为感性的角度评价其能将作者的创作思想进行拆解,具有对爱的深层次理解。三是强烈的交流性。教师和家长的评价对幼儿来说不是孤立的,幼儿潜意识里会通过评价的相同之处和差异进行个人反思和理性思考,教师和家长要注重评价的流动性和互动性。例如,幼儿在家中和幼儿园内阅读绘本《疯狂星期二》时具有不同的特点,或兴奋活泼、思维敏捷,或沉稳安静、沉迷思考。家长可以向教师反馈其具有两面性,在学校里可以激发表达热情和表现欲,教师可以向家长反馈其外冷内热,在家里可以通过绘画、写作等方式挖掘内心更深的想法。通过基于绘本阅读的不同教育评价模式,幼儿评价体系得以更健全、科学和专业。

四、结语

家园共育是时代发展和幼儿教育进步的必然趋势。如何将绘本作为桥梁科学实现家园共育,值得教师和家长共同思考,制定专业的融合策略,助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进步。

猜你喜欢
共育家园绘本
将大自然带进室内的家园
家园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寻找失落的家园
绘本
家校社共育,推动“双减”有效落地
绘本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绘本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