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东阳竹编的国际化传播

2024-05-16 05:14单怡妍王一喆宋宇纯
中华手工 2024年2期
关键词:竹编东阳技艺

单怡妍 王一喆 宋宇纯

东阳竹编作为浙江省金华市东阳市当地传统工艺美术的两朵奇葩之_,凭借其精湛的手工技艺与深厚的历史传承,于2008年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在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享有一定盛誉。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层面积极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东阳竹编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国际舞台上。本文围绕东阳竹编的国际化传播展开,并提出可供参考的解决方式,助推东阳竹编在国际上进一步大放异彩。

一、东阳竹编国际化输出的创新成果

(一)东阳竹编创新跨界传播渠道

2019年5月,由东阳竹编浙江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何红兵设计制作的东阳竹编版“鸟巢”出现在浙江省杭州市湖滨银泰in77A區。这座“鸟巢”高4.5米、占地约38平方米,“虽然它面积不大,但在东阳竹编营造史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何红兵在展览现场如此解释,它是东阳竹编从装饰转向现代营造的一次实验,整体使用原竹架构,并以榫卯结构固定。“鸟巢”内还摆满了琳琅满目的竹编作品,其中一只采用300多块竹编花板构成的“七彩神鹿”尤为引人注目,其选用的“红配绿”的撞色风格很有“古驰”味道,使这件作品跟湖滨银泰建筑整体的雅典时尚形象十分契合,充满时尚感,表现出国际范。

如果说这次仅仅是东阳竹编对“国际化”的浅尝辄止,那么2022年9月,东阳竹编以创新的设计首次在北京国际时装周这一国际时尚舞台上的亮相就是一次真正的转型了o此次展出的作品出自东阳竹编手艺人胡超飞之手,她突破竹编材料多为原色、棕色或黑色的传统设计,巧用三原色的色阶原理,让竹编呈现出自然的渐变色彩。同时造型上参考传统的“口金包”样式,使得这件竹编手提包与中式传统服装的复古气质非常匹配。

从这两个案例可见,东阳竹编制品通过大胆的设计创新、跨界传播,让大众看到了竹编更多元化的表现力。同时,也让海内外观众看到了中国手艺人、设计师的无限创造力。这种时尚与传统的完美结合不仅体现了手艺人对东阳竹编这一传统文化的尊重,也展现了他们对时尚潮流的敏锐洞察力。例如,“七彩神鹿”将中国古典文化里常见的“鹿”元素跟国际奢侈品牌“古驰”的时尚元素相结合,借助“古驰”这一更具话题性、传播性的国际大牌,以及“鹿”这一带有吉祥寓意的文化载体,让东阳竹编传播得更远,为更多人所接受。而东阳竹编无论是在国际时尚舞台上的亮相,还是与“古驰”这一国际时尚大牌的梦幻联动,都展现出其跟现代时尚相结合的探索和突破。在这个过程中,时尚与传统的碰撞,工艺与设计的融合,促使手艺人探索东阳竹编的更多可能性。而且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精湛的手工技艺不仅吸引了国际观众的目光,在国际上获得了高度认可,更重要的是,东阳竹编工艺大师们的精湛技艺和创新精神让海内外观众感受到了中国传统工艺文化的魅力。

(二)东阳竹编创新文化交流通道

2016年,在G20峰会的主会场会议厅、萧山机场专用候机楼、杭州楼外楼饭店等重要场所,展出了《和平鸟》等精美的竹编作品。这些出现在各个重要场所的竹编作品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元素予以创新,作品设计既契合场景,又展示出东阳竹编在近年来的创新发展,受到了G20峰会筹委会的一致好评。2021年7月,义乌机场又打造出了一个富有东方意境的生活美学空间,里面展出了《红船》等多件围绕“抗疫”“建党百年”主题而创作的竹编作品。

近年来,东阳竹编作为中国传统工艺的杰出代表,在文化展示与交流上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东阳竹编在保持传统技艺的同时,不断挖掘国内外审美和创意元素,创新国际文化交流通道。当下,东阳竹编创新国际文化交流通道主要展现在展览空间、展示作品和大型活动3个方面。首先,在展览空间方面,东阳竹编借助机场、全球性会议活动等这样的“国际交流通道”,增加东阳竹编在外国友人面前的曝光度,提升其影响力。尤其是在义乌机场展览中,东阳竹编打造的富有东方意境的生活美学空间,为国内外游客提供了-一场沉浸式的文化体验,也让“东阳竹编”这张亮丽的名片变得更加“国际化”“时尚范”。其次,在展示作品方面,东阳竹编以“抗疫”“建党百年”“红船”等这样具有全国甚至全球影响力的活动或器物为作品创作主题或载体,借助载体传播东阳竹编文化,从而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例如,《和平鸟》《红船》都是东阳竹编大师将传统的编织技艺与国内外审美文化相结合,前者寄寓了世界人民希望和平的共同心愿,后者则是中国革命、建党精神的象征。东阳竹编通过这些与中华民族的、具有较高国际关注度的及符合国际审美文化的主题和元素相结合,展现了中国传统工艺与特色文化元素相结合的魅力。第三,在大型活动方面,通过具有国际影响力的G20峰会,不仅打开了东阳竹编国际化传播通道,也加深了国际间的文化理解与友谊。未来,东阳竹编所在的浙江省金华市东阳市还可通过这些国际化窗口输出更多竹编作品,为国内外观众展现更精彩的东阳竹编技艺,让大众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东阳竹编的国际化传播方式有待提升

(一)通过数字博物馆缩短国际传播距离

当下,随着数字化建设的加快,数字博物馆已经成为当下各地博物馆的发展趋势。数字博物馆是将现实中的博物馆内景或展品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立体显示技术等数字媒体技术呈现在互联网上的博物馆形式,如故宫博物院的“数字文物库”、敦煌研究院的“数字敦煌”资源库、浙江省博物馆官网的“3D文物”板块等。通过数字博物馆可以比较完整地复刻线下实体博物馆的内容,同时为观众提供全新的观展体验,让观众在虚拟的展馆中获得不一样的沉浸式感受,可以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更好地观赏各种展品,了解展品背后的文化,提升观众的学习效率和效果,这是线下博物馆难以做到的。例如,在故宫博物院的“数字文物库”,不仅可以通过三维动态图景看到博物院内部的空间布局、各种展品,还能通过辅助功能看到展品的文字解读,增加阅读感和知识储备。同时,还能通过对文字解读中疑难问题的及时查询,进一步加深理解和知识拓展。

目前在中国木雕博物馆内依托东阳竹编设置有“国竹工艺”专题展厅,尽管其展馆周围设置了游戏、影片、动画等增加互动性的趣味活动,也从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东阳竹编的亲和力与美感,但在当下对于东阳竹编的传播还远远不够,需要通过数字化提升传播力、科技感、互动性,需要向故宫、敦煌莫高窟等博物院或博物馆学习,通过数字化将展品、制作工艺等进行全方位展示,让观众看到中国传统工艺中的精湛技艺,在记录、保存技艺的同时,也促进了技艺传承。此外,要达到国际化传播,还需要学习故宫博物院中英文双语种数字化解读,进一步扩大海外受众群体,助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因此,创建东阳竹编数字化博物馆具有双重意义。—方面,通过数字化增强观众沉浸式体验感,将东阳竹编的文化传承及编制流程更加生动细致地展现出来,让观众在感受到东阳竹编魅力的同时,使东阳竹编文化得以有效传播,促进东阳竹编的技艺传承和文化科普;另—方面,数字化博物馆有利于观众通过线上观赏东阳竹编工艺品或学习竹编技艺。尤其对于海外受众而言,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搭建的这一“云展”平台,使东阳竹编文化突破地域限制,缩短传播距离,扩大传播范围,让海外受众也能欣赏到精湛的东阳竹编技艺,提升其国际影响力。

(二)借助微视频改善国际传播效果

在东阳竹编的传统传播方式中,由于单一的传播方式和传播人才的匮乏,使东阳竹编几乎还停留在“平面”传播层面。而面对新时代多元媒介融合发展趋势,大众已逐渐养成了碎片化阅读的习惯,不少传播者通过创作与提炼剧情再結合短视频的方式,让受众利用碎片化时间了解、学习各种文化知识。因此,可以借助微视频的传播方式打破传统传播方式对时空的限制。例如,近几年在网上广受热捧的“李子柒”就是一个值得学习的案例。在她的视频记录中,出现了织布、刺绣、染布、制墨、酿酒等中国传统技艺,以及种花、做美食、打造家具等传统的生活方式,再辅以优美的构图与文字,用最传统、最自然、最接地气的田园生活给观众带来了一幅世外桃源的生活图景,引发了大众强烈的情感共鸣。这个案例不仅让中国传统文化被更多人了解,更让海外观众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甚至还被不少海外“博主”作为教材学习,出现了不少“山寨版李子柒”。因此,微视频不失为一种传播东阳竹编文化的重要输出形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东阳竹编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不仅蕴含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民间文化,还体现了中国匠人心灵手巧的手造智慧,正是“讲好中国故事”的优秀素材。因此,借助微视频这一形式,可以从中提炼出更多更细的主题,从而让每一次传播都能聚焦到一个传播点,以达到更好的叙事效果。这不仅拓宽了东阳竹编工艺文化国际传播的路径,提升海外受众对东阳竹编的了解,也有利于东阳竹编跟其他文化的互动交流,促使其不断发展创新、丰富自身的文化内涵,增加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当下,尽管东阳竹编工艺文化在国际化输出方面已经取得了不少创新成果,却仍有很大发展空间。坚持东阳竹编工艺文化国际化的创意输出,提高国内外大众对东阳竹编技艺及其文化的认知,最终形成东阳竹编工艺文化国际化输出的文化品牌,让东阳竹编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

猜你喜欢
竹编东阳技艺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穿花系列竹编花器
竹编在室内隔断中的应用
竹编艺人
1500m2竹编人文艺术,隐于自然的轻灵简雅!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人大代表约见制度的东阳实践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技艺并举 厚积薄发
Underestimation of Oceanic Warm Cloud Occurrences by the Cloud Profiling Radar Aboard CloudS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