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续极繁

2024-05-16 18:23彭一
中华手工 2024年2期
关键词:德斯皮埃尔洛夫

彭一

“极繁”是一种艺术风格,它源于17至18世纪的法国和意大利,主张在造物的过程中运用丰富的材料与装饰元素,如复杂的线条、缤纷的图案、细腻的纹理等,让作品给人既复杂又精致的感觉。直至二十世纪60年代,美国艺术家加里·斯蒂芬(Gary Stephan)提出了“极繁主义”的理念,并受到无数创作者们的青睐。

放眼世界各地的手工艺,不少创作者们似乎也将这一理念贯穿于作品、场景与项目的塑造之中。从几个世纪前欧洲建筑风格的极繁,到今天手工艺创作者们通过以作品展现材料、工艺、视觉的极繁,这一风格历经时间洗礼,仍熠熠生辉。同时,极繁主义也给当代的艺术家们提供了创作的方向。

如今,每个国家都有“极繁主义”的手工艺存在,诸如中国的花丝镶嵌、珐琅艺术,不妨我们将视野放至更多国家,了解当下的手艺人正在通过哪些方式表达极繁。他们或许正在用趣味满满、形制丰富的器物为生活添彩,又或许专注于工艺细节,致力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许许多多力求極致、讲究细节、重视人文的创作者们正在以个性化、差异化的方式,表达着内心的丰富以及对手工艺的热爱。

手造面具,狂欢出彩

戴拉·贝纳维德斯(Dayra Benavides)

国家:哥伦比亚

工艺:服饰面具制作

在一年一度的哥伦比亚西南地区帕斯托的“黑白狂欢节”中,装饰面具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不仅极大地烘托了节日氛围,更成为人们表达自我,又充满神秘感的重要工具。在狂欢节期间,人们戴上各式各样的手工面具,身着华丽服饰,沿着街道欢歌舞蹈,这一活动消除了贫富与阶级的差异,男女老少皆沉浸其中,感受不同的乐趣。

戴拉·贝纳维德斯(Dayra Benavides)是一名面具艺术家,2014年,她创作并佩戴自己的第一款手工面具《冬至庆典》作为舞者,参与了哥伦比亚盛大的城市狂欢节。9个小时的狂欢,让贝纳维德斯看到不同风格、不同配色的面具,也惊叹于手工艺为这个节日所带来的能量。也正是因为华丽的服饰面具,让贝纳维德斯获得当年狂欢节中的最佳人物表演奖,而她也是哥伦比亚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该奖的女性。

自2015年以来,她又连续多年获得“黑白狂欢节”服装大赛冠军,她创作的手工面具不仅烘托了节日氛围,更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在今年年初,贝纳维德斯与家人们共同创作了新的面具作品《团结之花(西班牙语:La flor de minga)》,并由4名穿着华丽服装的女士进行演绎。在哥伦比亚,“Minga”一词通常指的是人们共同参与的活动,寓意团结与互助。这件作品也是为数不多、与家庭成员们共建的项目,她的母亲与姐妹们也因一点一滴的创作而备感快乐。

在她的众多作品中,《瓜纳纳(西班牙语:The Guanena)》讲述了一段关于温暖的亲情故事。贝纳维德斯第一次使用来自先辈种植及留下的植物颜料。作品希望向她的长辈与姐妹致敬,在日日夜夜的手工艺创作中,她们给予贝纳维德斯精神与现实的支持与协助。

“面具背后所凝聚的创意往往是复杂的,这也正是我所理解的手工艺的‘丰富性之一。”贝纳维德斯手工面具的特点,有着缤纷的色彩。创作的灵感通常来源于日常生活的经历——音乐、舞蹈、书籍,甚至某一时刻的情绪与感受。值得一提的是,受安第斯风格的影响,精致的羽毛是她非常青睐的创作元素。

面具的选材与工艺颇为讲究,它们大多源于哥伦比亚当地的传统工艺,如在天然纸张中加人大漆、羊毛,甚至以毛毡、刺绣等方式制作面具,环环相扣的技巧自然而然地展现出手工艺的细节之美。如今,贝纳维德斯对面具进行了改良与创新。(以往,哥伦比亚大型的狂欢节中,手工面具往往有着较大的面积和重量,若长期佩戴大面具,一方面会对面部造成一定的压力,另一方面也略显笨重。)基于长期的观察,贝纳维德斯创作了“光面具”,这种面具的质量较轻,在阳光的照耀下,面具的轮廓更加清晰,人物面部的棱角亦更加分明,从而让每一个佩戴者能更加灵动、舒展地享受狂欢节的喜悦。

每年,哥伦比亚盛大的狂欢节似乎就是“极繁主义”的再现,而为了让节日凸显当地的人文风情,手工艺元素是需要重点突出的。为节日而创作的手艺人们往往需提前数月甚至数年准备节日道具。在贝纳维德斯看来,手工艺的“极繁”除了材料与色彩之外,时光的淬炼不可或缺。正如当下的人们渴望短时间内完成创作,但容易忽略细水长流的学艺、悟艺过程。“手工艺创作是一个‘复杂的宇宙,哥伦比亚优秀的手艺人在细节与设计的处理上皆通过长时间的冥想,并沿袭了前哥伦布时期和巴洛克时期对复杂彩绘图案的理解,那些温暖的、明亮的纹理也融合其中,而这些元素的集合往往能在狂欢节上吸引观者的瞩目。”

当下,哥伦比亚许许多多的社会团体逐渐对手工艺赋予了极大的关照,艺术院校也相继开展多元化的手工艺专业课程,这对当地的艺术家与手工艺人而言,是可贵、友爱的传承方式。“爱,是我每天醒来的动力,我通过一双手,来保护、丰富、创新我们的传统工艺,同时传递来自这个民族的热爱。”针线、颜料、羽毛、辅材相互搭配,亲友的悉心参与,20余年面具服装的创作生涯,让贝纳维德斯构建起了一个极为丰富的作品库,她的手工艺创作已然成为哥伦比亚的一道靓丽风景。

重视细节,只因肌理美

诺迪尔·拉苏洛夫(Nodir Rasulov)

国家:乌兹别克斯坦

工艺:金线刺绣

诺迪尔·拉苏洛夫(Nodir Rasulov)是一位来自乌兹别克斯坦的手艺人,在近40年的时间里,他专注于“刺绣”。出生于工匠世家的他,其父亲是一名专业的木雕师,母亲和姐妹擅长编织工艺。

金线刺绣是一项充满复杂性的手工艺,拉苏洛夫通常用纯银和镀金线作为乌兹别克斯坦服装的装饰元素。时至今日,当地的服饰制作逐渐转变为以机绣为主的批量生产,价格较低。而这一市场趋势也并没有阻挡拉苏洛夫进行专业的手工刺绣,“因为追求艺术与设计的客群,同样会为兼具匠心与温度的作品埋单”。

金线刺绣,是一种极为复杂的手工艺,对面料、绣线、针法、色彩搭配有着较高的要求。创作一件服饰作品,拉苏洛夫通常使用丝绒材料,即人们常说的欧根纱。镀金、镀银的绣线是作品的主角。在不同尺寸、不同型号的剪刀与细针的辅助之下,它们成为当地人年年推崇的手工艺品。当地的许多裁缝大多不会在纸张或布料上绘制图案与纹样,所以制作的成品仅满足于日常穿着,而少了一些灵气与创意。

而这也是拉苏洛夫近年来逐渐突破的难点,制作一件金线刺绣作品,他需要在脑海里构思作品形态,在布上描绘、切割图案,并采用缎纹绣和杂纹绣相结合的方式为服装凸显刺绣纹理。“缎纹绣,也被称为排绣,主要特点是整齐、均匀且圆润。在绣制过程中,绣线以横排的方式呈现,这种排列方式使得缎纹绣在绣制叶片等细节时,可以在中间分开,形成斜针的倒‘人字形,或者中间针迹相互交叉的形式;杂纹绣则是大量运用镀金线进行装饰。”两者结合的难度在于机器缝制,无论是常规服饰作品还是微型装饰作品,过程讲究细致。许多刺绣师不太能够掌握金线刺绣的种种技巧,所以除了自身创作之外,拉苏洛夫会接到来自于同行的刺绣订单。

而拉苏洛夫对于手工艺事业的憧憬与执念,也历经了波浪起伏的心路历程:“接触刺绣之初,当我在家帮助母亲刺绣小样时,我会悄悄地把作品藏起来,不让哥哥们看到,担心被打趣这是‘女性的手艺。”而拉苏洛夫的母亲告诉他:“如果你想要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刺绣大师,就把第一件作品扔进河里,既是当作怀念,亦是要求自己更好地出发。”而后,在兄妹的支持与母亲的激励下,拉苏洛夫更有信心专注于自己的兴趣。

“虽然,手工刺绣领域不乏一部分创作群体以简单的工艺绣制作品,但在欧洲乃至其他国家,刺绣艺术已经走向了复杂、精致的阶段,宝石或半宝石等材料同样用于刺绣。”在极简与极繁的“磁极”中,拉苏洛夫更青睐于后者,在他看来,丰富的构图与难度较高的刺绣方式才能撼动人心。

如今,在乌兹别克斯坦城市布哈拉等其他地区的重要节庆活动中,人们会穿着金线刺绣服装;家居用品如窗帘、沙发、椅子等也会大量地使用金线刺绣工艺。“所以,金线刺绣在乌兹别克斯坦不会消逝,它们会在从业者们的努力下,留存于这个民族,这个时代。”

跨越时间,为极致而创

皮埃尔·萨拉格纳克(Pierre Salagnac)

国家:法国

工艺:金属雕刻

plerra-SaIagnaC.COm

皮埃尔·萨拉格纳克(Pierre Salagnac)的雕刻工作室位于法国巴黎,在一座路易十三年代的建筑中,木工机器的嗡嗡声和富有节律的敲击声让这里充满了浓郁的手工艺气息。皮埃尔格外珍惜现有的工作室:一楼由橡木构筑起的空间虽不宽敞,却很明亮;墙边的大条桌是他的工作台,大型雕刻在这里进行;一旁的铜质车床让他可以塑造所有的圆柱形零件。工作室内还有喷灯与焊锡台等专业设备。位于空间中心、看似简约的方桌用于雕刻。整个空间内,锤、蜡、铜锈产品、不同规格的刷子等辅助工具遍布其中……正是这间充满历史感的工作室,激发了他无限的创造力。

皮埃尔的作品不仅仅是一件器物,而是经过打磨的艺术创作。“我的雕刻作品就像在讲述手艺人的所见所闻,以及展现引人深思的工艺元素。”他的盆栽银杏有着精细的结构与复杂的工艺。为了寻找并展现材料中隐藏的形状,皮埃尔将一整块黄铜进行打磨,并在成品制作的过程中,不断调整、改变枝干的形态,以及找到合适的曲線及倾斜度。至于树叶,他往往先雕刻出模型,然后逐一复制样本,最终将树叶拧在盆景的树枝末尾,便于人们灵活地拆卸。最后以镀金的方式,赋予120多片“黄铜树叶”一抹抹迷人的金色。

《五月花盆景(Mayflore Bonsai)》是皮埃尔迄今为止创作的最大的雕塑作品,它高约1米,拥有480片纯铜手工制作的“叶子”,树干由实心黄铜雕刻而成。作品耗时450个小时。它是皮埃尔创作生涯中尤为重要的存在。“大自然创造了美,人们会被丰富与细腻的事物所感动。万事万物也好比一位位良师,指导手艺人的创作,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时代。如果几百年之后,我们的下一代能在博物馆里看到我们的作品,我希望他们能感受到每一位手艺人的思考与付出。”

而在皮埃尔的创作生涯中,传承人太少是他面临的难题,仅凭一己之力,很难让本就对雕刻工艺了解甚少的公众参与到创作中来。但皮埃尔仍凭借对手工艺的热爱,推动工艺的延续,他希望雕刻工艺也能与较为热门的陶瓷、漆器等门类齐头并进。近年来,孩子们的参与,给予了他极大的信心。

皮埃尔的两个儿子路易斯·萨拉格纳克(Louis Salagnac)、埃利奥特·萨拉格纳克(Elliot Salagnac)正在延续他的事业,他们在皮埃尔的指导下雕刻小样,高度的热情与全心的投入让他感动且欣慰。如今,父子们的每一件成品,通过社交媒体进行展示、分享,以期让更多人了解到传统工艺的魅力。

在皮埃尔看来,手工艺创作需要长期的实践与高度的责任,这是一个艰苦的过程,需要创作者们一丝不苟的态度、对细节的关注以及对艺术的热爱。因此在他看来,能够创造出精致的器物不仅是一种成就,更是一种荣誉,一种骄傲。

而极繁主义,似乎早已贯穿于这座城市。“无论是卢浮宫,还是凡尔赛宫,建筑中所留存的手工艺痕迹穿越时代,在今天愈发迷人。我们见证了先人追求卓越的造物精神。而这种极致,就是一种极繁的表达。”手工艺所蕴含的丰富性,体现于当代不同的手工艺类别中。“拥抱‘极繁,才能在保证延续传统时,让更多人重塑传统”。

时至今日,皮埃尔已创作30多件雕刻盆景,每一件都独一无二。

他所追求的“极繁主义”是在为作品融入复杂性的同时,超越单纯的产品制作,直面艺术。每当他拿起工具,面对大量的材料,以深度专注的状态进行创作时,时间似乎暂停了。“那些容易被忽视的细节,虽然微妙,但仍有助于唤醒体验者的感官,让他们欣赏到美的极致。”皮埃尔的作品在几十年后仍可进行拆卸、翻新与上色,仿佛拥有生命。同样的,一个经过良好维护的盆景作品甚至可以跨越世纪,良好的精细程度、光线在树叶上透出的浅浅光泽释放出别具一格的美。

“在一个被颂扬‘一切都在当下的时代,我们并不希望看到手工艺的消失,这种‘对立之外,手工艺传达了新的价值观——关于极致、丰富与永恒。”也正是因为看到了手工艺的深刻本质,让皮埃尔不断拓展当代雕刻工艺的可能性。而在不断发现、总结的过程中,皮埃尔也意识到自己以及这个领域的同行们,已经在这个时代精进了。也许,这就是手工艺的力量所在——在“极繁”中进化,从而对抗时间。

猜你喜欢
德斯皮埃尔洛夫
世界著名小镇克鲁姆洛夫
全球的孩子们,早上好
不能左转
耀眼的清晰——皮埃尔·彭贡潘
用三个公式全面、完整地解决欧德斯猜想
皮埃尔摘月亮(下)
皮埃尔摘月亮(上)
皮埃尔摘月亮(上)
浪漫鼠德斯佩罗:小老鼠大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