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筷筒

2024-05-16 18:23杜晓波
中华手工 2024年2期
关键词:窑工筷子材质

杜晓波

筷筒,顾名思义,就是盛放筷子的容器,专为筷子而生,是家家户户厨房都少不了的必备之物。但随着时代发展,新材料、新设计的出现,以及人们的饮食习惯、家庭结构、餐具类型等变化,让传统筷筒逐渐淡出了大众的视线。取而代之的,是塑料、不锈钢、合金等新材料从工业流水线生产出来的千篇一律的筷子收纳盒。因此,传统筷筒成为一种带有历史记忆的藏品。

对于传统筷筒的记忆,大多停留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之前出生的人,那时的筷筒,有木材、竹材、砖雕、陶瓷等材质,也有方形、圆筒、心形等形制,装饰上既有黑白的文字书法,也有彩色的绘画……可谓五花八门、异彩纷呈。这点可从浙江地区大大小小的筷筒收藏馆可见一斑。

在浙江,筷筒多被称为“箸笼”,在陪伴民众劳动或生活中,民间产生了“筷子筷子,快快生子”“筷长筷长,快长快长”等吉祥语,并衍生出多元丰富的浙江筷俗,蕴含着各个时代的民众对美好生活的淳朴希望。从材质上看,因为竹木等材质有变质发霉、易变形破损、不易清洁等弊端,而陶瓷材质具有坚固、易清洗、造形多变、不发霉变色等优点,故旧时浙江地区以陶瓷材质最为多见,通常为藏青、赭黄等色调的陶筒、乳白的瓷筒及青灰色调的瓦窑筒。由于陶瓷筷筒多产自民窑,出自民间窑工之手,在设计制作上,虽谈不上精致、高贵,却也朴拙耐看。且由于出自不同窑工之手,经过窑工的自由发挥,也不乏个性十足、丰富多彩的特点。民国时期,在浙江一带以嘉兴市嘉善县干窑镇所烧制的陶瓷筷筒最为多见,流行于杭嘉湖平原一带——含嘉兴市全市、湖州市大部分以及杭州市东北部。

从造形上看,可分为圆筒、扁圆、倒梯、扇形等形制;按插孔数量,有单筒、双筒之分;按筒体结构,又分为四面板状、圆筒状、篓状。此外,还有是否施釉、有无镂空、有无字画、阴刻或阳刻等区别。在这些形形色色的陶瓷筷筒中,又以饰字筷筒尤为出彩。创作者将希望或祝愿浓缩成寥寥数语刻画在筷筒上。字里行间讲的虽是浙江民俗风隋,道的却是中华传统文化。饰字以摹写并盛赞竹与筷的内容最为常见,既彰显家庭日用品的特性,也引导受众品味江南特色美食,表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窑工作为饰字作者,文化程度和文学水平普遍不高,却擅于“创作”吉祥短句或对联,且饰字多以楷书、行书为主。在窑工的创作下,图文挥毫有范,或结构严谨、高华庄重,或线条欹斜、雄浑劲健抑或潇洒飘逸。同时,配合自创的万古长青、安定团结、如松之茂等吉祥短语和人物、神祗、花鸟、山水、花卉等吉祥图案,不仅营造出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氛围,且具有较高的传统书画欣赏价值。

在吉祥用语方面,浙东、浙北地区还流行一种祈愿家庭兴旺、其乐融融的相对固定的饰字格式,即“笼×千×筷(箸或竹),家×五百丁”,如“笼里千只筷,家有五百丁”“笼内千千竹,家有五百丁”“笼插千竿竹,家有五百丁”“笼插千根箸,家藏五百丁”等。而且其中错字别字特别多,如“插”写成“擦”,“丁”写成“顶”,“笼”写成“龙”或“拢”。此外还有“凤戏茂(牡)丹”之类的错误。虽然体现了窑工们知识匮乏的一面,但这也是民间手工艺最真实的状态。

因为传统筷子多为竹子制成,而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赋予了诸多深刻含义,如有气节、节节高、积极向上、正直、不屈不挠等。故筷筒上表现筷子的造形及品性的诗词也颇为常见,并引发对治国理政、教化育人的联想,如指点江山、如松之茂等。

新中国成立后成立了人民公社,推行公共食堂制度,由此推动了筷筒创作的兴盛并“达到了顶峰”,在此期间,筷筒通过装饰的文字或图案大力宣传主流意识形态,如安定团结、厉行节约、勤俭办社、节约用粮,以及歌词“一根筷子哟,轻轻被折断;十根筷子哟,牢牢抱成团”等。

盛极而衰。正值筷筒发展到顶峰时期,随着人民公社运动在二十世纪80年代的结束,陶瓷筷筒迅速被时代的列车碾得粉碎。与此同时,二十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竹木、金属、塑料筷筒的出现,进一步加剧了陶瓷筷筒的退场,而附着其上的筷筒饰字也随之消失,成为民众难忘的记忆。

虽然目前已经很少看到传统筷筒,陶瓷筷筒则更为少见,但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時代的代表性物件,其背后的文化意义仍旧值得探究。尤其在传统工艺振兴、传统文化复兴的当下,传统筷筒背后的民俗文化、制作技艺以及历史经验等都是值得记录和珍藏的,都是可以取其精华,进行创新创作或表达,从而促进民俗文化在当代的发展。

猜你喜欢
窑工筷子材质
说『筷子』
清代煤窑有多黑
黄泥洲的老窑工
筷子
竹筷子
衣服材质大揭秘
筷子
溱潼窑工号子的历史与现状
外套之材质对比战
针织衫之材质对比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