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活就业背景下劳动者维权研究

2024-05-16 22:59
法制博览 2024年10期
关键词:社会保险维权权益

李 璐

1.青岛大学,山东 青岛 266071;2.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山东 潍坊 262500

全球范围内灵活就业的快速增长引发了对劳动者权益保护的广泛关注,与灵活就业的迅猛发展相比,相关的劳动法律框架和制度保护并没有同步发展。劳动者在灵活就业背景下面临着诸多维权难题,他们常常面临低收入、缺乏社会保障、劳动合同不明确以及劳动时间不稳定等问题。此外,由于灵活就业形式的特殊性,劳动者常常处于弱势地位,难以有效维护自己的权益。

一、灵活就业的定义与特点

(一)灵活就业的概念解析

灵活就业是一种工作模式,强调工作时间、地点和方式的灵活性。传统的工作模式通常要求员工在固定的办公时间和地点完成工作任务,而灵活就业则提供了更大的自主权和选择权,使人们能够更好地平衡工作与生活[1]。允许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喜好来安排工作时间。他们可以选择全职或兼职,也可以选择弹性工作时间,例如,弹性上下班时间、远程办公或按项目工作。这样的灵活性使得人们能够更好地承担家庭责任,兼顾个人爱好,做好其他重要事务。

(二)灵活就业的不同形式和特点

灵活就业包含多种形式,如自由职业、零工经济、创业等。下面简要介绍一下这几种灵活就业形式:

自由职业者是指那些独立从事特定职业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技能和兴趣选择项目和客户,以合同为基础与客户合作,具有较大的工作自主权和灵活性,如作家、设计师、会计师等。

零工经济是指通过网络平台或应用程序进行短期雇佣的经济模式。在零工经济中,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可用时间和技能选择不同的兼职工作,如代驾、送餐、家政服务等。这种形式的灵活就业为人们提供了额外收入和灵活工作安排的机会。

创业是指个人或团队发起新业务并承担风险的过程。创业者可以自主决策业务发展方向,并灵活地管理自己的工作时间和方式。创业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度和机会,但也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和风险。

二、灵活就业背景下的劳动者权益问题

(一)劳动合同与权益保障

在灵活就业中,存在多种合同类型,具体选择哪种合同类型取决于雇主和雇员之间的协商和需求。主要包含长期合同、短期合同、自由职业合同、零工合同等[2]。劳动合同作为明确劳动关系与责权的依据,具有法律效力。应在劳动合同中明确规定雇员的工作职责、任务或时间范围、薪酬标准、支付周期、休息休假、福利和保险待遇、终止合同和解雇的条件和程序、关于知识产权和保密的条款等。[3]但灵活就业劳动者往往没有与雇主签订具有明确权利与义务分配的劳动合同,不仅劳动关系难以认定,自身合法权益也无法得到有效保护。

(二)社会保险与福利保障

灵活就业形式的劳动者往往不像传统雇员那样享受完整的社会保险制度。这是因为灵活就业的特点决定了其在就业形式、工作时间和薪酬待遇等方面与传统雇佣关系有所不同[4]。在一些国家,灵活就业形式的劳动者可能被排除在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之外。例如,自由职业者、合同工和零工经济参与者可能无法享受国家提供的社会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养老保险等福利。这意味着他们需要自行购买相应的商业保险来弥补社会保险的缺失。尽管灵活就业形式的劳动者可能无法强制参加国家提供的社会保险,但在一些国家,他们仍然可以选择自愿参加社会保险计划,他们可以通过支付一定的费用来获得某些社会保险的福利,例如,医疗保险和养老金。随着灵活就业的不断增长,许多国家开始意识到灵活就业形式的劳动者在社会保险方面的需求。因此,一些国家正在不断加强社会保险的覆盖,以更好适应灵活就业的特点。

(三)工时弹性化对劳动者权益的影响

在灵活就业中,劳动者的工作时间通常是根据工作需求而定,可能会存在加班、夜班等情况,甚至需要随时待命[5]。这样的工作安排可能会给劳动者带来心理压力和身体负担,影响其工作与生活的平衡。灵活就业通常是按照项目、任务或小时计费的方式进行结算,劳动者的收入会受到工作量和工作时间的影响,从而增加了劳动者的经济风险。

三、灵活就业背景下劳动者维权存在的问题

(一)劳动关系不稳定

由于灵活就业的特点,劳动者往往没有固定的劳动合同或长期稳定的工作安排。他们可能与雇主签订短期合同、项目合同或临时工作协议,从而使劳动关系变得不稳定。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很难享受到传统劳动关系中的权益保护,如社会保险、带薪休假和解雇补偿等。

灵活就业形式使得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和地点更加弹性,但也增加了劳动关系的不稳定性。劳动者可能频繁地转换工作形式或从一个雇主转向另一个雇主,导致劳动关系的持续性受到影响,进而增加了劳动者的维权风险。

(二)劳动责权关系不明确

灵活就业形式多样使得劳动责权关系变得模糊不清。传统的劳动关系中,雇主与劳动者之间依据劳动合同,存在明确的劳动责任和权利分配,而在灵活就业中,劳动者可能没有明确的劳动合同或劳动保障协议,同时与多个雇主合作,或者与雇主签订短期合同,导致劳动责权关系难以明确界定[6]。

灵活就业中的劳动者通常具有较高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他们可以自由安排工作时间、选择工作项目等[7]。这种自主性使得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承担更多的责任,但也增加了劳动责权关系的不明确性。在一些情况下,雇主可能试图将责任转嫁给劳动者,以避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进而使劳动者在维权过程中面临困难。

灵活就业中的劳动者往往缺乏法律知识和意识,对于自己合法的劳动权益难以准确把握,对于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存在模糊认知,使得劳动者在维权过程中容易受到不公平对待。

(三)维权成本高昂

相对于传统的工作模式,灵活就业往往缺乏明确的劳动合同和保障性法律框架,劳动者的权益容易受到侵害[8]。然而,为了维护自身权益,劳动者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去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合同条款等,并与雇主进行交涉。这无疑增加了维权的成本。由于没有固定的工作地点和时间,劳动者常常处于弱势地位,很难组织起来形成集体行动。这导致了维权过程中劳动者孤立无援的情况,需要承担更多的个人风险和费用。即使劳动者发现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并决定采取法律行动,他们可能需要支付高昂的律师费用、诉讼费用以及其他相关费用[9]。此外,法律程序通常耗时较长,对劳动者而言,时间成本也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开支。这些因素都增加了劳动者维权的时间成本和经济负担,使得维权成本变得极其昂贵。

(四)维权渠道不畅通

每种灵活就业形式都可能涉及不同的法律关系和责任规定。然而,现有的维权渠道通常是基于传统的全职雇佣模式设计的,对于灵活就业者来说并不适用或不完备。劳动者往往面临着难以找到合适的维权渠道的问题,进而影响了他们维护权益的能力。

在灵活就业中,雇主可能是个人雇主、平台企业或中介机构,他们之间的关系往往没有明确的雇佣合同或法律约束。这种模糊的雇佣关系导致了维权渠道的不畅通。劳动者难以确定应该向谁投诉或寻求帮助,同时也增加了维权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灵活就业模式相对较新,相关的法律制度尚未完全跟上发展的步伐。现行的劳动法律体系主要围绕传统的工作模式设计,对于灵活就业形式的规范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四、灵活就业背景下的劳动者维权对策

(一)提升劳动关系稳定性

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灵活就业背景下劳动者的权益保障,如合同签订、工资支付、社会保险等方面的规定。同时,建立有效的维权机制,确保劳动者能够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在多年讨论的基础上,人社部等八部门于2021 年7 月印发了《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一方面在劳动关系和民事关系之外引入了不完全符合确立劳动关系情形的用工关系形态,并通过给非劳动关系用工加载劳动者权益的方式,解决“不是劳动关系则什么权益也不能享有”的问题[10];另一方面针对平台用工通过拆分和肢解用工过程,去组织体化的现象,引入外包用工、派遣用工时平台企业和外包企业、派遣单位的责任分担思路,解决有第三方介入时的责任分担问题。加大力度推进社会保障完善,包括扩大参保范围、提高保障水平,确保灵活就业劳动者享有基本的社会保障待遇。建立健全的信息公示制度,要求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提供详细的岗位信息、工作条件、薪酬待遇等相关信息,并在签订劳动合同前充分告知劳动者,确保其了解和知情。

(二)明确劳动责权关系

灵活就业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应签订明确的劳动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包括工作内容、工时、薪酬、福利待遇等方面的具体规定[11]。劳动合同应符合法律法规要求,保障劳动者的权益。用人单位应明确灵活就业劳动者的工作责任和权利范围,明确其在岗位上的职责和权限,避免模糊不清的工作界限导致责权不明。同时,劳动者也应了解自己的工作职责和权利范围,遵守合同约定,履行相应的义务。

(三)降低维权成本

建立健全法律援助制度,为灵活就业劳动者提供免费或低成本的法律咨询和代理服务[12]。帮助劳动者知晓自身合法权益,降低维权过程中的经济负担。简化维权程序,减少繁琐的申请材料和手续,提高维权效率。通过简化程序,可以降低劳动者在维权过程中的时间和精力成本。加强劳动纠纷的调解机制,鼓励劳动者与用人单位通过协商和调解解决争议。设立专项维权基金,为灵活就业劳动者提供资金支持,用于支付律师费用、诉讼费用等维权相关费用。最后,借助社会舆论的力量,加大对用人单位不当行为的曝光和谴责,迫使用人单位主动遵守法律法规,从源头上减少劳动者权益损害的发生。

(四)畅通维权渠道

完善包含灵活就业形式的劳动法律体系设计,明确灵活就业劳动者的权益和责任,制定相关法规,确保灵活就业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针对灵活就业群体,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确保劳动者在灵活就业期间能够享受到养老、医疗、失业等相应的社会保障待遇。建立公开透明的就业信息平台,提供灵活就业岗位的详细信息和合同条款,帮助劳动者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加大对用人单位的监督力度,建立有效的劳动监督执法机制,明确权益遭受侵害的劳动者举报和投诉的方式,及时查处违法用工行为,保护劳动者的权益。

五、结束语

劳动者维权既是个体劳动者争取自身合法权益的表现,也是整个社会劳动力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构建公平、和谐劳动关系的基础。只有劳动者能够充分行使自身权利、维护自身利益,才能有效促进劳动关系的平衡和稳定,保障社会生产顺利进行,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由此,本文针对灵活就业劳动者的维权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包括完善法律法规,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用人单位监管等。同时,企业应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建立健全的用工制度,提供公平合理的劳动条件和待遇。

猜你喜欢
社会保险维权权益
意外伤害与权益保护
社会保险
维权去哪里?
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
漫话权益
又来了个打算维权的
完美 打假维权
网购遭欺诈 维权有种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