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背景下地方高校大学生反诈防骗路径探究

2024-05-16 22:59向前胜
法制博览 2024年10期
关键词:反诈诈骗大学生

向前胜

韶关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正逐步改变着世界,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不法分子实施诈骗提供了便利条件。大学生作为安全意识及防范能力相对薄弱的群体,成为违法犯罪分子实施诈骗的重点对象。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等领域具有重要的作用[1]。本文通过列举在地方高校内常发生的诈骗类型及受骗大学生的心理,从社会、学校和个人层面分析其易受骗的原因,对如何做好反诈防骗的路径进行探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并针对性地提出完善地方高校反诈防骗工作的建议,对提升地方高校大学生的反诈防骗能力具有重要理论借鉴意义。

一、高校大学生群体间常见的诈骗类型

(一)刷单兼职类骗局

此类诈骗主要抓住在校大学生想从事轻松兼职,获取高佣金、高回报的心理,诈骗分子采用在网络平台发布轻松兼职的信息,如“高薪招打字员、招聘客服、居家办公动动手指就可赚钱、时间自由、动动手指就可日入过千……”等,针对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以高薪为诱饵布设陷阱,以缴纳押金、保证金等方式实施诈骗。

(二)宿舍推销骗局

此类诈骗主要抓住部分在校大学生贪图小便宜、容易轻信“冒牌熟人”的心理,诈骗分子冒充师哥、师姐进宿舍推销产品,推销的产品一般以日常所需物品为主。如免洗的去污剂,他们通过展示特制的视频夸大效果,当大学生购买后才发现效果很差,或者为同款包装的虚假产品。

(三)冒充领导、老师类骗局

此类诈骗主要抓住部分大学生想急于获得领导、老师认可的心理,诈骗分子冒充学校的领导或老师,以打电话或者微信、QQ 等方式联系学生,以发放“专家酬金”、奖助学金或缴纳挂科费用等诈骗理由,让学生转账、打款实施诈骗。

(四)线上交友类骗局

此类诈骗主要抓住大学生盲目相信网络虚拟社交的心理,通过虚假交友软件或者婚恋网站与大学生进行结识交往,利用各种暖心套路与其成为“男女朋友”,待感情升温后,再以各种借口索要礼物、借钱或设置投资理财陷阱,等受骗人识破骗局后,诈骗分子直接销声匿迹“人财两空”。

(五)网络赌博游戏类骗局

此类诈骗主要抓住部分大学生不劳而获、想赚大钱的心理,通过各种有吸引力的游戏界面吸引大学生注册账号,采用“游戏充值”或“购买筹码”的方式让其消费,并会在后台进行程序设置,让其在前期尝到“甜头”,层层引诱往里面投入更多资金,无穷的欲望会让受骗人越陷越深,等开始的“甜头”过去后才发现自己早已血本无归。

(六)校园贷骗局

此类骗局抓住了部分大学生超前消费、盲目攀比的心理,通过极具吸引力的广告语,如“两分钟审核,五分钟到账”“无需抵押,分分钟汇款”“低门槛、高额度、无风险”来吸引大学生进行网上借贷,再以金融服务费等名义收取高额手续费或高额利息,最终致还款人无法偿还借款。

(七)奖、助学金类骗局

此类骗局抓住了部分大学生不了解奖助政策的心理,通过非法获取大学生信息,冒充高校老师或民政、教育等部门工作人员,利用虚拟电话、短信、网络社交平台等渠道联系学生,以帮助申请或发放奖、助学金为由,要求学生向其指定账户交纳手续费、保证金,或者骗取学生的银行卡账号、密码等信息,非法获得钱财。

(八)冒充电商物流客服类骗局

大学生是网购的主要人群之一,不法分子冒充电商平台或物流快递企业客服,谎称快递丢失、出现质量问题或商品因违规下架等,以“认证资金”“理赔退款”或“重新激活店铺”为由需要缴费[2],通过发送虚假链接、APP 等引诱大学生进入“钓鱼网站”向指定账户转账。

二、高校大学生群体易受骗的原因

(一)大学生群体对各类诈骗手段的认识不全面

高校大学生群体长期处于相对单纯的校园环境中,处世经验及社交经验都相对缺乏,对各类诈骗手段的认识不全面,尤其是针对各类新奇诈骗手段的防范能力十分有限。特别是在信息化水平越来越高的当今社会,电信诈骗既隐蔽又猖獗,诈骗手段和技术也推陈出新,诈骗分子精准掌握大学生的个人信息后,巧妙抓住其相关需求的心理,层层引诱大学生进入诈骗的圈套,部分大学生存在不劳而获、贪图小便宜等心理,极易被不法分子所利用;容易感情用事、相信陌生人,也会成为其被利用的弱点之一,所以如何增强在校大学生辨识各类诈骗手段的能力显得十分必要。

(二)大学生群体对各类诈骗的防范意识稍低

大学生群体的心智尚在逐渐成熟的阶段,对待各类社交圈的方式还停留在碍于面子、讲义气、不懂得拒绝的阶段,对各类诈骗的防范意识较低[3]。思想单纯、感情用事、急于求成、社交缺乏、分辨力差和分析力弱等因素成为大学生防范意识低的主要原因;此外,自我认知不到位,缺乏对相关案例的了解,常将自己作为“看客”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心存侥幸地觉得自己不会被诈骗的心理也使大学生极易成为诈骗分子的目标。因此,提高警惕,秉持“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理念,拒绝“天上掉馅饼”的诱惑,学会深思与分析,主动了解各类诈骗案例,对增强大学生防范各类诈骗的意识具有重要作用。

(三)高校各类防诈骗的主题教育存在短板

近些年,由于电信诈骗案例的频发,全国各大高校掀起了反诈防骗主题教育的热潮,但仍存在安全教育预防体系不完全、师资不足、形式单一、学生兴致不高和教育成效不显著的问题,尤其是对受骗学生心理辅导缺乏的情况较为突出。针对思想独立、个性突出的新一代青年大学生,需将安全教育中“说教式”和“输入型”的教育形式调整为更具个性化的形式,采用案例再现、现身说法和情景模拟等多样化的手段来丰富教育形式,结合“线上+线下”的模式,运用自媒体创作、视频教学等方式来巩固教育成果,教学生主动转换自己的角色,积极融入案例学习中,以真正达到安全主题教育的成效。

(四)家庭教育和社会管理体系不完善的问题

家庭教育对于大学生价值观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直接决定着大学生性格的形成,不和睦的家庭关系或一味地顺从溺爱,极易养成大学生一意孤行、孤注一掷的性格,很难在遭受诈骗时冷静分析应对,“社会—学校—家庭”间难以协调联动、家长自身防范意识薄弱及缺乏正确价值观的引导等因素是大学生防范诈骗意识较低的重要原因[4]。此外,社会层面的网络监管体系不完善、网络诈骗立法不全面、诈骗案件侦破难度大和反诈防骗宣传方式有限等原因[4],让“低成本、高利润”的网络违法诈骗行为屡禁不止。

三、提高高校大学生反诈防骗能力的路径分析

(一)学校层面

1.丰富反诈防骗主题教育的模式与途径

开展好各类反诈防骗的宣传教育,是增强大学生防范诈骗意识的重要途径。学校应定期举办丰富多样的反诈防骗主题教育宣传活动,如开展主题班会、知识竞赛、案例学习、反诈防骗展览、办案民警主题宣讲等;将心理健康、文明安全等主题教育与反诈防骗教育相结合,开展多维度多层次的宣传;在关键时间节点进行强化教育,不断更新归纳出现的诈骗新手段、新趋势,将新媒体技术融入常规的反诈防骗宣传中,拓宽学生获得更多信息的渠道,提高反诈防骗教育宣传的时代感[2]。总之,将反诈防骗教育的宣传列入高校安全教育常态化工作板块中,将会有效提升在校大学生的反诈防骗意识。

2.提升反诈防骗安全管理现状

高校反诈防骗工作队伍应通力合作,加入校园反诈防骗的工作中来。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管理的主要抓手之一,肩负着反诈防骗宣传和阻断诈骗的重要工作,对辅导员加强专业系统的反诈防骗知识培训,能有效遏制校园诈骗的发生;加强对班主任的反诈防骗知识培训,通过班会或班级活动进行反诈防骗知识的宣传,更能实时了解班级成员的动态,巩固宣传效果;专业课教师也是进行反诈防骗宣传工作的中坚力量,将课程思政结合反诈防骗宣传,融入专业课程授课中,将有效提升宣传效果;学校安保人员需要严格管理进出校人员,以有效防止外来人员入校实施诈骗行为;校级心理健康中心应开设对被骗学生的心理辅导通道,注重对骗后学生的心理疏导。总之,应强化学校的危机管理意识,形成校园内各部门的通力合作模式,形成专门工作内容分工,建立学生处、保卫处与二级学院的反诈防骗的迅速反应机制,统筹管理反诈防骗宣传、诈骗实时处置和骗后心理辅导等工作。

(二)学生层面

1.提升反诈防骗的意识,增强识别诈骗的能力

大学生虽然是青年中的高知群体,但是缺乏社会经验,法治意识淡薄。加强对法律知识的系统学习,强化对法律法规的了解,不断学习防范诈骗的知识和技能,增强抵制金融诈骗的能力,有助于提升其反诈防骗的意识。面对各类诱惑,要细心辨别,秉承不占小便宜、不信“掉馅饼”的原则,做到不轻信诈骗信息、不随意浏览不良网站、不从非正当渠道下载APP 和不相信“安全账户”等,从根源上减少被诈骗的可能。如果不幸被骗,请相信警察、司法的力量,主动寻求帮助,全力配合公安机关的办案,方能提高款项被追回的概率。

2.增强自身的安全意识

个人信息的泄露成为不法分子实施诈骗的重要信息来源。在校大学生应提升个人对诈骗风险的预判和防范能力,加强对个人信息的保密意识,养成良好的信息使用习惯,尤其是保护好自身的身份信息、学业信息和金融信息等,特别是在浏览各类网站或使用各类APP 时,要认真辨别分析,非必要不授权、不确认。与此同时,注重培养自己不贪图小利、不攀比的平和心态,时刻自我关注并调整不良心态,加强独立思考、理性分析的能力,更要学会抵制诱惑、克服贪念,不要相信天上掉馅饼的事。注重个人信息的保护细节,做到不乱丢弃未经处理的快递包装、不点击来源不明的网络链接、不在陌生网站随意注册[5]、不参加简易注册获取礼品的活动以及不参与低投入高回报的投资项目等。

(三)社会层面

1.加大反诈防骗知识的宣传力度

电信网络诈骗不仅在社会各层面频发,而且大学校园也是该类事件高发地。违法分子抓住了这部分人群防范意识薄弱的特点,利用电话、网络或短信等手段实施诈骗。受害者往往会由于碍于面子等原因,选择隐忍而不采取法律的手段维护自身权益,愈发导致该类现象盛行。因此,拓宽反诈宣传的渠道、开展反诈防骗教育宣传活动进校园显得十分有必要,可有力提升在校学生的反诈防骗意识,树立学生学会辨别、懂得拒绝的观念。同时,应当丰富校园反诈防骗宣传的途径和方式,常态化在校园商业圈、宿舍和食堂等位置加强反诈防骗案例及知识的宣传力度,形成浓郁的反诈防骗宣传氛围。

2.完善反诈防骗的相应立法

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也同步采取了多种措施来打击网络诈骗,但由于部分案件中诈骗单笔金额较小或跨国实施犯罪等原因,导致部分不法分子逃脱法律制裁。电信网络诈骗屡禁不止也暴露出,我国针对电信网络诈骗行为的专项立法尚不完善。因此,考虑适度降低诈骗罪的起刑点或将网络诈骗单独立法定罪,则可为执法机关的高效执法提供法律依据,更好地震慑网络诈骗犯罪。

3.建立多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

单依靠完善立法防治不足以杜绝各类诈骗[4],应强化家庭、银行、公安和学校间的合作模式,筑牢反诈防骗的坚强堡垒。家庭教育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的关键,公安系统丰富的办案经验和银行系统专业的金融监测体系可为学校提供宝贵的反诈防骗经验,共同营造出反诈防骗氛围,形成齐抓共管的反诈闭环,可大大防止在校大学生受骗的案件发生。

四、结论

近些年,随着信息化平台的快速发展,各类诈骗案例在地方高校校园中持续出现,大学生受骗不仅是普通的校园安全问题,更成为民众重点关注的社会安全问题。反诈防骗意识薄弱、识诈防骗能力缺乏、难以抵制诱惑等成为大学生被骗的主要原因。完善相关反诈骗的立法,营造良好的反诈防骗氛围,加强全民的反诈防骗能力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家庭、公安、银行与校园之间的实质合作,在营造出反诈防骗的浓郁氛围的同时,更能织密反诈防骗的安全网。因此,全员动员共同努力才能有效提高地方高校大学生的反诈防骗能力,遏制各类诈骗案件的发生。

猜你喜欢
反诈诈骗大学生
反诈公益广告
“反诈”鸡蛋 为何上热搜
“反诈宣讲员被骗18万元”更具警示性
“反诈宣讲员被骗”更具警示性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合同诈骗
电信诈骗
擦亮双眼,谨防招生诈骗
诈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