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性女生校园欺凌的特点及成因分析

2024-05-16 22:59
法制博览 2024年10期
关键词:群体性暴力法治

李 卉

西安翻译学院,陕西 西安 710105

笔者通过分析研究背景、目的、意义以及群体性女生校园欺凌的概念,抓住其本质并总结其基本特点,从多方面深刻剖析群体性女生校园欺凌的产生原因。

一、研究的背景与目的

2017 年2 月,某地一中学5 名女生在寝室殴打同学,扒光同学的衣服,录制成视频并发送到微信群里,造成该同学精神抑郁,长期都无法正常生活。2018 年3 月,某校1 名女生在寝室被9名同学殴打。2022 年9 月,某县中学小B 邀约小C 等人前往学校某宿舍对小A 进行殴打、欺凌,造成小A 受伤以及精神创伤。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频发,且欺凌者逐渐呈现出女性化趋势,应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笔者结合女生特有的心理状态、生理状态,对群体性女生校园欺凌的特点进行研究,以期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加强青春期生理卫生教育、心理教育、法治教育和生命教育,重点关注女生在青春期心理、生理上的变化,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强化生命意识和法治意识,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支撑。我国目前没有校园欺凌的专门性立法,只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零散规定了相应主体的法律责任,存在一定的立法空白。笔者以群体性女生为特殊视角,重点研究校园欺凌者的刑事责任和旁观者的救助义务,学校管理主体的法律责任等等,提出结合女生实施校园欺凌的特殊性,制定反校园欺凌的专门法律,推进依法治国进程。

二、研究的意义

(一)培养法治观念,减少校园欺凌

笔者主要以对群体性女生校园欺凌的法律规制为重点进行分析,以期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其法治观念,学会自觉遵守法律,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自觉维护社会的法治秩序,减少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进而预防犯罪行为的发生。同时,培养学生对法律的敬畏之心,学会运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身合法权益不受他人的侵犯,并培养学生依法寻求救济的能力。

(二)优化育人环境,加强校园安全

明确班主任、学生工作处、校长等学校管理主体的法律责任,以期引起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管理者的重视,将关注焦点从应试教育转移到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生命教育,提高学校各层管理主体的法治意识,抓好校园安全工作,为学生营造一个安全、健康、和谐的校园学习和生活环境。针对群体性女生的校园欺凌制定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完善学校的学生管理制度,净化育人环境,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

(三)完善法律制度,推进依法治国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律制度的构建与规范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与框架。目前我国在校园欺凌的治理过程中,面临着一定的法律困境,例如缺乏专门的反校园欺凌法、针对校园欺凌行为的惩罚措施乏力、犯罪成本较低等等。因此,完善校园欺凌行为的法律治理路径既是强化校园安全、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根本需要,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

通过对群体性女生校园欺凌行为的研究,使之对其他类型的校园欺凌行为产生普适价值。我们用法治思维审视校园欺凌,用法治方式解决校园欺凌是一条最有效率的路径,将预防与惩罚相结合,强调预防,完善惩罚方式。制定专门的反校园欺凌法律,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反校园欺凌的法律体系。

(四)拒绝暴力文化,净化网络环境

群体性女生校园欺凌这种特殊类型的校园欺凌既是由学生自身因素导致的,也是学生家庭、所在学校、社会环境等外在因素导致的,尤其是网络传媒的不良影响。因此,在新媒体时代,仅依靠法律或者学校来预防校园欺凌行为,是不够的,还需要社会媒体的协同合力。微信、微博、网络游戏等各个媒体平台应该积极抵制各种暴力文化,营造积极健康、阳光向上的网络环境,通过公益广告或者明星效应宣传反校园欺凌的言论,在社会大众心中树立预防校园欺凌人人有责的观念。

三、群体性女生校园欺凌的概念

为了加强校园欺凌的预防和惩戒,2016 年4 月28 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了《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并自当天起实施。该通知将校园欺凌定义为:一个或者几个学生具有主观恶性的,以肢体、言语、网络或其他手段,欺负、凌辱、伤害其他学生的事件。女生的校园欺凌行为多以群体的形式出现,通常由一个女生主导,其他女生共同配合,一起欺负其他同学。群体性女生的校园欺凌是指一个学生持续性暴露于多个女生主导的负面行为之下。这种多个女生共同主导的负面行为有很多种形式,主要包括:肢体上的欺凌行为(殴打、攻击、推搡、使用器械伤害等);言语上的欺凌行为(辱骂、取绰号、嘲弄、恐吓、威胁、诅咒等);社交关系上的欺凌行为(使唤差遣、集体孤立、跟踪骚扰等);财产上的欺凌行为(敲诈勒索等);网络欺凌行为(以短信、微信、微博、电邮等媒介散播谣言、侵犯隐私等);性欺凌行为(对他人的身体、性别、性征、性取向进行取笑或中伤,或是以身体接触等方式对他人进行身体上或精神上的侵犯)。

四、群体性女生校园欺凌的基本特点

校园欺凌行为一直长期存在于校园中。近几年来,群体性女生校园欺凌行为频发,并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这种欺凌行为通常表现为一群女生对一个或几个女生实施欺凌行为,此种校园欺凌行为与一般的男生间的肢体冲突、勒索钱财等有着不同的特点:

(一)群体性

群体性是指欺凌者为群体。一般情况下,女生的身体力量等条件弱于男生,为了弥补生理条件上的不足,女生在校园欺凌中一般用人数上的绝对优势来显示自己的强势。通常表现为多个女生拉帮结派共同欺负、侮辱一个或几个女生。这是群体性女生校园欺凌行为最显著的特征。

一群女生对某一个或某几个女生实施欺凌行为,欺凌者在数量上大于被欺凌者,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由其轮流对被欺凌者进行攻击;另一种情况是虽然只有一人或少数几人实施欺凌行为,但群体中的其他人保持冷漠的袖手旁观姿态,放任或容忍对被欺凌者的攻击。而被欺凌者处于绝对劣势,从最初的反抗到最后无助的绝望,任凭对方实施欺凌行为。[1]欺凌者在完全控制局面的情况下,可以为所欲为,肆意实施暴行,这使得群体性女生校园欺凌行为往往因得不到及时控制,而产生严重的伤害后果。

(二)持续时间长

男生的校园欺凌行为通常表现为校园暴力,例如肢体冲突或者勒索钱财等犹如疾风暴雨般的行为,持续时间比较短。与之大相径庭的是,女生的校园欺凌行为多表现为虐待、凌辱,例如语言谩骂侮辱、轮流打耳光、共同用器具殴打、被逼吃烟头、拿针扎等等,持续时间长,一般都在几个小时以上,欺凌者往往沉醉于享受实施欺凌行为带给自己的刺激和“愉悦”,但这漫长的欺凌过程对被欺凌者则造成了痛苦的身体伤害和持久的精神创伤,是梦魇般可怕的经历。

(三)具有网络传播性

笔者在网络上搜索校园欺凌行为的新闻资料时,发现网络中有关校园欺凌的新闻、视频层出不穷,随着各个媒体的报道,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网络、新媒体等技术的发展,群体性女生校园欺凌行为中的欺凌者将被欺凌女生的裸照、隐私以及被侮辱的视频,通过微信、微博、短信、论坛等方式上传到网络上,或者利用时下最流行的网络直播,让更多的人可以通过网络实时观看校园欺凌的过程,这些事件的视频和图片被大量的点击与转载,其传播的范围越广,被欺凌者越痛苦,就越能满足欺凌者的施虐倾向和心理快感。这种网络传播行为实质上是欺凌行为的第二次实施,对被欺凌女生的心理、身体造成了再一次的伤害。校园欺凌行为通过网络传播也不利于其他未成年学生的健康成长,未成年学生处于正确的人生观、是非观还未完全形成的时期,易模仿不良行为。部分未成年人甚至会为了满足自己的暴力欲望,模仿施暴者再一次上演校园悲剧。

五、群体性女生校园欺凌的产生原因

笔者以近年来群体性女生校园欺凌案例为基础,对导致群体性女生校园欺凌的原因进行了归纳。

(一)女生的个体差异性

青春期的女生会在生理功能方面产生巨变,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脑部、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方面,更对女生的情绪、心理、精神方面带来了极为深刻的影响。[2]部分女生会更多地关注自己的长相、身材,继而产生嫉妒心理。同时由于性机能逐渐发育成熟,生理上产生了强烈的性意识,对性产生了好奇。群体性女生校园欺凌中欺凌者对被欺凌者实施的强迫裸露、刺激性器官等性欺凌行为就是性好奇、性冲动的爆发和体现。加之,青春期女生的大脑皮层尚未成熟,容易受到大众文化等社会因素的影响,欠缺自我控制力,当某些问题得不到解决时,就会引发女生间的冲突,实施校园欺凌行为。

(二)家庭教育不当

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有效疏导青春期女生的心理问题,并进行基础的健康卫生教育。通过研究群体性女生校园欺凌案例中欺凌者的成长环境,发现这些欺凌者大都缺乏良好的家庭环境,例如生活在缺少关爱的单亲家庭、父母有不良恶习、盲目的溺爱或疏于管教、过于严厉的家教等。缺失关爱的家庭教育模式,易导致孩子性格畸形,形成偏执、冷漠的性格。暴力的家庭教育模式易导致孩子形成好斗、孤僻的性格,产生暴力倾向。盲目溺爱的家庭教育模式,使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心理承受能力极为脆弱,遇到挫折就受不了打击,产生嫉妒、复仇等心理,于是通过校园欺凌行为这种错误的途径进行自我疏导。[3]

(三)学校教育和管理的盲点

当出现群体性女生校园欺凌事件之后,部分学校害怕将其曝光会影响学校的名誉,影响其在家长心中的形象,就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对欺凌者不采取严厉的措施,对被欺凌者施加压力,大事化小,私下解决。长此以往,这种做法会让欺凌者感觉毫无约束,无法无天,滋生更为严重的校园欺凌行为乃至犯罪行为。同时,部分教师也缺乏职业道德,对学生冷漠,缺少情感沟通,对学习能力较为不足的同学冷嘲热讽,在言语中侮辱学生的人格。[4]面对这种由老师为主体实施的欺凌行为,学生无力反抗,往往会采取模仿老师的欺凌行为,或是将这种负面情绪发泄到其他同学身上,对其他同学实施欺凌行为。加之现代社会中部分老师权威的下降、声望的衰落,使得学生在遇到问题后,把向老师求助看作是“无能”的表现,觉得依靠自己或是团体来解决问题才是自我力量的表现。这是群体性女生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的原因之一。

(四)大众文化及网络信息等不良影响

一方面,现今社会的大众文化中不乏暴力文化,暴力的内容、血腥的场面在电影电视剧、新闻媒体、体育比赛、综艺节目乃至网络游戏中并不鲜见,甚至部分内容暗示着暴力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而未成年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时常受到这些不良因素的影响。青春期女生处在一个敏感好奇的时期,爱模仿,具有从众心理,甚至会对拥有控制力、暴力的人产生敬仰和崇拜之情,有意识地模仿对方的言谈举止。当血腥暴力文化在大众文化中频繁出现时,必然会在她们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很可能会导致青春期女生对暴力犯罪行为的模仿,形成英雄幻想和暴力崇拜,把影视剧和文学中描写的虚幻的场景变成了现实。

另一方面,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普及,网络成为一个具有交互性、实时性、极速性、广泛传播性的互联平台,这些特征有别于传统媒体,使得暴力文化得到了更快更广泛的传播。暴力色彩尤其严重的是部分网络游戏,网络游戏大多采用角色扮演机制,使得游戏者在虚拟世界中体验到了在真实世界中无法体验的暴力感。这种虚拟体验对于没有形成正确是非观、价值观的青少年来说尤为危险,很可能会导致青少年沉溺在游戏世界,脱离现实,将虚拟世界的暴力体验代入现实生活,进行效仿,进而实施校园欺凌行为。

六、结语

社会文化、法律治理、家庭教育、校园环境、个体差异、心理层面等因素都会影响群体性女生校园欺凌的发生。法治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治理群体性女生校园欺凌的有效路径。

猜你喜欢
群体性暴力法治
反性别暴力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暴力”女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暴力云与送子鹳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密切党群关系在群体性事件治理中的作用及途径
谈涉警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应对之策
向暴力宣战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