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尼县洮河两岸退化林修复技术要点

2024-05-13 18:40陆玉桃
南方农业·下旬 2024年2期
关键词:林业生产病虫害防治

摘 要 分析退化林修复技术要点,对促进洮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恢复,提高森林覆盖率、改善土壤质量、减少水土流失及维护水源涵养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为给其他相似区域退化林的修复提供一定帮助,针对甘肃省卓尼县段洮河两岸退化林问题,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阐述了甘肃省洮河流域退化林概况,从植被恢复和土壤改良等方面,探讨了洮河退化林修复技术要点。通过实施上述技术要点,卓尼县段逐步恢复了洮河两岸退化林的生态功能,稳定了修复后的林业生态系统,提升了洮河生态管护中心区整体抗干扰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

关键词 退化林修复;林业生产;造林及抚育;病虫害防治;甘肃省卓尼县

中图分类号:S719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04.079

洮河生态管护中心位于甘肃省南部,地跨甘南的卓尼县、临潭县、康乐县,地处洮河南岸的迭山北坡。生态管护中心负责管理大峪林场、羊沙林场和冶力关林场3个林场,涵盖西尼沟、纳浪沟、大扎沟、石门沟、小族沟、油坊沟、冶木河、板家沟及利甲河等地。本文对洮河生态建设局卓尼县区域进行研究,该区域地理位置特殊,生态环境独特,生物多样性丰富,是众多珍稀濒危物种的生存地。因此,修复该地区的退化林可以促进洮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恢复,提高森林覆盖率,改善土壤质量,减少水土流失,维护水源涵养功能。通过分析卓尼县退化林现状,探讨洮河退化林现有的修复方式及修复技术,分别从植被恢复、土壤改良等方面,探讨甘肃洮河退化林修复方法。通过采用植被恢复和土壤改良技术,卓尼县逐步恢复了退化林的生态功能;通过水分管理、病虫害防治和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估等技术,卓尼县稳定了修复后的林业生态系统,提升了洮河自然保护区整体的抗干扰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通过实施相关技术要点,卓尼县逐步实现退化林修复目标,为洮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定支持。

1 退化林形成原因

1.1 自然因素

卓尼县位于甘肃省甘南州东南部,地处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的过渡带,地理位置东径102°46′~104°02′、

北纬34°10′~35°10′,全县总面积为5 419.68 km2。该地区是黄河和长江流域的重要水源涵养区,也是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草原禁牧休牧工程的重点地区之一[1]。卓尼县是甘肃省的重点林业县和牧业县,拥有丰富的林地、草场和耕地资源。然而,在特殊地形地貌的影响下,卓尼县以往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问题较为严重,2007—2012年,卓尼縣开展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林业生产力,5年累计完成退牧还草、退耕还林、“三化”草场治理3.16万hm2。此外,受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影响,卓尼县以往还存在河流淤积、库容减少、水质恶化等问题,上述问题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和农业生产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因此,在相对恶劣的地形地貌条件下,洮河生态建设管护中心不断加强水土保持和植被恢复工作,保护森林生态系统。

1.1.1 温度因素

在卓尼县,地表温度的升高导致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水分蒸发加快、土壤水分含量降低,从而加剧森林的干旱状况[2]。干旱条件下,林木生长受限,致使植被覆盖度下降,出现森林退化。同时,当地表温度升高时,除了加剧干旱和水土流失问题,还可能导致土壤侵蚀加剧,生态系统稳定性下降。这种情况下,森林退化不仅影响林木本身,还会对依赖森林生态系统生存的动植物种群产生负面影响,进而影响整个生态链的平衡。

1.1.2 降水因素

在半干旱气候区,由于降水量不足,水分成为限制林木生长的主要因素。这种气候条件下的水分短缺不仅直接影响树木的生长速度和健康状况,而且限制了森林植被的分布和多样性。在这样的环境中,森林生态系统对水分的依赖性尤为突出,因此降水分布的不均匀性或者降水量的减少都会对森林的水分供应造成影响。在卓尼县,森林生态系统对水分的依赖性尤为明显。受降水分布不均匀影响,卓尼县部分地区的水分供应不足。卓尼县属于高原性大陆气候,四季分明,但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和秋季,这段时间内降水量占全年总降水量的比重较大。另外,山区由于地形抬升作用,容易形成地形雨;而平原地区由于地势较低,降水量相对较少。同时,不同乡镇的降水量也会有差异,如2020年9月,柳林镇降水量约为340 mm、力荐镇降水量约为295 mm、纳浪镇降水量约为260 mm,而阿子滩镇降水量仅为50 mm。这种不均匀的降水分布会导致森林内部的植被分布不均,干燥区域的树木可能会因为水分不足而生长缓慢,甚至死亡,从而形成森林中的“水分瓶颈”。

1.1.3 日照因素

日照是影响植物生长和发育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光合作用是植物生长和能量获取的主要途径,而充足的光照是保证光合作用高效进行的关键条件[3]。当日照不足时,植物的光合效率会受到影响,进而影响森林的生产力和生物量的积累。然而,在卓尼县林区,强烈的日照和高温条件一定程度上会加剧林木的水分蒸发,导致水分供应不足。卓尼县全年昼长平均为11.3 h,日照时间较长,平均为10 h,且在每年的4—9月,昼长时间在12~14 h。水分是维持林木生长和生命活动的基础,卓尼县由于有长时间的日照,植株容易发生水分供应不足情况,致使林木遭受热胁迫,生长受阻,甚至死亡。

1.2 人为因素

天保工程实施之前,洮河流域的森林资源被过度开发和利用,大量采伐导致森林覆盖率下降,生态系统受损。在过去,洮河生态管护区管理下的森林被视为重要的木材来源地,因此采伐活动频繁且强度大。大量成熟树木被砍伐,导致森林结构和物种组成发生改变,生态功能下降。同时,由于过度采伐,洮河生态管护区的森林覆盖率逐渐下降,原本茂密的森林变得稀疏,森林在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方面的功能大大减弱。为逆转森林覆盖率趋势并修复洮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区实施了天保工程等一系列生态恢复项目。截至2019年,卓尼县林区蓄积面积为5 086 500 m3,初步改善了洮河流域的森林资源状况。然而,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仍需要持续的努力和更多的时间来实现。

2 退化林修复技术要点分析

2.1 植被恢复

在选择植被时,需要考虑卓尼县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类型、水资源状况及植被的生态适应性和生态功能。洮河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选择了具有耐寒、耐旱、耐风沙等特性的相应植物种类,详见表1。

在卓尼县退化林修复工作中,植被恢复考虑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植物的生态功能,选择了耐寒耐旱的乔木类、灌木类、草本类及地被植物,如青海云杉、冷杉、祁连圆柏、高山杜鹃等。上述植物不仅适应高原气候,还能丰富生态多样性,增强土壤稳定性和水土保持能力。

2.2 土壤改良

为有效地改善退化林地的土壤条件,为植被恢复和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卓尼县实施了以下土壤改良方法。

1)土壤翻耕。在小面积或地形复杂的区域,通过人力进行翻耕。在相對平整且较大区域,采用旋耕机、深松机进行翻耕[4]。翻耕时,保持适当的深度,避免过深或过浅,以免影响土壤的通气性和渗透性。翻耕位置及深度详见表2。

2)施用有机物料。通过添加堆肥、动物粪便、植物残体等有机物料,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的保水和保肥能力[5]。有机物料施用状况详见表3。

根据表3施用量,将选定的有机物料通过撒施、沟施、穴施等方法施入土壤中。撒施是将有机物料均匀地撒在土壤表面,然后翻入土中;沟施是在作物种植沟内施入有机物料;穴施是在作物种植穴内施入有机物料。

3)使用改良剂。针对土壤中盐碱化、酸性土壤等具体问题,使用石灰、石膏等改良剂调节土壤的pH值和盐分含量。选用改良剂及用量详见表4。

施用改良剂时,需要考虑作物类型和生长阶段,避免对作物造成伤害。

经采用上述修复技术后,2019—2021年3年期间,林区蓄积面积增长率约为9.92%,标志着卓尼县在森林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3 结语

退化林修复工作任重道远,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共同努力。在今后退化林修复工作中,仍需要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森林覆盖率,改善土壤质量,减少水土流失,维护水源涵养功能。同时,需要注重植被恢复和土壤改良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不断提高洮河自然保护区整体的抗干扰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

参考文献:

[1] 马青荣.甘肃太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北退化林现状调查及修复探索[J].农业灾害研究,2023,13(9):285-287.

[2] 徐志君.东寺头林场退化林现状存在问题及修复技术措施[J].现代农村科技,2023(9):62-63.

[3] 覃换勋,刘应波,何可章,等.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中退化林修复技术运用与思考:以黔南州乌江流域福泉、贵定、瓮安3县市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3,34(8):84-86.

[4] 沙木九.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和修复项目介绍[J].广东蚕业,2023,57(4):38-40.

[5] 甄飞.筑牢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天水市秦州区科学实施“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J].中国林业产业,2023(7):58-59.

(责任编辑:刘宁宁)

收稿日期:2024-01-07

作者简介:陆玉桃(1985—),大专,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研究。E-mail:1945669@qq.com。

猜你喜欢
林业生产病虫害防治
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浅谈
浅谈四川地区果树病虫害防治误区及对策
浅谈无公害蔬菜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
玉米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策略对策
林业生产中的造林和抚育技术
苗族习惯法对林业生产的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