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视域下浙江科学传播发展水平研究

2024-05-12 05:50周海鹰陈心妍吕悦
传媒 2024年8期
关键词:浙江省江苏广东

周海鹰 陈心妍 吕悦

摘要:媒体融合背景下,科学传播的发展范式、创新机制、生态环境受制于城市发展水平,在某种程度上会因其特异性形成地域分野。本文在对《中国科普统计(2022年版)》中有关省际科学传播发展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以浙江省与北京、上海、江苏、广东四省市的数据比较为研究对象,将传播资源、传播渠道、科学传播指数作为比较维度,窥见浙江省与四兄弟省市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并基于此为浙江省科学传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媒体融合 科学传播 地域分野

媒体融合发展进程中,科学传播发展水平的参照标准发生了“位移”,由纵向比较转移到横向比较,即不再满足于本身在发展进程中是否具有积极变化,而是将目光投向了跟自己处于不同时空的其他发达城市。显然,科学传播的发展不再适应踽踽独行的模式,而应建立自身的坐标系,通过对比与借鉴不同区域的科学传播发展模式,在比较视野中巩固优势基础、弥补现有不足。

长期以来,经济发展水平、发展格局和资源禀赋存在的差异为科学传播水平的差距赋予了合理性。从《中国科普统计(2022年版)》来看,2021年东部地区科学传播资源、渠道的投入力度更大。浙江作为东部沿海地区之一,科技发展也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故本研究选取北京、上海、江苏、广东四兄弟省市作为比较对象,选取2021年科学传播资源、传播媒介等数据作为比较维度,用以总结提炼浙江省的科学传播发展水平。并从媒体融合的视角出发,对浙江省科学传播的发展进行展望。

一、浙江省与四省市的科学传播资源比较

狭义上的科学传播资源,是指科学传播实践中所涉及的科普内容及相应的载体,包括经费、人员、场地等要素。而在这关键三要素中,年度科普经费筹集额及使用额、科普人员总量及构成、科技馆数量及参观人次、科技活动周经费筹集额及举办次数是蕴含其中更为重要的参考指标。本研究所用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科學技术部于2023年开展的2022年度全国科普统计调查所形成的《中国科普统计(2022年版)》,本章将结合其中的重要数据,横向比较浙江与北京、上海、江苏、广东在科学传播资源上所形成的地域分野。

1.浙江省科学传播资源投入力度可观,且被予以合理配置。科普经费是科学传播事业发展的关键,而科学传播事业的发展也离不开有力的资金支持。从数据来看,2021年,北京年度科普经费筹集额达22.80亿元,上海达 15.98亿元,江苏达9.80亿元,广东达13.46亿元,浙江达10.34亿元。其中,北京、上海、江苏、广东和浙江分别位列全国第一、第二、第六、第三和第五。

而在年度科普经费使用额方面,北京达21.80亿元,上海达15.38亿元,江苏达9.68亿元,广东达14.18亿元,浙江达10.39亿元。其中,北京、上海、江苏、广东、浙江分别位列全国第一、第二、第六、第三和第四。由此可见,2021年浙江省年度科普经费筹集额虽然距离北京、上海有一定差距,但在全国整体排名较高,科普经费投入力度较为可观。此外,虽然浙江省科普经费筹集额排名全国第五,但使用额却位居第四,某种程度上说明浙江省的科普筹集额使用程度较高,资源配置较为合理,并未造成资源冗余或浪费。

2.浙江省科普人员规模领跑全国,且结构趋于优化。科普人员是科学传播工作的先锋力量,也是为公众提供科普服务的重要桥梁。由数据可见,2021年,北京科普人员总量达5.34万人,上海达5.37万人,江苏达9.94万人,广东达12.05万人,浙江达12.22万人。浙江省科普人员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并且是为数不多科普人员总数超过10万人的省份。

而在科普人员构成(指科普专职人员和科普兼职人员的总和)方面,北京中级职称及以上或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达3.83万人,上海达3.44万人,江苏达6.77万人,广东达7.27万人,浙江达7.31万人。其中,浙江省中级职称及以上或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位居全国第一。此外,浙江女性科普人员规模达到5.20万人,同样居全国之首。由此可见,2021年浙江省科普人员规模超过了北京、上海、江苏、广东四兄弟省市,在全国具有领先位置,科普人员整体文化素质程度较高,且女性在科普工作中的参与率逐渐提升,科普人员结构趋于优化,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3.浙江省科技馆建设氛围浓郁,且公众参与热情高涨。科技馆是一种极为重要的科学传播基础设施,通常以常设或短期展览开展科普,最终达到激发群众参与热情、启迪科学观念的目的。由数据可见,2021年,北京科技馆总数为22个,上海26个,江苏25个,广东40个,浙江32个。其中,广东、浙江分别位列全国第三、第五,而北京、上海、江苏两市一省的排名较落后,无明显比较优势。

而在科技馆参观人次方面,北京当年参观人次达371.62万人次,上海达301.77万人次,江苏达299.01万人次,广东达428.05万人次,浙江达424.48万人次。其中,北京、上海、广东和浙江分别位列全国第四、第七、第二、第三,而江苏的排名较落后,无明显比较优势。由此可见,2021年浙江与全国平均数(21.32个)以及四个兄弟省市相比,科技馆数量规模具有一定的优势,但距离全国领先位置还有一段距离。此外,浙江省科技馆参观人次相较于四兄弟省市较多,说明浙江省政府对科技馆建设重视程度较高,科技馆建设氛围良好,能吸引较多受众驻足游馆。

4.浙江省科技活动投入尚弱,且数量较少。科技活动周是我国政府于2001年批准设立的大规模群众性科学技术活动,是推动科学传播工作的标志性活动和重要载体。从数据可以看出,2021年,北京科技活动周经费支出额达3497万元,上海达1314万元,江苏达1272万元,广东达2902万元,浙江达1216万元。其中,北京、上海、江苏、广东分别位列全国第二、第七、第九、第三,浙江排名较为落后。

而在科技活动周举办次数方面,北京达2438次,上海达5685次,江苏达7045次,浙江达3909次,广东达4777次。其中,江苏以绝对领先的优势位居全国第一,浙江排名未进入前十,无明显优势。由此可见,2021年浙江科技活动周经费投入程度较为一般,且受疫情等因素影响,活动举办次数相对较少。

二、浙江省与四省市的科学传播渠道比较

科学传播媒介的发展状况决定了科学传播的速度、范围和效率。传统单项渠道是实现媒体融合演变的雏形状态,也是构成科学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各单向渠道的研究有利于更好地整合媒介资源,进一步打破渠道间的壁垒,从而形成串联效应。《中国科普统计(2022年版)》将科普图书、期刊、电视台及电台、科普音像制品及网站作为调查维度,本章将选取其中的重要元素作为衡量浙江省与四兄弟省市科学传播渠道发展差异的指标。

1.科普图书:科学传播水平提升的制胜“武器”。科普图书是科学传播的传统渠道之一,对国民科学素养的提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数据可以看到,2021年,北京出版科普图书达3382种、2647.25万册,上海达1022种、1525.08万册,江苏达319种、368.77萬册,广东达352种、175.03万册,浙江达244种、144.31万册。其中,北京出版种数及册数均居全国首位,上海出版种数及册数均居全国第二。

由此可见,与四兄弟省市相比,浙江省科普图书的出版种类较少,出版总数量也不具备相应的优势。

2.科普期刊:科学传播水平提升的关键“一招”。科普期刊是指在新闻出版机构登记、有正式刊号或有内部准印证并面向社会发行的具有科普性质的刊物。2021年,北京出版科普期刊达89种、1315.72万册,上海达62种、970.33万册,江苏达42种、75.05万册、广东达26种、3277.32万册,浙江达38种、154.18万册。其中,北京、上海在出版种数上分别位列全国第二、第五和第七,广东、北京、上海在出版总册数上分别位列全国第一、第三和第二。

由此可见,浙江省科普期刊的出版种数及总册数在全国范围内均不具备领先优势,与四兄弟省市相比也存在一定差距,重视程度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3.电视台、电台科普节目:为科学传播提供“声像化”想象。电视台、电台通常会开设面向社会大众的以普及科学知识为目的的科普节目。从数据可知,2021年,北京电视台、电台播出科普节目时长分别达到10070小时、7199小时,上海达到10007小时、2196小时,江苏达到1231小时、1462小时,浙江达到5295小时、5210小时,广东达到15704小时、10777小时。其中,广东电视台、电台播出科普节目时长均位列全国第三,北京电视台、电台播出科普节目时长分别位列全国第五、第七,其他各兄弟省市优势不明显。

由此可见,无论是在全国范围内还是与四兄弟省市相比较,浙江省的电视台、电台科普节目时长均无明显的竞争优势,亟待提高建设力度。

4.科普网站:为科学传播打造“学习型”平台。科普网站是指提供科学、权威、准确的科普信息和相关资讯为主要内容的专业性网络平台,是科学传播进入互联网时代的衍生品。从数据来看, 2021年北京拥有183个,上海127个,江苏102个,浙江58个,广东156个。其中,北京、上海、江苏、广东分别位列全国第一、第三、第四和第二,浙江排名相对靠后。

就全国范围而言,浙江与四兄弟省市的科普网站建设数量相比,并不具备明显优势,四省市均以绝对优势领跑全国,但浙江省尚未迈过“100”的三位数门槛,科学传播渠道建设任重而道远。

三、浙江省与四省市的科学传播指数比较

科学传播发展指数(Science Communication Development Index)是国内首个衡量区域科普事业发展状况的指数工具,于2018年首次发布。2023年11月,上海科普教育促进中心最新发布第六期《全国各省(市)科学传播发展指数报告》(以下简称《指数报告》)。该报告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全国科普统计数据为基础,采用数学建模的方法进行量化计算分析,从科普场地、科普人员、科普活动、科普经费和科普传媒等多维度综合评估地区科学传播发展水平。第六期科学传播发展指数涉及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

2021年,北京、上海分别以指数值560.52和494.71位居全国一、二名,已连续六年占据榜单前二,科普事业发展居全国前列。排名前五的省(市)分别是北京、上海、浙江、天津与河北。相较于2020年,浙江从第九名跃居至第三名,科学传播发展水平进步飞速。

从科学传播指数来看,浙江持续不断探索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路径,已取得了阶段性的科学传播建设成效,但与北京、上海相比,还需要不断地从“跟跑”向“领跑”发力。

四、浙江提升科学传播发展水平的对策建议

通过横向比较浙江与北京、上海、江苏、广东在传播资源、传播渠道、科学传播指数上的差异,可以较清晰看出浙江当前的科学传播发展水平。如何在媒体融合背景下进一步扩大浙江的科学传播影响力、提升科学传播发展水平,需要从资源现状、媒介发展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笔者立足前文对比分析结果,从浙江实际出发,提出浙江提升科学传播发展水平的对策建议,助力科学传播更好地服务于浙江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

1.加强统筹保障,提升对科学传播工作的重视度。2021年,浙江省的科普经费和北京、上海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科技活动周经费筹集额位于全国第五,科技活动周举办次数仅居全国第十一,与经济发展程度不相符,呈现出较为落后的局面。因此,要进一步加强统筹保障,提升对科学传播工作的重视度。一是提高思想认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把抓科普工作和科技创新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重要论述精神,切实将科学传播工作作为提升群众素质、促进创新创造、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抓手。二是提高科学传播工作公共服务能力。发挥好政府组织者的作用,从科学传播的服务对象和群众的需求出发,主动策划大型科技活动,进一步营造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提升科学传播工作在全省的影响力、辐射力。

2.立足渠道特点,打造内容生产核心竞争力。浙江科学传播单项渠道建设力度不足的问题较为突出。2021年,在科普图书、科普电台及电视台及网站建设成效方面均不具备优势。因此,亟需加强单渠道建设,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一是传统媒体力抓权威性、专业性、深度性。立足较强的采编力量、权威的信息渠道、规范的采編流程,为生产专业、权威、优质的科普信息提供强大的支撑和保障。要立足核心优势,构筑内容特色,提升内容品质,推出原创作品,为用户提供独家深度的观点、解读和调查。二是新兴媒体力求时效性、创新性、服务性。新媒体要从用户需求出发,对传播内容进行判断、筛选以及加工、整合,通过精心采编、精准推送实现传播内容精准、鲜活地呈现,努力开发适应用户需求的个性化新闻产品。

3.精准对接需求,构建立体式传播矩阵。从科学传播指数来看,浙江省与四兄弟省市相比已积攒了一定的基础优势,但如何更好地提升科学传播发展水平,还需从整体着手。一是线上线下合力,叠加传播效果。在尽快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线下传播渠道的建设。要继续强化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在公共场所潜移默化“植入”科普宣传,使“线上+线下”双剑合璧,打破渠道壁垒,实现传播效果的叠加。二是树立用户思维,实现传受互动。在媒体融合背景下,科学传播不再是科学家以及科技媒体从业者自上而下地向公众进行科技知识灌输的过程,公众也会通过对文章的点赞、评论、转发等一系列互动方式进行知识的二次传播。因此,科学传播也要从过去的单项传播思维向“受众中心”的互动双向传播转变。通过树立用户思维,有意识地把科学知识包装成为符合受众需求、适应市场需要的产品,创造和满足受众互动交流的需求,形成传受互动的科学传播模式,扩大传播覆盖面,实现精准传播。

作者单位 浙江省科技宣传教育中心

本文系2023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应用对策类部门合作专项课题“浙江省构建‘大科普生态体系路径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3BMHZ059YB)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任孟山.互联网时代的国际传播与地缘政治[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普统计:2022年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23.

【编辑:陈强】

猜你喜欢
浙江省江苏广东
《初心》
数读江苏
数独江苏
不煲“仔”的广东煲仔饭
数读江苏
浙江省第一测绘院
江苏
2018年浙江省高中数学竞赛
2017年浙江省高中数学竞赛
广东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