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新闻业编辑中心制的转变及重构策略

2024-05-12 05:50张潇屈小顺
传媒 2024年8期
关键词:社群语境中心

张潇 屈小顺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新闻业实行以记者为中心,编辑为辅助的采编机制,即“记者中心制”,这一制度沿用多年。随着改革开放大潮的到来,新闻媒体所面临的思想环境逐渐活跃,巨量的信息纷至沓来。面对信息爆发式的增长,“记者中心制”逐渐显现出疲软势态,而后“编辑中心制”取而代之踏上了历史舞台。从“记者中心制”到“编辑中心制”的转变,不仅反映了我国政府对新闻业管理力度的不断加强,同时也展现出我国新闻媒体“顺时而变,顺势而新”的发展历程。但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编辑中心制”受到了极大的挑战,编辑在采编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受到了极大冲击。为顺应融媒体时代的新要求,重新审视“编辑中心制”的优劣,重塑其工作流程及发展路径,已成为采编工作在新时代取得新发展的重要方式。对此,笔者将深入分析“编辑中心制”在融媒体时代产生的角色转变,对其重构策略以及优化路径进行深入分析,以提出可行性建议。

一、“编辑中心制”在融媒体时代发生的转变

在新闻传播活动中,记者、编辑、受众是整个传播流程的三要素,缺一不可。“编辑中心制”主导下,编辑是整个新闻媒介的中心,对整个采编活动具有主导功能。在“编辑中心制”语境下,编辑要具有敏锐的新闻探查力、顶尖的新闻策划力、拔尖的组织能力。而在融媒体时代,“编辑中心制”受到了极大冲击,其工作方式更为动态化、主动化,由“静”转“动”,其工作重心也由原来的信息管理转为生产管理,而编辑的角色也产生了极大变化。

1.编辑角色的多元化发展。近年来,全国各级媒体都在大力进行“中央厨房”的构建,随着5G时代的到来,媒体融合进程也正由“融媒体”向“智媒体”转变。但无论是在“融媒体”还是“智媒体”语境下,处于数字化、网络化中心的编辑,其角色已不再是新闻生产的主导者,而是作为统筹者或细分者出现。例如,在传统媒体的“采编发”流程中,编辑主要负责内容的策划及编辑工作,而最后的分发则由专人负责。而在融媒体时代,编辑除了要生产出精良优质的内容产品,更需要思考从何种渠道以何种方式将内容送至用户手中,而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抢渠道,更要抢时间。新闻内容生产则从传统媒体时代的“分工合作”,过渡到融媒体时代的“融合集成”,“编辑中心制”在融媒体时代有了更多的角色承担和工作压力。

2.编辑把关位置的前置。传统媒体时代的内容生产是以专业人士为主体。而在融媒体时代,技术赋权使人人有了发声的权利,内容生产主体逐步多元化,专业内容和用户内容共存。另外,在“两微一端”平台中,内容生产主体逐渐多元,用户生产内容也更加繁杂,内容形态、表现形式、表达方式均发生了颠覆式的改变。融媒体时代的编辑不是对单一内容产品进行把关,而是要在融媒背景下对各种形态的产品进行审核把关。特别是在重大主题报道中,记者从前方第一时间传回采访素材、图文素材、视频素材,而后编辑再根据这些素材进行审核和二次加工,并以图文、短视频、VR、AR、H5等形式,率先在“两微一端”平台等渠道进行发布。随着报道的深入和素材的深入发掘,记者采写出深度报道之后,编辑进行二次加工甚至配发社论或评论员报道,在随后的传播中,实现信息“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全媒发布”的融合式传播。由此可见,和传统媒体编辑审核把关不同,融媒背景下的审核把关不仅仅是从纸张到网络、从单一渠道到多元渠道,实际上编辑已经参与了采编的全流程,把关位置相较于传统媒体有所提前,这对编辑的内容策划、组织报道、内容审评具有重要意义。

3.编辑信息引导职能的社群化发挥。随着社交媒体的不断发展,以“两微”为代表的社群传播逐渐活跃,网民基于“强关系”和“弱关系”的连接形成独立的社群,而且越来越多的网民习惯于通过社群来分享、获取信息。特别是由于社交平台内的“回声”效应,使得处于社群内的网民更易达成意见一致,最终演变为“感性至上”的模式,在社群内“谁来说”比“对不对”更加重要,“谁来说”决定着社群内成员的信任程度。目前,主流媒体和监管部门都需要正视的现状是:民众都处于多元化的社群场域中,而在此场域中则是“立场”大于“事实”。这也警示主流媒体必須加强自身对社群传播的影响力和引导力,特别是处于信息传播中心的编辑,必须充分施展自己意见领袖的作用,以主流的声音突破社群内传播的“回声”效应,同时还要以更具温度、更具情怀、更具品质的内容去撼动人、感染人,提升媒体信息在社群内的传播力和感染力,充分发挥编辑的信息引导职能,践行编辑在舆论引导中的责任,并重新将被社群传播消解和分化的受众吸引过来。

4.编辑复合型发展的趋势化。融媒体时代编辑的复合型发展是大势所趋,复合型编辑在融媒传播环境下,能够实现一专多能、一岗多职式发展。目前,传媒集团对于既谙熟传播规律又具有融媒素养的编辑极为渴求,特别是基于“编辑中心制”中编辑的核心地位,复合型编辑已成为融媒语境下媒体采编发流程中的“标配”。但随着传统媒体市场被新媒体不断冲击,行业整体运营下行,发展内在动力不足,从业者对自身职业前景信心普遍不足。加上外界平台的多元、丰厚的薪资待遇以及广阔前景的引诱,传统媒体编辑频繁跳槽,创业发展已极为普遍。另外,传统媒体不能吸引到具有新媒体素养、新技术背景的人才加入,这就造成了传统媒体复合型人才稀缺的现状。由此可见,如何通过内部培养、外部引进来提升复合型人才的比例,已成为媒体成功实现融合发展的关键。

二、融媒体时代编辑中心制的重构策略

融媒体时代“编辑中心制”的变化及编辑角色、功能的转变,使“编辑中心制”已不能适应当前网络化、数字化的媒介环境,这是由于传统媒体时代的“编辑中心制”缺少网络时代的发展基因。对此,赋予“编辑中心制”全新的内涵,不断激发编辑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及创新力,同时调节好编辑、记者、受众之间的关系,已成为融媒语境下提升新闻采编水准、优化新闻传播流程、增强舆论引导力的重要方式。

1.重塑“编辑中心制”的顶层框架。首先,要打造“共享式智能化编辑部”。在融媒语境下打造“中央厨房”是大势所趋,但“中央厨房”的投入令许多基层媒体望而却步。所以,打造“共享式智能化编辑部”是解决目前困境的唯一途径,此种方式不仅可以解决目前基层媒体在资金、技术方面短缺的现状,也可以为软件后续的升级换代寻找到长期支持,而这就要求各家媒体在顶层设计上做出相应的改变。

目前,主流媒体正在大力建設“共享式智能化编辑部”,逐步拓展自身融媒技术平台和提供技术服务的能力,吸引全国各地机关、媒体、事业单位入驻。例如,由人民日报打造的“人民号”就为入驻者提供技术服务,特别是人民日报打造的“创作大脑”,其具有智媒引擎、语音转写、数据魔方、视频搜索等功能,极大提升了“人民号”入驻者的内容生产效率和分发效率,同时也实现了内容的智能写作、智能推荐以及智能分发。同时,“共享式智能化编辑部”的建立为不同媒介间的互联互通架起了桥梁,突破了传统媒介各自为战、平行运营、互不相通的介质壁垒。

其次,要重塑体制机制,建立“一体化集约式”管理模式。融媒语境下“编辑中心制”的构建必须打破以职能、层级为主的组织模式,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构建起“一体化集约式”管理模式,必要时可将内部设置成一个个垂直化、细分化满足用户多样需求的团队。同时,集约化管理更加注重人的作用,是一种自觉、自发式的管理模式,此种管理模式更具互联网因素,更富有创造力和创新力。例如,央视和北京联通携手共同开展了国庆阅兵+5G+VR的直播活动,借助北京联通千兆带宽+5G+VR业务,用户通过VR设备就能360度全景式地感受到国庆阅兵的盛况,获取身临其境式的感官体验。而央视就非常鼓励个体自由创造、大胆创新。也正因为如此,央视才能产出许多优质且令民众喜闻乐见的新媒体产品。

最后,重塑“编辑中心制”的工作流程。融媒体时代“编辑中心制”的重塑,应当对传统采编发流程进行重塑,构建起以编辑为中心掌控全媒体传播,对新闻主题或内容进行统一策划、统一指挥、统一加工和分发。传统的采编模式是不同的媒介拥有属于自己的采编团队,相互之间平行且互不干扰,所属的资源也相对固定互不分享。而融媒体语境下的采编流程则是交互式、集成化的,记者主要负责提供“原材料”,编辑将这些“原材料”进行统一加工,再按照不同媒介的特点和要求进行内容的精准推送。所以,只有重塑“编辑中心制”的工作流程,才能对现有工作模式的各种弊端进行调整和优化,才能有效保证新流程、新模式的顺畅运营。

2.提升“编辑中心制”的创新能力。首先,应打造以用户为中心的创意内容。融媒体语境下,编辑的创造意识以及创意能力显得更加重要。这是由于在技术赋权下,传统媒介的先天优势和影响力在不断被瓦解,当前的内容生产和传播已进入“人人都是记者”的时代。所以,编辑在策划内容产品时要从优化用户感官体验、深挖用户动机入手,时刻将用户放在首要位置。再根据用户需求的不同,科学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为用户进行精准画像。只有将用户市场进行细分,才能更好地打造出更加精准、更加多元、传播路径更广的新媒体产品。

其次,充分发挥编辑部的协调指挥功能。在融媒语境下,编辑部具有多重身份,不仅要进行新闻内容的选题策划把关,还要为新闻内容的产品形态、信息采集、传播渠道、表现形式进行把关。要想协调融媒语境下各媒介生产的协同化、统一化,一个高度集成的智能化编辑部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构建起融媒体编辑部,增强编辑中心制,就是为了进一步凸显编辑统筹策划、总揽全局、统一调度的功能,充分发挥“编辑中心制”的组织优势,再将其转化为新闻报道和生产的优势。

3.构建起“编辑中心制”运行效果评估机制。实施“编辑中心制”的优劣最终还是要依靠运行效果来体现。例如,在新闻信息的传播环节,要评估编辑统筹、融合功能,就是要判断编辑是否选择了最佳渠道进行内容传播,是否达成了对内容生产及传播两个环节的实时监控,进而助推内容生产及传播的最优化。对“编辑中心制”运行效果的评估不是一项单一工程,而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构建起流程监控、效果评估及反馈的整套系统。首先,对“编辑中心制”实施后的工作流程、工作衔接、协同效果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并针对其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可行性解决方案;其次,对编辑的洞察力、反应力、策划力、统筹力进行综合评估,再根据结果进行相应的岗位调换,以保障人岗协调、人岗适应,同时这也符合融媒语境下对新型编辑的要求。

4.加强业务培训,培养人才团队。随着新技术、新业态的出现,打造复合型人才,弥补人才短板是新时期对“编辑中心制”发展提出的新要求。而“编辑中心制”对编辑的业务培养提出了极高的要求:首先,必须加快内部培训及外部引进的力度,尽快培养出一批具有高素质、高能力、高水准的人才队伍;其次,在用人之时还要用人之所长,实现人员之间的优势互补,通过人才之间的协作建立起突击合力。对此,我国各地媒体均已达成共识。一些大型传媒集团正以高薪资、高待遇、大发展为“诱饵”,招揽具有高素养、高能力的人才;另外,还有些媒体正像培植作物一般,培养出具备高度职业素养,具有全媒体技能的记者、编辑。此举也直接反映出在融媒体时代出现的新技术正在倒逼媒体进行自我演化、自我升级,不断提升内部人员团队的职业素养,不断提升其综合能力,只有如此媒体才能不在融媒体的大潮中掉队,才能保持持久的发展能力,才能驶入融媒发展的新蓝海。

三、结语

“编辑中心制”的出现是主流媒体在新时期“顺时而变,顺势而新”主动发展举措。而融媒体时代的到来赋予了“编辑中心制”全新的含义,在融媒传播环境下,编辑角色逐渐多元化、把关位置前置化、社群传播介入化、发展趋向复合化。对此,要让“编辑中心制”发展符合融媒体时代的需求,首先,要从内部机制着手重塑“编辑中心制”的顶层设计使其更符合融媒传播环境需求;其次,在“人人都是记者”的传播时代,要想吸引大众注意力媒体编辑必须具备极强的创新能力,在打造内容时要时刻以用户为主,为用户提供多样、精准、新颖的内容服务;再次,媒体还要根据融媒传播特点重建“编辑中心制”的评价机制,使其运营更加符合传播需求;最后,“人才”是媒体在融媒环境下发展不可或缺的,媒体要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力度,努力培养出一批符合融媒发展需求的媒体人才。只有从以上几方面着手,媒体才能在融媒语境下全面提升内容制作水准,提升内容传播力,使主流媒体能够更好地发挥其舆论引导的作用。

作者张潇系河西学院信息技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

屈小顺系中国电影博物馆馆藏部副主任

【编辑:孙航】

猜你喜欢
社群语境中心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社群短命七宗罪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北上广操心“副中心”
跟踪导练(三)2
母婴电商的社群玩法
VC靠边!社群股权众筹来了
天使进化——VC靠边!社群股权众筹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