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虚构

  • 论严平的“非虚构”写作
    。作家严平以“非虚构”写作展开“微观文学史”探幽,其作品《遗失的青春记忆》《1938:青春与战争同在》《潮起潮落:新中国文坛沉思录》,聚焦书写全面抗战爆发后和第四次文代会前后这两个短暂但重要的时间段,讲述涉身其中的人与故事。严平既通过对完备的“人”的树立完成其微观文学史的创作,又以女性审美和多主语叙事结构等特征实现“非虚构”写作的审美性,更突破了全媒体时代“非虚构”写作的局限,形成在历史和美学意义上的突破。一、文学史书写的微观表达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书写一直

    写作 2023年4期2023-12-17

  • 燕子的“非虚构
    《民法典》与“非虚构”的首次相遇;她写了《疾病之耻》,善意提醒人们正视积弊甚深的疾病误解……她是当下《北京文学》《中国作家》《解放军文艺》《山西文学》等文学杂志青睐的一个非虚构写作者。她叫李燕燕,许多人称呼她“燕子”。大学毕业后,燕子是带着父母的叮嘱和期盼走进某军医大学机关的。在“老机关”看来,燕子就是个没长心眼的“傻丫头”,瞧,别人在《解放军报》发了个“豆腐块”,还要藏着掖着绝不声张,可这丫头却不,她一有东西发表,就到处与人炫耀,很是“高调”,“太不稳重

    躬耕 2023年10期2023-12-12

  • 纪实文学的文体惯性与创作自觉 ——关于郭海燕的“非虚构”写作
    括报告文学和“非虚构”在内的纪实文学几乎成为流行文体。犹如诗、词、曲、小说等在不同时期成为主流文体,时代潮汐催动文体升降与演进的历史仿佛正在当下上演。郭海燕的写作就在此中,她已面世的作品(尚有若干未公开出版的成稿)在“讲好中国故事”的主流话语中展开叙事的同时,通过将宏大叙事和日常叙事统一起来的手法,挖掘和记录时代精神中蕴含的人性光芒,在写作风格上已有可辨识的趋势性特征。同时,阅读这些作品,也让我们获得了讨论“报告文学”和“非虚构”文体边界的新契机。从个体到

    新文学评论 2023年2期2023-11-10

  • 中国“非虚构”诗学传统的言说特征及其美学意蕴 ——以宇文所安为例
    对于“虚构”“非虚构”的概念有了更加深入的阐释,同时也影响着一批汉学家将目光聚焦到中国的传统诗学上来。在他们看来,中国诗学传统具有十分鲜明的“非虚构”(non-fictional)特征,诗歌中所蕴含的情与景是历史时间内的真实表达,这与西方诗学以“隐喻”为代表的虚构传统形成了二元对立。在20 世纪60 年代,吉川幸次郎就已经提及了相关概念,其著作《中国诗史》有言:“被相沿认为文学之中心的,并不是如同其他文明所往往早就从事的那种虚构之作。纯以实在的经验为素材的

    名作欣赏 2023年17期2023-09-28

  • 杨潇非虚构作品《重走》的文学性特征
    通过《重走》对非虚构语境中的“文学性”进行了开掘与探索,他的历史书写达成了非虚构内容与文学性表述的融合统一。从结构策略、文学叙事、文化意识三个维度审视《重走》的文学表现,能够深刻感受到作品“非虚构”特质与“文学性”因素的贯通交融。透过历史与现实、写实与文学的对话,《重走》突破了历史真实的既定框架,为历史叙事赋予了更多主体性的文学情感与时代思索。关键词:杨潇 《重走》 非虚构 结构策略 文学叙事 文化意识2010年,《人民文学》杂志开设了“非虚构”作品专栏,

    文学教育 2023年7期2023-08-10

  • 非虚构理论视阈下的高中论述类文本教学探究
    能与虚构文本与非虚构文本相对应。借用非虚构文本理论,不仅可明确说明文学类文本与非文学类文本的区别,而且还能印证论述类文本与实用类文本的内在逻辑关联,适应论述类、实用类文本的合流趋势。具体到高中语文的论述类文本教学中,可侧重于“表达与交流”的实践活动任务,从非虚构的写作技能培养出发,逆向设计教学流程,有助于提升学生写作的现实“介入”能力。与此同时,非虚构文本的真实边界与审美特性,也为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教学跨越学科边界、进行跨学科合作研习提供了条件。关键词:非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3年1期2023-06-25

  • 非虚构语境下纪录片故事性探究
    录片完全真实与非虚构两种概念的探究,探讨纪录片故事性的构成要素、重要性及社会意义。纪录片由直接电影中产生,在真实与非真实之间备受争议,到如今概念演变为非虚构影像,如何在真实与非虚构之间找到故事的叙事尺度是本研究探讨的重点。【关键词】纪录片;非虚构;故事策略;社会普遍度【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22-0086-03【DOI】10.20024/j.cnki.CN

    今古文创 2023年22期2023-06-25

  • 伪纪录片三论:源起、形态和真实性
    主义 真实性 非虚构1964 年《一夜狂欢》(A hard days night)是历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伪纪录片,用夸张戏谑的跟拍方式表现红极一时的甲壳虫乐队一天的生活。在后来50 余年的时间里,这类挪用模仿纪录片手法创作的剧情亚类型电影逐渐壮大,在拍摄手法和内容手法上超越纪录片与剧情片,呈现多种多样的丰富面貌。本文将对伪纪录片的源起、形态和真实性做出一个纵向的整体梳理。首先追本溯源探讨伪纪录片诞生的理论支撑与美学基础,强调真实世界的写实主义电影理论和

    艺术研究 2023年2期2023-06-03

  • 论彼得 · 海斯勒《江城》中的中国人形象
    征。作者借助“非虚构”的艺术表现方式凸显真实,具有表征当代中国人、重塑“他者”可能的现实意义。但“他者”真实背后的局限性也不容忽视。【关键词】彼得·海斯勒;《江城》;非虚构;真实【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04-0016-03【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04.0051996年,彼得·海斯勒(Peter Hassler)以“和平队”志愿

    今古文创 2023年4期2023-05-31

  • 新媒体场域下“非虚构”新闻实践的嬗变
        要】“非虚构写作”一直是受众关注的重要写作方式,其起源于西方但在本土化的新闻实践过程中不断呈现出新变化。就现阶段而言,在新媒体场域中新闻实践面向的“非虚构写作”呈现出伪议性、引导性、情感倾向性等特征,其中对于突破行业原则性的问题需要检视,同时从客观性原则、忧患意识、建设性方面规避问题并破解其未来发展面向。【关键词】非虚构;新闻业;建设性新闻【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数字时代多元融合传媒人才跨界培养研究”(项目编号:20YBJ23)、湖南

    新闻世界 2023年3期2023-05-30

  • 当代“非虚构”写作的四维:历史、时代、人性和社会 ——樊星教授访谈
    访。近年来,“非虚构”写作从社会意义和文学价值上都得到了广泛认可,这种鼓舞对新闻工作者和非虚构写作者来说都是前所未有的。您长期从事文学研究,今天想请您来谈谈“非虚构”写作问题。樊星:很高兴有这么一次交流分享的机会。“非虚构”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特别是2015年白俄罗斯的记者阿列克谢耶维奇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后,无疑是给“非虚构”的发展势头又添了一把新柴火。从国内来说,《人民文学》现在有个专栏就叫“非虚构”,而且它把“非虚构”常常放在头条,由此可见其对“非虚构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1期2023-01-06

  • 中国“非虚构”写作大事记(1980-2021)
    山发表《所谓“非虚构”小说》 (《读书》1980年第4期),介绍非虚构文体在美国的来龙去脉,系中国大陆期刊第一次介绍“非虚构”概念。一九八六年南平、王晖发表论文《美国非虚构文学浪潮:背景与价值》(《当代文艺思潮》1986年第2期),在国内学界较早地使用了“非虚构文学”这一概念。一九八七年1.南平、王晖发表论文《1977-1986中国非虚构文学描述——非虚构文学批评之二》 (《文学评论》1987年第1期)。论文认为:“目前的批评,多数还习惯于对报告文学、纪实

    扬子江评论 2022年4期2022-10-20

  • 抒情重构空间:非虚构文学的策略与限度
    思考文学尤其是非虚构文学和社会学、人类学的边界在哪里、“抒情”在非虚构文学中起到何种作用、写作中“抒情”的过度使用又会埋藏何种风险等问题。关键词:黄灯;《我的二本学生》;空间;抒情;非虚构今时今日,我们已身处互联网社交的时代,或许对于部分“00后”来说,二次元世界会比现实更加“超真实”。但无论如何,人类认识真实世界的欲望始终无法压抑,尤其在新冠疫情常态化的大背景下,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航船上,“共享经验”对于抵抗共同風险而言,或许显得格外重要。大概正因为此,

    当代文坛 2022年4期2022-07-06

  • 《我的二本学生》中的家庭史、“关系”资本和非虚构文学经济
    惑,或许又和“非虚构”这一方兴未艾的新文类有关。这条荡进文学鱼塘的鲶鱼,到底该如何描述?它还是“鱼”吗?它是否老早便潜伏在鱼塘中,又将怎样搅动鱼塘的平静?胡行舟和何瑛的两篇文章,一篇长于理论阐释,一篇侧重文本分析,从不同角度表达了对《我的二本学生》的肯定与遗憾;而黄灯的回应,在充分表现出谦虚厚道的品格之外,又分明按捺不住持续探索的勃勃野心。两位论者的商榷颇具启发性,而作家的野心尤其使人振奋,因为那意味着,文学的鱼塘将不会沉寂。丛治辰摘要:黄灯《我的二本学生

    当代文坛 2022年4期2022-07-06

  • 距离与思考
    摘要:非虚构写作如火如荼,有人对体验式非虚构写作有了质疑,体验式写作如何处理题材的近距离问题。散文重构与非虚构的关系。素材剪切的常用手法,重构在非虚构中的应用。关键词:塞壬;体验式写作;非虚构;重构有人对体验式写作表示了质疑。简单来说,就是对我去工厂体验流水线工人的寫作方式保有看法。但这个看法说出来我有点吃惊:离现实太近会干扰思考的空间。这个说法是说,面对刚刚结束的鲜活的实现体验,作家完全沉浸其中,被现实牵着鼻子走,并过于遵从事实本身而忽略了文学的思考。简

    网络文学评论 2022年3期2022-06-30

  • 经验与记忆:《在群山之间》与非虚构写作的情感逻辑
    命机缘,呼应了非虚构的类型写作命题;又以方物志略式的文化写作,参与了文体内部的转换更新,可视为广义的非虚构文本。其中,经验与记忆是该作的两条叙述线。在经验主体与叙述主体的多重情感视角下,认识世界、理解自我的经验,与作为本体和形式存在的记忆,经历抵抗遗忘、进入生命层次、完成主体的自我与外部世界的认同后,形成了向总体性敞开、又不回避个体特征的共同体情感。关键词:《在群山之间》;经验;记忆;非虚构从记述的策略和结构文本的技术方法看,陈涛的新作《在群山之间》或许可

    当代文坛 2022年5期2022-05-30

  • 阎连科《她们》中的女性叙事
    要:近年来,“非虚构”写作创作出大量贴近现实生活的优秀作品。阎连科首发于《收获》非虚构一栏的《她们》,对女性问题的关注和思考独树一帜,具有特别的意义和价值。更加值得注意的是作品在所述故事(内容)覆盖下的文本结构(形式)——非虚构与女性叙事相结合。非虚构叙事与“聊言”穿插进行,二者相互映衬,相互说明,互为张力,呈现出无可驳辩的事实;几代女性的“单言”叙事汇合成一种“群言”的力量,形成叙述声音。同时,将女性复杂的生命体验和社会历史紧紧结合,展现特定时代语境下女

    文学教育 2022年7期2022-05-30

  • 少儿主题出版中非虚构与童年书写探析
    纪实书写这三类非虚构童年书写的内涵及价值,认为非虚构写作与童年书写相结合是实现主题出版与儿童阅读趣味及需求相结合的有效途径,也是当前少儿主题出版值得关注的一个重要方向。基于此,文章围绕这一充满难度的实践性话题作出探讨,对如何处理好非虚构写作与少儿主题出版间的碰撞提出思考,认为出版者应积极策划此类选题,担负起唱响主旋律和培根铸魂的时代使命。关键词:非虚构;童年书写;主题出版工程;红色经典中图分类号:G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2期2022-04-14

  • 以李娟、梁鸿作品为例析非虚构文学现象
    学》杂志开设“非虚构”专栏,“非虚构”文学逐渐进入到主流文学行列。通过对“非虚构”文学的发展概述,以李娟、梁鸿的作品为例,分析“非虚构”文学呈现的自然文化图景和社会现实图景,感悟“非虚构”文学对生态环境与精神困境的共性诉求,从而推动“非虚构”文学的繁荣发展。 关键词:“非虚构”文学 图景呈现 共性诉求 近年来,学界关于“非虚构”文学的作品日益增多,尤其是2010年《人民文学》杂志第2期“非虚构”栏目的设置。一时间,作家们笔耕不辍,纷纷对其进行创作,丰富了“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2年3期2022-04-02

  • 有印第安人存在的美国史
    关印第安题材的非虚构小说是对美国历史和文学课程中相关话题的有益补充。关键词:美国历史;美国文化;印第安;非虚构;英语专业;文学在高校英语专业学分普遍收紧的当下,应该保留什么课、改造什么课,是需要仔细研究的课题。笔者所在高校的新一版课程大纲里,《美国历史》这门课被删除了。作为此课十多年的任课教师,笔者颇有些遗憾。与文学、语言学等主流课程不同,在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美国历史》这门课是否有必要开以及选用何种教材,都值得商榷。数年前,笔者曾游历密苏里、堪萨斯等州,

    英语学习 2022年3期2022-03-31

  • 南方经验与知识分子写作
    摘要:黄灯以非虚构文本《大地上的亲人》和《我的二本学生》走入了公众视野。从叙事内容来看,它们均与“南方”经验密切相关。从精神层面而言,这是一种“知识分子写作”,黄灯始终站在生活中的弱势者一边,她希冀为时代保留具有“在场性”和“在地化”特征的鲜活样本,用自己的行动回答“知识分子何为”等重要问题。关键词:南方经验;知识分子写作;黄灯;非虚构近年来,黄灯以非虚构文本《大地上的亲人》和《我的二本学生》走入了公众视野,获得了无数奖项,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在写作道路

    网络文学评论 2022年1期2022-03-14

  • 跨界书写:通向一种实践性的文化诗学
    的目的;具有“非虚构”与“跨界写作”的文体特征,呈现出“历史的文学性与文学的历史性”的文化诗学特征。关键词:周励;非虚构;跨界写作;文化诗学周励是一个人生充满传奇的“曼哈顿中国女人”,更是一位优秀的华文女作家,其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曼哈顿三部曲”——《曼哈顿的中国女人》(1992年)、《曼哈顿情商:我的美国生活与励志实录》(2006年)以及《亲吻世界——曼哈顿手记》(2020年)。1985年,周励携带着40美元自费赴美留学,到纽约州立大学攻读比较文学专业学

    当代文坛 2022年2期2022-03-07

  • 当代小说写作中的“非虚构”权重之魅
    中,文本中的“非虚构”构成呈现出为时所趋的弹跳之态,及至新世纪以来,小说写作中表现出自觉与显著的“非虚构”强权重倾向。本文从文体竞争、外部影响和作家策略等角度,分析“非虚构”权重之变的动力和原因,梳理归纳其主要的三种表现模式,并结合文本细读分析这些模式对小说虚构力、想象力和形式的伤害与裂变,探讨“诗骚”与“史传”诉求互为对抗的制衡关系,并在交融中蕴育新时代审美的可能。“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之所造也。”①《汉书·艺文志》对小说家取材“街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21年8期2021-11-16

  • 试析阿列克谢耶维奇小说非虚构的写作手法
    探析作家独特的非虚构写作手法。【關键词】 阿列克谢耶维奇;《锌皮娃娃兵》;非虚构【中图分类号】I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4-0008-02阿列克谢耶维奇是荣膺诺贝尔文学奖的白俄罗斯作家。她采用非虚构写作模式为文学创作开辟了新道路。她夺魁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不少报道标题都赫然写着“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得奖是非虚构写作的胜利”。20世纪中期美国作家杜鲁门提出“非虚构写作”概念。两次世界

    今古文创 2021年14期2021-09-10

  • 当“非虚构”变成饕餮,“文学”还能提供什么
    非虚构写作的热潮居高不退,但“非虚构”并非一个自明的概念,在今天依然没有共识(当然有了共识是否就有利也还得两说)。十年前,当《人民文学》推出的《非虚构》栏目正热火朝天之时,我也追踪读过几部,当时恰好遇到一个青年写作者,了解到她参与一个团队正在从事非虚构写作。我原以为双方有共同兴趣,交谈之后才发现,彼此认知中的非虚构并无多少交集,我心目中从事非虚构写作者的名单,与她心目中的名单完全不重合(依然记得她以非常确凿而自信的神情告诉我:今天在中国做非虚构的不会超过

    南方文坛 2021年4期2021-08-09

  • “纪录片”概念:一种源自认知语言学的阐释
    们倾向于使用“非虚构电影”来称呼纪录片。但这一概念中的“虚构”一词,在西方文化中跨越了想象与现实的领域,难以处置。当下的西方纪录片理论往往用“真实性”来描述纪录片的本质,但这一说法涵盖面太宽,无法彰显纪录片的特性。从西方人对于不同概念的使用可以发现,中文翻译的概念并没有西方文化带来的某些“麻烦”,因此使用这些翻译的概念可以较为清晰地描述和定义纪录片。国内近年引进的西方纪录片理论,之所以定义含混,引起争论,既与西方的社会文化思潮有关,也与翻译者的选择有关。关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4期2021-08-06

  • 《第三个彩虹女孩》的历史与真实
    等的综合文体,非虚构小说在英语专业学生的补充阅读中应占有一定比例。本文从地理、历史、现实、文学等维度探讨了2020年出版的罪案类非虛构小说《第三个彩虹女孩》对于阿巴拉契亚山脉居民和文化、美国当下诸多社会问题以及文学与现实的反差与相互作用等话题的介入,例证了非虚构文学作品对英语专业学生“深度”阅读与思考能力的培养具有裨益。关键词:英语专业;非虚构;美国历史;阶层;嬉皮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院长张剑教授(2020)不久前发文指出,“现在的英语专业学生整体上没有

    英语学习 2021年7期2021-07-22

  • 互联网下的新媒体电影主流价值观构建
    便快捷。同时,非虚构电影在媒体上出现,这种进行了艺术技巧处理的电影更能给人以真实感和艺术感,与人们的审美心理相符合。现在的电影主流价值观不可避免地受到非虚构的影响,而对电影主流价值观合理构建,就需要对非虚构准确定位,使得新媒体电影在市场上有所突破。文章着重于研究非虚构互联网语境下新媒体电影主流价值观的合理构建。关键词:非虚构;互联网语境;新媒体;电影主流;价值观随着新媒体电影的崛起,处于互联网环境中,商业利益成为重要的追逐目标,主流价值观也因此发生了改变,

    大观 2021年1期2021-03-28

  • 中国“非虚构”与“非虚构”中国
    。所谓的中国“非虚构”说得直白一点就是今天中国的现场和现实。你们从电梯出来,就可以看到我们将要进行工作坊的“现场”,这个场景很有“中国的特色”——一个文学会议会场的隔壁,就是一个可能因为疫情而不景气的KTV。下午五点钟,你会发现KTV的工作人员都端着饭碗,在门口吃饭,他们和我们是在同一个中国时间。这期工作坊,以“中国‘非虚构和‘非虚构中国”为主题。今年讨论这个话题应该基于强烈的当下性和问题意识。“中国‘非虚构”既是指中国现实和现场,也是指一种中国的实践性文

    花城 2021年1期2021-03-24

  • 21世纪中国“非虚构”写作兴起的原因探究
    作为舶来品的“非虚构”文学因为译介而引进中国,在此之后,虽然国内学者以“非虚构”概念陆续对我国文学进行了一系列观照,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非虚构”文学依旧是纪实文学的替代性概念。直到21世纪,“非虚构”写作在主流文学杂志上受到推崇,且在网络与新媒体平台的推动下在官方与民间同时掀起热潮。作为一种新兴的写作姿态,“非虚构”写作提倡作者以“介入”“在场”的姿态对世界进行客观叙述,以鲜明的真实特征颠覆了传统文学的虚构观念,理论界开始激烈讨论,诸多概念等待作家与学

    文化学刊 2021年2期2021-03-08

  • 罗伟章《凉山叙事》:一部恢弘的彝族史诗
    攻坚历程的长篇非虚构文学。作品聚焦脱贫攻坚主线,真实再现大凉山摆脱贫穷、移风易俗的艰难历程,既写出了大凉山区独特的自然环境,真实的彝族生活,记录了脱贫攻坚过程中诸多难忘的人与事,也表现了罗伟章对民族文化现代化的多维观察和思考,整部作品情感饱满,思想深刻。关键词:罗伟章;《凉山叙事》;彝族;非虚构《凉山叙事》是一部感人至诚也发人省思的非虚构作品。罗伟章两赴凉山,以信札的形式,讲述彝族的历史变迁、文化品性、风土人情和日常生活。作品聚焦脱贫攻坚主线,真实再现大凉

    当代文坛 2021年2期2021-03-01

  • 非虚构”写作:风潮、特征与动因
    志,都扛起了“非虚构”写作的大旗。但在实践中,不少人将“非虚构”等同于特稿;把“非虚构”看作一个大框,什么体裁都往里装的也不在少数。对“非虚构”是一种新闻产制还是文学创作,认知并不统一。实践中的混淆反过来干扰了公众对“非虚构”的认知。一、“非虚构”写作成为风潮“非虚构”这一确切提法源自1960年代的美国。当时,以“非虚构小说”和“新新闻报道”等为代表的非虚构创作盛行一时。这一概念被引入中国后,成为“非虚构文学”,囊括了报告文学、非虚构小说、纪实小说、口述实

    写作 2021年6期2021-02-16

  • 21世纪乡土经验的“非虚构”书写
    摘 要:“非虚构”写作是盛行于新世纪文坛的一股文学潮流。其中,乡土经验构成了“非虚构”写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在梁庄》《冬牧场》《妇女闲聊录》等以纪实的方式提供了较为本真的乡村状况。“非虚构”写作改变了以往作家在书桌面前想象性的写作,它促使作家深入现实世界,通过田野调查发掘乡村社会的真实状态,使读者真实地感受到中国农村的悲与痛。新世纪乡土经验的“非虚构”写作有着极深刻的现实意义。关键词:新世纪 “非虚构”写作 乡土经验“非虚构”写作,顾名思义,是基于现实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1年1期2021-02-08

  • 非虚构新闻《大兴安岭杀人事件》的叙事分析
    要:新闻领域的非虚构写作一般呈现为特稿形式,作者通过文学的写作手法和技巧进行叙事。《大兴安岭杀人事件》是一篇较有影响力的非虚构新闻作品,叙事功力是其取胜之道。本文从叙事者、叙事话语和叙事结构三个方面对文章进行分析,发现文章通过叙事聚焦和多元叙事充分展现细节并遵循新闻的真实性,作者通过情景事实、背景事实和图片的应用,向读者告知以事,用事实说话。通过对不同事件的复杂组合最终构成文本的事实建构,但其不足之处在于缺乏深度。关键词:非虚构;《大兴安岭杀人事件》;叙事

    今传媒 2021年1期2021-01-26

  • 非虚构”背景下当代诗歌“事实的诗意”
    实”的、向往“非虚构”的时代终于悄然来临——以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的“非虚构小说”为肇始,而以2010年我国《人民文学》“非虚构”栏目的设置为标志。当然,这一过程也伴随着大量对于“元虚构”“前虚构”“零虚构”“后真相”等诸多概念的思考。从表象上看,在“非虚构”浪潮中首当其冲者,是以纪实性文学传统为根基的报告文学、纪实小说、历史传记以及散文等,诗歌世界似乎在一片“非”声中暂时风平浪静,若无其“非”。其实不然,逢此“非非”之世,诗歌不可能独“是”其身。“以陈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3期2021-01-08

  • 非虚构在真实事件改编影视作品中的应用探析
    张文东摘要:非虚构作为20世纪中后期文学创作领域兴起的重要概念,作用于文学与影视作品之中,通过对真实事件进行再创作,在保留事件真实性的同时注入艺术色彩,最终形成文学作品或影视作品。近年来,以真实事件为故事蓝本进行再创作的影片在大荧幕上大放异彩。本文以《中国机长》为例,深入探讨在这类影片中,非虚构的创作理念,及其对场景、对话、视角艺术化处理的方式。关键词:《中国机长》 非虚构 影视作品 视角艺术化2019年上映的电影《中国机长》是根据2018年5月14日四

    传媒 2020年5期2020-11-30

  • 多重世界经验下的“非虚构”中国 ——迈克尔·麦尔访谈
    笔者与当代美国非虚构知名作家迈克尔·麦尔(Michael Meyer)通过邮件的形式取得了联系。我们之间的对话从2018年8月一直持续到了现在,本篇访谈根据2018年8月6日、2020年4月4日、2020年4月12日的邮件采访整理而成。一、让故事自然展开沈闪:您第一次来中国是什么时候?迈尔克·麦尔:1995年7月,我通过和平队(The Peace Corps)第一次抵达中国。之后的两个月,我和15名志愿者组成的小组住在成都郊区四川师范大学的校园里。我能说一

    写作 2020年3期2020-11-25

  • 隐喻、寓言与抒情诗:比较语境下余宝琳中国非虚构诗学研究
    统三方面对中国非虚构诗学的阐发,指出余宝琳中国非虚构诗学研究的哲学美学、比较诗学理路和差异性策略,既带来其理论的清晰,也造成其研究过于强调本体论差异,忽视具体文本分析和绝对化倾向的不足。关键词:非虚构;隐喻;寓言;抒情诗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677(2020)4-0102-07  1985年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在他出版的诗学理论著作《中国传统诗歌与诗学:世界的征象》中提出,中国文学传统中,诗歌通常被假定为非虚构

    华文文学 2020年4期2020-11-14

  • 自传体小说的虚构性与非虚构
    【摘要】 “非虚构”作为当下文坛备受瞩目的文学现象,学界对文学写作中的虚构与非虚构关系的探讨也同样愈发甚嚣尘上,这同时也折射出当代文坛对“真实信念”的呼吁与追求。然而,目前来说,小说文本对虚构与非虚构之间的界限和平衡仍存在较多问题,因此,通过对惠州作家宝月(本名张梅梅)的自传体小说《梦圆南粤》进行分析,以小见大,探讨自传体小说文本的虚构性与非虚构性,以期能够拨开文学文本中虚构性与非虚构性之间的一些迷雾,洞悉作品中虚构性与非虚构性之间的逾越与平衡。【关键词】

    今古文创 2020年20期2020-09-10

  • 非虚构”的十年讨论与中国非虚构文学研究
    刘浏一、中国非虚构文学研究的路径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学术界就对“非虚构”有了关注。董鼎山、王晖、南平、聂珍钊等人就发表了《所谓“非虚构小说”》[1]《对于新时期非虚构文学的反思》[2]《1977-1986中国非虚构文学描述》[3]《论非虚构小说》[4]《生活真实与非虚构文学作家的真诚》等文。这些研究,大多是围绕“非虚构小说”,讨论作为小说的美国非虚构文学以及当时中国非虚构文学的特点。90年代以后,中国学者对“非虚构”的研究逐渐细致和深入,从“新新闻

    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 2020年2期2020-09-10

  • 纪录片制作人对真实性的把握
    关键词:客观;非虚构;真实性纪录片是非虚构非表演的影视纪实艺术,它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来记录、表现现实世界中真实存在的人和事,而谈到纪录片人们就会想到“真实”二字,由此可见,真实就是纪录片的生命,是纪录片的灵魂,没有真实,就没有纪录片。笔者在云南艺术学院注重实践的教育理念下学习多年,在这些实践过程中既积累经验,丰富感性认知,也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创作出一部好的纪录电影,需要更具理性和更富创造性的学科理论指导,也需要更丰富的跨学科知识

    神州·下旬刊 2020年8期2020-09-02

  • 非虚构写作对新闻客观性的影响分析
    文就新闻领域的非虚构写作这一新闻媒体的“新宠儿”,分析其对新闻客观性构成的挑战和机遇,探索如何实现非虚构写作与新闻客观性之间的平衡,从而形成总的合力,推动新闻事业的发展。【关键词】非虚构:新闻:客观性近年来,“非虚构”一词成为新闻界的热词,并愈演愈烈,非虚构写作席卷新旧媒体,成为一大批新闻媒体热捧的报道形式。互联网时代,虽然人们生活在信息充斥的环境中,但是信息的机械化和同质化让传统的新闻报道形式出现疲态,所以新的报道形式应运而生。非虚构写作就是其中显著发展

    新闻传播 2020年10期2020-08-09

  • 看那经年累月的尘埃:埃里克·拉森的《光辉与卑劣》与非虚构小说
    首相的浴缸。“非虚构小说”这种特别的写作类别,为拉森提供了融合“真实”与“虚构”的舞台,但拉森作品的灵魂仍然是“虚构”,反映古典文学的悲剧传统。《光輝与卑劣》中塑造的丘吉尔形象是“古典英雄”的延续:他内受家庭问题困扰,外担纳粹突袭压力,在孤立无援的境地中,带领英国人共度时艰。关键词:非虚构;第二次世界大战;丘吉尔;古典英雄埃里克·拉森(Erik Larson)于2020年出版的新作《光辉与卑劣》(The Splendid and the Vile)(以下简

    英语学习 2020年7期2020-08-02

  • 对中国新闻领域非虚构写作热的冷思考
    要】新闻领域的非虚构写作在我国蓬勃发展起来并逐渐形成一股热潮,但非虚构写作热也挑战着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应该从基础立场把握、真实性辨析以及新闻文体规约的角度对其进行冷静而客观的审视。对于中国新闻领域的非虚构写作,应该理性辩证看待,对其新闻真实内核要从“客体之真”与“符号之真”角度辨析。从文体角度分析中国新闻领域非虚构写作,不能将其归属于专业化、标准化的新闻体裁范畴内。【关键词】非虚构  中国新闻领域  新闻真实  新闻文体【中图分类号】G212.2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20年10期2020-07-23

  • 非虚构视野下乱世英雄的历史书写
    特的书写方式,非虚构是以“忠于事实,还原真实”为准则讲述原生态故事,完全支持创作者以个人化视角进行独立自主的叙事行为。朱日复长篇小说《伍子胥》既重温了历史上那个激荡人心、风云变幻的乱世时代,也聚焦、发掘和展示了创作者对于特定语境下不一样的历史演绎与深层解读。作者以生动的人物塑造和内在张力的娴熟技巧再现了春秋末年楚、吴、越三个诸侯国之间的较量与角逐。文本既追求众声喧哗的艺术效果和复调结构的充分展示,又强化人物之间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彰显了作品的针对性和现实批判

    文艺论坛 2020年2期2020-07-16

  • 非虚构作品中人文立场的确认与确立
    影视作品尤其是非虚构作品的文化自觉意识进行了探讨,分析了作品的人文立场在中国媒体行为和大众传播语境中的具体呈现,指出了人本思想在仅具片面合理性的历史动力和进程面前对人性进行多维维护的价值,并特别强调指出,中国媒体的人文立场包含彰显中国传统人文文化之永恒价值的内涵,是对二十世纪初叶以来启蒙主义文化价值观绝对化倾向的纠弊。关键词:非虚构;启蒙立场;人文立场;文化自觉;话语场;大众传播一、引言:追寻“人文”“人文”,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在中国大陆逐渐成为流行词。“

    广告大观 2020年9期2020-07-14

  • 非虚构作品的语言特征
    言学的角度考察非虚构作品就会发现非虚构作品的语言形式异常丰富。首先,非虚构作品打破了作家在以往传统样式的作品中所着力建构起来的话语霸权,让写作者和事件的参与者与目击者在一个自由、平等、开放的语境中一起言说,相互对话,共同发声,形成了众声喧哗的语言交响;其次,非虚构作品跨越了小说、诗歌、散文、影视、戏剧、杂感等传统文体的语言边界,甚至还引进了新闻学、政治学、教育学、伦理学、历史学、地理学以及音乐、绘画、雕塑等其他门类的语言优势,实现了跨体越界的语言交融;另外

    当代文坛 2020年4期2020-06-29

  • 问题意识与叙事问题
    鸿的梁庄书写在非虚构写作中颇具代表性。她以碎片化的方式呈现客观现实,以知识分子的问题意识统摄梁庄的人物与细节,将之降解为论述问题的材料。梁鸿试图从个体经验直接透视“中国”的现实问题,而在二元对立的思维中,难免执于一端或以偏概全。在叙事时,她的主体介入性体现在以强烈的主观抒情营造氛围、塑造人物并发表议论,带有鲜明的知识分子情感色彩。这些令原本可靠的现实记录显得可疑,也最终妨碍了理论分析的逻辑性。在这种主观介入的叙事姿态下,梁鸿尽管调用了诸多语言策略,仍无法弥

    当代文坛 2020年4期2020-06-29

  • 记录世事变迁的时代之声
    ,其口述实录体非虚构作品,具有典型意义。从反映社会现实、人道主义与人文关怀、作者话语的主要作用这三个维度,分析斯塔兹·特克尔主要作品的特点及面貌,帮读者更好地理解特克尔非虚构作品中的创作技巧与思想内核,为读者展现出口述实录体非虚构作品的文学魅力。关键词:斯塔兹·特克尔;口述实录体;“非虚构”文学;创作分析随着2010年《人民文学》开辟非虚构板块,非虚构开始在国内如火如荼地发展壮大起来。其中,口述实录体非虚构作品文本以其质朴而生动的语言,充满真实性的个性化讲

    美与时代·下 2020年2期2020-05-28

  • 底层视角与残缺视野 ——基于新冠疫情中“非虚构”写作的报道框架实证分析
    为新闻报道的“非虚构”写作突破了其原有的写作风格和内容生产模式,广泛参与到灾难报道之中,以自身对底层视角的挖掘和文学性较强的优势,佳作频出。但与此同时也遭遇了一些质疑和批评。新闻领域的“非虚构”写作在疫情报道中是否客观、真实、全面地建构了新闻事实,承担起了一定健康传播的职能值得探究。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国乃至全球,处于新闻领域的“非虚构”写作加入灾难报道的阵营。在面对较以往更具公共性和“新闻性”的议题时,不少非虚构作者和平台突破了原有的报道模式,

    中国记者 2020年4期2020-05-12

  • 《中国在梁庄》诞生记
    左右掀起文坛“非虚构”热潮的一部重要作品,站在这部作品背后的是作家梁鸿。本文从作家梁鸿个人经历入手,结合2010年这部作品诞生前文学场的思潮翻涌,试图总结出《中国在梁庄》这部作品的诞生缘由乃至“非虚构”热潮兴起的背后原因。关键词:《中国在梁庄》;梁鸿;非虚构作者简介:张艺歆(1996-),女,回族,河南开封人,中国艺术研究院文艺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当代文学创作与批评。[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

    青年文学家 2020年9期2020-05-06

  • 在“非虚构”挑战下的报告文学
    学,总将其与“非虚构”对标,使二者互为假想敌。尽管两个概念均为二十世纪的舶来品,但二者的存在场域和发展语境都大相径庭。1980年代引进中国的非虚构概念在当时并未立刻受到广泛注意,直至蛰伏到新世纪才缓缓拉开狂欢序幕,并声称报告文学这个庞然大物是“恐龙已死”。被经济浪潮冲上时代沙滩的“非虚构”,在发展之中便始终隐含着某种市场逻辑。不同于“非虚构”初入中国时的“冷遇”和在市场经济中的“热遇”,在报告文学概念被引入之前的五四时期,谢婉莹的《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周

    长江文艺 2020年2期2020-04-26

  • 非虚构”写作与高中作文教学
    ,希望学生在“非虚构”的写作背景下体现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但在实际的教学中,这又谈何容易,“非虚构”写作的难度仍旧是很大的,并且存在很多的问题,解决问题并提升语文作文教学质量成为了迫在眉睫的一件事。一、“非虚构”写作需要的条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善于观察,热爱生活,只有真实地经历过一些美好的、难过的、非富多彩的事情才能够写出来,才会产生写作的兴趣,才会主动地进行作文学习,这比被动的接受老师的知识灌输效果要好得多。所以说老师要教会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中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0年2期2020-04-10

  • 非虚构”一词的困惑
    报告文学称为“非虚构”文学。比如周政保先生1999年出版的《“非虚构”叙述形态:九十年代报告文学批评》一书和周森龙先生2011年出版的《非虚构艺术——报告文学研究》一书就直接采用了“非虚构”这一概念作为书名。在丁晓原先生2011年出版的《中国报告文学三十年观察》一书中,对“非虚构”这一概念也采取了相对宽容的态度,并与李敬泽先生合编《中国非虚构年选(2011年选)》一书。(在《中国非虚构年选(2011年选)》一书中,从序言标题《报告文学的“无名”时代》看出,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1期2020-03-02

  • 非虚构”写作与高中作文教学
    ,希望学生在“非虚构”的写作背景下体现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但在实际的教学中,这又谈何容易,“非虚构”写作的难度仍旧是很大的,并且存在很多的问题,解决问题并提升语文作文教学质量成为了迫在眉睫的一件事。一、“非虚构”写作需要的条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善于观察,热爱生活,只有真实地经历过一些美好的、难过的、非富多彩的事情才能够写出来,才会产生写作的兴趣,才会主动地进行作文学习,这比被动的接受老师的知识灌输效果要好得多。所以说老师要教会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中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0年2期2020-02-23

  • 史传文学底色与非虚构叙事手法
    史传文学色彩与非虚构叙事手法整合为一。通过对具体作品的个案研究可以发现蒲翁在叙事策略、叙事时间线、叙事视角以及相关的论赞品评等方面颇有史家风范。具体来说,蒲氏善于利用取材于真人真事的事件,融入作家的文学想象,既以事为本、于史有征,又由正而奇、由文而幻。从史传文学底色与非虚构叙事特点出发阅读《聊斋志异》,可以对 “一书而兼二体”之说阐发新见。关键词:聊斋志异;一书而兼二体;史传文学;非虚构中图分类号:I207.419    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关于中国古代

    蒲松龄研究 2020年4期2020-01-20

  • 非虚构”写作的现实主义维度与价值立场
    汉西文学研究“非虚构”写作的现实主义维度与价值立场姜汉西(河南大学 文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非虚构”写作于2010年经《人民文学》助推和引介,以一种否定性的姿态出现在中国当代文坛,对传统文学的写作方法和价值立场形成了巨大的冲击。“非虚构”写作有着极强的现实针对性,从传统现实主义写作到“非虚构”写作,不仅仅是一种历时性的文学生产方式的承续,更是不同时代背景下不同作家与社会和人生的对话,然而两者之间并不是一种完全对立的状态,而是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2期2020-01-09

  • 非虚构:链接于文学与影视之间
    摘  要:非虚构是包含文学、历史、新闻、电影、电视等文体话语体系里具有“非虚构”元素的文类集合。文学与影视非虚构最为典型的是报告文学和纪录片。纪录片呈现“非虚构”的两种不同创作理念:一是主张要有对于现实的“创造性处理”;二是与格里尔逊相对立的严格非虚构而拒绝虚构的主张。非虚构文学涵盖多个层次,对于“非虚构”的体现比较复杂,差异性较大。非虚构文学带有现实性或新闻性的“文字真实”与纪录片所呈现的“影像真实”不同。与格里尔逊式纪录片模式类似,非虚构文学中亦有“画

    当代文坛 2019年6期2019-11-25

  • 文学的真实性与真实的文学性
    一个文学概念的非虚构写作虽然与文学的虚构性创作表现出不一样的艺术特征,但在对美的追求上殊途同归,二者并不截然对立。基于此,将文学虚构与非虚构结合起来,立足于具体创作实践,从文学的真实性与真实的文学性两个层面入手,在参考相关论者的论述基础上,一方面将非虚构写作纳入文学作为一种审美的传统性视域进行思考,强调非虚构写作并非对虚构的反叛,而是相得益彰的补充与交融;另一方面结合当今消费时代的特定历史文化语境,探讨当今社会日常生活中文学性的漫溢对非虚构写作具有的独特意

    当代文坛 2019年6期2019-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