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架

  • 西非北部塞内加尔盆地油气富集规律与勘探方向
    经历从陆上、浅水陆架向深水-超深水区的转移,2014 年之前主要勘探目标为陆上和浅水陆架的上白垩统海相砂岩,发现的油气规模较小,大多尚未开发。2014 年以来,在Kosmos、Cairn能源等独立石油公司和国际大型油公司带动下(Kosmos,2021),勘探领域逐渐从陆架区向深水-超深水区下白垩统阿尔必阶和上白垩统赛诺曼阶浊积砂岩领域扩展,先后发现Sne、Fan、Tortue、Yakaar 和Orca 等一系列大型油气田(图1)。目前,油气发现主要位于毛里

    西北地质 2023年5期2023-10-11

  • 南海北部冬季陆架波特征
    24088;2.陆架及深远海气候资源与环境广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广东 湛江 524088;3.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空间海洋遥感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1)陆架波是一种存在于陆架上,由陆架地形和地球自转联合作用,频率低于惯性频率的沿岸传播长波,其能量主要集中在陆架上。陆架波振幅、周期、波长等特征不尽相同[1]。在北半球,海岸在陆架波传播方向的右边;在南半球则相反[1-6]。热带气旋、寒潮是激发陆架波的主要原因[3,6-8]。在中国沿岸海域,前人对陆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2023年3期2023-06-21

  • 东海陆架盆地中生代残留地层特征及其构造启示
    7)0 引言东海陆架盆地位于欧亚板块东部陆缘,盆地西侧为浙闽隆起区,东侧为钓鱼岛隆起,再往东依次为冲绳海槽和琉球岛弧,盆地东西宽250~300 km,南北长约 1 500 km,整体呈NNE向展布,面积约2.67×105km2,是一个在基底构造层长期改造基础上发育而成的中、新生代具有较大油气潜力的沉积盆地[1-10]。目前东海陆架盆地油气的发现均来自于新生界,主要是因为对中生界的平面展布和垂向结构等特征认识不足,且存在不同的认识[5,11-15]。前人关于

    海洋学研究 2022年4期2023-01-30

  • 南海白云凹陷渐新统珠海组沉积相及其演化
    期白云凹陷为浅海陆架环境,发育一套几乎覆盖凹陷全区的大型浅水陆架三角洲砂泥岩互层沉积,凹陷东南部稳定发育的陆架坡折带控制了层序组合样式、储层及有利成藏带的分布。曾清波等[3]认为,凹陷内大型陆架边缘三角洲呈北东向带状分布于白云凹陷至鹤山凹陷。邢作昌等[4]认为,深水区珠海组中上部发育4期陆架边缘三角洲:第1期为断控型,海底扇发育;后3期为沉积型,其伴生的深水重力流扇体砂体和三角洲前缘砂体构成了区域有利勘探目标。张曼莉等[5]通过追踪坡折点变化建立滨岸迁移轨

    断块油气田 2022年6期2022-11-30

  • 末次冰消期以来北极东北陆架对快速气候变化的响应
    最宽广平坦的浅水陆架,约占世界陆架面积的25%,约占整个北冰洋面积的40%[23]。北极陆架主要分布在北冰洋东部区域(0°~180°,水深<100 m),简称“东北陆架”(图1),是现今北冰洋海冰变化最明显的区域[24-26]。而且北极东北陆架还是“冰上丝绸之路”航道的核心区域,对于未来国际航运和海上贸易具有重要的意义。末次冰消期以来,伴随着海平面的快速上升,冰期时暴露出的大陆架被快速淹没[27-28],经历了自末次盛冰期以来的最大波动,沉积环境、物质供给

    海洋科学进展 2022年4期2022-11-03

  • 中国东部陆架第四纪沉积环境演化研究进展与展望
    0170中国东部陆架及边缘海(渤海、黄海和东海)位于西太平洋与亚洲大陆的过渡区,是海陆相互作用、物质和能量交换频繁和强烈的区域。亚洲大陆通过河流为主的源-汇系统向海输送了全球约3分之2的碎屑物质[1],如此大量的陆源碎屑物质输入对陆架、边缘海乃至全球大洋的沉积过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海洋生态系统演变都具有重要影响[2-4]。新生代以来,东亚及相邻海区的气候和环境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青藏高原隆升和西太平洋一系列边缘海的形成[5]以及亚洲季风系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22年5期2022-10-26

  • 珠江口盆地白云南洼珠海组陆架边缘三角洲储层发育特征与主控因素及有利储层预测
    80540 引言陆架边缘三角洲是发育在浅海大陆架陆架边缘向深海过渡位置所形成的三角洲沉积,其位于陆架边缘附近,沉积规模大,前三角洲部位可发育重力流水道和深水扇等沉积体[1-5]。陆架边缘三角洲长期以来是海洋沉积作用、沉积过程与油气勘探的重要研究对象[6-10]。自晚渐新世以来,珠江口盆地形成了广阔的陆架边缘,在不同时期发育了陆架边缘三角洲,其储层发育控制因素已成为石油地质学的研究热点[7-9,11-13]。前人针对珠江口盆地的陆架边缘三角洲储层已开展了大

    石油科学通报 2022年3期2022-10-10

  • 南极罗斯海表层沉积物中生源组分的分布规律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交换地区。罗斯海陆架冰间湖通过高效的生物泵和物理泵将大气CO2输送到深海[2],因此,罗斯海成为南大洋有效的碳汇区[1]。对罗斯海表层沉积物生产力指标的分析可以获得罗斯海海洋环境(洋流、水团、海冰等)是如何控制其生产力的变化,从而对罗斯海在碳循环中的作用有更准确的认识。前人研究发现,罗斯海陆架生产力的分布与冰间湖有关[1,3]。在南极横贯山脉产生的下降风的作用下,冰间湖在罗斯陆架西侧形成,冰间湖的开阔水域使得藻类生物勃发[4],浮游藻类产生的有机质约0.5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22年4期2022-08-15

  • 北极拉普捷夫海沉积物痕量金属赋存形态及富集机制
    12m2,其中大陆架占总面积的52.7%[8]。拉普捷夫海是北冰洋最宽浅的陆架边缘海之一,不仅有世界级大河(勒拿河、亚纳河)的输入,而且海岸侵蚀作用显著。北极快速变化背景下,气候变暖导致常年冻土退化、径流增加,陆源物质供应显著增多,该区沉积环境发生显著变化[9]。受限于海冰和气候等条件,前人对于北极西伯利亚陆架海开展的调查较少,缺乏对痕量金属的研究。前人研究表明,北极陆架沉积物对痕量元素具有显著的清除/富集作用[10-11],但缺乏对痕量元素富集机制的研究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22年4期2022-08-15

  • 北康-曾母盆地中中新世以来层序地层样式特征探讨
    退覆)主要发育在陆架边缘和陆架坡折带处,下超主要发育在大陆架和下陆坡处,削截、不整合主要发育在构造高部位或构造变动强烈区,在深水盆地区,由于受构造运动影响较弱,层序界面主要通过纵向上沉积趋势的变化来识别。图2 北康-曾母盆地层序界面主要反射终止关系Fig.2 The main reflectance termination relation of sequence interface in Beikang-Zengmu basin2.2 三级层序划分通过研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22年3期2022-07-27

  • 南海北部白云南洼陆架坡折带演化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054)0 引言陆架坡折带是陆架和陆坡两大地貌单元的自然分界和过渡带,同时也是海底地形坡度的突变带[1],其特殊的地形、地貌反映了独特的水动力条件和沉积环境。陆架坡折带是近年来深水沉积的研究热点,也是深水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前人对南海北部陆架坡折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珠江口盆地,包括:陆架坡折带的地形识别特征、类型、轨迹变化[2-5]; 陆架坡折带上、下的陆架边缘三角洲和深水扇沉积体系的沉积过程、响应及控制作用[6]; 陆架坡折带对沉积层序及体系域划分的影响[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22年3期2022-06-11

  • 珠江口盆地白云南洼珠海组陆架边缘三角洲沉积体系演化
    80540 引言陆架边缘三角洲是一类发育在大陆架陆架边缘向深海过渡位置所形成的三角洲,其最主要的特点是位于陆架边缘附近,沉积规模大,前三角洲区域可发育重力流水道和深水扇等沉积体。研究其形成演化不仅能揭示深水盆地的地质演变历史,也可以指导深水盆地重要油气聚集区的勘探。因此,陆架边缘三角洲的沉积演化长期以来一直是海洋沉积作用、沉积过程以及油气勘探研究的前沿热点[1-6]。陆架边缘三角洲的形成条件、沉积特征及其与深水扇的关系复杂,主要受控于物源供给、可容纳空间

    沉积学报 2022年3期2022-06-04

  • 深海碎屑岩层序地层学50 年(1970—2020)重要进展
    能够驱使河口向外陆架迁徙驻留,进而将河流所携带的粗碎屑颗粒搬运卸载到陆坡深水区。图1 深海碎屑岩层序地层学发展演化“时间轴”Fig.1 Timelines of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deep-marine siliciclastic sequence stratigraphy1.1 三分层序模式1.1.1 成果与认识20 世纪70 年代,Exxon 公司为了提高大陆边缘海相碎屑岩地层的探井成功率,通过二维地震数

    沉积学报 2022年2期2022-04-02

  • 潮汐对东海陆架边缘处水交换的影响
    , 5潮汐对东海陆架边缘处水交换的影响胡 放1, 2, 3,刘亚豪2, 3, 4, 5,侯一筠1, 2, 3, 4, 5(1. 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 100049; 2.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山东 青岛 266071; 3. 中国科学院海洋环流与波动重点实验室, 山东 青岛 266071; 4. 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 山东 青岛 266071, 5.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 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功能实验室, 山东 青岛 266237

    海洋科学 2022年12期2022-03-01

  • 被动大陆边缘背景下典型深水沉积模式探讨*
    ,有的属于宽阔的陆架,如墨西哥湾北部深水盆地、巴西坎普斯渐新世至今沉积期盆地、国内南海北部盆地;有的属于狭窄的陆架,如巴西坎普斯晚白垩世—始新世沉积期盆地;还有的大陆边缘盆地由于构造及沉积演化差异导致所处的陆架极为狭窄甚至几乎无陆架发育,而直接过渡到陡峭陆坡区,如东非鲁伍马盆地即属于典型的狭窄陆架沉积背景。陆坡环境亦是复杂多样,有的较为陡峭,有的较为崎岖。不同的陆架-陆坡环境导致了不同的沉积格局。目前被动大陆边缘背景下深水沉积储层油气发现非常可观,已获得了

    中国海上油气 2021年6期2022-01-07

  • 东海陆架盆地丽水凹陷构造演化特征
    00120)东海陆架盆地丽水凹陷是在晚中生代残留盆地基础上发育起来的[1],在新生代经历了断陷、拗陷、反转及稳定沉降等多期构造运动,区域构造应力对凹陷形成、演化的控制作用明显,不同期次构造幕式活动相互叠加,具有独特的构造演化特征。东海陆架盆地的构造演化及其动力学背景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2-12],也关乎对丽水凹陷的油气勘探。多年来的勘探研究已经对丽水凹陷的构造特征及演化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多局限于对其构造样式及构造演化的定性分析[1,13-14],而对于其

    石油实验地质 2021年6期2021-12-20

  • 珠江口盆地中中新世SQ14.8层序‒沉积演化及其地质意义
    并在此基础上重建陆架‒陆坡区主要沉积体系的宏观展布特征和演化过程。研究发现, SQ14.8三级层序记录了珠江口盆地新近纪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相对海平面下降, 引发沉积滨线跨越陆架长距离迁移到陆架坡折, 发育了从低位到强制海退完整的体系域单元。古珠江三角洲作为陆架区主要的沉积体系, 在相对海平面升降旋回的驱动下, 其发育位置从内陆架陆架边缘的迁移过程中, 发育主控因素也由河流作用为主逐渐变为河流和海洋水动力共同控制。强制海退体系域的识别及沉积展布研究为预测深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21年5期2021-10-27

  • 巽他陆架末次冰期植被之谜
    200092巽他陆架位于南海以南的东南亚赤道区域,被中南半岛、马来半岛、婆罗洲以及部分印尼群岛包围[1]。末次冰期(110~11.7 kaBP)时海平面下降,巽他陆架广泛暴露。特别是末次盛冰期(LGM,23~19 kaBP),巽他陆架海平面与现代海平面相比下降约123 m,陆地面积几乎扩大一倍[2]。这种海陆面积的显著变化对当时的全球古气候、古生态、碳循环甚至古人类迁徙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3-4]。在冰期-间冰期旋回中,陆地植被对于陆地碳储库有着重要影响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21年4期2021-08-17

  • 楚科奇海北部浅地层结构对古冰川活动的指示
    川活动多次扩展至陆架地区,甚至抵达陆架外缘[1-4]。陆架冰川活动在海床表层和浅层留下了大量特征性地形和沉积体,随着后期被海水覆盖而得以保存下来,成为认识古冰川作用的重要依据[5-6]。利用浅地层剖面探测和多波束测深等声学方法,能有效地识别海底的古冰川记录及其特征,从而可以探究古冰川影响范围、冰流方向及其与海床的相互作用过程[7],这对现代冰川演化的预测以及气候变化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8-9]。楚科奇海是北冰洋诸多边缘海之一,地处太平洋与北冰洋水体交换的关

    海洋科学进展 2021年3期2021-08-09

  • 南海北部海域中东部陆架坡折带类型与迁移演化及成因
    ,其周缘均发育从陆架逐渐过渡到陆坡直至深海盆的独特地貌单元,相应地发育陆架坡折带,即陆架与陆坡的分界。坡折带是一个地貌学概念,指地形坡度发生突变的地带[1-2]。海域陆架、陆坡地貌形态的演变具有缓慢性和累积性特征,是构造和沉积演化的直接产物与综合反映。在一个地区,不同的地层叠置样式、沉积物供给强度、水动力条件及海平面变化控制作用,加之构造差异、与河口位置距离的远近及海水作用强度不同,会造成陆架坡折带不同的迁移演化过程,可使陆架、陆坡区展现出明显不同的地貌形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21年3期2021-06-19

  • 东海陆架盆地断裂成因研究
    5)0 前言东海陆架盆地位于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和菲律宾板块的交汇处,构造活动丰富[1]。在盆地形成和演化的过程中发育了各种断裂系统。该文对不同性质的断层进行了断裂统计,并研究这些断层的组合样式,总结出东海陆架盆地断层的典型组合样式。基于对正断层和逆断层应力、断层形成时间和生长指数等特征的分析,研究断层的成因,总结关键断层的特征。1 东海陆架盆地断层的典型组合样式东海陆架盆地正断层样式主要有3种样式,分别是阶梯状断层组合,“y”字形断层组合和拱张型断裂组合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21年6期2021-06-07

  • 西非塞内加尔盆地北部次盆早白垩世Albian期沉积相类型及展布特征
    异明显,北部次盆陆架具有明显的“南宽北窄”特征,缺少毛里塔尼亚和卡萨芒斯次盆地常见的盐底辟构造[7]。在古塞内加尔河和古冈比亚河供源的沉积背景下,陆架边缘三角洲、碳酸盐岩台地及深水浊积砂体在塞内加尔盆地北部次盆南、北部的发育及展布也存在明显差异。BRUN M V L等利用重力、测井资料建立相关模型,用于解释塞内加尔盆地沉降历史[8];DEBENAY J P等根据水文和生物学模式恢复盆地古环境,为后续沉积相研究奠定地质学基础[9];MARTIN L等根据三维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2021年2期2021-05-20

  • 绕极深层水入侵阿蒙森海陆架的路径及其性质
    层水入侵阿蒙森海陆架的路径及其性质白雨1赵亮1李磊2(1天津科技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 天津 300457;2中国海洋大学海洋与大气学院, 山东 青岛 266100)近几十年来较暖的绕极深层水(Circumpolar Deep Water, CDW)不断入侵阿蒙森海陆架, 使冰架底部融化, 导致阿蒙森海冰架质量不断损失。分析CDW入侵阿蒙森海陆架的路径及性质变化, 对研究冰架变薄和接地线后退具有重要意义。基于GLORYS12V1[Global Ocean (

    极地研究 2021年4期2021-03-05

  • 冲绳海槽中南部不同环境表层沉积物质来源
    侧与宽广的东海外陆架相连,之间有东海陆坡作为东海陆架与冲绳海槽的折转带;东侧为琉球岛弧,将冲绳海槽与太平洋分隔。东海外陆架水深较浅,地形平坦,接受了大量末次冰期低海平面以来的陆源沉积物,随着全新世海平面的上升,陆源物质输入逐渐减少,台湾暖流和黑潮的形成开始影响和改造着外陆架沉积物[1]。东海陆坡地形坡度大,水深从200 m开始急速下降为1 000 m及以下,受构造控制,广泛发育断裂谷、断裂沟、陡坡、陡坎等多种地貌[2],块体搬运(滑塌和滑坡)和浊流是东海陆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21年1期2021-03-02

  • 东海陆架区中尺度涡运动路径的统计特征分析
    ],其中,东海大陆架尤为发育,面积约为52.99万km2,具有复杂陡峭的海槽式地形,大陆架面积约占东海面积的66%[17],是世界最宽的陆架之一。东海陆架区存在浙闵沿岸流、上升流、台湾暖流等复杂流系,同时还受到北太平洋西边界流——黑潮的入侵。鲍献文 等[18]研究发现,黑潮在冬季会以黑潮分支的形式向北侵入东海陆架,而在夏季则以大陆边缘流形式侵入东海陆架。同时,东海内还存在着锋面涡旋、内波等现象,海洋现象丰富多变、动力环境十分复杂。另外,陆架海区是潮汐运动、

    海洋学研究 2020年1期2021-01-27

  • 南海北部陆架和陆坡区小型底栖动物群落的比较研究*
    dul 南海北部陆架和陆坡区小型底栖动物群落的比较研究*周 红 Saif MD Uddin 黄梦娇 刘晓收 王正茂 尹泳桐 姜钱钱 Rebeca Montero-Taboada Karim MD Abdul(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 青岛 266003)为了解南海北部陆架与陆坡区小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特征, 以及影响群落特征的环境因素, 2015年6月对南海北部海域(19.3°—21.4°N, 112.4°—115.1°E)7个站位的小型底栖动物及环境因子进行

    海洋与湖沼 2020年3期2020-05-25

  • 秋、夏季珠江口、南海北部陆坡溶解态铝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和陆源物质的跨陆架输送[8–11]。海洋中溶解态铝的来源包括大气沉降[12–13]、河流输入[14]、沉积物再悬浮释放[3,15]以及海底热液释放[16]。铝易吸附在颗粒物表面而被清除出水体,浮游植物尤其是硅藻通过胞外吸附或者胞内吸收的方式清除海水中的铝[17–18],有研究表明溶解态铝能促进浮游生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进而提高海洋的初级生产[18–19]。国际上已对大西洋[3,13]、太平洋[4]、南大洋[5]、北冰洋[20]中溶解态铝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行

    海洋学报 2020年2期2020-03-12

  • 珠江口盆地东北陆架边缘斜坡带晚中新世—第四纪层序模式与单向迁移水道
    资料品质的提高,陆架边缘有关沉积体系及演化过程的研究和发展,原有的层序地层学模式不断面临新的挑战,当前对层序的划分方案存在很多学派和争议,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5-10]。有关陆架边缘的沉积作用和沉积过程,一直以来也都是国际上的热点突出问题。珠江口盆地发育了很好的陆架边缘斜坡沉积体系,且具有丰富的高品质3D和2D地震资料,可以清晰地识别出层序的结构和特征,为研究陆架边缘斜坡带的层序模式和沉积体系提供了很好的条件。近年来,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开展的天然气水合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9年4期2019-06-21

  • 珠江口盆地晚渐新世陆架边缘三角洲沉积层序结构及演化
    北部形成了广阔的陆架边缘,发育了一系列陆架边缘三角洲和前三角洲斜坡扇体系,其沉积演化和控制因素的研究,近年来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这也一直是国际沉积地质学研究的一个热点课题。前人对区内的三角洲体系开展过较多研究,然而对其内部的沉积-层序结构或地层叠置样式及三角洲朵体的时空分布等还缺乏研究[2-7]。有关这些三角洲和斜坡扇体系的发育演化及构造、海平面、物源供给等的控制作用方面的研究也较少,有待于进一步探讨。本文基于研究区大量的三维地震和钻、测井资料,厘定了南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9年4期2019-06-21

  • 珠江口盆地两类坡折带比较
    密切[1-4]。陆架边缘三角洲、低位深切谷和低位扇、强制性海退体系域一般围绕坡折带分布,坡折带控制沉积作用过程及层序地层构型[5-9];坡折带之下是重力流发育的最有利场所[10],不同类型的断裂坡折控制沉积分布样式,如弧形断裂坡折控制环带状扇体分布[11],阶梯状断裂坡折带控制多级扇体的发育[12]。前人的研究主要针对单一坡折带,对于海相盆地多坡折带层序及沉积体系分析较少,仅个别文献对于具有多坡折带的海相盆地进行了研究,认为发育于陆架区域的小型坡折带主要控

    新疆石油地质 2018年6期2018-12-18

  • 东海陆架盆地沉降中心迁移演化机制
    盆地,西侧为东海陆架盆地,均是西太平洋活动大陆边缘构造体系的一部分。其中,东海陆架盆地是我国陆架上最大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1]。东海陆架盆地的西侧是闽浙隆起区,东侧是钓鱼岛隆褶带,从西至东呈现为凹—凸—凹的格局,南北差异明显,平面上表现为东西分带、南北分块的特征[2-5]。东海陆架盆地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一直是油气勘探开发极为关注的区域。自1974年以来,前人通过以地震为主的较系统的地质调查与勘探(包括重、磁等地球物理调查以及寻找油

    上海国土资源 2018年1期2018-05-07

  • 南海北部相干内潮和非相干内潮演变特征
    海北部跨越陆坡和陆架区的3套潜标数据,对全日和半日相干、非相干内潮的动能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全日内潮沿陆坡区向陆架区传播的过程中,在陆坡区主要以全日相干内潮生成为主,平均动能生成率为2.32 J/(m3·s);在陆架区以全日相干内潮耗散为主,平均动能耗散率为0.44 J/(m3·s)。全日非相干内潮动能在陆坡和陆架区均增长,平均动能生成率分别为0.39 J/(m3·s)和0.03 J/(m3·s)。全日与半日相干内潮动能在陆坡和陆架区的表现不同,

    海洋学报 2017年11期2017-11-06

  • 基于遥感的南海北部夏季上升流对渔业资源的影响
    引 言南海北部陆架(18°N-26°N,108°E-122°E)指中国大陆南部,从海南岛东岸到台湾岛的西岸(包括台湾海峡南部)200 m等深线的宽阔海域.我国南海北部陆架海域主要包括两个:广东及海南岛东部外海上升流和台湾海峡南部上升流[1].本文主要研究闽粤沿岸及台湾海峡西侧海域上升流对整个南海北部陆架渔业资源量的影响.上升流是表层以下的海水沿垂直方向涌上海表面的海流过程,并形成表面海水辐散的一种海洋现象.由于中层和深层海水温度低于表层海水温度,在上升流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17年2期2017-05-15

  • 黑潮营养盐输入对东海陆架浮游生态系统影响的模型研究*
    。对黑潮输入东海陆架营养盐总量的估算, 现有的研究大部分是基于水量平衡的箱式模型, Chen等(1999)最早给出黑潮上陆架营养盐通量的估算, 并指出黑潮和台湾暖流是东海陆架主要的外源营养盐来源。这一结论得到了后续研究的支持(Fang, 2004; Zhanget al, 2007)。此外也有部分研究采用实测营养盐与文献中的流量数据进行估算, 如董书航等(2016)给出了春季黑潮上陆架的营养盐通量; 或者采用数值模式的模拟结果进行计算, 如 Zhao等(2

    海洋与湖沼 2017年6期2017-03-31

  • 白云凹陷东南部晚渐新世陆架边缘三角洲沉积特征及沉积地貌演化
    陷东南部晚渐新世陆架边缘三角洲沉积特征及沉积地貌演化王思琦1, 张忠涛2, 林畅松3, 秦成岗2, 邢作昌1( 1.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能源学院,北京 100083; 2.中国海洋石油(中国)有限公司 深圳分公司,广东 深圳 510240; 3.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海洋学院,北京 100083 )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及三维地震资料,应用地震沉积学和地震地貌学方法,建立白云深水区晚渐新世三级层序地层格架,揭示白云凹陷东南部晚渐新世大型陆架边缘三角洲的沉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2017年1期2017-03-30

  • 黄、东海陆架2011年秋季活体浮游有孔虫生态分布
    049)黄、东海陆架2011年秋季活体浮游有孔虫生态分布吕红红1,2,向荣1*(1.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301;2.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北京100049)现代活体浮游有孔虫的生态研究是其古环境重建应用的重要基础。根据黄、东海陆架2011年秋季采集的20个垂直浮游拖网样品,分析了该海域浮游有孔虫的秋季生态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黄海秋季基本上没有浮游有孔虫的出现。东海共发现13种活体浮游有孔虫,主要优势属

    海洋学报 2016年2期2016-11-30

  • 东海陆架盆地“反转-改造”构造迁移演化特征 ——以西湖凹陷边缘构造为例
    0030)东海陆架盆地“反转-改造”构造迁移演化特征 ——以西湖凹陷边缘构造为例蒋一鸣,何新建,张绍亮(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上海 200030)在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边缘与周边构造单元交汇部位研究基础上,确定了平湖运动和花港运动分别是盆地构造迁移从西部坳陷带跃迁到东部坳陷带、从东部坳陷带跃迁到冲绳海槽盆地的关键运动时刻。西湖凹陷边缘带构造交汇部位T02、T04界面附近均存在东侧沉降、西侧相对隆升的“跷跷板”特征,显示出先反转抬升,后改造沉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6年26期2016-09-09

  • 珠江口盆地深水区珠海组陆架边缘三角洲特征及其意义①
    水区扩展,发育于陆架和陆坡间的陆架边缘三角洲由于其良好的储集性能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1-4]。陆架边缘三角洲是指发育于大陆架边缘、越过大陆坡折向陆坡延伸发育的三角洲,随着物源沿平缓大陆架不断进积,至陆架坡折处地形坡度急剧增大,由于重力作用碎屑物大量沉积,形成发育于陆架边缘上的巨厚三角洲沉积层,剖面上表现为向陆和向海方向的斜坡楔形体,平面上呈不连续的弓形体或新月形[5]。陆架边缘三角洲具有纵向厚度大、平面分布广的特征,是深水区油气富集的有利场所,在墨西哥湾、

    沉积学报 2015年3期2015-12-08

  • 珠江口盆地重要不整合界面与珠江沉积体系演化分析①
    盆地位于南海北部陆架区,为南海北部最大的新生代盆地。依据裂陷期构造特征,可将珠江口盆地可划分为3个隆起、2个拗陷,共5个大型构造单元,以及多个次级构造单元,具体分布情况见图1。珠江口盆地自开始形成至今,经历了裂陷期、拗陷期和新构造运动,共发生7次主要的构造运动,分别为神狐运动(65 Ma)、珠琼运动一幕(50 Ma)、珠琼运动二幕(35 Ma左右)、南海运动(30 Ma或32 Ma)、白云运动(23.8 Ma)、东沙运动(10.5 Ma)和台湾造山运动(5

    沉积学报 2015年3期2015-12-08

  • 普里兹湾及邻近海域多航次水文特征比较分析*
    绕极深层水、高盐陆架水和冰架水[5]。绕极深层水能否涌升至陆架以及涌升至陆架后与陆架水(包含冰架水)混合,经过海-冰-气相互作用形成的高盐陆架水能否越过陆架边缘并沿陆坡下沉是底层水形成的关键问题。在绕极深层水涌升问题上,73°E断面作为普里兹湾与外海连通的通道一直被认为是绕极深层水最有可能上升到陆架上的位置。近年来前人利用多次中国南极考察数据也发现了73°E断面上深层水扩展到陆架的证据[6-8]。而2006年,Yabuki等[4]利用日本鲸鱼研究项目在南极

    海洋科学进展 2015年4期2015-11-28

  • 春季季风间期巽他陆架和马六甲海峡表层海水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研究
    春季季风间期巽他陆架和马六甲海峡表层海水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研究王磊1,2,冷晓云1,孙庆杨2,王东晓2,张翠霞1,孙军1*(1.天津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天津300457;2.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301)于2013年3-5月通过走航取样分别对巽他陆架和马六甲海峡表层海水浮游植物叶绿素a生物量和群落结构进行了观测和研究。结果表明:巽他陆架生物量较低,叶绿素a浓度平均值为(0.083 ±0.043)μg/L,爪

    海洋学报 2015年2期2015-10-22

  • 南海西南部巽他陆架底层冷水及其季节变化分析*
    10012)巽他陆架也称“亚洲大浅滩”(Great Asian Bank),面积约180万km2, 位于南海西南部, 被马来半岛、加里曼丹岛和越南包围, 包括泰国湾、纳土纳群岛周边海域和卡里马塔海峡海域, 是连接南海与印度洋的重要通道, 也是极地之外最大的陆架区之一(图1)。陆架区水深较浅, 大部分区域水深小于75m。纳土纳群岛西北和西南存在两个相对深水沟槽, 深度可达100m左右(Tjiaet al, 1980)。泰国湾(Gulf of Thailand

    海洋与湖沼 2015年1期2015-04-10

  • 陆架科学钻探获重要进展
    陆架科学钻探获重要进展2015年8月20日,大陆架科学钻探项目第二口科学钻井CSDP-02孔外业工作通过了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组织的专家评审验收,标志着此次钻探任务第一阶段施工圆满完成。大陆架科学钻探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牵头、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具体负责实施,项目旨在促进我国东部海洋地球科学由浅部钻探结合地球物理分析为主,向深部研究转变。大陆架科钻项目的首钻CSDP-1孔选在南黄海陆架区,目标为“打穿第四纪”,建立相对比较完备的地层序列,并致力成为

    地质装备 2015年6期2015-03-25

  • 陆架海碳循环模式研究现状与进展*
    研究的热点问题。陆架海是陆地与大洋的连接带,受人类活动影响最为显著,并且具有复杂的潮波系统、环流结构、季节性河流输入、较高的生物生产力等特点,各种过程变化剧烈,空间梯度大。陆架海的面积虽仅占全球海洋总面积的8%,其初级生产却是全球总初级生产的19%~28%[6],因此陆架海生态系统的固碳作用对全球碳收支平衡有不可忽略的贡献,尤其是“碳失汇”的问题被提出后,陆架海对大气CO2的源/汇作用成为平衡全球CO2收支不确定性因素之一,引起热议[7-11]。Takah

    海洋科学进展 2014年2期2014-10-08

  • 东海陆架盆地南部新生代盆地原型及类比与油气勘探意义
    1 区域地质东海陆架盆地南部位于东海大陆架南侧,属于东海陆架盆地的一部分,构造单元可划分为西部坳陷带、中部隆起带和东部坳陷带,呈现 “四凹两凸”的构造样式。“四凹”包括瓯江凹陷、闽江凹陷、基隆凹陷和彭佳屿凹陷4个负向构造单元;“两凸”是指雁荡低凸起和渔山东低隆起2个正向构造单元 (图1)。区内地质条件复杂,新生代以来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属典型断-坳原型叠加的复杂改造型残留盆地,新生界油气勘探潜力较大[1]。现今,残留盆地的表象已不能完全表征盆地的各个发育阶

    石油天然气学报 2014年6期2014-03-06

  •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北坡新近系层序构型及油气有利区
    岛和台湾之间的大陆架及大陆坡区,面积14.7×104km2,是一个大型的以新生界为主体的沉积区[1-2]。珠江口盆地是我国海洋石油快速发展的原油生产基地之一,自1983年以来已发现油气储量6亿多吨,连续多年年产量超过千万立方米[3]。白云凹陷是珠江口盆地最大的凹陷,白云凹陷北坡(简称白云北坡)具有良好的天然气成藏条件,它气源充足、储盖优良、圈闭条件优越、复合输导体系使油气运移顺畅无阻,是天然气勘探的重点区域[4]。但是,多年的钻探后,珠江口盆地显形的构造圈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3年2期2013-11-10

  • 中国东部陆架全新世沉积体系:过程—产物关系研究进展评述①
    直接的应用是解释陆架、海岸区域的地层特征:如果海面变化曲线为已知,则沉积层序覆盖的时段和缺失的时间范围就可以推论出来。全球海面―地层序列图后来经B.U.Haq等人进行了补充修改[4~7],现在已成为层序地层学的核心理论。然而,全球海面—地层序列图式只考虑了海面位置这一因素,而未包括原始地形、沉积物供给、输运和堆积过程等因素,因而不能给出沉积体系的空间分布格局。L.L.Sloss本人曾提出,陆架与海岸沉积实际上受控于上述四个因素,只是限于当时的条件,只重点分

    沉积学报 2013年5期2013-04-01

  • 东海陆架盆地新生界结构特征及迁移规律
    00030)东海陆架盆地新生界结构特征及迁移规律徐 发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上海200030)通过对东海陆架盆地新生界地质结构特征及迁移规律研究,认为新生界盆地地质结构在平面上具有“早期南北分块、晚期东西分带”的特征;剖面上在西部主要表现为“东断西超”的箕状断陷结构,东部为双层结构,T03反射地震界面之下为地堑式结构,之上为“东断西超”的箕状结构。由于西部坳陷带箕状断陷结构之下的中生界也具双断结构,因此这种双层结构在盆地内部具有自西向东的

    石油天然气学报 2012年6期2012-09-06

  • 珠江口盆地NSQ2陆架边缘三角洲的识别标志及沉积模式
    面变化周期内,将陆架上的三角洲分为湾头-内陆架-中陆架陆架边缘三角洲[2]。其中陆架边缘三角洲是指发育于大陆架边缘、越过大陆坡折向陆坡延伸发育的三角洲,它不仅在相类型上与其他类型的三角洲存在差异,而且它对于寻找深海陆坡低位扇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陆架边缘三角洲日渐引起石油地质学家的重视,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3]。珠江口盆地位于南海北部大陆架上,处在欧亚、印度洋和太平洋三大板块交汇的南海北部,是一个新生代含油气盆地[4]。盆地由北向南可划分为5个NE向的大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3期2012-07-06

  • 东海陆架表层水体有机与无机悬浮体的季节分布特征
    大的边缘海之一,陆架宽广。陆架西侧有长江、钱塘江、闽江等大河注入,东侧毗邻太平洋,终年受到黑潮的影响。受河流陆源输入的影响,东海陆架悬浮体含量总体较高,是世界上悬浮体含量最高的海域之一[1-2]。同时,受东亚季风的作用,东海悬浮体质量浓度季节变化显著。因此,了解总悬浮体(Total Suspended Matter,TSM)、有机悬浮体(Particulate Organic Matter,POM)和无机悬浮体(Particulate Inorganic

    海洋学研究 2012年4期2012-05-30

  • 有限元数值模拟技术在西湖凹陷中央反转构造带形成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构造带,由此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的中央反转带演化成型。西湖凹陷;中央反转构造带;形成机制;有限元数值模拟东海陆架盆地形成于岩石圈减薄的亚洲大陆边缘,盆地早期具有拉伸盆地的构造格架特征,后期经多次挤压反转作用产生一系列反转构造,包括多期的反转断层和伴生的反转背斜或断褶等构造形迹,其规模大、类型多的特点,在中国东部中、新生代盆地中较为少见。经多年勘探、开发工作证实东海陆架盆地内的西湖凹陷已发现的油气储量90%与反转构造有关。因此,众多学者和油气勘探人员对东海陆

    海洋石油 2012年4期2012-03-22

  • 北太平洋风场变化对东亚陆架海SST的影响*
    洋风场变化对东亚陆架海SST的影响*刘喜惠,林霄沛**,王丽双,周舒岚(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学院,山东青岛266100)太平洋内部的气候变化与东亚陆架海海洋环境变化密切相关。本文利用OAflux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北太平洋内部风场的时空变化特征,将其距平场序列与东亚陆架海SSTA序列进行相关性分析,找出对东亚陆架海SST影响显著的风场关键区。结果表明:东亚陆架海SST距平序列与PDO指数同期相关系数接近于0,说明北太平洋内部异常信号只能通过斜压R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1期2012-01-08

  •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北坡陆架坡折带地质特征及其油气勘探潜力
    盆地白云凹陷北坡陆架坡折带地质特征及其油气勘探潜力张忠涛 秦成岗 高鹏 屈亮 刘道理 徐徽 徐乐意 周凤娟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研究院白云凹陷北坡地区是珠江口盆地最有利的油气勘探区域之一,其层序地层学特点表现为沉积受控于特殊的古地理位置——陆架坡折带。从距今21 Ma至今,陆架坡折带位置基本保持在该区附近,在低海面时期发育了大量低位体系域沉积砂岩体,具备优先捕获油气的有利条件。为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钻井、地震资料,结合各种层序界面特征,

    天然气工业 2011年5期2011-09-13

  • 珠江口盆地13.8 Ma陆架边缘三角洲与陆坡深水扇的“源-汇”关系
    构造层的形成,使陆架-陆坡区形成了特殊的构造古地貌和相对海平面变化特征[3],促使古珠江三角洲形成不同类型的陆架三角洲,其中一种类型——陆架边缘三角洲最为特殊,其与陆坡滑塌体、深水扇有碎屑物质沟通,形成陆架-陆坡复合沉积体系[4]。2003年,在美国休斯敦召开了GCSSEPM基础研究年会,会议的主题是“陆架边缘三角洲和陆坡深水发育的石油系统”,陆架边缘三角洲开始受到石油地质学家的关注。之后,众多学者热衷于墨西哥湾的陆架边缘三角洲研究,并结合露头描述、钻井岩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年12期2011-08-01

  • 陆架边缘三角洲在层序地层格架中的识别及其意义 ——以南海白云凹陷为例
    京102249)陆架边缘三角洲在层序地层格架中的识别及其意义 ——以南海白云凹陷为例徐 强1,王英民2,吕 明1,王 丹1,李 冬2,王永凤2(1.中海石油研究中心,北京100027;2.中国石油大学,北京102249)陆架边缘三角洲具有优质的生、储、盖组合和多种圈闭类型。从成因方面来讲陆架边缘三角洲可分为:物源控制型、海平面控制型和两者混合控制型。在海平面相对静止阶段,河流强大的物源供给不断向陆坡运移,可以使陆架坡折逐渐向远陆方向前进,同时在陆架坡折带及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1年5期2011-04-09

  • 我国拟开展大陆架科学钻探研究
    我国拟开展大陆架科学钻探研究从不久前召开的大陆架科学钻探研讨会上获悉,我国拟实施大陆架科学钻探计划,在黄海、东海和南海陆架区进行第四纪和新近纪以来地层全取心钻探,系统总结我国陆架区晚新生代以来沉积演化历史及其对全球变化和海陆相互作用的响应模式,大幅度提升我国大陆架基础地质调查研究水平。近年来,陆架浅海成为地学界的研究热点。大陆架是全球海陆相互作用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对全球性地质事件也最为敏感,是进行海陆地质对比研究的桥梁和纽带。同时,大陆架也是人类重要的资

    地质装备 2011年6期2011-04-01

  • 南海北部陆坡白云凹陷13.8Ma深水扇沉积
    析,建立了浅海、陆架区的沉积物(高位时期)与深水沉积(低位时期)之间的联系,进而研究了白云凹陷13.8 Ma以来的深水扇体的岩性和沉积物组成,此方法对于预测不同深水沉积单元的岩性和预测深水沉积系统的沉积物粒度及潜在储层的质量有重要意义。深水油气勘探的关键是精确地预测深水沉积储层,白云凹陷深水勘探有别于浅水陆架勘探,应先预测深水目标的岩性特征和储层条件,再进行地球物理、圈闭评价等工作的勘探流程。深水扇沉积;层序地层;深水勘探;白云凹陷;南海北部引 言南海北部

    特种油气藏 2011年4期2011-01-03

  • 南海白云凹陷深水区渐新世—中新世断阶陆架坡折沉积过程响应①
    新世—中新世断阶陆架坡折沉积过程响应①徐 强1王英民2王 丹1李 冬2(1中国海洋石油研究中心北京100027;2.中国石油大学北京102249)南海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深水区在渐新世—中新世经历了后退断阶式的陆架坡折带演化,该过程控制了本地区沉积体系的发育和分布,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基于近期最新钻井资料、精细沉积学分析和长电缆高质量三维地震资料解释,结合陆架边缘三角洲沉积模式理论,开展了该区断阶陆架坡折控制的沉积过程响应特征研究。发

    沉积学报 2010年5期201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