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热津斯基

  • 外国友人的妙计
    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是中美关系的坚定推动者。当时美国国会有很多人反对美国与台湾地区“断交”,布热津斯基想出了一条“妙计”解决这个难题。深谙美国法律的布热津斯基知道,美国与台湾地區“断绝外交关系”需要国会同意,而“停止关系”则无须通过国会,所以就用了“停止”一词。国会大为光火,指责布热津斯基钻空子。(摘自《中国记者》)

    领导文萃 2022年24期2023-01-02

  • 美国掉入“布热津斯基预言”?(观察家)
    缘政治学者布热津斯基出版《大棋局》一书,就当时和未来地缘政治格局做了精辟分析,其中不少判断今天看来仍有生命力。布热津斯基此前对美国外交的警言最近再度引发关注,他曾指出:“最大的潜在危险是中国与俄罗斯或许还有伊朗结成大联盟。结成这种‘反霸联盟的原因不是意识形态,而是相互补充的(对美国的)不满。”由于近期美国与中俄伊三国关系均陷入不同程度的紧张,且中俄伊相互之间的关系取得一些新进展,媒体和分析人士据此认为布热津斯基的预言正在变成现实。布氏的预言究竟一语成谶还是

    环球时报 2021-04-132021-04-13

  • 『飞夺泸定桥』是虚构的吗
    卡特的顾问布热津斯基说:“这只是为了宣传,我们需要表现我们军队的战斗精神。其实没有打什么仗。”另外,两个叫李爱德、马普安的英国人在《两个人的长征》一书中,引用他们采访当地一位86岁的目击者李国秀的话:“红军早上8点开始打仗,打了一天一夜。老百姓在前面带路,红军跟在后面,几个老百姓被国民党击中掉进河里。”此则材料的性质更恶劣:红军竟然把老百姓当人肉盾牌。上述两种说法都存在很大谬误。泸定桥上是否发生过战斗?台湾“国史馆”藏“蒋中正总统文物”中有一份西康军阀刘文

    文史博览 2020年9期2020-11-14

  • “飞夺泸定桥”是虚构的吗
    卡特的顾问布热津斯基说:“这只是为了宣传,我们需要表现我们军队的战斗精神。其实没有打什么仗。”另外,两个叫李爱德、马普安的英国人在《两个人的长征》一书中,引用他们采访当地一位86岁的目击者李国秀的话:“红军早上8点開始打仗,打了一天一夜。老百姓在前面带路,红军跟在后面,几个老百姓被国民党击中掉进河里。”此则材料的性质更恶劣:红军竟然把老百姓当人肉盾牌。上述两种说法都存在很大谬误。泸定桥上是否发生过战斗?台湾“国史馆”藏“蒋中正总统文物”中有一份西康军阀刘文

    文史博览·文史 2020年9期2020-10-29

  • 邓小平与三位美国特使的交锋
    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访华,并授权他“看准了就可以见机行事”。5月20日,布热津斯基踌躇满志地抵达北京。中国对布热津斯基访华高度重视,邓小平再次担负起与美方谈判的重任。5月21日,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南门接待厅会见了布热津斯基。谈到台湾问题时,布热津斯基向会场四周扫视了一下,然后神秘兮兮地说:“我可以告诉你们,卡特总统本人准备尽可能迅速而妥善地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无意人为地拖延下去。因此卡特总统准备在国内负政治责任来解决我们双方这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他承认这是我们

    领导文萃 2019年22期2019-12-12

  • 卡特政府时期中美建交进程研究
    森伯格便向布热津斯基提交了一份关于中国的备忘录.在该备忘录中,奥克森伯格写道:"美苏关系向前发展,中美关系却停滞不前.我们没有使两方面达到平衡状态".国防部长布朗也认为:"新政府可能将注意力放在了西方同盟对抗苏联的传统框架中,而忽视了中国".他认为,美国政府必须与中国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因为中国在美国的国家安全政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平衡作用.1.2 卡特政府上台之初的中美交流在美国的推动下,1月8日,黄镇与美国基辛格、万斯会晤.2月8日,美国新任总统卡特与黄镇

    新生代 2019年14期2019-11-13

  • 布热津斯基:那远去的理性之声
    张腾军布热津斯基是美国知名的地缘政治战略家,不仅著作等身,而且学而优则仕,为多位美国总统及总统候选人担任顾问,官至卡特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卡特曾毫不讳言对他的信任:“如果可以选择同桌的话,我会选布热津斯基博士。”基辛格则评价道:“如若没有布热津斯基殚精竭虑地贡献思想,这个世界将空空如也。”大混乱时代的幸运儿布热津斯基生于波兰华沙,在二战前夕危机最为深重的1930年代,他随外交官父亲先后出使德国、苏联,亲身经历了德国纳粹的崛起与苏联斯大林时期的大清洗运动

    同舟共进 2018年2期2018-04-19

  • 国人着了他的道!20年了! 摧残中华民族的根基!无数国人正沉迷其中!
    nch)。布热津斯基及时献计献策,谁也没有能力改变未来的“二八现象”,解除“边缘人”的精力与不满情绪的办法只有一个,便是推出一个全新的战略“tittytainment”,即在80%人的嘴中塞一个“奶嘴”。指要使彼80%的人口安分守己,此20%高枕无忧,就得采取温情(色情?)、麻醉、低成本、半满足的办法卸除"边缘化"人口的不满。“奶嘴”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发泄性娱乐,比如开放色情行业、鼓励暴力网络游戏、鼓动口水战;一种是满足性游戏,比如拍摄大量的肥皂剧和偶像

    财富商机 2017年12期2018-01-18

  • 地域视角下的《大棋局》平衡策略分析
    霸权统治。布热津斯基在本书中的许多预判都成了现实,如乌克兰危机,俄土分争等。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冷战的结束,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美国一超多强的格局形成。美国成为政治的世界霸主,如何维护美国霸权,应对新的挑战,成为美国的新课题。如何在失去对抗苏联的这个共同目标下将他的盟友捆在身边,成为其政策目标。美国认为一个美国参与并推动下的欧洲一体化对于其维护自身利益至关重要。所以,美国在欧洲一体化中积极支持法德的核心地位,并扶持德国的领导地位,使美国在欧洲一体化中不被

    唐山文学 2017年11期2017-11-25

  • 不能改变现状就只能改变自己
    。5月底,布热津斯基去世了,享年89岁,世上又少了一位外交家和战略家。布热津斯基曾是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的国家安全顾问,被视为美国外交界最有影响力的前辈之一。在当今政治界的地位与影响力,似乎只有亨利·基辛格可以与之媲美,他们被并称为“近代美国最重要的战略思想家”。上个世纪70年代,世界笼罩在美苏争霸的“阴霾”中,布热津斯基与基辛格的思想指导了美国的冷战思维。在战术层面上,前者的贡献超过了后者。在外交层面,布热津斯基与基辛格都极端仇视苏联,特别是布热津斯基

    珠海 2017年7期2017-08-12

  • 胸怀美国、放眼世界的战略家
    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博士于2017年5月26日在美国弗吉尼亚州一家医院去世,享年89岁。中国驻美国大使馆专门发文哀悼,称“他的辞世是中美两国的共同损失……相信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中美友好合作事业会不断取得新的发展,这将是对布热津斯基先生最好的纪念”。美国媒体和智库的评论也很多,例如FT中文网评论说“布热津斯基的辞世是美国精英治国的终结”,兰德公司也发讣告称“大家会永远怀念布热津斯基”。其人其事布热津斯基1928年出生于波兰华沙的一个贵族家庭。10岁因外交官父

    百科知识 2017年15期2017-08-11

  • 美国战略家布热津斯基去世
    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逝世,享年89岁。布热津斯基曾任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是美国重量级智囊之一。布热津斯基1928年生于波兰华沙。1938年随父母到了加拿大,1953年从加拿大移居美国,1958年加入美国籍。1949年,布热津斯基毕业于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经济和政治系,1950年获硕士学位。1953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77~1981年,担任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此外,他还曾于1961年担任时任总统肯尼迪的外交政策顾问,也是美国前

    世界知识 2017年12期2017-08-01

  • 最懂中国的美国“老干部”
    重量级智囊布热津斯基去世,享年89岁。作为中美建交的亲历者和推动者之一,他生前多次访华,长期关注中国的发展。他曾预见中美在10年、20年、30年内,也不可能在军事上对对方产生威胁。布热津斯基曾表示,两岸关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大陆。如果中国大陆提高社会满意度,展现政治灵活度,他认为在某个时刻,大陆和台湾之间会联系更紧密,并按照大陆希望看到的方向进展。他说:“我们不应当挡道。”图为邓小平会见布热津斯基中美建交的关键推手在中美关系乃至国际关系领域,有两个人时常

    新传奇 2017年23期2017-07-31

  • 特朗普与布热津斯基之女骂战升级
    勒和米卡·布热津斯基。值得注意的是,现年50岁的米卡家世大有来头,她的父亲是前总统卡特的国安顾问布热津斯基。特朗普一开始在推特上称:“听说没人看的《早安,乔》说我的坏话……那为什么这俩主持人还要在新年之前连续三晚造访海湖庄园,央求着要见我呢?”特朗普毫不客气地使用人身攻击措辞,将二人分别称为“神经病乔”和“弱智米卡”;他还补充说,女主播布热津斯基的面部整容手术很失败、导致“大出血”,相关采访面谈被自己无情拒绝。此后特朗普连续三天更新推特,每天变着法儿对MS

    环球时报 2017-07-032017-07-03

  • 热脸
    布热津斯基5月26日美东时间晚上11点左右,美国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博士去世,享年89岁。布热津斯基是美国著名战略家、外交家,也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曾为中美建立外交关系做出過重要贡献。戴安·克鲁格当地时间5月28日晚,第70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闭幕式暨颁奖典礼在戛纳举行。41岁的德国女演员黛安·克鲁格凭在《凭空而来》中的出色表演,获得最佳女演员奖。从小条芭蕾的克鲁格以模特出道,从法国影坛起家,闯荡好莱坞大获成功。

    新民周刊 2017年23期2017-06-16

  • 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
    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在纽约去世,引发了国际社会对这位著名战略家的缅怀。相较于基辛格,布热津斯基的全球知名度和影响稍逊一筹,但这不妨碍布热津斯基成为现代世界最为知名的战略家之一。1928年出生于波兰,而后在“二战”中颠沛流离,举家前往北美。他的父亲是一位波兰外交官,起初全家来到加拿大,后来毅然决意留在那片“自由、民主”的土地上。随后,他在加拿大接受初等和高等教育,研习政治和经济学,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继而任教。面

    财经 2017年14期2017-06-15

  • 布热津斯基地缘战略的几个支点
    李哲夫布热津斯基认为如果美国继续“步履蹒跚 ”日益无力主宰世界,那么国际社会很可能会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处于动荡期、调整(,) 期,局势或将混乱失序,是一个捉摸不定的“浑沌 ”世界。布热津斯基无疑是当代最卓越的战略家之一,斯人虽去,其智犹存,笔者愿不揣浅陋,谨以他几年前的一部箸作(《战略远见 —美国与全球权力危机》)为例,探讨一下布氏地缘战略思考的几个支点,并以此作为对他的一点纪念。布热津斯基长于战略思维,尤其精于地缘政治分析,笔者非常欣赏其《大棋局》一书,运

    南风窗 2017年12期2017-06-15

  • 布热津斯基,受访时自己也录音
    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博士在同我谈论中国时显然更具锋芒。与基辛格一样,布热津斯基在华盛顿的办公室也在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总部大楼内。2013年3月7日下午,我和同事李博雅就在他的办公室内对他进行了专访。布热津斯基生于波兰华沙,当时还差20天就满85周岁。身材修长、相当清瘦的他步态矫健,反应机敏。我问他:“您怎样保持得这样健康?”他笑着反问道:“不这样又怎么行?”布热津斯基的办公室墙上挂满老照片。他特意向我介绍了一幅自己设家宴招待中国领导人邓小平的照片,上有

    环球人物 2017年11期2017-06-10

  • 布热津斯基的地缘政治学分析
    0025)布热津斯基的地缘政治学分析吕英杰(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 150025)地缘政治学在国家的外交政策中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甚至能够影响一个国家的外交方向,布热津斯基就是当代地缘政治学的代表。从地缘政治学的视角探讨布热津斯基的外交理论,论述作为美国地缘政治目标的欧亚大陆的重要性,对布热津斯基外交思想及策略进行评价。布热津斯基;地缘政治学;欧亚大陆一、地缘政治学概念“地缘政治学”一词起源于19世纪后期,是希腊语,意为地球之神,鲁道夫·契伦被称为“地缘

    林区教学 2017年3期2017-03-12

  • 布热津斯基:对抗中国不符合美利益
    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近日接受采访时表示,特朗普和蔡英文通电话是“毫无意义的刺激行为”,将在未来的美国外交政策中挑起对抗,而得不到任何战略利益。布热津斯基本人曾参与一个中国政策的协商。他称,和中国对抗不符合美国的利益。“在一个美中合作的世界中,美国才能最大化地发挥影响力。”他还表示,“如果我们把中国激怒到寻找替代选项的地步,中国会找到,但这不会是我们所希望的”,“美国的长期利益从根本上依靠对华关系的加强,而不是为了短期利益破坏这种关系”。▲

    环球时报 2016-12-262016-12-26

  • 历史上的一月
    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访华,就中美关系正常化进行磋商。万斯访华时,美国政府尚未对接受中国提出的建交三原则下最后决心。布热津斯基访华时,卡特政府已决定先与中国建交,再以优势地位与苏联谈判,谋求遏制苏联的扩张势头,增强美国在全球的战略地位。布热津斯基访华时表示,卡特总统已下了决心,在第一届任期结束前,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还表示美国愿意接受中国提出的建交三原则,即美国同台湾当局断交、终止美台共同防御条约、从台湾撤出美国军队,但希望在美方作出期待纯属中国内政的台湾问

    金色年代 2016年1期2016-10-21

  • 布热津斯基的地缘战略之忧
    布热津斯基并不认为中国是美国的友好国家,但却不主张对中国一味采取敌视和遏制政策,他认为假若美国外交得当,中国或许可以成为美国的“远东之锚”。布热津斯基无疑是一位出类拔萃的战略思想家,他绝少做学院式清谈,具有鲜明的务实特色。这可能与他辗转于大学和政府高层的经历有关。做教授,需要埋头书斋,从博采众长中成就一家之言;而为总统做顾问,却必须直面现实和难题,排除一切玄想,务求拿出切实可行而又棋高一着的对策。因而他的著述,往往给人以既恢弘又深邃,既不乏高远之见,又具有

    南风窗 2016年18期2016-09-02

  • 布热津斯基的地缘战略之忧
    布热津斯基并不认为中国是美国的友好国家,但却不主张对中国一味采取敌视和遏制政策,他认为假若美国外交得当,中国或许可以成为美国的“远东之锚”。布热津斯基无疑是一位出类拔萃的战略思想家,他绝少做学院式清谈,具有鲜明的务实特色。这可能与他辗转于大学和政府高层的经历有关。做教授,需要埋头书斋,从博采众长中成就一家之言;而为总统做顾问,却必须直面现实和难题,排除一切玄想,务求拿出切实可行而又棋高一着的对策。因而他的著述,往往给人以既恢弘又深邃,既不乏高远之见,又具有

    南风窗 2016年18期2016-09-02

  • 美国的主导地位与世界新秩序
    二十年,但布热津斯基在书中的思想在之后的历届美国政府的外交政策中都有迹可循,他所提出的某些观点仍然振聋发聩。布氏清醒地认识到美国的世界霸权不可能永远坚守,为了尽可能延长独一无二的地位和在霸权衰落后世界秩序符合其自身利益,美国须在最具地缘政治战略意义的欧亚大陆建立跨欧亚安全体系,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加强与欧洲国家和中国合作。布氏的思想为中美尽可能消解冲突加强合作提供了可能。然而,他却低估中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和政治智慧,认为中国只能是地区性而非全球性大国。且从中国历

    商 2016年24期2016-07-20

  • 亚洲地缘政治的两个“三角形”
    囊团队中,布热津斯基无疑是一个重量级人物,他尤其精于地缘政治研究,在其近年撰写的《战略远见》一书中,他提出,在亚洲地缘政治中,美国应着重处理好以中国为中心的两个相互迭加的三角形:“第一个三角形是中国、印度、巴基斯坦。第二个是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东南亚在这个三角形中发挥支撑作用。”让我们看一看他的这一亚洲地缘政治思考。应当承认,这两个三角形是对亚洲地缘政治格局的一个客观描述。这既是由亚洲诸国的地理位置决定的,也是由相关国家的历史渊源和经济发展决定的。布热津

    南风窗 2016年9期2016-05-27

  • 亚洲地缘政治的两个“三角形”
    囊团队中,布热津斯基无疑是一个重量级人物,他尤其精于地缘政治研究,在其近年撰写的《战略远见》一书中,他提出,在亚洲地缘政治中,美国应着重处理好以中国为中心的两个相互迭加的三角形:“第一个三角形是中国、印度、巴基斯坦。第二个是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东南亚在这个三角形中发挥支撑作用。”让我们看一看他的这一亚洲地缘政治思考。应当承认,这两个三角形是对亚洲地缘政治格局的一个客观描述。这既是由亚洲诸国的地理位置决定的,也是由相关国家的历史渊源和经济发展决定的。布热津

    党政论坛 2016年12期2016-03-19

  • 中国领导人的幽默风采
    国总统顾问布热津斯基家赴宴。席间,布热津斯基对邓小平说:“卡特总统由于决定和中国关系正常化,他在国内已碰到一些政治上的困难。您在政治上也碰到了许多困难吧?”这是一个敏感问题,邓小平听后却哈哈一笑,说:“是的,我也碰到了困难,在台湾省,有一些人就表示反对。”他巧妙地借用布热津斯基的提问重申了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一石双鸟,绵里藏针。在邓小平与卡特总统会谈前寒暄时,卡特说:“1949年4月,我作为一名年轻的潜艇军官曾经在青岛待过。”邓小平毫不犹豫地紧紧跟上:

    党政论坛 2015年11期2015-12-09

  • 中美建交内情
    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来京再次谈判。卡特很重视布热津斯基此次访华,亲自修改了布热津斯基起草的与中国领导人会谈的提纲,并指示他:美国承认一个中国的概念,同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符合美国最大的国家利益。邓小平在会见布热津斯基时说,关系正常化对中美两国来说是带根本性的问题,正常化和不正常化大不一样,在经济和其他领域都会受影响。我们的观点很明确:断交、撤军、废约。这3 个条件都涉及台湾问题。我们不能有别的考虑,因为这涉及一个主权问题。日本方式是我们可以接受的最低方式。

    领导文萃 2015年16期2015-09-09

  • 那些美国的出类拔萃之辈
    手段。——布热津斯基《出类拔萃之辈》是美国记者戴维·哈尔伯斯坦于1969年出版的著作,嘲讽那些所谓最聪明最精英的人把美国拖入了越战,并且一陷再陷,造成一个时代的伤痛。虽然颇具讽刺意味,但另一方面,美国这种精英型政府的模式确也有其独到之处,它大部分时候确保美国这艘大船行驶在它所认为的正确的航道上。冷战是个暗流涌动、危机频发的年代,乱世出英雄,这个时期的美国涌现出了一批学者背景的“谋士”。说谋士也并不确切,他们既有知识作为力量,为最高领导人出谋划策,但也个个都

    博览群书 2015年7期2015-09-02

  • 旋风九日
    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萨日娜、陈天璇类型: 纪录片、传记、历史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语言: 汉语普通话 / 英语上映日期: 2015年5月15日(中國大陆)故事:1979年的中美建交为中国社会乃至世界格局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促成这一变化的“旋风九日”则成为中国改革开放道路上不可忽视的历史事件。时代伟人邓小平在美国行程万里转战九日,风云变幻的政治角力、纵横捭阖的外交手段、危机四伏的暗杀袭击以及习俗迥异的异国风情等,都将在这部影片中一一再现。推荐理由:

    电视指南 2015年5期2015-05-30

  • 布热津斯基访华与中越华侨争端的公开化
    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访华都是一个重要的事件。布热津斯基结束访华离开北京的第二天,即1978年5月24日,中国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发言人就越南驱赶华侨回国问题向新华社记者发表谈话,首次公开谴责越南迫害华侨。这不管对于越南华侨,还是对中越关系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事件。布热津斯基访华和中国公开中越华侨争端这两个相继发生的事件之间是否存在关系,或者它们仅仅只是某种巧合?若有关系,又是怎样的关系?以往的相关研究更多的只是在各自的研究里分别涉及其中一个事件,即使有把这两个事

    东南亚研究 2015年3期2015-03-30

  • 布热津斯基:地缘战略的常青树
    鸣 石海明布热津斯基:地缘战略的常青树刘一鸣 石海明思想的轨迹—当代美国战略智囊系列之二在冷战告终前后,布热津斯基对时局的分析,基于个人对国际政治学的深邃修为及其对地缘政治精髓的通盘掌握,预见性往往很强,即使在西方世界战略学巨擘中,也罕有其匹。苏联一朝解体,终于让美国宣称赢得了冷战的胜利。这是二战结束以来国际战略博弈中最重大的事件。苏联对外扩展势力,一度何等辉煌,曾几何时,迅即崩溃。就与苏联紧张对峙而言,在不同历史时期,美国自身努力各有表现:卡特总统挖墙角

    军事文摘 2015年11期2015-01-05

  • 破冰之旅:邓小平决策中美关系正常化
    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走到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前台。与布热津斯基的第一次见面5月20日,布热津斯基秘密到达北京。5月21日,邓小平会见了布热津斯基。这是布热津斯基第一次见到邓小平。一见面,邓小平就问道:“一定很累了吧?”布热津斯基说:“我的劲头很足呢!来中国之前,我阅读了你同美国主要政治家和参议员的谈话记录。”邓小平说:“美国朋友我见得不少,中国问题不难了解,你从过去的谈话记录中可以了解我们的看法、观点、主张,直截了当。毛主席是军人,周总理是军人,我自己也是军

    湘潮 2014年9期2014-10-30

  • 澳媒:中国不会取代美国当领袖
    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富有远见的预测令人警惕:没有美国领导的世界会更加混乱和危险,而中国或许无法充当那种突出角色。不妨来考察一下中国不情愿担当领袖的说法。这似乎与不少学者专家的观点相悖,他们觉得,北京一心想改变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秩序。布热津斯基则认为,北京与当初试图控制世界的苏联或纳粹不同,中国的国际姿态既非革命性的也非救世主。这个国家具有精心保持战略耐心的漫长传统,“审慎和忍耐是中国皇家DNA的一部分。”几乎所有中国领导人都小心避免充当全球领袖之说。他们基

    环球时报 2014-09-162014-09-16

  • 中美建交邓小平一锤定音
    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访华。1978年5月21日下午,邓小平副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布热津斯基,我担任翻译。会见前,他对中方的陪同人员说:“这是一个机会,一定要抓住。”会见中,布热津斯基表示美国重视中美关系,认为“中国在美国的全球政策中居中心地位”,“中美在共同反对全球霸权和地区霸权方面有共同利益,这种并行不悖的利益是最根本的和长久不变的”。他向邓小平转达了卡特总统的口信:美国将接受中国的建交三原则,即在美台关系上,采取行动断交、撤军、废约。以“日本方式”实

    领导文萃 2014年2期2014-02-17

  • 幽默邓小平
    国总统顾问布热津斯基家赴宴。席间,布热津斯基对邓小平说:“卡特总统由于决定和中国关系正常化,他在国内已碰到一些政治上的困难。您在政治上也碰到了许多困难吧?”这是一个敏感问题,邓小平听后却哈哈一笑,说:“是的,我也碰到了困难,在台湾省,有一些人就表示反对。”他巧妙地借用布热津斯基的提问重申了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一石双鸟,绵里藏针。在卡特总统为邓小平举行的宴会上,美国女演员雪莉·麦克莱恩对邓小平的人生经历问个不停。邓小平幽默地说:“如果对政治上东山再起的人

    恋爱婚姻家庭·养生版 2013年4期2013-05-14

  • 邓小平如约赴宴布热津斯基全家热情迎客
    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的郊外住宅,出席了他别具风味的家庭欢迎晚宴。这次晚宴,是在几个月前布热津斯基访华期间就预订好了的。布热津斯基,时年51岁,在卡特执政的4年间一直担任他的国家安全顾问,是这一阶段美国对外政策和对外事务的主要决策人和参与者,在促进美国与中国关系正常化的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1978年5月20日,布热津斯基奉卡特总统之命来北京商谈两国关系正常化问题。谈到中美关系正常化问题。布热津斯基表示美国将信守“上海公报”,遵循只有一个中国,解决台湾问题是

    决策与信息 2012年4期2012-11-14

  • 1979年,乌龙核警报险酿美苏大战
    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被自己的军事助手奥多姆的电话吵醒。后者报告说,北美防空司令部刚刚发布紧急警报,苏联向美国发射了大约250枚导弹。在冷战的几十年里,美国一直担心苏联的导弹袭击,为此,五角大楼在60年代初就建立了“弹道导弹预警系统”。60年代中后期,美国空军部署了所谓的“474N系统”,通过设在阿拉斯加、格陵兰和英国的12部超视距雷达,提高了对苏联导弹发射的探测能力。60年代末,美国又部署了“防御支援计划”卫星。1972年,北美防空司令部开始将多种导弹预警

    环球时报 2012-03-202012-03-20

  • 美国即使衰落也将是缓慢的
    布热津斯基博士的回应 作者:胡锡进 环球时报总编辑 布热津斯基博士在《外交政策》2012年1/2月刊撰文认为,美国的衰落将给世界带来巨大风险,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美国在世纪之交的强大,使混乱的世界有了最初级的帝国化,美国对世界事务有了一些强制力,深刻影响了很多地区国家关系的结构甚至细节。 美国权力的突然撤出,会导致新的混乱。就像很多大帝国崩溃后,权力的重新洗牌无所不在,而且经常是痛苦、血腥的。中国上世纪初清帝国秩序的崩溃制造了几十年的纷争,直到上世

    环球时报 2012-02-292012-02-29

  • 1979邓小平旋风
    默少克在布热津斯基先生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张邓小平在他家里用餐的照片。面对这位国际地缘政治大师、美国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中美关系一线见证者,我们问了他一个问题:那天晚上的家宴,你和邓小平谈了什么?布热津斯基告诉我们:“那不是一次正式的谈判,而是友好和开放的讨论。我们谈了国际政治、中美合作、‘文革以及他在其中的个人悲惨遭遇。”这次晚宴,是邓小平访美的第一项外事活动,这次访问总共花去了一周时间。随后的历史证明这一周讨论和发展的议题是如何重要:中国对越南出兵、派遣

    领导文萃 2012年21期2012-02-11

  • 中美关系新思维
    全事务顾问布热津斯基在《纽约时报》上撰文“如何和中国继续做朋友”,高调评价此次外交活动是“继邓小平30多年前的历史性访美以来中美最重要的高层会晤”,他还提出多项建议,包括再发布一份“中美联合声明”,构建未来中美交流与合作模式。在过去几年里,美国遭受金融危机的重创至今未愈;在过去一年里,中国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美力量的消长,使得这两个“非敌非友”、既合作又竞争的大国内部对彼此的心态变得微妙起来。美国“重返亚洲”步伐加快,中国也在相关利益领域坚持自

    中国新闻周刊 2011年4期2011-05-14

  • 柴泽民的驻美首任大使岁月
    京他就赶上布热津斯基来中国访问,受到了邓小平副总理的接见,柴泽民也参加了此次会见。布热津斯基见到邓小平之后,说:“这一次我来,卡特总统授命就是要准备建交。”随后,即1978年8月5日,柴泽民偕夫人李友锋从北京登机赴华盛顿履新。他正是中美建交谈判开始后来到华盛顿的。按照行前中国政府的指示,柴泽民负责保持与美国白宫的密切联系。40天后,卡特总统在白宫会见柴泽民。在这次不寻常的会晤中,卡特面带微笑地说:“我们准备实现关系正常化,如果我们对台湾人民未来的福祉感到的

    世纪桥 2009年4期2009-07-27

  • 领袖们的睿智和幽默
    了困难”在布热津斯基的家宴上,当谈到国际关系时,布热津斯基对邓小平说:“卡特总统由于决定和中国关系正常化,他在国内已碰到一些政治上的困难。你在政治上也碰到了许多困难吧!”邓小平哈哈一笑,随即答道:“是的,我也碰到了困难。在台湾省,有一些人就表示反对!”这一机智的回答,引得在座的人都笑起来了。邓小平先顺着对方的思路和观点说下去,然后突然逆转,一语道破了他和卡特总统的不同政治境遇。

    幸福·悦读 2009年11期2009-01-29

  • 30年,中美关系的重要片断
    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来到了北京。这位波兰裔的美国人和他的前任基辛格一样,同属东欧移民,都是苏联问题专家和“遏制苏联扩张”的积极倡导者,而他前来中国,也担负着与基辛格同样的使命。7年前的夏天,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顾问亨利·基辛格在访问伊斯兰堡的最后一天对外界佯称“肚子疼”。在从公众视野消失的一天半时间里,基辛格登上一架巴基斯坦人安排的波音707飞机,神出鬼没地来到了中国,戏剧性地敲开了中美关系的大门。半年后的尼克松访华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里程碑。然而,尼克松访华

    中国新闻周刊 2008年44期2008-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