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懂中国的美国“老干部”
日前,与基辛格齐名的美国重量级智囊布热津斯基去世,享年89岁。作为中美建交的亲历者和推动者之一,他生前多次访华,长期关注中国的发展。他曾预见中美在10年、20年、30年内,也不可能在军事上对对方产生威胁。
布热津斯基曾表示,两岸关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大陆。如果中国大陆提高社会满意度,展现政治灵活度,他认为在某个时刻,大陆和台湾之间会联系更紧密,并按照大陆希望看到的方向进展。他说:“我们不应当挡道。”图为邓小平会见布热津斯基
在中美关系乃至国际关系领域,有两个人时常被同时提及,那就是基辛格与布热津斯基。
1978年5月20日,受命于民主党籍总统吉米·卡特,布热津斯基乘坐美国副总统专机抵达北京,磋商中美关系正常化。这是他首次访华。
按照卡特的记述,布热津斯基身为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在中美磋商建交过程中所起作用似乎超过国务卿万斯。
卡特在1978年8月一篇日记中写道:“国务卿万斯起誓保守秘密。我决定不让国务院知道谈判细节,免得国会和公众知道后会强烈反对……大部分发给邓小平的建议和答复由我和布热津斯基亲自起草,从白宫直接发给他。”
多年后,布热津斯基依然提起,中美围绕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的磋商当时似乎难题成堆,其中台湾问题最为“敏感”,“双方在这一问题上僵持了一些时间”。由于两国领导人的决心,尤其是邓小平关键时刻一锤定音,难题迎刃而解。
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交。同月,邓小平访问美国,并来到布热津斯基家中赴宴。“我们在席间交谈很深,甚至谈到了邓小平在‘文革’时期的经历。”他说,邓小平1979年访美意义深远,中美建交深刻改变了世界地缘政治面貌,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大事。
自首次访问中国以来,布热津斯基一直关注着中国的发展。新中国成立60周年前夕接受新华社专访时,他表示,60年来、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发生了“举世瞩目甚至可以说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变化。
“世界上我最佩服两个人,邓小平是其中一位。”布热津斯基的这句话,曾广为流传。他与邓小平的交往,也成为中美关系史上的一段佳话。
1981年7月,布热津斯基应邀访华,并接受邓小平的建议,携全家一起赴贵州、四川,沿着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走访了遵义、娄山关、大渡河渡口和泸定桥等地。回国后,布热津斯基刊文写道:长征是伟大的史诗,又绝不只是一部无可匹敌的英雄主义的史诗,它的意义要深刻得多。它是国家统一精神的提示,也是克服落后东西的必要因素。
1984年他对中国媒体记者表示:“中国现代化建设在飞速发展。北京的建筑规模和范围的巨大,特别是质量的提高使我感到惊讶。北京整个外貌的变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还强调,中国领导人特别是邓小平,作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努力,使中国进入了世界,从而打开了中国历史上新的一页。
进入21世纪以来,年事已高的布热津斯基来华次数依旧不减,并常常受到时任中国领导人的接见。
2004年1月7日,布热津斯基受到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的会见。之后在接受采访时,他一再强调中美不能偏离合作轨道。他说,如果我们智慧地处理美中关系,我们在共同的问题上进行合作,那么“中国在未来成为美国的威胁”的情况可以得到避免。“实际上,我甚至认为,在未来几十年内,这种可能性未必完全存在。”布热津斯基关于美俄关系、美欧关系等见解,其准确性都得到了历史事实的充分印证。
离开政治舞台后,布热津斯基仍是活跃在华盛顿的战略智囊人物,并继续为美中两国发展双边关系提供真知灼见。
2011年,在给美国《外交事务》杂志的撰文中,他专门论述了“美国新战略必须考虑中国崛起”,并前瞻性地提出,未来数十年美国的主要挑战将是:既要扩大西方影响力并接受中国全球地位不断上升的现实,还要振兴自身。
“美国应该继续和东方接触。如果美国能鼓励中日之间达成真正和解,同时缓和中印之间日益敌对的局势,那么亚洲实现稳定的可能性就更大了。”布热津斯基在文章中写道。
2013年6月,他在清华大学举办的第二届世界和平论坛上发表演讲指出,在当今世界,中美两国建立良好的关系对全球稳定极为重要。美中关系和冷战期间美苏之间的竞争关系完全不同,美苏竞争关系是建立在地缘政治层面上的焦虑感和野心基础上的,也是建立在意识形态敌对基础之上的。而这一点在美中之间不存在,中美之间并没有意识形态的冲突,也没有可能——至少在可预见的将来10年、20年、30年——也不可能在军事上对对方产生威胁。
2016年12月,美国总统选举结束后,布热津斯基还大胆提出中美间应该达成一份“太平洋宪章”,这一“宪章”的目标是中美两国共同阻止全球地缘政治气候和秩序走向不稳定。
在今年4月出席俄罗斯举办的一场论坛期间,他表示,“事实上,中国目前远比俄罗斯重要得多,如果美国和中国合作,俄罗斯绝对没有选择,只能加入。这符合美国的利益,但这对俄罗斯的长远而言也是有益的”。
5月26日,去世前的布热津斯基在社交媒体“推特”上留下了最后一句话:“老道的美国领导力是世界秩序稳定的必要条件。然而,我们缺乏前者,而后者正变得越来越差。”这也被当作他对美国的最后一句忠告。
(《中国青年报》2017.5.27、新华网2017.5.28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