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物所
- 新一代煤制油技术国际先进
称“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煤制油技术——炭载钴基浆态床合成气制油技术,通过了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以下简称“石化联合会”)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鉴定委员会认为,该技术创新性强,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项新一代煤制油技术由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丁云杰研究员和朱何俊研究员团队联合开发。他们研制出高性能钴基催化剂,具有优异的活性、柴油馏分选择性和稳定性,解决了传统钴基催化剂产率不高、活性低、稳定性较差等技术问题,填补了国内钴基费托合成浆态
浙江化工 2022年5期2023-01-04
- 全球首套千吨级二氧化碳加氢制汽油示范装置开车成功
以下简称“大连化物所”)发布消息称,由大连化物所和珠海市福沺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开发的全球首套1000t/a 二氧化碳加氢制汽油中试装置,在山东邹城工业园区开车成功,生产出符合国VI标准的清洁汽油产品。二氧化碳加氢转化制液体燃料和化学品,不仅可实现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资源化利用,还有利于可再生能源的储运。但是二氧化碳的活化与选择性转化极具挑战,国内外技术路线多集中于合成低碳化合物,若能利用该过程选择性生产高附加值、高能量密度的烃类燃料,将为推进清洁低碳的能源
矿山安全信息 2022年6期2022-11-24
- 全钒液流电池储能技术跃上新台阶
以下简称“大连化物所”)提供技术支撑的迄今全球功率最大、容量最大的百兆瓦级液流电池储能调峰电站正式并网发电。此次并网的液流电池储能调峰电站采用大连化物所自主开发的全钒液流电池储能技术。该技术利用不同价态的钒离子作为活性物质,基于正负极电解液中钒离子发生的氧化或还原反应,实现电能和化学能的相互转换,进而实现电能的大规模储存和释放。该技术具有安全性高、可靠性好、输出功率和储能容量规模大、寿命长、性价比高、电解液可循环利用、对环境友好等特点,在大规模储能领域具有
石油化工应用 2022年12期2022-03-12
- 全钒液流电池储能技术跃上新台阶
以下简称“大连化物所”)提供技术支撑的迄今全球功率最大、容量最大的百兆瓦级液流电池储能调峰电站正式并网发电。此次并网的液流电池储能调峰电站采用大连化物所自主开发的全钒液流电池储能技术。该技术利用不同价态的钒离子作为活性物质,基于正负极电解液中钒离子发生的氧化或还原反应,实现电能和化学能的相互转换,进而实现电能的大规模储存和释放。该技术具有安全性高、可靠性好、输出功率和储能容量规模大、寿命长、性价比高、电解液可循环利用、对环境友好等特点,在大规模储能领域具有
石油化工应用 2022年11期2022-02-25
- 庆贺韩秀文研究员八十寿辰专辑 序
理研究所(大连化物所)核磁共振谱学领域的研究力量在韩老师的带领下逐步成长壮大.韩老师出生于1941年,1964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之后进入大连化物所工作至今,任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物理学会波谱专业委员会委员,担任《波谱学杂志》编委.韩老师自1970年代末开始参与大连化物所核磁共振学科的建设工作,自此便与核磁共振波谱结下了一生的缘分.她长期从事核磁共振波谱学及结构化学、催化化学的研究工作,承担完成了多项国家重大基础性研究、国家
波谱学杂志 2021年4期2021-12-10
- 大连化物所合成气选择性制乙醇机理研究取得进展
(以下简称大连化物所)与浙江大学合作,在合成气一步法制备乙醇的研究中取得新进展。通过合成气高效并高选择性地直接制备乙醇是目前能源研究领域的热点。催化剂反应性过强或过弱都会造成副产物选择性过高,是合成气直接制乙醇的难点。深入理解合成气转化的反应机理,对后续提升催化剂的活性和寻找非贵金属催化剂具有重要意义。合成气转化过程中有数10种中间体及过渡态,数千种反应路径,而传统的理论方法不能很好地理解这一过程。大连化物所研究团队开发了一套反应路径研究和产物选择性分析的
石油化工技术与经济 2020年1期2020-03-13
- 第三代甲醇制烯烃(DMTO-Ⅲ)技术通过科技成果鉴定
,由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研发的第三代甲醇制烯烃(DMTO-Ⅲ)技术在北京通过科技成果鉴定。此前的9月26日,中国石化联合会组织专家对中试装置进行了72 h现场连续运行考核,考核结果为甲醇转化率99.06%,乙烯和丙烯的选择性85.90%,吨烯烃(乙烯+丙烯)甲醇单耗为2.66 t。大连化物所已于10月份与宁夏宝丰集团一次性签订了5套100万t/a烯烃产能的DMTO-Ⅲ工业装置技术许可合同,总投资810亿元。目前,DMTO系列技术已累计技术许可31套工业装置(投
煤化工 2020年5期2020-02-28
- 2020年青少年高校科学营能源专题营云端开启
省教育厅、大连化物所承办的“2020年青少年高校科学营能源专题营”在大连举行。受疫情影响,今年科学营活动依托线上平台采取了“云上”学习的方式。大连化物所紧密联系学生课堂知识,融合时代发展趋势,精心准备了六场直播,涉及“山海之间探能源——云游大连化物所”“说能解源话科研——名家大师报告”“逐梦科技游国重”“火眼金睛辨秋毫——电镜实验”“察‘颜’观色解奥秘——荧光实验”五大活动,内容从科研院所科技报国的发展历程延伸到国家科研前沿动态,从理论知识深入到科研一线中
化工时刊 2020年8期2020-01-12
- 打造全链条双创支撑平台体系 以高质量创业促进高水平就业
以下简称“大连化物所”)是一个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应用研究和技术转化相结合、以任务带学科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研究所。近年来,研究所始终坚持以能源研究为主导的定位,不断强化自身的优势和特色,探索了一条独特的从科学发现到技术发展再到商业化的全链条重大科技成果产出和转化模式,特别是以“甲醇制取低碳烯烃(DMTO)技术”和“液流储能技术”为代表的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产出,打造了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我国的能源安全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带动工业产值1500余亿元/年,创造
中国经贸导刊 2019年12期2019-06-20
-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发表单原子催化剂用于二氧化碳转化文章
近期,大连化物所航天催化与新材料黄延强研究员和张涛院士团队受邀在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上发表了题为“Single-Atom Catalysis toward Efficient CO2Conversion to CO and Formate Products”的专论文章,总结了研究团队将单原子催化剂用于二氧化碳催化转化研究方面的工作进展,该工作被期刊选为当期的Supplementary Cover。研究团队长期致力于二氧
分析测试学报 2019年4期2019-05-14
- 引言
所(简称“大连化物所”)建所70周年之际,我们诚挚邀请了大连化物所的部分科研人员和校友为本专刊撰稿。经专家严格评审,最终4篇专论与综述和13篇研究论文入选。谨以此专刊向大连化物所70岁生日献礼!“锐意创新、协力攻坚,严谨治学、追求一流”是大连化物所精神。希望这种精神也能激励广大色谱工作者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把我国建设成为色谱强国而奋斗。
色谱 2019年8期2019-02-18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研究取得进展
究所(简称大连化物所)催化与新材料研究中心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石油)合作开展的CO2加氢制甲醇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中试撬块装置在中国石油大庆化工研究中心一次开车成功,单程CO2转化率可达20%,甲醇选择性可达70%(有机液相产品中甲醇纯度大于99.9%),并实现稳定运行。中型试验还完成了小试规律验证、放大效应考察、工艺条件优化、基础数据采集等工作。此外,万吨级装置的技术工艺包开发也在此基础上同步进行。利用核能或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与捕获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19年10期2019-02-15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单原子催化剂用于CO2转化技术取得新进展
究所(简称大连化物所)的“单原子催化剂的设计合成及催化应用策略研究”项目取得新进展,采用含氮有机聚合物材料为载体,制备出类均相铱活性中心的单原子催化剂,该催化剂在CO2加氢反应中表现出优异催化性能。“单原子催化”概念由大连化物所、清华大学及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于2011年共同提出,迅速成为多相催化领域的研究前沿,并有望成为关联多相与均相催化的桥梁。但催化剂载体表面的不均匀性对单原子催化剂的形成、稳定性能、催化性能都有极大的限制。大连化物所的黄延强团队提出,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19年5期2019-02-14
-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发现可替代贵金属的加氢催化剂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孙剑研究团队发现了一种可替代贵金属金或银的铜催化剂,在催化加氢反应中表现出与传统铜催化剂完全不同,而与金或银接近的性能。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2018 年12 月22 日出版的《科学-进展》上。与金、银相比,同族的非贵金属铜更易获得且价格便宜,但是铜金属也更容易失去外围电子,在催化反应中更易被氧化———金属铜在氧化或加氢等催化反应中常表现出铜零价和一价共存的化学态,因此铜催化剂化学性质并不稳定。为提高铜催化剂的稳定性,研究团队通过“高能等离子体
浙江化工 2019年1期2019-01-21
- 大连化物所“合成气制高碳醇”取得关键进展
26日,由大连化物所和陕西延长石油榆林煤化有限公司共同开展“合成气制高碳醇Co-Co2C(钴-碳化钴)基催化剂的创制及其在万吨级装置上的评价试验”,在北京通过了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该项目为中科院“变革性洁净能源关键技术与示范”A类战略先导专项重大科技任务"合成气制混合醇联产柴油万吨/年级工业示范"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鉴定委员会专家一致认为:合成气制高碳醇Co-Co2C基催化剂获授权发明专利11件,属于原创性技术,指标先进,应用性强,居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2019年6期2019-01-21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在氨氧化催化剂选择性控制方面取得新进展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徐杰研究员和马继平副研究员等人在有机酸修饰MnOx催化氨氧化选择性控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论文在《自然-通讯》上发表。腈类化合物通常是以石化产品为原料制备,而采用生物质平台化合物为原料,通过催化氨氧化反应制备腈类化合物时,反应的选择性控制是目前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该研究团队长期致力于有机修饰催化剂用于选择性氧化反应和氨氧化反应研究。最新研究发现,将羧基修饰的MnOx用于催化羟基醛氨氧化反应,可以实现醇、醛类化合物催化氨氧化反应的选择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18年6期2018-03-27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实现二氧化碳直接加氢制取芳烃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甲醇制烯烃国家工程实验室设计了一种新型催化剂,成功地实现了二氧化碳直接加氢制取芳烃,该工作以研究论文形式发表在《自然通讯》杂志上。该研究团队设计了一种具有纳米尖晶石结构的锌铝氧化物(ZnAlOx),混配高硅铝比的纳米H-ZSM-5分子筛,制成了一种新型催化剂(ZnAlOx&H-ZSM-5)。在二氧化碳加氢制取芳烃转化中,该催化剂可实现73.9%的芳烃选择性,且副产物甲烷的选择性低至0.4%。通过机理研究发现,二氧化碳能在ZnAlOx上加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18年12期2018-03-21
- 中科院启动“变革性洁净能源关键技术与示范”先导专项
国科学院在大连化物所召开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变革性洁净能源关键技术与示范”(以下简称“洁净能源”)启动会,宣布“洁净能源”先导专项正式启动。“洁净能源”专项以化石资源清洁高效利用与耦合替代、清洁能源多能互补与规模应用、低碳化多能战略融合为主线,部署了合成气下游及耦合转化利用、甲醇下游及耦合转化利用、高效清洁燃烧、可再生能源多能互补示范、大规模高效储能、核能非电综合利用、可再生能源制氢/甲醇,以及国内能源战略研究等8个方面研究内容。该专项由中科院部署,中
石油化工腐蚀与防护 2018年4期2018-03-20
- 新疆天业百万吨级煤制乙醇项目签约
同在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签署,此举标志着我国煤制乙醇技术正式开启百万吨级工业化时代,并为煤基乙醇的下游产品开发提供了工业支撑。煤经二甲醚羰基化制无水乙醇技术是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与陕西延长石油集团共同研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也是大连化物所刘中民院士团队继甲醇制烯烃技术之后,在煤化工领域取得的又一项突破性科技成果。依托该技术兴建的10万t/a煤制乙醇工业示范装置在2017年1月11日成功打通全流程并运行至今,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或优于设计值。
中国氯碱 2018年11期2018-02-05
- 大连化物所锂硫二次电池技术取得新进展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陈剑研究员带领的科研团队(DNL0306)在锂硫二次电池技术研发中取得新进展。经第三方权威机构测试,新研制的能量型锂硫二次电池的比能量达到609 Wh/kg,刷新了二次电池比能量的记录。该电池也展示出了优异的环境适应性:在-20℃的环境中,放电比能量达到400 Wh/kg;在-60℃的极寒环境中仍可工作,表现出了显著优于锂离子电池的低温性能。(来源:http://www.dicp.cas.cn/xwzx/kjdt/201801/
浙江化工 2018年1期2018-02-03
- 大连化物所开发新概念锂离子微电容器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吴忠帅研究团队、包信和院士团队与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副教授贺艳兵合作,开发出一种具有高能量密度、良好柔性、优异高温稳定性及高度集成化的全固态平面锂离子微型电容器。传统锂离子电容器由于具有锂离子电池的高能量密度又具有超级电容器的高功率密度而备受关注。然而,其三明治堆叠结构的器件构型却限制了其机械柔性、高温性能以及模块化集成能力。该研究团队以高导电石墨烯为集流体,以高电压离子凝胶作为电解质,以纳米钛酸锂为负极和活化石墨烯为正极,构筑出高离子电子
浙江化工 2018年6期2018-02-02
- 兰州将建采用电解水制氢及CO2加氢制甲醇项目
依托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李灿院士团队建设的兰州新区石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院士专家工作站上周正式落地兰州新区,国内首个液态太阳能燃料合成示范工程项目也由此进入启动阶段。兰州新区液态太阳能燃料合成二氧化碳加氢合成甲醇技术开发项目,即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及二氧化碳加氢合成甲醇技术开发项目,由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李灿院士团队提供核心技术——太阳能电解水催化制氢工艺,大连化物所、兰州新区石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苏州高迈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三方合作开发建设。据悉,目前兰州新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2018年6期2018-01-26
- “微流电动分离技术联合实验室”共建签约仪式在兰州化物所举行
签约仪式在兰州化物所举行。兰州化物所副所长张俊彦出席会议并讲话。签约仪式上,中科院西北特色植物资源化学重点实验室主任邸多隆研究员与上海通微分析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阎超分别代表双方签署合作协议。李静博士和邸多隆研究员分别介绍了上海通微分析技术有限公司和中科院西北特色植物资源化学重点实验室的基本情况。上海通微分析技术有限公司向中科院西北特色植物资源化学重点实验室/甘肃省天然药物重点实验室捐赠了TriSep-3000高效微流电动液相色谱仪一台。根据合作协议,双方将
分析化学 2018年11期2018-01-16
- 中科院兰州化物所为长五提供关键润滑技术
中科院兰州化物所为长五提供关键润滑技术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研制的新型物理气相沉积固体润滑薄膜材料为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发动机关键运转部件提供了可靠润滑,保障了新一代大推力运载火箭相关运动机构的稳定运行。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发动机关键运转部件具有工作介质特殊、运转载荷大、运转速度高等特点,需要对运动部件工作表面用固体润滑薄膜进行良好润滑。该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通过对薄膜组份、组织结构、应力状态及制备工艺等的优化调控,研制出了新型固体润滑薄膜材料。该新型
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 2017年1期2017-12-18
- 中国科学院单原子催化剂研究取得新突破
究所(简称大连化物所)在单原子催化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首次发现单原子催化剂具有与均相催化剂相当的活性,从实验上证明单原子可能成为沟通均相催化与多相催化的桥梁。五年前,大连化物所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了单原子催化剂的制备与性能,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单原子催化”的概念。单原子催化现已成为催化领域新的前沿与热点之一。由于单原子催化剂兼具均相催化剂的“孤立活性位点”和多相催化剂“稳定易分离”的特点,因而被认为有望开辟均相催化剂多相化的新途径,成为联结均相与多相催化的桥梁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17年4期2017-04-06
- 中科院兰州化物所为长征七号运载火箭解决固体润滑技术难题
中科院兰州化物所为长征七号运载火箭解决固体润滑技术难题前不久,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六研究院第十一研究所发来感谢信,对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为2016年6月25日长征七号运载火箭的成功发射所作出的贡献表示感谢。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是我国全新研制的大推力火箭,首次在新建的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升空,拉开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飞行任务的序幕。兰州化物所通过多年的技术攻关,配合主机单位,针对特殊介质环境以及高速、重载的苛刻工况条件,研究制备了高性能物
表面工程与再制造 2016年5期2016-12-15
- 为加强双方科研合作与联合项目申请刘维民院士出席第八届中英摩擦学双边研讨会
持。中科院兰州化物所刘维民院士受邀作大会报告。刘维民院士针对空间摩擦学领域作了题为“Tribology of Space Technology”的报告,他从分子设计角度出发,介绍了我国空间液体润滑剂的发展历程和最新研究成果、新型空间润滑材料在我国航天事业的应用以及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空间润滑材料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来自南安普顿大学的Nicola Symonds博士、AgataTomaszewska和Tim Kamps博士生分别作了题为“Appli
表面工程与再制造 2016年4期2016-11-10
- 中科院洁净能源专利运营中心启动仪式举行
式在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举行。为落实《中国科学院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国科控股与大连化物所决定合作共建该中心。双方希望通过共同努力,打造连接洁净能源技术领域专利运营与碳金融市场的完整的专利运营体系,促进我国洁净能源技术的研发及洁净能源领域的国际技术合作。未来,双方将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和“试点先行、重点突破、形成示范、复制推广”的原则开展工作。endprint
中国知识产权 2016年10期2016-10-18
- 大连化物所攻克甲醇制乙醇关键技术
大连化物所攻克甲醇制乙醇关键技术甲醇制乙醇关键技术“甲醇多相羰基化制乙酸甲酯中试技术研究”,经过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和山东联盟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终于被攻克。该技术在北京通过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的成果鉴定。甲醇/合成气多相羰基化及其加氢制乙醇技术路线符合我国当前产业布局要求,具有较大的技术和生产成本优势,而且甲醇多相羰基化制乙酸甲酯技术是该技术路线的核心关键技术。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的专家鉴定委员会成员,认真听取了联合攻
上海化工 2016年11期2016-04-11
- 我国研发YD-CADS汽油超深度脱硫技术
究所(简称大连化物所)与延长石油集团合作研发的YD-CADS汽油超深度脱硫技术,在山东恒源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应用并开车成功。截至目前,装置各项运行指标稳定,所产汽油可满足国Ⅴ排放标准要求。固定床汽油超深度催化吸附脱硫组合技术(YD-CADS)已通过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的成果鉴定。专家认为,该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为国际首创,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这也是大连化物所从基础研究成果最终转化为工业应用的又一个成功范例。[郑宁来供稿]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16年7期2016-04-06
- SABIC与中方合作开发甲烷无氧制烯烃和芳烃技术
究所(简称大连化物所)及中国石油签订三方《合作备忘录》,以创新科技推动“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型。据悉,SABIC、大连化物所及中国石油将共同开展研究工作,采用突破性技术对甲烷无氧制烯烃、芳烃及氢气的催化剂与工艺进行开发,该技术采用的方法较冗长的传统工艺更加环保,流程更为合理、简单和有效。一旦工业化,此项技术将为天然气高效利用开辟一条全新途径。[中国石化有机原料科技情报中心站供稿]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16年6期2016-04-06
- 刘中民:让“煤代油”制烯烃技术结出硕果
富。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刘中民团队和他的前辈们经过30多年的努力,终于使煤炭经甲醇制低碳烯烃技术在中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2015年12月7日,因为在应用催化领域,尤其是甲醇制烯烃技术方面取得的杰出成就,刘中民成功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穷得只剩下精神也要做超前研究一组数字或许能够说明甲醇制烯烃技术对中国经济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自这项技术在内蒙古包头成功投产以来,已先后在国内建成或开工建设了20套大型工业装置,实现新增就业约1.7万人;预计将为国家新增产值1500
共产党员·下 2016年1期2016-02-29
- 大连化物所透氧陶瓷膜氢分离研究取得进展
动态简讯大连化物所透氧陶瓷膜氢分离研究取得进展分离提纯是氢气生产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费用高昂。迄今,广泛研究的氢气分离纯化用的膜主要为钯及钯合金膜,但它们在一些气氛下不能稳定存在,例如H2S;之后研究了可在H2S气氛下稳定存在的质子导体型陶瓷膜,但是限于质子导体电导率的不足,难以用于实际应用。日前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杨维慎和朱雪峰带领的研究团队研制出一种非对称透氧陶瓷膜用于氢分离,在900℃下氢渗透速率高达16.2mL/(cm2·min),比常见的质子导体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2016年6期2016-02-13
- 大连化物所对苯二甲酸二乙酯合成新路线研究取得新进展
大连化物所对苯二甲酸二乙酯合成新路线研究取得新进展日前,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生物能源研究部有机催化研究组徐杰研究员和路芳研究员等在对苯二甲酸二乙酯合成新路线的研究中取得新进展,该合成新路线以生物质基粘康酸为原料,经与乙醇和乙烯发生连续的酯化反应、Diels-Alder反应以及脱氢反应,直接合成对苯二甲酸二乙酯。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Angew Chem Int Ed,2016,55: 249-253)上。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2016年1期2016-02-12
- 大连化物所MOFs分子筛膜研究新进展
大连化物所MOFs分子筛膜研究新进展日前,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杨维慎研究员和李砚硕研究员带领的研究团队在金属有机骨架(MOFs)分子筛膜领域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以通讯形式发表于《德国应用化学》上(Angew Chem Int Ed,2015,54:15483-15487.)。MOFs是一类极具潜力的膜分离材料。然而,MOFs材料的骨架柔性极大降低了孔道本身的动力学筛分及截留能力,对尺寸相近的气体较难实现基于分子尺寸的精确筛分。研究团队首次提出“笼占据”来调变M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2016年1期2016-02-12
- 炼化 煤制烯烃的工业实践
司、中科院大连化物所联合研发的甲醇制烯烃技术,拉开了中国甲醇制烯烃产业的大幕。1997年,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与中石化洛阳工程有限公司确定合作开发甲醇制烯烃。2004年8月6日,甲醇制烯烃工业性试验装置建设在陕西华县启动。2010年8月8日,神华包头180万吨/年DMTO装置投产,DMTO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工业化。2014年12月25日,180万吨/年DMTO-Ⅱ装置在陕西蒲城开车成功,标志着全球首套DMTO-Ⅱ工业示范装置投入商业运行。2015年1月9日,该项
中国石油石化 2015年11期2015-04-20
- 加强知识产权管理践行创新驱动发展*
(以下简称大连化物所)近期取得新突破的一系列成果的代表,继2011年1月1日神华包头60万吨煤制烯烃工业示范工程正式开始商业化运营后,2013年,全球首套以外购甲醇为原料的甲醇制烯烃商业化装置在宁波投产运行;全球最大规模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应用示范工程在辽宁成功并网并通过竣工验收。近年来,大连化物所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进一步交叉融合、齐结硕果,各领域百花齐放,这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新成果,也是大连化物所加强知识产权管理与运用的“红利”。1 技术转移与知识产权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4年5期2014-01-19
- 燃料电池催化剂贵金属替代研究获突破
近日,辽宁大连化物所燃料电池催化剂贵金属替代研究获突破。该所包信和院士带领的团队近期创造性地给金属铁纳米催化剂穿上了碳纳米层“铠甲”,极大地提高了铁基催化剂在燃料电池中的稳定性和抗中毒能力,为未来非贵金属催化剂最终在燃料电池中的应用探索了方向,也为燃料电池的大规模应用带来了新希望。众所周知,金属铁是一种储量丰富的元素,然而铁原子较活泼,极易被过度氧化失去催化反应活性,进而使燃料电池无法工作。大连化物所的该项技术简言之就是给容易“受伤害”的金属铁纳米粒子“穿
化工管理 2013年11期2013-08-15
- 生物质催化转化制1,2-丙二醇中试成功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山东经典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生物质催化转化制1,2-丙二醇项目取得新进展,在100t/a中试装置上实现一次开车成功,转化率和选择性均达到90%以上。由于生物基原料热稳定性较差且富含官能团,其处理过程中采用传统催化剂时选择性差且易失活,因此以生物基分子为反应物,设计与开发高效多相催化剂成为实现生物基化学品高效生产的关键。大连化物所经过多年努力,开发出生物质催化转化制1,2-丙二醇的非石油技术路线,处理过程清洁环保,为下一步建设万吨级装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11年9期2011-04-14
- 生物质制1,2-丙二醇中试成功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山东经典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生物质催化转化制1,2-丙二醇项目取得新进展,在100t·a-1中试装置上实现一次开发成功,转化率和选择性均达到90%以上。由于生物基原料热稳定性较差且富含官能团,传统催化剂用于其处理过程选择性差且易失活,因此以生物基分子为反应物,设计开发高效多相催化剂成为实现生物基化学品高效生产的关键。大连化物所经过多年努力,开发出生物质催化转化制1,2-丙二醇的非石油技术路线,过程清洁环保,为下一步建设万吨级装置奠定
化学与生物工程 2011年7期2011-04-11
- 新一代甲醇制低碳烯烃技术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
26日,由大连化物所自主研发的“新一代甲醇制取低碳烯烃(DMTO-Ⅱ)工业化技术”在京首签工业化示范项目许可。陕西煤业化工集团、中石化洛阳石化工程公司和大连化物所(技术许可方),与陕西蒲城清洁能源化工有限公司(被许可方)正式签约。这是DMTO-Ⅱ工业化技术全球首份许可合同,标志着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领先的新一代甲醇制烯烃技术在走向工业化道路上迈出了关键一步。陕西蒲城清洁能源化工有限公司将实施煤制甲醇年产180万t、甲醇制烯烃年产70万t及配套项目。
化学分析计量 2011年2期2011-04-11
-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研究实现简单吡咯不对称氢化反应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研究实现简单吡咯不对称氢化反应近日,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手性合成课题组(201组)周永贵研究员和樊红军研究员合作,首次实现了简单吡咯的不对称氢化反应。吡咯氢化产物是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和生物活性化合物的结构单元。不对称氢化吡咯及其衍生物是获得这类化合物最直接、高效的方法。201组一直致力于发展新的活化策略用于芳香化合物的不对称氢化,通过发展底物活化和催化剂活化成功实现了喹啉、异喹啉、官能化吡啶、喹喔啉、简单吲哚等芳香杂环化合物的不对称氢
化学与生物工程 2011年8期2011-04-11
- 中科院兰州化物所:类金刚石薄膜的润滑研究取得新进展
中科院兰州化物所:类金刚石薄膜的润滑研究取得新进展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空间润滑材料研究组在类金刚石(DLC)薄膜材料润滑应用方面取得了系列进展。研究发现,DLC薄膜材料具有优异的减摩和抗磨性能,但传统摩擦副用润滑剂并不适合DLC摩擦副,或者说,传统润滑油并不能显示DLC类摩擦副的优越性。课题组合成了含硼添加剂和含硼稀土类添加剂,对比研究发现,新型环保型含硼和硼稀土类添加剂在DLC摩擦副条件下,显示了比传统润滑油添加剂更优越的摩
中国材料进展 2011年5期2011-02-14
- 中科院兰州化物所利用棘豆研究出抗癌新药制备技术
中科院兰州化物所利用棘豆研究出抗癌新药制备技术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1月11日表示,一种疗效高、选择性强、毒副作用低的抗癌新药制备技术在该所诞生。“苦马豆素制备工艺关键技术开发”项目在兰州通过了甘肃省科技厅科技成果鉴定。这项技术的产生标志着充分利用中国西部丰富的甘肃棘豆资源,研发具有独立知识产权、低毒高效、作用机理和生物靶点明确的抗癌新药成为可能,具有巨大的科学价值、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据了解,目前国内外从棘属植物中提取、分离苦马豆素的技术基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2010年1期2010-02-09
- 纤维素制取乙二醇技术:为生物质转化提供新途径
爽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所长张涛研究员所在的研究组与美国特拉华大学教授陈经广合作完成的研究成果《镍促进的碳化钨催化剂催化转化纤维素制取乙二醇的研究》发表在近期出版的《德国应用化学》杂志上,并被选为该期封面文章。日前,笔者从大连物化所获悉,此项成果已经申请了多项专利,陈经广教授的身份为大连化物所的客座教授,知识产权完全为大连化物所所有。纤维素是自然界中最丰富的生物质资源,它不可食用,其大量使用不会带来粮食供应方面的负面影响。因此,纤维素的转化和利用被认为是发展可
发明与创新·大科技 2009年1期20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