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这是南宋词人刘过的一句词。词的全名叫《唐多令·芦叶满汀洲》。我对这首词印象深刻。
小时候,我住寄宿学校,一周才回家一天,周六接,周日送。那个时候真想家啊,一天一天地盼着周六。好不容易盼到父母来接了,班主任老师堵在门口挨个儿检查同学们背诵这首诗,流利背出来的才让父母接走。那时,我越着急,越是背得磕磕巴巴。老师说,光死记硬背不行,要理解,理解了,就很容易背下来了。当年一心只想冲出教室的我,哪里懂得老师话里的深意。
20年后,我懂了,不仅懂了,还在脱口而出“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这句诗时有点哽咽了。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黄鹤断矶头,故人今在否?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二十年前的一个秋天,刘过曾和几个朋友到武昌黄鹄山上的南楼游玩。二十年后,还是一个秋日,他再次匆匆忙忙来到南楼,远眺沙洲,相同的季节,相同的天气,还是他,还是那个地方,却不是当年的心境。
《唐多令·芦叶满汀洲》写了词人的三种愁。一愁自己四次应举不中,至今依然一介布衣;二愁家国破碎,南楼所在地武昌当时是南宋抗金的前线。三愁时间如水湍流不息,不舍昼夜,曾经风华正茂的少年,转眼已是暮年。三重愁交织在一起,他落笔写下了这首词。
不过,后世对刘过这个人没有那么熟悉,甚至对这首词也不熟悉,唯有那句“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广为人知。因为,就算你人生顺遂,家国安康,但青春不再,似水流年却是每个成年人共同的愁。
关于这种愁,柳永说,“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李清照说,“今看花月浑相似,安得情怀似往时”;纳兰性德说,“当时只道是寻常”;鲁迅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其实,那夜的社戏并不一定多好看,那夜的豆子也未必多好吃。我们真正怀念的是回不去的过去,是那时、那地、那人,那种感受。
是啊,人长大了,就会不太容易捕捉到那种新鲜的感官体验了,也没有从前的那种心境了。就像小时候我很想去游乐园玩,但那时候,父亲一个人上班,赚36元钱,要养活家里四口人。门票对于我们家来说太贵了。我就想着,等我长大了,有钱了,我一定痛痛快快地玩个够。好巧不巧,我参加工作后,单位旁边就是方特,我每天上班路过它,下班路过它,一年路过它700多次,但我一次都没进去过。不为什么,就是不想去了。
世人总想越过千帆,归来仍是少年,但总有那么一些人,一些事,让我们不再是曾经的少年。是啊,后来还是买了桂花和酒了,但已经不是当年的滋味了。是当年的桂花和酒更香吗?不是!是年轻时的我们更渴望。
(编辑 兔咪/图 槿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