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饿就心慌,小心得了这些病

2025-02-20 00:00:00成海珍
祝您健康·养生堂 2025年1期
关键词:饥饿感饥饿隐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听到有人说“饿得慌”,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头禅,有时候它确实能反映出我们身体的某些“小秘密”。特别是有些人,一到饭点或者稍微晚吃一会儿,就会感到心慌、手发抖。这种情况,可并不仅仅是简单的饥饿所能解释的。那么,这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原因呢?

▲ 饥饿超过8小时,身体发出求救信号

食物在胃内排空的时间一般为4—5小时。人们在进餐后约4小时后机体会产生饥饿感,但此时身体通常不会感到明显不适。当饥饿时间超过8小时,身体没有得到能量的及时补给,会导致低血糖、低血压等,就可能会出现精神恍惚、心慌、出汗、手抖等症状。

古时候由于医学不发达,人们对疾病的认知有限,所以那时觉得这是“饿痨病”。伴随着人们对疾病的认识越来越深,很多人都知道这并不是所谓的“饿痨病”,而是低血糖的表现。通常情况下只要摄入食物缓解饥饿,症状就会自动消失。殊不知,这种理解其实还是不够全面,因为一饿就心慌、手抖不一定都是低血糖的症状,还可能是其他一些疾病在“作怪”。

▲ 一饿就心慌、手抖,可能与5种疾病有关

一般来说,饿一会儿不会出现心慌、出汗、手抖等明显异常,一旦出现则可能预示着某些疾病的发生。

糖尿病 有一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特别是肥胖者,虽然早期糖尿病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并不明显,但可能会出现糖尿病前期症状,常发生在下一餐前,也就是饿了以后会出现低血糖反应,如餐前心慌、手抖和浑身无力等。这往往和胰岛素高峰分泌延迟,导致进食前出现胰岛素高峰,造成血糖水平低下有关。因此,对于2型糖尿病,尤其是早期肥胖的患者,一旦出现餐前低血糖症状时,要重视血糖水平,最好及时完善相关检查。

低血糖 这是较为常见的原因,饥饿状态下很容易出现。不要觉得低血糖无所谓,其实它的危害比我们想象得要严重很多。程度比较轻微的患者一般表现为心慌、饥饿感和手抖等症状,而程度严重的患者可能会出现烦躁、焦虑、昏迷,甚至是失去知觉、危及生命等。一般健康人群血糖小于2.8毫摩/升,糖尿病患者血糖小于4毫摩/升就属于低血糖。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又被称为甲亢,作为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甲亢指的是体内甲状腺激素合成分泌增多,机体发生高代谢症候群。由于机体代谢增高,供应全身各个组织器官的能量增加,导致心脏负担加重,甲亢患者也会出现一饿就心慌手抖的症状。除了一饿就心慌手抖,这类患者还会表现出明显怕热、出汗多、消瘦以及眼球突出等症状,如果这些症状同时出现,建议及时去检查甲状腺功能等。

心血管疾病 一饿就心慌手抖还可能和心血管疾病有关,最典型的就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当患者的冠状动脉受到粥样硬化影响时,就可能出现血管狭窄和血流量减少等情况,这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胸痛、手抖和心慌等症状。此外,也有可能因为心律失常导致心肌供血不好而出现心慌手抖。心律失常作为一种较为复杂的疾病,可能是良性的,也可能是恶性的,此类患者要尽快完善心电图等检查。

胃肠问题 胃肠需要养护,平时要尽量远离暴饮暴食和不规律饮食等习惯。一旦胃肠存在病变,就会隔三差五出现各种症状,而一饿就心慌手抖就是其中的一个表现。空腹过久但胃酸过度分泌,就会出现心慌手抖等。罹患胃溃疡的患者,在饥饿状态下心慌手抖等,症状会更加明显。

▲ 6类人容易“隐性饥饿”

有饥饿感是人体的正常现象,但一饿就心慌需要我们重视,另外,“隐性饥饿”对健康的影响更大。“隐性饥饿”指微量营养素的缺乏,比如维生素、矿物质等。约70%的慢性疾病,如肥胖、心脑血管疾病、视力下降、免疫力下降、早衰等,与“隐性饥饿”有关。一般来说,以下几类人更容易发生“隐性饥饿”。

经常熬夜的人。研究显示,熬夜的人会消耗更多的维生素C、B族维生素等。此外,睡眠不足会影响食欲,导致各种营养素摄入量降低。

经常出差的人。在外就餐很难做到均衡饮食,粗粮吃不上、蔬果吃不够很常见,因此,经常出差的人易缺乏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和钙。

节食减肥的人。在控制能量的同时,各种微量营养素的摄入也会减少,导致“隐性饥饿”。

很少晒太阳的人。食物中维生素D含量很少,晒太阳是补充维生素D的重要途径。如果缺乏日照,很容易缺乏维生素D,便可能诱发“隐性饥饿”。

素食人群。植物性食物中的铁吸收利用率特别低,维生素B12几乎只存在于动物性食物中,所以素食的人很容易缺乏这两种营养素,易出现“隐性饥饿”。

儿童。挑食、偏食、常吃快餐是导致儿童“隐性饥饿”的重要原因。

除此之外,处于特殊生理阶段的某些人群,比如孕期、哺乳期、更年期、老人也容易出现“隐性饥饿”。

▲ 既要“吃饱”也要“吃好”

有饥饿感才吃饭,往往容易选择高热量的食物,并且进餐速度也快,最终导致能量摄入过多。做好3点,可以在消除饥饿感的同时补足营养。

1. 选择高膳食纤维、低脂肪的食物

高膳食纤维食物,像蔬菜、菌类、水果、粗杂粮等,是消除饥饿感的“高手”,也是公认的低热量食品。低脂肪的食物,如肉类里鱼、虾、鸡等白肉,或是瘦的红肉,都含有较低的脂肪和很高的蛋白质,令饱腹感持续时间变长。另外,控制食欲、避开高脂肪的食物(油炸食品、蛋糕、汉堡、烤肉)也很重要。

2. 两餐之间吃点零食

上午10点半左右,人体新陈代谢速度变快;16点左右,体内葡萄糖含量已经降低。这两个时间点,大部分人或多或少会感到饿。可以在这两个时间点加餐,选择一些健康的零食。最好的加餐零食是低能量,而且有饱腹感的食物,如水果、牛奶、酸奶、豆浆或坚果。

切记,心慌手抖可不是小事一桩,它可能是身体在向你发出“求救信号”。通过调整生活方式、科学管理血糖等,我们不仅能有效预防和控制这些不适,还能拥抱更加健康、充满活力的生活。

猜你喜欢
饥饿感饥饿隐性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反歧视评论(2019年0期)2019-12-09 08:52:40
养生恪守“十不过”
回忆饥饿
一张饥饿年代的教师“特供证”
文史春秋(2016年8期)2016-02-28 17:41:34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传播(2015年14期)2015-07-18 11:14:05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新闻传播(2015年8期)2015-07-18 11:08:25
饥饿的磊编
身上有三处减肥宝地
夜间使用电脑会让人发胖
饥饿的歌声
小说月刊(2014年8期)2014-04-19 02:3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