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视阈下高校《论语》“两创”教学的标准化路径探析

2025-02-20 00:00:00田海花
中国标准化 2025年4期
关键词:两创新文科论语

摘 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是推动“两创”的重要方法。《论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著作之一,在大学阶段展开教学,有助于发挥《论语》新时代的生命与品格教育功能。在新文科注重多维交叉融合视阈下,本文拟从分析高校《论语》教学现状,探讨高校《论语》“两创”教学的必要性,进而通过内容取舍、教学方式、教学策略及评价标准方面,探索高校《论语》“两创”教学的标准化路径,以期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教育教学层面的经验与参考。

关键词:新文科,《论语》,两创,标准化

DOI编码:10.3969/j.issn.1002-5944.2025.04.044

0 引 言

新文科是对传统文科的提升,注重多维度的交叉融通。新文科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守和传承[1]。《论语》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之一,国内外对其经典思想的研究众多。针对《论语》的具体教学研究,中学阶段占主体,大学阶段的教学研究则较少。因此,深入开展大学阶段的《论语》教学研究成为必要。

1 高校《论语》教学研究的现状分析

当前,大学阶段的《论语》教学研究主要分为以下3方面。

(1)《论语》与对外汉语教学的融合研究。该类论文将汉语教学与文化传播有机结合,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做出了一定尝试,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有效途径。

(2)研究《论语》的教育思想。该类研究主要集中在《论语》教育思想的现代转换与借鉴指导上,同时赋予了《论语》教育思想新的表达形式,使传统文化经典在新时代焕发较强的生命活力。

(3)探讨《论语》的教学策略。该类成果相对较少,集中在《论语》作为中文专业课及大学通识课的教学方法研究,从不同层面讨论了《论语》的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价值意义。

综上,在新文科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与传承大背景下,大学阶段《论语》的教学研究未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角度展开深入讨论,更未就其“两创”教学的标准化路径展开探索。

2 高校《论语》“两创”教学的必要性

“两创”指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

推动“两创”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大学是国民学校教育的最终阶段,《论语》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代表之一,在大学期间展开整本书学习,通过整合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革新教学策略及调整评价体系,以新时代新语汇表达经典思想,发挥《论语》新时代的生命与品格教育功能,构建高校《论语》“两创”教学的标准化路径十分必要,这也将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发展提供一些教学层面的经验与思考。

3 高校《论语》“两创”教学的标准化路径探索

3.1 内容取舍上,立足立德树人的育人标准

《论语》是儒学最重要的经典,是学做人的首选必读书,《论语》思想的核心就是在探讨做人的道理。大学阶段开展《论语》教学,在教学内容的取舍上,要立足时代,坚持立德树人的育人标准。

从育人功用方面深挖《论语》的教学资源。即使《论语》生发的文化土壤已经发生变化,但是,其中诸如关于逆境苦难的生命教育,孔颜乐处的乐感精神,君子人格的自我要求,修己以安百姓的崇高理想,在当今社会都具有很高的育人价值。推动当代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其传承创新,激活《论语》的生机活力。同时,需要关注经典的“两重性”问题。对《论语》中的核心思想与道德准则,在教学中需要坚守与传承,《论语》实现自我蜕变需要舍弃不合时宜的内容,也要转化与发展其思想内涵。

3.2 教学方式上,坚持“《论语》+”的交叉融合标准

在新文科视阈下,应基于《论语》作为通识课程的本质属性,在教学实践中超越学科壁垒,探究“《论语》+”的多维度交叉融合教学方案。

一方面,理论教学上,与其他人文课程的交叉融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内容,可实时与《古琴》《传播文化与社会》等课程开展联动教学,进行跨课程联合备课,多元背景下的教师共同授课,在解读经典思想时为学生提供多维视角。

另一方面,实践教学中,与大学生社团活动有机融合,将理论知识“赛起来”“活起来”“火起来”。中英双语《论语》诵读大赛,头脑风暴创编《论语》故事汇,设计“我为孔子庆生”视频献礼,开展“传统文化月”绘画展示活动,多层次创设编排教学内容,将课堂的物理空间延伸至整个学校,将《论语》教学的每一处设计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世界,凸显其现代育人功能。

3.3 课程活动设计,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论语》的课程活动要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将教学融入学生日常生活,在潜移默化中浸润学生心灵,塑造学生价值观念。日常生活世界的价值重构是从根本上进行文化创新、文化革新的途径,因为日常生活世界是最根本的,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突显教学内容的实践性,设计如前所述的各类课程活动,增强课程互动性,提升学生参与度。课程活动设计时要坚持“切己”思想,‘切己’思想强调课程设计要最大限度地考虑学生的生活、经历、思维特点及关注点,让学生对课程内容有亲近感,这样学生才愿意凝神倾听,进而引发他们思考与讨论。[2]”最后,设计多元化、多样化的课程活动,从不同侧面将理论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多维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果。

3.4 教学效果的评价,制定过程化考核标准

大学《论语》的“两创”教学,目的是发挥其新时代的生命与品格教育功能。然而,单一的考试形式无法全面深入考查学生学习的整体过程与效果。因此,需通过制定过程化考核标准,保障良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提高学习过程的分值占比。加大过程考核成绩的比重,突出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性,通过详细的评价指标,考查学生阶段性学习成果。其次,设计多元化考核方式。充分结合《论语》的系列课程活动,设定不同的考核形式,多侧面考查学习效果。最后,建立过程化评价与反馈机制[3]。动态关注每位学生的学习成效,及时给出评价反馈,实时调整授课内容与方式,确保发挥《论语》育人功能,实现传统文化的“两创”发展。

4 结 语

《论语》在新时代仍具有极高的育人价值,大学阶段对学生展开“两创”教学,多举措将其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有助于激活其生机活力,发挥立德树人功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启兵,田晓明“. 新文科”的来源、特性及建设路径[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8(2):75-83.

[2]田海花.“乐教乐学”教育思想下传统人文经典类课程的教学实践[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4(12):15-17.

[3]张宏涛,曹仰杰.过程化考核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25):66-67.

作者简介

田海花,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责任编辑:高 鹏)

基金项目:本文受山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一般规划课题“新文科视阈下高校《论语》教学的两创思路”(课题编号:GH-21308)、山西工程职业学院院级课题“‘场域-惯习’视域下山西优秀传统家风的两创研究”(课题编号:KY2022-14)资助。

猜你喜欢
两创新文科论语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如何读懂《论语》?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图书与情报(2019年4期)2019-11-20 06:54:38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形势与新进路
出版广角(2019年9期)2019-06-14 08:19:30
经典教育与传统文化的“两创”(上)
醒狮国学(2017年11期)2017-12-26 10:07:06
“两创”背景下推行中小企业社保差异化征缴方式研究
资本市场是推动“两创”发展的重要保证
财税月刊(2016年3期)2016-06-01 15:00:50
《论语·为政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