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白痢疾病的精准诊断及有效防治技术要点研究

2025-02-20 00:00:00徐玮
中国动物保健 2025年1期
关键词:防治技术

摘要:鸡白痢是由鸡白痢沙门氏菌引起的一种高致病性细菌性疾病,严重影响雏鸡和幼龄鸡的存活率及成年鸡的产蛋性能。本文以湖南省新宁县为研究区域,针对鸡白痢的流行特点,结合精准诊断技术与综合防控措施,提出一套适合地方养殖环境的技术体系,为鸡白痢的高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关键词:鸡白痢;精准诊断;防治技术

鸡白痢是养鸡场常见的细菌性疾病,其病原为鸡白痢沙门氏菌,危害性较大。近年来,随着养殖业规模化、密集化发展,湖南省新宁县鸡白痢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幼龄鸡致死率高达30%~80%,防控工作面临较大挑战。新宁县属南方丘陵地区,气候温暖湿润,为病原微生物的繁殖和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当地中小型养殖场普遍存在环境卫生差、防控意识不足的问题,导致鸡白痢常发生,且防控效果有限。现就鸡白痢疾病的精准诊断及有效防治技术要点加以研究,以供参考。

1 鸡白痢的精准诊断方法

1.1 临床诊断

不同日龄鸡群病后临床症状也有所不同。雏鸡发病一般较急,有的雏鸡会在未表现出任何症状时突然死亡。带菌种蛋孵出的雏鸡会在孵出的3 d内出现败血症状并死亡,3~5日龄达到死亡高峰。雏鸡若是在孵化过程中或在育雏初期感染鸡白痢,则常在4~5 d的潜伏期之后出现死亡,2~3周龄时达到死亡高峰。病雏主要表现为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羽毛蓬乱,两翼下垂,嗜睡。严重腹泻,粪便呈白色黏稠状附着于肛门周围,形成“白痢斑”,身体散发臭味,排便有痛感,因此经常在排便时发出怪叫声。部分病雏会出现体温上升、怕冷、呼吸困难、张口呼吸等症状。耐过鸡多发育不良,腹部膨大,生长发育迟缓,机体消瘦,成为带菌鸡。

育成鸡一般为40~80日龄的耐过鸡,多在育雏期感染或为发病雏鸡经治疗未彻底痊愈所致。病鸡精神沉郁,食欲下降,排不同颜色的粪便。育成鸡发病多因应激刺激所致,如饲养管理不善,卫生条件差,密度过大,气温骤变,投喂劣质饲料或突然换料等。

成年鸡病情隐匿,症状表现为食欲下降,精神低迷,体重下降,产蛋率降低,产蛋高峰维持时间短,气温骤降时易出现拉稀症状。部分病鸡会出现慢性消耗性疾病,部分病鸡冠会萎缩变小,部分鸡表现出“垂腹”情况。若鸡群受应激刺激,则会突然出现下痢症状,增加死亡率。

1.2 病理诊断

剖检病死鸡,可见鼻腔内有黏液,气管存在点状出血现象;肝脏呈紫黑色或暗红色肿大,内部存在大量黄白色坏死点;脾脏肿大,存在出血点,质地变脆;胃部、肝脏、肠管、心肌、肺脏部位均存在灰白色或黄白色结节;肾脏肿大,肾小管、输尿管严重扩张,内里有大量尿酸盐沉积,切开法氏囊可见少量黏液积存,胆囊扩大,盲肠内积有奶酪样物质;卵黄未完全吸收,呈黄绿色液化状,或呈黄褐色奶酪状。成年母鸡卵巢内卵子呈囊状,发生变色、变形,会发生腹膜炎、心包炎,且输卵管膨大,存在阻塞现象。公鸡睾丸萎缩变小、硬化,输精管扩张,管内积有浓稠渗出物。

1.3 实验室诊断

第一,病原分离培养。

使用灭菌手术剪剪取病死鸡肝脏、脾脏等组织病料,接种于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内,放置于37 ℃恒温箱内孵育18~24 h,将培养物移至麦康凯琼脂培养皿内,继续培养18~24 h,观察到浅红色透明菌落。挑取单个菌落,经革兰氏染色处理后镜检,可见呈革兰氏阴性的两端钝圆的短小杆菌,无芽孢和荚膜,具备鞭毛,可自由运动。

第二,生化试验。

挑取单个菌落接种于血清肉汤培养基中进行纯化培养,再接种于生化反应管内,37 ℃恒温培养72 h,观察试验结果。结果表明,该菌可发酵阿拉伯糖、葡萄糖、麦芽糖、甘露醇,不发酵蔗糖、乳糖、水杨苷、侧金盏花醇,不分解尿素,氧化酶试验呈阴性反应,硫化氢生成试验呈阳性,符合鸡白痢沙门氏菌生化特征。

第三,分子生物学诊断。

采用PCR扩增技术,利用针对鸡白痢沙门氏菌特异基因(invA基因)的引物进行扩增。取纯化后菌液使用样本DNA提取试剂盒按照说明书提取DNA,95 ℃预变性5min,94 ℃变性30 s,55 ℃退火30 s,72 ℃延伸1 min,循环35次。PCR产物经1.5%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目标条带[1],结果显示所有样本均检测到特异性条带长度约为284 bp,可明确判定为鸡白痢沙门氏菌感染。

2 鸡白痢防治技术要点

2.1 预防措施

第一,加强种群疫病净化。

采取封闭式饲养管理模式,实行全进全出制度,减少外部病原的潜在威胁。引种时,应选择具有《种畜禽经营许可证》的正规养殖场[2],确保种源健康安全,避免使用来源不明的鸡苗或种蛋。日常加强对鸡白痢沙门氏菌的检测,关注鸡群粪便变化,若发现异常,如排出白色黏稠、浅黄色或绿色稀便,立即隔离病鸡,淘汰无法救治的个体,防止疫病传播。

第二,优化养殖环境。

每日清理鸡舍粪便及残留饲料,3~5 d更换垫料,防止病菌滋生。每2~3 d使用含0.1%苯扎溴铵溶液的50~60 ℃热水冲洗窗户、通风口等处。合理调整饲养密度,肉鸡饲养密度宜为4~5羽/m2,蛋鸡3~4羽/m2,蛋肉鸡6羽/m2。晴天开窗通风3~5 h/d,恶劣天气使用空气净化设备维持鸡舍内空气质量。采用自动化温湿度调节系统将鸡舍温度控制在20~25 ℃,湿度50%~70%。同时,防止犬猫等动物进入鸡舍,并定期灭鼠、灭虫,降低病原传播风险。

第三,严格消毒。

养殖场应定期开展消毒工作,一般每7~10 d进行一次,疫病高发期可每2~3 d消毒一次。消毒时尽量使用不同类型的消毒剂,防止细菌产生耐药性。鸡群出栏后,彻底清理鸡舍并进行熏蒸消毒,空置7 d后方可重新使用。日常消毒剂可选择3%氢氧化钠、5%来苏尔、10%漂白粉等,带鸡消毒可选0.1%高锰酸钾等低毒性药物。种蛋和孵化设备必须经过严格消毒,孵化区域需与鸡舍分隔至少500 m以避免交叉感染。

第四,科学饲喂。

确保鸡群饲料营养均衡,适当添加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增强体质。采用少量多次的投喂方式,避免饲料污染,增加病菌传播风险。禁止饲喂变质饲料,每日为鸡补充益生菌,剂量为3~5 g/羽或按5%比例混入饲料,以维持肠道健康。保证饮水清洁且供应充足,减少感染风险。1~20日龄雏鸡养殖期间,可在饲料中加入1%的碎大蒜,既能增加食欲,又可防病。

第五,疫苗接种。

雏鸡5~7日龄可首次于颈部皮下注射鸡白痢沙门氏菌灭活疫苗0.3 mL,60日龄加强免疫1次。种鸡6~8周龄时首免,剂量为0.3~0.5 mL,10~12周龄进行二次加强免疫。蛋鸡在6~10周龄接种,剂量为0.3~0.5 mL。接种后观察1~2 d,防止应激反应。

2.2 疾病控制

第一,病鸡治疗。

感染鸡要隔离饲养,及时淘汰严重感染病鸡。治疗时,可在每升水中添加诺氟沙星50~100 mg混饮,或每公斤饲料中添加氟苯尼考50~100 mg混饲,1~2次/d,连用3~5 d。严重感染的鸡群可联合使用诺氟沙星和氟苯尼考,提高治疗效果。

病程中后期,可采用复方中药辅助治疗,缩短治疗周期,促进鸡体恢复。中兽医学认为,鸡白痢为“热毒内盛”“湿热阻滞”所致,治疗应以凉血解毒、清热燥湿为原则,方取藿香20 g、茯苓30 g、苍术20 g、厚朴25 g、车前子20 g、白术30 g,加清水2 L,文火煎煮至500 mL,除渣候温,10 mL/羽饮服,2次/d,连饮5 d,缓解肠道湿热症状。同时,取党参30 g、当归20 g、川芎15 g、丹参20 g、红花15 g,研磨成细粉,每100 g药粉拌料10 kg混饲,连喂7 d,可补气活血,调理虚弱鸡群,改善体质,促进愈后恢复。

第二,带菌鸡管理。

预备种鸡均需通过鸡白痢沙门氏菌筛查,避免带菌鸡作为种鸡使用。成年鸡群饲料中,可间隔10~15 d添加肠道保护剂[3],如每10 kg饲料中加入低聚半乳糖、低聚果糖等益生元制剂2~5 g混饲,或每10 kg饲料中添加2~4 g黄芪多糖混饲,能有效减少沙门氏菌的扩散风险。

结语

鸡白痢主要影响幼龄鸡,不仅会给鸡养殖业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还因成年鸡的慢性带菌状态成为养殖场长期疾病隐患。通过临床诊断、病理诊断、实验室检测等精准的诊断技术的应用,以及加强种群疫病净化、环境优化管理、科学饲喂、疫苗接种、中西医结合治疗及带菌鸡科学管理等综合防治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降低鸡白痢的发病率,减少因疾病导致的经济损失,提高新宁县养殖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张稳苗.鸡白痢疾病诊断及防治技术要点[J].北方牧业.2023(2):30-31.

[2] 孟繁新.鸡白痢沙门氏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与防控措施[J].现代畜牧科技.2020(11):90-91.

[3] 嵇景斌.鸡白痢沙门氏菌病的流行特点与防治[J].养殖与饲料.2020(6):107-108.

收稿日期:2025-01-08

作者简介:徐玮(1972—),男,本科,兽医师。研究方向:畜牧兽医。

猜你喜欢
防治技术
园林植物害虫种类及防治技术
梨树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及应用研究
凉山州马铃薯病虫害防治技术
小麦蚜虫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初探
玉米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新技术浅谈
玉米螟综合防治技术
玉米病虫害的无公害防治技术研究
恩施州玉米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
烟草黑胫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
油菜病虫害防治技术探讨